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857|回复: 20

《黄花赋》解读——枭雄们的驭人之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 21: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袁世凯的驭人术
二.孙文的驭人术
三.袁世凯与孙文不同驭人风格的比较
四.慈禧的驭人术
五.康有为的驭人术

《黄花赋》一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教育、革命以及历史疑案、会党形态及各种民主思潮和民族认知,其中的既有英雄慷概就死,也有美人儿女情长,既有枭雄玩弄权术,也有刺客前赴后继,牧鹤等爱《黄花赋》的几个人让我写帖子解读此书,想来想去,我就从书中的驭人术说起,也算是给石头帮一点小忙。
一.袁世凯的驭人术
《黄花赋》中的重量级人物如慈禧、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等各有一套驭人之术,其方法各有特点,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是袁世凯笼络人心的办法。袁世凯这个人有特点,他不搞任人唯亲,他手下的几员大将如著名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祯等就和他没有一点点亲戚关系,但这几个人懂军事有本事,袁世凯就重用他们,并且用手段使这几个人对他感恩戴德,心甘情愿为他卖命。且看《黄花赋》中的这一段描写:
当年北洋常备军新建时,出任高级军官必须经过考试,王士祯、冯国璋两员虎将早早就通过考试,当上了协统,可同受袁世凯器重的段祺瑞考来考取就是考不上,袁世凯知道段祺瑞有本事,但又不能坏了自己定下的规矩,心中着急,便在成立第三协时,早早将考协统的试题暗里告诉了段祺瑞,段祺瑞这才通过考试,当上了协统。段祺瑞对此事常铭于心,练兵打仗格外卖力,以报答知遇之恩。当然,袁世凯对冯国璋、王士祯,以及后进的曹锟、王英楷等各有笼络之术,在当时的北洋军系中,大家都把袁世凯当衣食父母看待。(第39章---月照燕山,惹起狂潮卷)
袁世凯这个小把戏耍得很高明呀,他既要落任人唯贤的名,要按考试提拔任用人才,又让人才知道老袁对他们的知遇,这家伙能在很长时间里让北洋军对自己忠心耿耿,那不是常人轻易能办到的。
袁世凯二度出山后当上了总理,冯国璋在武昌前线急于立功没好好听老袁的命令,狠命死打,老袁很不高兴,就下令让段祺瑞代替他,然后调冯国璋回京。这把冯国璋吓坏了,他去拜见老袁时心情是诚惶诚恐的,但袁世凯并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他。《黄花赋》中对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袁世凯笑眯眯将冯国璋让到客堂坐下,态度极是亲切和蔼,问寒嘘暖。冯国璋却心中害怕,不安的问:“总理,我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事呢?”
袁世凯笑着摇头,说:“没有没有,华甫怎会做错事呢,你我这些年来肝胆相照,即使做错了事,那也没有什么。”
冯国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小心翼翼的问:“那么总理招我进京是?”
袁世凯哈哈大笑起来,说:“华甫呀,原来你是担心这个。哈哈,调你来京,自然是要重用你了。”
冯国璋面露喜色。
袁世凯压低声音说:“你这次在湖北连取两城,可喜可贺,朝中亲贵以及文武百官对你都极为看重。”
冯国璋忙说:“这都是总理指示机宜,将士用命,国璋不敢居功。”
袁世凯笑问:“兵士减员情况如何?”
冯国璋心一沉,说:“减员不少,死的伤的,还有投降的、逃跑的,总数当有三分之一。”
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十分惋惜的样子,然后说:“华甫呀,北洋军是你我多年的心血,我能当总理,你能当男爵,全赖北洋军的将士,如果真能将民军控制的各省尽数荡平,你想想,那时我北洋军还有得剩吗?没有了北洋军,你我又俱为汉人,那时候朝中的亲贵还能如现在这般看得起你我吗?”
冯国璋悚然一惊,在武汉前线时,他只想到攻城掠地,哪想到这些,此刻经袁世凯一提,顿觉自己的见识想法与袁世凯差得太远,想到那时频频请战,急着要攻城立威,不由暗生惭愧之心。
袁世凯继续说:“取了汉阳,却丢了南京,你若挥军苦战打下武昌,难道革命党便不能从江浙北上,攻掠山东威逼北京吗?为帅之道,须洞察全局,能战能和,方为大将之才。”
冯国璋既佩服,又惶恐,忙扒下叩头,说:“总理一席话,使国璋茅塞顿开,感佩之意无以言表。以后国璋听总理的约束,再不敢任性胡为了。”
袁世凯忙将冯国璋拉了起来,笑道:“自己人这样干嘛,快起来。”
冯国璋爬了起来,说:“总理开导,我铭记在心。总理现在要我干什么,我一定尽心竭力,不负总理之望。”( 简本第六十九章  烽火渐敛,孔雀东南飞)

这种驭人办法可以说是“攻心为上”,但袁世凯并不总是这样和蔼可亲,他有时也是很威严粗暴的,比如在北京兵变之后,该管乱兵的曹锟跑来见他:
乱兵所在的第三镇统制曹锟冒冒失失闯了进来。曹锟一身戎装,圆头圆脑,一进门就立正向袁世凯敬礼,说:“报告大总统,兵变之事已经妥了。”
袁世凯呼一声从椅中跳了下来,盛怒之下脸皮也紫胀了,恶声喝道:“你带的好兵呀,给我跪下!”
曹锟被吓得一愣,随即赶紧乖乖跪下。
袁世凯戟指骂道:“混账王八蛋,你摸摸你的脖子,脑袋还在上面不在?”
曹锟不敢说话,诚惶诚恐只是叩头,袁世凯上去便用脚踢他。(简本第七十五章  鸿翅雁影里,爪痕鸣声都是渔歌)
我初看这一段时哑然失笑,随即我又恍然大悟,曹锟是个没脑子的家伙,袁世凯对他自然不能和对待冯国璋、段段祺瑞等一样。该发威时就发威,该语重心长时就语重心长,这个袁世凯真不愧是个枭雄呀。
驾驭自己的部下或者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非部下甚至上司该怎样笼络呢?杨度是个文人,很有些学问本事,袁世凯爱才心切,就推荐他到朝为官,当杨度从日本回了国,进京拜见袁世凯时,《黄花赋》中描写的情景如下:
杨度回国,先到湖南湘潭自己与熊希龄等合办的华昌公司去看了一遭,问起经营境况,得知资金短缺,杨度就说:“不要发愁,资金由我来解决。”然后飘飘然北上入京。
杨度到了北京,先奔袁世凯的府第锡拉胡同而来。袁世凯满面春风迎了出来,执杨度之手而笑,说:“旷世逸才杨先生来了,立宪之事这可就全靠你了。”说着将杨度迎进客堂。
杨度说:“这是我一直盼望做的事。我会尽我的所能,把事情做好。不过,我有一不情之请,还要请袁大人帮帮忙。”于是说了华昌公司欠缺流动资金、希望袁世凯以官款协助银帮助的事。
袁世凯爽快地答应了,说:“没问题。这点小事要都办不了,那还不让杨先生你小看我了。”
杨度连忙称谢。这时侍女报说饭菜已经备好,袁世凯即命将饭菜端到会客室。立刻就有五六位下人忙活起来,片刻工夫摆好了桌椅,然后一盘盘菜肴端了上来,宽大的八仙桌上海陆横陈、色香俱美。袁世凯吩咐下人:“传克定,克文来拜见杨先生。另外请周老师也来作陪。” (简本第四十章  归去来兮,且看国士识似大海,笔如巨椽)

