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05|回复: 0

尽信不如无 [转帖]

[复制链接]
a63521557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3-3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信不如无  

作者:张宇绰

友人陈君,事业有成,开了一家公司。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他买来好几本高级管理教程,如MBA、哈佛之属。学而时习之,而实践之,遇到问题而请教之。不料最后的结果,是管理一片混乱:员工涣散,老板吃力不讨好。。。。一天,陈君走投无路,问道于盲,邀我吃饭,共商大计。这,让我想到了许多。。。

首先,文史研究上常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大家的共识,可以表过不提。

犹记亲戚孟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笃信“科学育儿”之类。养育小孩,从胎教开始,买来有关书籍,身体力行,照版宣科。直到孩子上了小学,仍坚持不懈,买来许多儿童教育之类的书籍指导自己对孩子实施。结果,孩子长得瘦小不说,功课也远远达不到期望。

且说我自己呢,又何尝不可笑?有一段时间,欢喜玩音响,也订阅了些杂志,相信什么频率响应、动态范围、失真度、转换速率、阻尼系数、超甲类输出等等可以测试得出的“硬指标”。结果,组建的那台音响,像个“冷美人”似的,一开机,声音“冷艳”有余,人情味不足。还不如一台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的声音来得动听。。。后来,才回过头懂得,玩音响,主要还是靠专家听,评分。得“靠耳朵收货”。就像专家品茶品酒一样。
现在的“求偶”,也是开列了诸多的硬件参数:身高,收入,文化程度,房子等等,都是“可量化的,可测度的”。可是,真正的操作,还是得见面,“靠眼睛收货”。其实,双方互相熟悉以后,许多“未达标”的参数,也许都变成“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我见到过一本“绩效考评集成”,足有五公分厚。汇集了哈佛等大牌大学、大公司的种种“绩效考评”方案,其中许多指标都可以“量化”。可是人力资源经理也许都知道,建立这种“绩效考评”体系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从无到有,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把本公司的“绩效考评”“科学化”了。这就是他们的业绩。至于这种“绩效考评”对于员工有多大的激励作用,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当然,人力资源经理自己心里是有数的。聪明的人力资源经理确实应该学习洪秀全。洪秀全自己其实不信教,他只是利用耶稣教来号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从事经济活动,常常要做一种“可行性分析” (feasibility study)。有一段时间,我从事国际金融工作,很有点相信这种定量分析,觉得里面真是说得头头是道。随后,逐渐地,我体会到这种分析也仅仅是一种用来减轻或者解脱有关人员责任的手段。包括外国银行,放贷款更多的是凭感觉,或者是出于银行政策和策略上的考虑。上层决定发放贷款,下面就迎合着去做可行性报告。以后万一出现坏帐,对上面好有个交待:两手一摊,做个怪脸,看!当时都做过可行性的!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曾经很欣赏“投资组合管理”( portfolio management )的理论。它运用了高深的数学,通过计算各种股票和债券的“活度”,制定当天最佳的“投资组合”。在我看来,这玩艺儿真是无懈可击,无往不胜的了。可是,后来我参与了公司的企业整顿,才知道我们公司曾经委托美国一家赫赫有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作“投资组合管理”,结果是连续三年亏损!

最搞笑的,是不久前某公司组织的一次高级职员体检,在沪上某大医院进行。因为要求特殊,付费也高,医院安排出来施行体检的都是些资深专家、教授。某教授动手检查后,对一位接受体检的女士说:你的甲状腺肯定有问题。接着进行超声波检查,掌机的也是资深专家,他对这位女士说:很少见到女士的甲状腺有你这么好的!还有一位女士,手检时被判断一定有“肌瘤”,而作“彩超”时又被断然否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闹的人们无所适从。要知道,资深的专家、教授,临床经验极其丰富,手底自有分寸;可是仪器呢,也是高级进口的,而且使用仪器的,也同样是资深专家、教授,万不能怀疑他们的“读片能力”会有问题。

