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81|回复: 0

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8 11: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晓得咋个跟别人打交道,我也不晓得咋个来适应这个社会。”阿建(化名)是1998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因为心里充满了对社会的惧怕,拒绝社会,更拒绝出去找工作。7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关进了家里,连家门都很少出,每天就在家看电视、睡觉,和父母几天都说不了一句话。(《重庆晨报》7月31日)

 
 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进行反思。堂堂一个大学生,不知怎么适应社会,毕业后自闭7年,既是个人的惨剧,也是家庭的悲剧,对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家庭抚育一个孩子,社会培养一个学生,有多么的不容易,不言自明。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全国有多少高校在重复着“不求回报”的无效教育,还在不计成本地重复生产着不为社会所需的“产品”?见诸媒体的,因缺乏动手能力而求职困难,不少大学生开始踏上继续教育之路,开始“往回走”,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各种实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以使其成为就业的“敲门砖”,能有个“好的收成”。不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遭遇适应社会的心理恐惧,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生活的意义、事业的规划、谋生的技能,所有这一切,不可能通过封闭的大学四年寒窗来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

  当然,自闭7年,学生本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正是因经不起挫折,承受不住压力,也不积极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也不去寻求心理救助,才最终导致了自闭的结局。然而,要破解自闭的难题,仅靠其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单纯依靠自觉的心理咨询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尤其需要认真反思,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此外,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

  挽救有自闭动机和行为的大学生,归根结底是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达观的勇气,增强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这种认知理应得到认同和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借鉴和实践。事实证明,这样的措施是有效的。据报道,经过无数次的锻炼,阿建不再抗拒与人交流,面对陌生人也能比较大方地交谈,性格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两个月前,在社区的努力下,阿建在城东的一家塑胶厂找到了新工作,现在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闭是一种病,需要更多的关心和交流。自闭的原因很多,但是消除诱因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如何有效防治自闭才是最为重要的。自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前提是要及时发现自闭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念,更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都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固有的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9 14:26 , Processed in 0.2517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