此时这个老袁的做派真是 “平易近人”呀,此刻他是军机处的大臣,地位极高,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而杨度仅仅只是一名书生,但袁世凯没有一点架子,“满面春风迎了出来”,并且“执杨度之手而笑”,还送给杨度一定高帽子,叫他“旷世逸才”。我想,中国的书生何时能得到权贵人物的这般礼遇?杨度得到了这种礼遇,他能不死心踏地为老袁效力吗?
袁世凯在直隶当总督时,奕劻即将被提拔为军机大臣的领班,奕劻这个人比较爱钱,袁世凯对于这样的重要人物自然是要笼络的,当他得知消息后,马上就行动起来了,他
立刻派赵秉钧持银票,夤夜入庆亲王府,说:“袁宫保贺王爷高升,派小的送些零碎银子供王爷赏人用。”
奕劻一惊说:“哪有此事!袁宫保不要乱猜。”
赵秉钧笑道:“宫保的消息绝对错不了,王爷等着,这几天祗报就要下来了。”
奕劻半信半疑,呆愣愣正想此事的可能有多大,赵秉钧却把银票递了上来。奕劻一看竟是二十万两,吓得跳了起来,说:“这么多怎么敢收,袁宫保出手太阔绰了。”
赵秉钧笑道:“宫保孝敬王爷,少了拿不出手,你将就着先收了,袁宫保以后就是你的人了。”
奕劻双手乱摇,说:“太多,太多,决不敢收。人要知道了,我的差事就保不住了。”
赵秉钧说:“放心,袁宫保做事慎密得很,绝不会有人知道。”
奕劻想了想,说:“宫保的官够大了,他难道还想升官?”
赵秉钧说:“不是,宫保只想和王爷成为自己人,别无他意。”(简本 第三十一章  万寿庆典沈绣传)

除过以上哪些办法,袁世凯还有很对别的法门,比如拜把子、拜老师等等。拜把子是中国人拉关系并固化关系最普通最常用的办法,但把这个最通俗的办法能用活用精却不容易。老袁应该算是将此法用活用精了的,因为他竟然设法和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拜了把子。慈禧太后的心思,李莲英是最先知道的,和他做了把兄弟,那就等于成了慈禧肚子里的蛔虫,做的事说的话自然样样都和慈禧的心思。那么,这样的袁世凯,谁能搬倒他呢!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这个,意义在哪里.我实在不明白.

不过我还未完全读完,存疑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2: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是要系统化的采摘黄花蜜.

《黄花赋》70 万字, 俺说, 花蜜也至少有70 万字. 读书和写书都是创作过程. 鹦鹉学舌也是创作.
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十分惋惜的样子,然后说:“华甫呀,北洋军是你我多年的心血,我能当总理,你能当男爵,全赖北洋军的将士,如果真能将民军控制的各省尽数荡平,你想想,那时我北洋军还有得剩吗?没有了北洋军,你我又俱为汉人,那时候朝中的亲贵还能如现在这般看得起你我吗?”

老袁这一段太经典了. 道尽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权轮叠的铁律---枪杆子里面出王爷. 枪杆子里面定'成王败寇'. 没了枪杆子, 啥也谈不上.

也因此, 中国特色的政治永远离不开枪杆子. 民主法治怎么也谈不上.

又胡说了. 俺的胡说算不算'意义'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3: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草民一丁2006-08-02 22:47发表的“”:
老袁这一段太经典了. 道尽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权轮叠的铁律---枪杆子里面出王爷. 枪杆子里面定'成王败寇'. 没了枪杆子, 啥也谈不上.

也因此, 中国特色的政治永远离不开枪杆子. 民主法治怎么也谈不上.

又胡说了. 俺的胡说算不算'意义'呀?

.......

如果民主法治的工作能做到老袁这么细致与因人而已,中国特色的政治就可以和枪杆子说拜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2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孙文的驭人之术