再回忆前两年在医院病房里,见到一位傻乎乎的男人,有四十多岁了。此人倒是个大大的孝子。他每天一早一晚上下班前后,总是赶到医院病房服侍老母亲。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内科是医不好病的。只有外科,或许能医得好病。出语惊人,叫我当时一愣,随即心里笑他太傻。可是后来,我的亲经亲历、所见所闻让我大跌眼镜,特别是和医生熟悉了以后。这才知道这位傻小子确实朴素地悟出了一些道理。
一位老太,从另一家大医院过来,说是那家大医院要她马上开刀,她儿子不放心让她在那家医院开刀,带她到这里来。结果这里的医生一检查,说是根本不必开刀,两天就让她出院了。每家大医院无疑都是“科学”的,可是作为病人,要是对自己负责,却不得不“货比三家”。科学的特征,不是有可重复性吗?当然,医学科学还远远未臻完善,这,我们知道。可是,检测仪器呢?总不能那么离谱吧?真叫人困惑。
医生对病人说,放心,我把最好的药全给用上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破译”一下,它等于说:“说实在的,我的医技不行。”我也懂得一点点烹饪,难道我们把鲍鱼,海参,鱼肚,鱼翅一锅煮就能成美味吗?那就不必有厨师了。其实,有时候,真正对症的药,可能只要二角七分钱。只可惜不容易碰到真正的好医师。
再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过去中医说,医,也是要讲究点“医缘”的。从上述例子看,如果跑错了医院,你就认命吧。认命?那还算什么科学!

我们当然要反对“伪科学”。只是,有一种“俗科学”实际上也危害不浅。
我说的“俗科学”,指的是通俗流传而又被相信为“科学”的“科学”。比如说,传媒(特别是报刊)上登载报道却不必为此负责的那些医药、养生、保健之类文章。我提出这么个概念,乃是仿照“通俗语源”而造的。英语的news一词,老师对学生说,这是英语东南西北(north, east, west, south)四个字的首字母缩合形式。这样一说,很容易记住。而事实上,这不是真正的语源。但是,这种说法广为流传,所以叫做“通俗语源”。当然,商家为着销售需要,故意人为地混淆科学概念的“纳米洗衣机”之类,不属我所说的“俗科学”范围。

“生命在于运动”!于是,全世界一起来短跑( jogging )。大家还跑在兴头上的时候,一位老外对我说,他们早已不跑了。已经出过人命,证明jogging 不宜。可是我们还蒙在鼓里呢。然后大家又登山,最近,见到报上说,人的关节,都是机械结构,是有一定寿命的。而“登楼”、“登山”都会使关节以最不佳的角度去磨损,会大大降低关节的使用寿命。
几十年前,美国的妇女到医院接受硅胶隆胸。美国的科学多发达!你大可以放心跟上吧?现在,又是“科学”的最新发现,证明了硅胶隆胸有毒有害,美国的受害者于是获得大额赔偿。对不起,我们这里可没有人会赔给你!
多吃维生素 C 可以防治感冒。据说是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 Pauling )提倡的。鲍林是否曾经运用他的化学键理论严谨地推导出这个结论?未见到过他的论文。也许,他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已。可是,全世界都相信了。直至报上说: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指出,超量服用维生素 C 无益有害。最近,又见到报上说,许多西药,对人体的关键器官,如肝脏等,都有相当程度的伤害。那么,我们相信西医,服药治病,就不啻剜肉补疮,饮鸩止渴。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好多好多。总之,按照我的观察,“俗科学”的结论,也是“三十年风水轮流转”的。还是谨慎点好。

