|
发表于 2006-8-11 0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盲目仇视所有日本人。比如我有日本同学,是从京都大学来这里学习中国文学的,感觉他们都比较文雅,有礼貌,而且别一般中国人更喜欢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对于这样喜欢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人,我感觉不出仇恨他们的理由。
以下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关于"种族与文化",陈寅恪发凡创见,论之颇多;而这也是陈寅恪学术观点中为研究者们所援引最多者之一。约略而言,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的要义在于,"种族与文化"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古史)与文化的最要关键,而判别"种族"的标准是"文化"不是"血统"。
在作于1939年冬至1940年(注;本文所列陈寅恪论著的撰写时间,均采自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以下不再单独说明。)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注;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0页。)。1941年,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陈寅恪对其"种族与文化"观又加以进一步阐述,"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凡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此为北朝汉人、胡人之分别,不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教化为汉抑为胡而定之确证,诚可谓有教无类矣"(注: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6、17页。)。同年,在具体考证《魏书》中的江东民族时,他再一次申述此论,"寅恪尝于拙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详论北朝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兹论南朝民族问题,犹斯旨也"(注;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6页。)。
1944年,他又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中重加申述:"种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人所承之血统"(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08页。)。以上所引,虽然都是就事论事式的论断,但仍可视为通观之论。陈寅恪多次说明,"种族与文化"是"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种族及文化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比如在研究唐代的藩镇问题时,"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26页。)。
(以上引自彭华《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
陈寅恪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反对简单按照种族来区分人,觉得应该依照文化来划分。服膺并弘扬汉文化的就是汉人,反之就是胡人。
陈寅恪先生的思想貌似对我们对待日本人的态度有所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