比起袁世凯来,孙文几乎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他是一个海外流亡者,别说没有钱贿赂人,没有官位赏人,有时他连自己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但是在这种处境中孙文仍能次次化险为夷,不但能设法筹钱组织起义,还能呼唤风云,指挥许多人为了他的想法计划而奔走。孙文没有过人之能,没有驾驭他人的高超本领而做到这些,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黄花赋》里,孙文最可怜也最危险的时候是伦敦蒙难,他被清史馆抓住关了起来,并将被秘密送回国内。若送回国内,那他肯定就没有命了。但这时孙文被幽禁于使馆内一间房子里,铁门铁窗,别说人逃出去,就是弄一张纸条出去也办不到。门外负责看守他的人又奉令不与他说话,孙文能接触到并能讲上几句话的人,就是每天来房间打扫卫生的英国人柯尔。且看孙文是怎样说服柯尔帮助自己的:
马凯尼却昂首阔步走出了门,吩咐门外的两个壮汉小心看守,不得擅离,然后下楼。楼梯上上来了给孙文打扫房间的柯尔,马凯尼又吩咐柯尔:“不许替孙文向外传递东西,孙文若要求你什么事,立刻来向我报告,每报告一次,我奖赏你一个英镑。”
瘦弱而勤谨的柯尔连忙点头答应。这柯尔也是英国人,受雇于大清使馆,做些勤杂工作。
转眼之间已被幽禁了八、九天了,孙文一筹莫展。前几天他还急得团团乱转,欲说动送饭的那个胖乎乎的英国太太替他带信出去,但那胖太太一口拒绝,欲说动打扫卫生的柯尔送信,柯尔却把他的信交给了马凯尼,孙文又在纸上写了求救的话,包上硬币,欲使劲扔到馆外的街上,但距离太远,总是掉到使馆的院子里。孙文便向门外看守他的两个壮汉说话,希望能说动他们,但他们两人决不和孙文答言,孙文一个人说得多了,他们就喝令他闭嘴。孙文该想的办法全想到了,却没一个办法管用,无奈下就要来了一大堆书,一头钻进书里,这样情绪倒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
这时柯尔又来收拾房间了。瘦瘦的柯尔似乎很内向,一般都是一言不发的将房间收拾好,然后放下新垃圾篓,就拿了盛满垃圾的旧篓出去。看着柯尔默默的低头干活,十分虔诚认真的样子,孙文忽然心中一动,就用英语小声问:“你是基督徒吗?你知道亚美尼亚人的故事吗?”
柯尔愣了一下,接着全身一振,但他终于点了点头,只是他不敢抬头看孙文。
原来孙文在香港学医时,就受康德黎等人的影响,加入了基督教,对教义及其故事极为熟悉。当时英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柯尔也不例外。孙文见提起“基督徒”三字,柯尔有不安之色,此刻性命攸关,他那能放过机会,便双目炯炯,逼视着柯尔,一字一句地说:“当年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便因为亚美尼亚人信奉上帝,是最最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异教徒苏丹残忍的杀害他们。我是中国的革命党,革命党就是基督徒,因此异教皇帝迫害我,抓了我回去杀头,你难道不向一位受难的基督徒伸出援助的手吗?”
柯尔抬起头来,脸色十分惶恐,他脑中的斗争正剧烈的进行着,弄得这善良又虔诚的人十分苦恼,他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这时门外两个壮汉正哈哈大笑,好像在讲什么有趣的笑话。孙文抓紧时间,直视着柯尔,说:“我的性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若救我,我便能出去,完成上帝交给我拯救万民的使命,你不救我,我就只能给那些异教徒抓回去杀头了——”
柯尔用极细小的声音说:“我愿意救你,可马凯尼——”
孙文立刻用严厉的口气说:“请你想一想,在你的心里,是上帝重要还是马凯尼重要?你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基督徒呢,还是愿意做异教徒的帮凶?我不强迫你,你自己想好了。”
柯尔不知道该怎么办,苦恼得用拳头猛砸自己的头。
孙文就说:“主啊,请你饶恕柯尔吧,他是正直善良的基督徒,他不救另一个基督徒,是因为他糊涂愚蠢,不是因为他残忍邪异,他与那些异教徒的恶人是不一样的,他内心是想帮助我的。”
柯尔全身剧振,牙齿互碰咯咯作响,显然他的心灵受到来自上帝的谴责和鞭挞。好一会之后,柯尔才战兢兢小声说:“我怎么帮你那?在使馆内,连英国政府也是帮不了你的。”
孙文说:“你只要帮我送一张纸条到覃文省街康德黎先生宅上,我就得救了,康德黎先生会设法救我出去的。”
柯尔努力思索了一小会,终于点了点头,然后指了指新放的垃圾篓。他不敢多呆,也不敢用目光看孙文,急忙拿了有多半篓废纸杂物的旧垃圾篓。低头匆匆走了出去。
孙文也心情紧张得厉害,柯尔走后,他背对门扒在床上,用废纸片给康德黎写信,然后将纸片折成一个三角样子。第二天柯尔又来时,孙文咳嗽一声,将信仍在柯尔将要拿走的旧垃圾篓内。
柯尔点了点头,什么话也不说,收拾完屋子,便提了垃圾篓出去了。
初次看完这一段,我对孙中山的毅力心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人得享大名,那绝不是侥幸而得的。想一想他在最可怜无助的时候,能抓住唯一的一丝希望,并能敏锐地一眼洞穿柯尔心理上的弱点,进而利用这弱点来达到目的,这对常人来说或许是难以想象的。但孙文做到了这一点。孙文在这儿的作法非常策略,虽然时间很紧迫,也不敢大声说话,但孙文用基督徒受迫害激起柯尔的怜悯心,在柯尔犹豫不决时,他不是硬逼柯尔,如果硬逼,很可能就把事情搞砸了。孙文聪明得很,他反倒替柯尔向上帝求情,说什么“主啊,请你饶恕柯尔吧,他是正直善良的基督徒,他不救另一个基督徒,是因为他糊涂愚蠢,不是因为他残忍邪异。”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刺激,孙文必须将柯尔作为基督徒的那种内心良知刺激出来,同时又诱导他,说什么“他内心是想帮助我的”,在既刺激又诱导的双重作用下,孙文终于成功了。
伦敦蒙难这一段很玄,假如孙文没能成功地将柯尔说服,或许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就和现在大不一样了。
