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87|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从诗语到诗思——读《唐诗的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0 1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诗语到诗思
——读《唐诗的魅力》

    任何一个阅读唐诗的人,都会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但是,当我们试图解说唐诗的魅力或者质问为什么一首诗就是好诗的时候,恐怕一般的读者并不能说出所以然来。中国古代的印象式批评至今仍然是一般诗歌爱好者所具有的唯一的诗歌批评鉴赏方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人读过后自然有一种感想,或曰“‘咽’与‘冷’见用字之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或曰“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这样的评点方式自然有其好处,比如它对诗句有整体之关照,对用字有独到之理解等,但是为什么这样用字就妙呢?为什么人读后就会有幽静之状、深僻之景恍若眼前呢?“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样的质疑恐怕是印象式批评所不能解决的。
    而《唐诗的魅力》([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正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诞生的一本小书。该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已经面世,至今为止仍是诗歌爱好者的必读之物,可谓惠泽一代学人。该书由《杜甫的<秋兴>》、《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和《唐诗的语意、隐喻和典故》三篇长论组成,基本上是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方法即语言学方法来谈论唐诗的。语言学批评的实践贯穿全书,这种理论运用的好处便是让诗歌回到诗歌本身,让读者直接面对纯粹文本,换言之,这种批评方式剔除了诗歌的作者意图和背景影响等外在因素,只关注诗歌本身的形式、用字、语法、音韵、格律、意象等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全书以“细读”(Close reading)为手段对诗语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诠释,诗歌语言形式意味在作者的一一爬梳下,慢慢呈现出其魅力所在。例如文章对律诗中间对句提出的“假平行(pseudo-parallel)”结构的分析就十分鞭辟入微,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有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这联之中的语言结构十分巧妙,“听猿实下三声泪”的原始语言材料是流行于三峡地区的一首渔歌:“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该书分析道:“比较原始材料,可以看出,第三句(指杜诗“听猿”一句——引者)的正常语序应是‘听猿三声实下泪’,换句话说,‘三声’应和‘实下’换位,在杜诗中。‘三声’似乎是在修饰‘泪’,使悲伤的情绪得到加强。”按照该书观点,出句的语序是非正常的,而对句的语序又是正常的,在律诗中间两联都具有一种作用于词语的内在平行力场,如果其中的一联诗虽然表层语序是与对句作为平行结构出现的(也就是不破坏对仗的),而深层语序出现了颠倒,诗的效果将会成倍地扩大。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俯仰可拾,“花蕚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杜甫《秋兴八首》之六)、“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等均是如此。这种语法结构的深层分析,往往又跟诗歌整篇的情感纠结在一起,如前文提到的“三声”与“实下”的换位,能让诗歌的悲伤情绪加强;“花蕚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入”与“边愁”的语序颠倒能感受到诗人想回到家乡希望的落空等等,这样一来,语言的实践批评就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分析了,而是从诗语的考察滑向了诗思的体味。
    按照中国传统的文本理解思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体味诗思的唯一方式,而当我们抛弃这两者的时候,我们是否依然能够从诗歌本身的语言中体味诗思呢?《唐诗的魅力》一书告诉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杜甫《秋兴八首》之三曰:“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淸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该书作者对它进行了详细的语言学音型研究,分析完音型后作者认为“如果不能有助于诗歌的欣赏,音型的研究诗没有意义的”,接着他分析道:“‘日日’词在‘泛泛’和‘飞飞’的映衬下,更加引人注意,它显示了诗人每天坐在江楼上凝视江流的倦怠心情。在这里,音型的作用很清楚,连续三次重复一个平衡结构,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在最后三行中,出现了三个被允许的平仄错误(刘、心、同、少、王、衣),这就破坏了我们对诗歌应有的韵律期待,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失望情绪。”这样的分析完全是从诗歌语言自身特点与规律出发的,但是它所分析出来的诗人的诗思却与那种用传统的“以意逆志”分析出来的诗思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这不能不说是西方批评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实践上的一种成功。
    当然,《唐诗的魅力》毕竟是语言学批评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实践上的努力与尝试,在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关照中国传统诗歌时,有时总不免捉襟见肘,一些中国特有的诗歌表达方式至今仍是无法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加以阐释的。《唐诗的魅力》一书的作者尽管在批评实践中注意到了中国传统批评方式的引入,然而总还有些悬而未决的难题横亘眼前,限于本文篇幅不再详加讨论,读者可参考葛兆光先生《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一文(最早刊登于《读书》1990年总第141期,后又收入《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虽然《唐诗的魅力》有还存在着种种的不尽如人意,但它仍然不失为一本饶有兴味和充满独特见解的学术普及读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ingyu33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8-11 0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的魅力无与伦比,其影响之深远一直及于今天。在今天,唐诗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最好的文学读物,是最值得借鉴的作品,一想起这些,怎不令人惊叹。
唐诗的魅力就在于她的成熟,在于她能够一直保持新鲜,在于她的丰润;她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长成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再长成为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她的每一举手投足,每一颦一笑,都放射着优美的光辉。使我们在千载之下看来,也时时为之怦然心动,为之沉醉而不忍舍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00 , Processed in 0.1629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