再来看看“伪科学”。相信大家都不会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可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古时候“医卜星相”并称,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共同的。同一种理论基础可以导出一种“科学的”和三种“伪科学”的分支么?仅仅从逻辑上说,我就够困惑的了。
且说过去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你坐下来,不要你说话,医生会“望闻问切”。然后对你说,你现在感到如何如何,对不对?你说对。然后医生引用医书给你说病因。再告诉你他打算如何用药,其中什么药起什么作用,你吃了这药会有什么感觉等等。吃过三帖以后,你应该感到如何如何,然后再来看。这还只是一般的中医,不算名医。而市井中的“名医”,可能远比不上山林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医学真正发烧的“高手”。
同样可惜的是,我们再也不容易碰到真正的好中医。
然而,我们却很容易碰到外地农民,要给你看相、算命。可是,他们看得懂相书么?有一次,我在常熟的虞山公园喝茶,一位老先生一定要为我看相。我先请教他,“相学”里,鼻子叫什么?他说不出。我告诉他,叫“土星”。如果这样的人给你看相,看不准,你就能断言“相学”是骗人的吗?
真正会看相的人,他会“依书直说”。他会引经据典,说明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书呢,你可以自己找到的。你可以查对。至于他的判断对不对,那是与他掌握“相理”的水平和他的“临床经验”有关的,正如中医看病灵不灵,那是与他掌握“脉理”的水平和他的“临床经验”有关的一样。
相书,我倒是看过一点。其中也有很有趣的。例如:如果你有事要请教某人,他听了以后,只是“冷笑无言”,那么这个人多半会是一个“机深莫测”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好像老鼠偷吃东西一样,慌慌张张的,东张西望(“鼠食”),那么,这个人多半会是一个“贪鄙”的人;如果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他的头,冲在他的步子之前(“头先过步”), 那么这个人多半会是一个“机深莫测”的人。听了这些,你觉得有点道理么?我倒是觉得,这乃是通过大量用心观察,综合而得的结果。根据辩证唯物论,本质的东西,总是要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不也挺“科学”的么?
有人对我说,相信某某功的,不少是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就有许多大医生。我觉得真是笑话。所谓“术业有专攻”。 大医生嘛,一般不会看过《大智度论》,甚至不会看过学术性的佛学入门。那么,他们的判断接受水平,就不会比普通人高。或者甚至会比普通人低。普通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许还少些“屏蔽”,多点悟性。稍微研读过佛学的人,我相信不太会“入魔”。

那么,“真科学”又如何呢?
当年,为了解决理论上的难题,科学界提出过“以太假说”。列宁曾经说,不相信以太的存在,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后来,人们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以太”这个苛刻的假说。就是说,我们今天认为“科学”的东西,其实也不一定就真的那么“科学”!
去年,在《中华读书报》上读到,有一门“新兴”科学(可惜忘了它的名字),是专门研究科学史上的黑幕的,其研究目前已经相当有成效。据说,当年支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关键实验,其原始数据经查证,竟然曾经人为有意地删掉了所有对于理论不利的数据!
也是去年,在《南方周末》上见到报道,说是在美国,心理学已经很接近要被开除出科学的殿堂了。理由呢,自然是不够“科学”。回想许多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好动、厌学等,花钱出力去“心理咨询”。收效呢,谁也说不清。相信不会很有效。
再说到“科学的教育方法”,话题就更大了。也许大家都隐隐觉得,“教育方法”越是“科学”,似乎学生得负担就越是重,教学效率就越是低。这,更值得专题另议,就不多说了。

说了半天,对策又如何呢?我想,主要是“尽信不如无”。“顺其自然”最好。自己要有个冷静的头脑,有“存疑”的原则。不迷信,包括不迷信“科学”。

当年,我曾经着迷前苏联大科学家L.D.朗道( L.D. Landau )的《理论物理学教程》,对科学理论之美赞赏不已。过了一段时间,却渐渐发现自己的心好像变得越来越“冷”了。正在这时,我读到了《浮生六记》,体会到下面这句话的亲切:
“理论是苍白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满纸荒唐言,板砖其来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0 14:41 , Processed in 0.20689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