孙文在美国旧金山与保皇党势力大战时,那情景也十分的微妙。旧金山致公堂当时已服膺了保皇会,堂中大佬黄三德劝孙文与保皇会联合。撇开意识形态不谈,仅从实力对比来说,孙文也保皇会也是无法联合的。保皇会这时几乎席卷北美各处,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保皇会的实力,但孙文这一方,兴中会将近名存实亡了,孙文是孤身一人前往美国的。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说联合和说投降几乎没什么两样。但孙文不能不给黄三德面子,没有致公堂的帮助,孙文根本不可能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争取黄三德的支持挫败保皇会的影响呢?且看书中的一段原文:
在座的其他诸人也纷纷说:“孙先生,合则力大,分则两损,还是联合起来好。”
孙文微一沉吟,正色说道:“黄兄,诸位兄弟,你等上了保皇会的当而不自觉。保皇会所说的革命,乃是骗华人华侨的假革命,大家切莫要被他们骗了。”
黄三德笑着一个劲摇头,说:“革命那还有真假之分呀!孙先生,大家都是中国人,也都心盼中国强盛,可是,我们同胞之间相互争斗,不但消磨力量,而且也叫外人笑话,我看就不要作意气之争了,便由兄弟我做个和事佬,大家联合起来如何?”
伍盘照也插话说:“孙先生,要成就大事,便不能有门户之见。外国人看不起我华人的理由之一,就是我们的内斗,所以我中华虽然国大人多,却是屡受欺负。”
在座诸人一时纷纷表态,附和黄、伍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孙文无奈答应了黄三德联合的话,但前提是保皇党必须赞成革命。然后黄三德就当了捏合山去和保皇会斡旋去了,但斡旋的效果不好,保皇会方面坚决不赞成革命,反要求黄三德说服孙文放弃革命,这时候,孙文与黄三德等致公堂人的交锋开始了:
孙文激昂说道:“中国欲强,舍革命再无他途,康有为师徒不欲革命,便用保皇来毒害华人,大家如果人人中毒受害,中国的强盛就永远只是一个梦了。”
黄三德神情尴尬,说:“孙先生呀,话也不能这么说嘛,只要不推翻皇帝,怎样革命还不都一样。”其他人就乱纷纷讲起保皇的道理来,说来说去,要孙文放弃推翻皇上的打算。
孙文怒气渐生,因问他们:“大家都是致公堂的人?”
众人一齐点头,孙文便冷笑说道:“你等中保皇的流毒竟如此之深,难以醒悟,反来劝我!满清早已腐败至极,人人贪庸,谁来想强盛中国的事?满人从来只将我中华的土地当作战利品看待,将我汉人当奴才看待,这些且不说了。我不明白的是,致公堂内万千弟兄,从上到下,连同大佬在内,被保皇派骗得连本堂的宗旨都忘了,却有何资格竟来劝我!”
这一番话说了出来,房内的人都大怒起来。黄三德红了脸,瞪着眼大声说:“大道理我们说不过你,且不说它。我堂内的兄弟个个急公好义,事事义气为先,我做本堂的大佬多年,堂中的条律规章那个不熟,哪一条不遵,你凭什么说我们忘了本堂的宗旨?”
黄三德这一质问,其他人也嚷叫起来,义愤填膺,要孙文立刻回答。孙文站了起来,傲然而立,说:“致公堂在海外多年,人气倒是旺起来了,可人气旺又能怎么样,堂中尽是糊涂好利之辈,贪图保皇会空口许诺的高官厚禄,忘了祖宗忘了根,为虎作伥,替保皇会传毒骗人,难为你们还自称入堂多年,岂不羞惭!”
屋内的人“哇哇”叫了起来,握拳捋袖,便要上前教训孙文,孙文兀然高坐,神情冷傲,毅然不惧。律师伍盘照挥手止住众人,示意黄三德说话。
黄三德此时大怒之下,暴跳如雷,冲上来指着孙文的鼻子,说道:“我黄三德秉承先辈遗训,视富贵如浮云粪土,行事做人只以义气为重,致公堂内的兄弟,个个义气深重,联络同胞,团结御侮,你说,我们忘了什么宗旨?”
孙文冷笑连连,却不说话。
伍盘照就说:“孙先生,美国致公堂上为国家富强操心出力,下为华人的团结急难联络奔走,堂内人人都是血性汉子,你若能说出我等何处忘了宗旨,违了祖训,那大家从善如流,决不会知错不改,可你若说不出来,只一味虚言大话,那么,致公堂的兄弟难道就是这么好欺负的嘛?”
黄三德等一叠声说:“伍先生说得对,我等难道让你这一番大话就吓到了!”
孙文兀然高坐、寒气满脸,说:“好。”目如利剑看着黄三德,一字一句地说:“请问黄先生,请问诸位,致公堂的前身是什么?”
黄三德说:“我堂由洪门发展而来,为洪门海外的分支,这缘由堂内兄弟人人都知!”
孙文大声说:“知道就好,再问你,洪门的前身是什么?”黄三德说:“洪门由天地会发展而来,袍哥,三合会,三点会,都是天地会的分支。”
孙文“呼”的站了起来,上前数步,逼视着黄三德,大声问道:“这些渊源你都知道,那你说,天地会的宗旨是什么,天地会发展到了致公堂,日长月久,你们就将这宗旨一项省略掉了不成?别人知不知我不问,你身为堂中大佬,这宗旨你敢说不知道吗?”
黄三德豁然一惊,耳边如响起一个霹雳,一下子震得他愣起来了。
孙文还在瞪着眼催问,黄三德额头涔出了汗珠,后退了几步,无力地坐在一张椅子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孙文将目光扫向另外几人,那几人也顿失刚才的气势,垂下了头,一齐后退。孙文涨红了脸,激动得走来走去,说:“洪门遗训,反清复明,传了多少代了,后人却将它忘得干干净净,反而要去保满清的皇帝,还保的理直起壮,洪门先辈的血难道就白流了吗?”
一番唇枪舌剑的交锋,孙文终于收复了黄三德,使黄三德和保皇会彻底决裂,甘为革命而奔走。这一段和伦敦蒙难那一段有相似之处,伦敦蒙难,孙文是用基督徒的宗教感情来刺激柯尔的心理,这一段则是用“反清复明”的宗旨来折服黄三德等人。孙文孤身一人,没有钱,没有势,他能使用的只是一张嘴,他这一张嘴好生厉害,收复许多桀骜人物,驾驭同盟会内各志士,评的全是这张锋利异常的嘴。民国初期人们评价孙文与黄兴,说:“孙文的嘴,黄兴的腿”,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孙文的许多事都是凭一张嘴来做成的,用嘴来驭人,是孙文的驭人奇招。
用嘴来驾驭人,或许是孙文在条件困难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孙文用这个办法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这个办法有很多弱点,比如被驭人口服心不服,比如被驭人当时心服但过了一段时间又不服了。孙文对这些情况没有相应采取应对的办法,这位同盟会的瓦解埋下了隐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 2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lkvc2006-08-02 23:15发表的“”:
如果民主法治的工作能做到老袁这么细致与因人而已,中国特色的政治就可以和枪杆子说拜拜了。

金庸小说里的道理: 如果, 有本事自立,立法治之国的是武功的顶尖高手, 那寻常人基本会有如下障碍. 不修佛法,不悟禅理就不能达到武功的高境界. 可是, 参透佛法的得道高僧再无愿望研习武功了.

民主法治的社会的建立, 需要有枭雄的手段和运气达到权力的顶峰. 又需要有得道高僧的远见与公心来把个人的权力坐化成制度的权力.........

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4 0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草民一丁2006-08-02 22:47发表的“”:
老袁这一段太经典了. 道尽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权轮叠的铁律---枪杆子里面出王爷. 枪杆子里面定'成王败寇'. 没了枪杆子, 啥也谈不上. 也因此, 中国特色的政治永远离不开枪杆子. 民主法治怎么也谈不上.
.......
袁世凯对冯国璋这一段,看小说时我就印象深刻~~~确实经典啊,你不得不佩服,袁世凯的举重若轻。
当然也不妨碍我同时也很鄙视他的皮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4 1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雪融鸿飞2006-08-04 09:46发表的“”:

袁世凯对冯国璋这一段,看小说时我就印象深刻~~~确实经典啊,你不得不佩服,袁世凯的举重若轻。
当然也不妨碍我同时也很鄙视他的皮厚~~~

哪个枭雄薄皮囊? 这叫.......厚黑绝学. 我一直想, 你说, 要是老袁当年多读几本书, 学个预测仙术啥的, 再受点儿正宗的民主教育, 把不准他就是中国的林肯. 这家伙厉害, 要是当上林肯就....太厉害了. 功勋决不下于秦始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1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袁世凯与孙文不同驭人风格的比较
袁世凯和孙文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因为两人的个性不同等原因,形成了他们两个截然不同的驭人风格。将这两人的风格进行比较很有意思。
1.袁世凯驭人,是花样繁多,机变百出,凡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孙文驭人却比较单调,就是以革命相号召,以言语道理来说服。
袁世凯对用得上而又值得尊重的人,通常采取拜把子的方式,比如他和李莲英拜把子,和徐世昌拜把子。但是没见过孙文和谁拜过把子。我老想着孙文应该和黄兴拜把子,黄兴这人是很有义气的,对孙文也很尊重。但孙文始终没有和黄兴拜把子,他总把黄兴完全看作下属,而不是看作兄弟。我对这一点很感遗憾。
2.袁世凯很注重培养与被驭人的感情,而孙文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袁世凯即使和纯粹的下属在一起,如果下属是有知识有头脑的人,那么袁世凯就不怎么摆架子。袁世凯善于制造一种大家都是好兄弟的那种气氛,并且有机会时就和好兄弟们嘻嘻哈哈一下,以增进感情。比如这一段:
慈禧见袁世凯办新政雷厉风行,办法点子也多,心中欢喜,就发旨实授其为直隶总督,并兼北洋大臣之职。袁世凯踌躇满志,喜欢得心中发痒。杨士琦、赵秉钧等僚属俱来贺喜,说:“大帅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了,可喜可贺!”
袁世凯笑道:“官还不够大,不过我不急,一步一步慢慢升吧。”
杨士琦问:“宫保做官有什么诀窍,可否给我等传授传授,哪怕稍加透露个把窍门,我等也受益无穷了。”
袁世凯眨着眼,诡笑道:“此乃我独自揣摩出来的秘方,价值连城,不过大家都是兄弟,我便给你们说说,不过可不能给外人说呀。”
杨士琦、赵秉钧等一齐笑起来,说:“大帅快讲,我等洗耳恭听。”说着将头凑了过来。
袁世凯笑眯眯说:“其实说来简单,就是用大清的钱,买大清的官,做了官,再为大清办事。法虽简单,用活用巧,却是大有讲究。”
杨士琦等一齐拱手,说:“拜服拜服,我们今后一定好好领会,有机会也用它一用。”
(简本第二十三章  瀛台吟诗满面泪,珠江起雷寝难安)
这儿的袁世凯很和善很亲切,没有一点点封疆大吏的威严样子,好像僚属们都可以和他逗趣混闹。孙文和同盟会的众兄弟们似乎没有这种其乐融融的聚会。除过章太炎以外,也没有人敢和他逗趣混闹,他对下属们太凛然太严肃。因此同盟会人与孙文除了革命的共同目标外,感情方面的维系似乎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11: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慈禧的驭人术
慈禧太后统治中国半个世纪,在国力急剧衰退、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她仍巍巍高坐于最高统治者的席位上,手握权柄,生杀予夺,没有谁能奈何得了她。这和许多因素有关,当然和慈禧高明的驭人术也有关。
在《黄花赋》里,慈禧首次显露其驭人的高明是在恩威并用,说服光绪皇帝贬斥翁同龢的那一段。这一段看得我惊心动魄,我从内心深处感到了这老太婆的厉害,因而对她大感恐惧。
六月十四日,慈禧太后乘轿进宫,在仪鸾殿内召光绪相见。光绪行礼毕,慈禧赐坐,将宫女太监全赶出殿外,然后和颜悦色,微笑说道:“皇上,变法之诏颁布后,臣工们反对的多不多?”
光绪说:“回太后,变法之诏没有说明具体变什么,所以到今天还没见到有人反对。”
慈禧缓缓摇头,笑道:“孩儿你错了,无人反对是因为你我母子同心,他们不敢反对,如果你我母子离心,反目成仇,你说臣下会不会反对你的变法?”
光绪悚然而惊,忙离座跪下,惶恐说道:“太后怎出此言,难道孩儿做错了什么事吗?变法也是太后同意的呀!”
慈禧招手让光绪起来,又招他坐在自己旁边,这才笑道:“我现在还是支持你变法,身为太后,说过了的话岂能不算。”
光绪小心翼翼的问:“那么太后的意思是?”慈禧瞪起了眼、咬牙说道:“有人离间你我母子之情,欲挟持皇帝,揽权呈威!此人狂悖骄横,要借变法把持我大清的朝政!”
光绪大惊,忙问:“他是谁?”
慈禧说:“他就是自命清高的翁同龢!”
光绪又是一惊,站了起来,说:“太后,翁同龢一直是孩儿的老师,近来虽然反对孩儿见康有为,但他恐不敢大胆到把持朝政吧?”
慈禧说:“孩儿你亲政日短,不知人心险诈,你想想,群臣之中只有翁同龢与你接触最多,他贵为帝师,又是军机大臣,要把持朝政是多么容易,不然他为什么反对你见康有为?孤立了皇帝,他才可以在外呼风唤雨呀!”
接着慈禧强调皇上要变法成功,便必须借助自己来压住群臣,使得群臣不敢大胆反对。光绪连连点头,他的确知道没有太后支持,变法要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慈禧见皇上相信了自己的话,便拿出了早已拟好的三道谕旨,要光绪以朱笔签发。这三道谕旨,一道是任荣禄为直隶总督兼户部尚书,刚毅兼任兵部尚书;一道是今后凡新委两品以上大员,需面见太后谢恩;第三道则是将翁同龢革职回籍,永不叙用。
光绪手捧太后给的谕旨,心中却犹豫起来,特别是第三道赶走翁同龢的旨意,令光绪心痛不已。翁同龢究竟与自己呆了二十多年,从孩提起便做他的老师,不管他犯了多大的错,让皇帝亲手将他赶走,光绪总是恨不下这个心,因此心中酸楚,脸现不忍之意。
慈禧冷笑道:“囿于私情连个翁同龢也不忍心赶走的皇帝能管好国家吗?为君之道,杀伐决断,面不改色!为了社稷江山最亲近的人也可以杀、可以关、可以赶,孩儿你难道就没有一点做皇帝的狠心吗?”
光绪的眼泪流了下来。
慈禧拂袖而起,怒道:“无知孩童,靠你岂能变法图强!我已年老,看来大清真的不能中兴了!”
光绪忙擦掉眼泪,咬牙说道:“好,我便依太后之意颁旨。”

这一段将慈禧的狠辣写得让人汗毛直竖。特别是这一句话:“为君之道,杀伐决断,面不改色!为了社稷江山最亲近的人也可以杀、可以关、可以赶,孩儿你难道就没有一点做皇帝的狠心吗?”年轻的光绪一心想做个好皇帝,慈禧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出了这句话,想那光绪年轻心软,如何受的了这句话的刺激,泪流满面下他违心的答应了慈禧的要求,而慈禧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终光绪一生,他都在慈禧的掌握中,摆脱不了。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慈禧对光绪心理个性的准确把握不能不说是个重要方面。这个老婆子其他方面或许懂得不多,但她对别人心思想法的把握那是神乎其神的,并总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向西安逃难的途中,路上境况凄凉,又遇到了危险,此时岑椿煊带兵来了。岑椿煊本来是光绪的人,在路上就和幕僚商量着怎样救皇帝脱出慈禧的毒手。慈禧逃离了紫禁城,可可怜怜的就十多个人相随,岑椿煊此刻要发动兵变那简直是易如反掌,且看《黄花赋》中的这一段:
正惶恐欲死,忽然马蹄嗒嗒,脚步沙沙,一大队人马转过山坳,从前边的山路上弯过来了,载漪载澜急问:“什么人?”
那队人最前边骑白马的魁梧汉子高声说:“甘肃布政使岑椿煊带兵赴京救驾。”
慈禧听见答话,猛然间哭出了声,泪如断线般掉下。后边的樵子见了大队兵马,急急转身溜了。
却听载漪叫道:“太后皇上都在车上,还不下马叩头。”
岑椿煊一惊,迅即下马,与身后的几千官兵一齐跪倒路侧,叩头说:“恭请太后皇上圣安。”
慈禧揭起车帘,招手叫岑椿煊上前。岑椿煊恭身走近马车,慈禧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流泪哽咽说:“救驾之德,永不忘也。”
岑春煊一边说:“微臣来迟,罪该万死!”一边偷眼朝车中一看,却见光绪在车内面无表情,嗒然而坐,失魂落魄,对一切似都不挂念没兴趣的样子。岑春煊不觉叹了一口气。慈禧便命岑春煊的兵将护卫了马车,继续前行。岑春煊朗声应命,指挥官兵拥卫了慈禧一行,朝西进发。官兵中却有一人虚刀做势,眨眼向岑春煊示意,岑春煊摇头。
原来岑春煊从兰州带兵西行之时,即与幕僚张鸣岐商量,欲在半路迎上慈禧一行时,擒了慈禧,拥戴光绪复政,却又怕其他督抚不服,商量未决,便约定到时见机行事。岑春煊本来对光绪皇帝心怀感恩之念,救他还政的心思颇盛,不料慈禧流泪说了一句“救驾之德,永不忘也”,让岑春煊心肠一软,又见光绪失魂落魄,毫无君上的威严气度,不觉长叹口气,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光绪当时正苦忆珍妃,想到一生一死,从此再也不能见面,顿觉天地虽大,世间却再也无自己留连之物。这一阵相思苦情,中止了一件轻而易举可以成功的政变。
(简本第十九章  仓皇间西逃,一何辛酸)

一场轻而易举就可以成功的兵变被慈禧一句带哭声的“救驾之德,永不忘也”挫败了。读第一遍时,我想慈禧这一句话是当时心情激动下冲口而出的,但读第二遍时,我感觉不是这样。想那慈禧做了几十年的掌权皇太后,高高在万人之上,心中再怎么惶恐激动,她难道会在部下面前控制不知自己的感情,这是不可想象的。退一步想,即便是慈禧忍不住哭了起来,她也绝不会不顾皇太后的威仪,拉着岑春煊的胳膊而哭,那么说,慈禧这一哭就是大有深意的,她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危险的来临,因此上她有意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哭了出来,并拉住岑春煊的胳膊说出一句让岑春煊感动的话。慈禧这一哭,和三国中刘备的眼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逃难途中慈禧这一哭的用意比较隐晦,难以看出来,那么在八国联军开往北京途中,慈禧在王宫大臣会议上的那一哭的用意就很明显了。当时各王公大臣无人愿意带兵阻拦洋兵,胡乱推托,慈禧气得骂刚毅、踢载漪,但没有用处,他们太怕死了,坚决不肯带兵打仗。这是慈禧该怎么办呢?《黄花赋》是这样写的:
慈禧回身坐倒于御座之内,放声大哭起来。抹泪哭道:“满屋子的花翎顶戴,却没一个带兵杀敌之人,朝廷怎么就养了这么一群废物呀!列祖列宗,先皇先帝,看来大清的气数真要完了。文宗皇帝呀,我对不起你呀,大清的江山传不下去了。”
慈禧这一哭,满朝的王公亲贵、文武大臣一多半脸色发红,羞愧难当。载漪、载勋、载澜等人却撇撇嘴,一副不屑的样子。慈禧泪流不止,嚎啕呜咽,哭得伤心至极。(简本第十八章   勇者无兵,义师无款)

当外敌逼迫,大臣贪生怕死不肯出征,身为太后的慈禧能有什么办法,她只能痛哭。但慈禧究竟是慈禧,她不像一般的妇人只知道哀哀痛哭,她要通过痛哭让文武大臣感到羞惭,从而哭出来一个领兵打仗的人,你看她哭得多么狠毒:“满屋子的花翎顶戴,却没一个带兵杀敌之人,朝廷怎么就养了这么一群废物呀!”文武大臣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无能保家卫国,让皇太后这么哭着诅咒,他们能不脸红羞惭吗,这难道不是百官众臣的耻辱吗!知耻然后勇,大家都感到羞耻了,就会有人跳了出来自告奋勇去带兵杀敌。
慈禧是很精明的,她不光会哭,她还会随时更改陈腐观念,说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话,以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在八国联军撤退,慈禧回鸾北京的途上,段祺瑞带了北洋精兵与磁州地界迎接护驾。北洋兵是按德国的练兵办法练出来的,见了皇帝太后不下跪,只行军礼。这让回鸾的总管王爷载沣很恼火,当场就和段祺瑞吵闹起来,申斥段祺瑞皇上太后不敬。两个人差点动了手。闹声惊动了慈禧,慈禧就下了马车向段祺瑞问话。
段祺瑞说:“回太后话,德军即便迎接本国的皇帝,也将不下马,兵不离枪,更无下跪之举,只行军礼。”
慈禧点点头,说:“好,好。只要能打仗,跪不跪都不要紧。”
贝子溥仑忙上前说:“太后,见驾不跪,再能打仗也是大逆不道之兵,这袁世凯如此练兵,应该下诏申斥。”
慈禧怒道:“胡说,那些八旗兵绿营兵大烟抽得多了,枪也扛不动,两腿发软,倒是极能下跪,可这些废物如能打仗,我们还用到西安去逃难吗!”
溥仑吓得不敢再说,后边一众官员心情复杂,觉得慈禧说得倒也很有些道理,于是忙说:“太后圣明,练兵首先为的是御侮,软腿的兵再能下跪也是没用。”
慈禧便传话说:“袁世凯练兵有方,着即加太子太保衔,以示嘉奖。” (简本第二十二章  长笑督津门,杯酒筹巨款)

你看,这儿的慈禧是多么开明,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北洋兵、段祺瑞以及袁世凯听了他的话能不感激,能不甘心为她驱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4 2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厉害!!
看来,我是一辈子都学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8: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康有为的驭人术
戊戌政变以后,康有为的处境和孙文差不多,都是海外流亡者。这是孙文就认为他可以和康有为进行合作了,但是康有为态度坚决,决不和孙文合作。作者在第一章用了“尘世英雄相识难”这句话做题目,好像是在惋惜康有为、孙文的不能合作,但在日本,孙文第二次谋求与康有为合作失败,却不见作者有什么惋惜的表示。我想:作者此时不惋惜是对的,因为此时康有为决不可能和孙文合作。康有为虽逃到了海外,但他和孙文有一点不同,他身怀光绪皇帝的密诏,这个密诏让他身价倍增,成了营救光绪皇帝的钦定人物。康有为要充分利用这个身份来干事情。和孙文这个宣称要推翻满清的人合作了,那康有为不是就自己扔掉自己的身份了。
康有为用这个身份谋求和日本首相见面没有成功,于是到了北美一带在华侨华人中宣传保皇。他的宣传大获成功,华人华侨们显然对他的身份给于了肯定。时隔不久康有为在北美组织保皇会,开始用自己的身份驾驭华人华侨为保皇事业出力出钱。
康有为的这种驾驭做得很出色,出色得几乎相当于欺骗,但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华人华侨们对他的话毫不怀疑。踊跃的给他的保皇会捐款。康有为好玩得很,他的保皇会还有个名字,叫做“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 。这既是一个政治组织,又是一个经济组织。会长及公司的经理自然非康有为莫属。凡入会之人,最少交保皇费两元,多交不限,作为保皇会的活动经费。康有为大肆做宣传,说:
“保救皇上就是爱国,圣上光绪至仁至圣,即使俄国的大彼得、美国的华盛顿也不能望其项背,如今我爱国侨胞踊跃捐款,或以此款组织勤王军,或以此款策反国内大臣、将军,有朝一日救得圣上复出、重摄朝柄,那时参与保皇的同胞皆是功臣,尔等捐款者或作尚书、或作侍郎、或作总督、或作巡抚,到时皆由我提请圣上敕封,甚或封公封侯也易如反掌。圣主复出之后,以君权而再行变法,雷厉风行,不出十年时间,我中国可自立自强于世界,与各大国并列,有此一日,我海外华人华侨同披荣光,受所在国政府与人民的尊敬。”(足本第十二章  红叶送别望乡关)
康有为有光绪的密诏,华人华侨们很容易就相信了他的宣传,另外康有为开出的条件也十分的吸引人,因此加拿大千千万万的华人侨胞欢欣鼓舞,一时间华人入保皇会者络绎于道路,不到一月时间,加拿大就有十多万侨胞入了会。
康有为在这一点上很高明,他在海外流亡期间没有缺过钱花,华人华侨源源不断的捐款会费让他的钱布袋经常处于充盈状态。
康有为另一个驭人的法宝是师道尊严,他有一大批亲传学生,后来又收了一批慕名拜他为师的弟子,这些弟子少有异动,康有为就以解除师徒关系相威胁,弄得弟子们很难堪,不得不听从他的命令。康门的十三太保造反要革命的时候,康有为气坏了,怒冲冲从加拿大一路南下:
康有为第一站到了美国的旧金山,招在美国各城市办保皇会的弟子齐来见面,怒冲冲问他们:“卓如劝我退隐,他要领导你们革命,你等可知此事,可曾参与此事?”
众弟子见老师震怒,都十分害怕,便一齐大摇其头,说:“不知此事,更不曾参与。”只有欧榘甲一人低头不语。
康有为就指天划地,痛斥梁启超忘了圣上的恩义,欲行大逆不道之事,祸乱中华。众弟子也就随了老师一起斥责梁启超,说他辜负了老师的期许,走入邪道,并将信中列名的十三人称作“十三太保”,请康有为采取断然措施挽救他们。
康有为说:“今后你们之中谁再倡言革命,便不是我的弟子,师徒之情从此一刀两断!”
众弟子俯伏而拜,说:“我等只知保皇勤王,视革命为洪水猛兽,不但自己决不革命,师兄弟中任谁倡言革命,他就是我们的仇敌。”
欧榘甲料不倒老师对此事震怒如斯、决绝如斯,如今见众怒汹汹,自己若不认错,便将难容于师门,于是“咚咚”叩头,向康有为认错,请求师尊原谅。(第十三章  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康有为收欧榘甲容易,但要收服梁启超就比较难了。梁启超受孙文的影响较深,也能讲一套一套的道理,可是康有为自由康有为的办法,他不但会用师道尊严压服学生,还会制造气氛,将师徒间的感情加以利用,这两种办法含混起来被康有为用到了极致,即使强如梁启超也不得不屈服。且看《黄花赋》中关于这一段的精彩描写:
梁启超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不知康有为见到了他,将是何等的情景,怎样雷霆大怒式的发作。他小心翼翼的推开门,却见康有为在房间的最里面,背门而立,负手望着窗外,一动不动。
梁启超叫一声:“老师。”康有为不应,卓立如初。
梁启超轻轻掩上门,向内走了几步,又叫一声:“老师。”
康有为猛然间转过了身来,双目如剑,怒容满面,恨声说道:“你竟还认我这个老师?我昏庸顽固,配做你革命家梁启超的老师吗?”
梁启超惶恐道:“老师不要发怒,弟子倡言革命,也是一片爱国之心。”
康有为喝骂道:“圣上倡言变法,方有你我今日之名,你我如今脱逃在外,圣上却被幽禁瀛台,受无穷的苦楚。你竖子得名,便欲革圣上的命,推翻帝制,没有圣上哪有你今日的梁启超,你良心安在,你还是知恩图报的人类吗?”
梁启超硬着头皮辩解说:“老师,革命与保皇实是殊途同归。满清气数已尽,共和可使中国富强。若民富国强,想来圣上也必定心中欢喜,而不在意帝制与共和的区别。圣上贤明智慧,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定受民心爱戴,被国民举为共和国的总统。”
梁启超越说越有劲,只把康有为听得怒发如狂,牙齿咬得“咯咯”直响,猛然间他吼了一声,顺手提起一把椅子便向梁启超头上掷了过来,大叫道:“好你个逆臣贼子,我与你绝不干休!”
梁启超吓得双手抱头,躲开了椅子,然后一屈膝,跪在了老师面前,战战兢兢,叩头说:“老师息怒,弟子不敢胡言乱语了。”
康有为气得浑身哆嗦,嘴唇动着却说不出来话。于是他在房内来回转着圈儿疾走,粗重的呼吸着,来来回回在房内奔走了十多圈,方能说出话来,他指着梁启超,还未开口,先泫然泣下,他说:“我心痛欲死,我伤心欲绝,你便来弄死我吧,我的弟子要造圣上的反,我还有什么面目活着!”

梁启超不敢回话,只是磕头。康有为却连续不断的说了下去:“我多年的心血白白的浪费了,本以为你是众弟子的翘楚,哪知孙文的一番花言巧语,就将你轻易的俘获。孙文的吸引力那么大,将我的得意门生、学贯中西的高徒仅仅用些不切实际的狂话就说转了?这猴子要造反,要闹天宫,卓如啊,你可知五指山一直高悬在你的头顶?”
梁启超悚然而惊,睁大了眼睛,不知老师说的五指山到底是什么,但他仍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能革命,便说:“师尊在上,知遇之恩为私情,中华富强为公义,我等岂能以私废公?”
康有为伸出大手,五指张开狠狠的下压,说:“乱中华,苦百姓,负圣上,做千古罪人,这座山你背得动吗?你要革命,就请先革我的命。我门中出了逆臣贼子,我也的确不想再活了!”说着,颓然坐在床上,眼中泪光莹然,哭道:“革命家梁启超,你来取我的命吧!”
梁启超心中一震,不由伏倒在地。
过了一会,梁启超抬起头来,见老师泪流满面、伤心欲绝,不由就想起了万木草堂随师苦学的情景。那时的师尊正当壮年,豪情满怀,议论风发,何等潇洒自如,而今奔波国事,异域流亡,苦寻救国之策,眼见得两鬓间已白发渐生了。梁启超心中不觉一阵酸楚,忙不迭的叩头说:“老师,卓如知错了,卓如再也不提革命二字了。” (第十三章  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康有为对保皇会以及众弟子的严密控制一直到了武昌起义成功后才宣告破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保皇会的分会当时遍及世界上的华人聚居之处,会员人数众多,素质高下不等。康有为自己又很少过问会务,但康有为适时地号召大家举办各种活动,比如为光绪皇帝祝寿等等,各种活动的举办能让信徒们的精神经常处于亢奋状态,这样就容易凝聚人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鸣谢草民兄的跟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8 14: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驭人之术,实用、管用、活用即可,其实也是有一定阶级性、时效性的,自成体系的同时又张弛有道~否则也免谈那“驭”字了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22: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驭人之术,我是解读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会。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9 09: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花赋》中形象饱满、有血有肉的人物超过一百多个,慈禧、光绪、荣禄、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平日里需要远距离遥望或者仰视的大人物,在书里忽然被直接拉到了眼前,我能看清楚他们谈笑时脸上微妙的表情,能感觉到他们大怒时胡须颤动的微响,过去在教科书影视剧中以及其他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板印象一下子被打破了,这些人一个个活了过来,活灵活现,各具妙姿奇态。素以强悍恶毒著称的慈禧在洋兵攻向北京时,也会像一般的老妇人那样哀哀痛哭;素以开历史倒车著称的袁世凯,原来却是个机巧百出能力极强的惫赖家伙,偏偏又极爱面子极爱人才;卖国贼李鸿章原来竟是那么傲慢睥睨一切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百年前的时空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将他们的智慧、勇气、强悍、毅力、刻毒以及雄才诡计或者伟岸博大表演得淋漓尽致,他们各自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演绎这段历史,无怨无悔,阐释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将晚清年间的激荡风云逼真如画的托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7: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朋友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1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玩月楼主2006-08-03 20:24发表的“”:
二.孙文的驭人之术

比起袁世凯来,孙文几乎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他是一个海外流亡者,别说没有钱贿赂人,没有官位赏人,有时他连自己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但是在这种处境中孙文仍能次次化险为夷,不但能设法筹钱组织起义,还能呼唤风云,指挥许多人为了他的想法计划而奔走。孙文没有过人之能,没有驾驭他人的高超本领而做到这些,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黄花赋》里,孙文最可怜也最危险的时候是伦敦蒙难,他被清史馆抓住关了起来,并将被秘密送回国内。若送回国内,那他肯定就没有命了。但这时孙文被幽禁于使馆内一间房子里,铁门铁窗,别说人逃出去,就是弄一张纸条出去也办不到。门外负责看守他的人又奉令不与他说话,孙文能接触到并能讲上几句话的人,就是每天来房间打扫卫生的英国人柯尔。且看孙文是怎样说服柯尔帮助自己的:
马凯尼却昂首阔步走出了门,吩咐门外的两个壮汉小心看守,不得擅离,然后下楼。楼梯上上来了给孙文打扫房间的柯尔,马凯尼又吩咐柯尔:“不许替孙文向外传递东西,孙文若要求你什么事,立刻来向我报告,每报告一次,我奖赏你一个英镑。”
.......

或许是先入为主, 孙大炮第一次入土眼是在雪融的一帖里, 他与黄兴就国旗一事起争执. 给俺的印象....差.
再看楼主这段, 显然, 作者对老孙是大不以为然, (有意无意间)笔法粗糙牵强.... 老孙得理不饶人, 甚至是强词夺理. 还是那句话, 一个天煞, 不折不扣.

哪如老袁,  圆,转,溜,滑, 出则腾云驾雾, 入则蛇游浅草. 有骨头,有肉, 有气有囊, 地道的乱世枭雄皇帝命. 要不是生了个败家子, 说什么也不会落得如彼下场.

可惜笔力心力都不济, 要不然, 俺就来个...........民国百年第一人, 河南老袁几大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11: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草民一丁2006-08-11 11:41发表的“”:

可惜笔力心力都不济, 要不然, 俺就来个...........民国百年第一人, 河南老袁几大恨.
.......

先列个子丑寅卯、1234的提纲,俺找人帮你补齐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17: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袁世凯的驭人术
二.孙文的驭人术
三.袁世凯与孙文不同驭人风格的比较
四.慈禧的驭人术
五.康有为的驭人术
》》》》》》》》说来说去,其实都是这本书作者的驭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6:58 , Processed in 0.23550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