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76|回复: 0

一段历史(15)(转载自李大同博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4 2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1日





十五.? 尾声,不是结束的结束。

?

就在几天前,一位老干部转交给我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中央政治局诸常委的。老报人、著名经济学家冯兰瑞,即便在事件看来已经尘埃落定之后,仍坚持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

尊敬的胡锦涛同志,

尊敬的中常委同志们:

你们好!

我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老的青年工作者,一个中国青年报的老报人,自从1月24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被勒令停刊整顿以来,就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2月16日得知中国青年报报党组同意《冰点》复刊,似乎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实际上问题并未解决。《冰点》周刊从停刊到复刊的过程表明,这决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引起国内外强烈的反响是必然的。

一、团中央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粗暴打压,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前台皮影。幕后操纵者是党中央宣传部,更具体地说,是中宣部某些执掌权柄的人。近两三年,他们大力推行新闻整肃,发生了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冰点》周刊不过是其中最近的一个,是权势部门违宪作为的一个典型事件。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公民权利是受宪法保障的。中宣部某些权势人物的粗暴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权利,也是对国家宪法的蔑视与挑战。

中宣部有个“阅评小组”,天天“审查”全国各主要报刊,专门挑媒体的“错”。凡是他们认为报刊登了有“问题”的文章,就要批评、警告、停刊整顿、撤换总编甚至全盘改组领导班子。他们还开黑名单,禁止媒体刊登某些人的文章,侵犯公民的自由权利,公然践踏国家大法。

我认为,我们居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更应模范地遵守宪法,执行宪法,捍卫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载明:“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宪法实行二十周年大会上也说过“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请问,究竟是谁授予了中宣部“阅评小组”这种特权?

二、这次《冰点》周刊事件的直接起因是刊发了一篇袁伟时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袁的文章主要涉及我国一百年前近代史上的若干重大历史事实,是否有错,必须由有研究的史学专家学者来研究、评论,由广大读者来判断。在袁伟时的文章是否有错尚未进行研究、评论、作出科学的结论之前,团中央宣传部大加指责,无限上纲,说该文“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严重违背新闻宣传纪律,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严重损害中国青年报的形象”。扣帽子、打棍子,并据此下令《冰点》周刊停刊整顿,是非常轻率、不严肃的。

三、中国青年报党组作出《冰点》周刊于三月一日起复刊的决定应该欢迎,但是该决定第四项对《冰点》周刊的人事调整是不公正的。如前所述,《冰点》周刊遭遇停刊的起因是由于刊发了袁伟时的文章。而袁文是否有错尚未能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那么,刊发此文怎么能够作为免去当事人正副主编职务的根据呢?

退一步说,即使袁文有什么错误,《冰点》周刊的正副主编也不能负主要责任。因为在此文编发以前,主编李大同曾将袁文文稿送中青报总编辑李而亮审阅通过,是李而亮批准发表的。据此,中青报党组关于撤消《冰点》周刊正副主编职务的决定是不公正的。

对《冰点》周刊正副主编的处理是在制造一桩新的冤案,将来还要来平反。这种做法与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南辕北辙,应当予以纠正。

基于以上情况与分析,谨向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常委同志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肃对待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被停刊这一典型事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依法治国”。实施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坚决地有步骤地进行宪政建设,逐步把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轨道,大力建设法治国家。

二、责成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袁伟时文章提出的问题。在媒体,首先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开展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讨论,实行邓小平提出的“三不政策”(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让各种不同意见充分发表,然后根据历史事实修改我国现行历史教科书。

三、责成中宣部对“阅评小组”的建立过程及其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如实向党中央作出书面报告,根据情况和问题进行处理直至撤消。

四、责成中国青年报党组,重新考虑其二月十六日决定的对《冰点》周刊的人事调整,恢复被免职的原正副主编的工作,以挽回此事给党和国家在海内外造成的恶劣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 此致

敬礼!

???????????????? 《中国青年报》老报人 冯兰瑞(印章)

2006年2月26日

?

这位86岁的老人说,有没有用不是我的事;说不说是我的事,我必须说!

?

?

3月1日,《冰点》如期复刊。在复刊号上,被迫刊登了一篇“批驳”袁伟时的文章,这篇文章徒具学术外衣,实在不敢恭维。我注意到,在这个版上,没有《冰点》编辑的署名,也未将这篇文章标上《冰点》创刊至今一直排列的序列号——留下的同仁,不承认这篇文章属于《冰点》!

“批判文章”发表后,袁伟时先生告我将写出反批评文章。我知道发表无望,可我还是决心一搏,为学术尊严,为言论自由。

3月24日,袁伟时先生的文章用邮件发给我。我立即通过本报内部网络发给报社。下面是来往交涉过程的文字记录:

?

2006年3月24日上午11点02分,我接到袁伟时先生对张海鹏《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一文的反批评文章。袁先生附短信:

大同先生:

《冰点》3月1日,发表了批判本人的文章,按照学术讨论的公认准则,我有答辩权。现在撰就一文:《为何、何时、如何反帝反封建?》,因为不知《冰点》周刊的联络方法,只好麻烦先生转交,并希该刊尽快发表。拙作转交后,敬请告知。有劳之处,十分感谢!

??? 祝

健康愉快!

???????????????????????? 袁伟时

???????????????????????? 2006-03-24

?

??? 我立即将袁伟时先生的信及文章通过本报内部网络,发给中国青年报新任《冰点》主编,留言为:

转去袁伟时先生反驳张海鹏文章。无论结果如何,我认为都应该给袁先生一个正式回复。

(2006-03-24 12:22:03)

?

一个半小时后,他给我回复:

??? 请回复袁伟时先生,我们不准备再讨论此问题了。袁先生和张先生文章一来一往,《冰点》对此也可以告一段落了。谢谢袁先生。

?(2006-03-24 13:53:47)

我很快再次回复:

?

??请你再考虑一下,不用袁文会产生很大副作用。现在的格局并不是“一来一往”,而是张批袁,只有来,发表袁的反批评才是有“往”了。如果不用,必会引起海外媒体的一次大肆报道,而反驳文章所具有的新闻性,将会使袁文大量在网上传播。与此同时,会对冰点及你作为主编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我认为,将袁文非历史部分的内容删去(譬如“左毒”等等),只选择纯历史辨析部分发表,对当局、团中央、冰点与你个人,都是利大于弊,而且使这次讨论真正回归了学术轨道,国际反映也会较好,甚至会视为胡的开明指标。当然,这需要说服团中央同意。

??请你再考虑一下。等你的再次回复之后,我再通知袁先生。你看如何?

????????? (2006-03-24 15:04:52)

3月25日早8时,我看到香港《文汇报》的报道,里面提到国务院新闻办官员的说法,立即再次发留言给冰点主编。

?

??附上香港文汇报今天的报道。如果我们不发,等于让国务院新闻办说谎,很难堪,境外记者都已知道袁的文章已交本报(昨晚有记者来核实),一定会穷追不舍。袁先生昨晚来电话问结果。我请他再等两天。他告我如果本报不用,将在第一时间内在香港明报和日本产经新闻同时刊登。我确实认为,刊登一个删节本,对当局和本报都是利大于弊。

??等你的回复。?

?(2006-03-25 08:50:23)

文汇报 2006-03-25 中国新闻 A05

国新办: 整顿《冰点》符民意

 ? 《本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韩笑24日电》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六局局长冯希望,在参加香港媒体驻京记者联谊活动时表示,内地新闻管理正趋向更加开放、透明和宽松。在交谈中,冯回答了本报记者有关《冰点》、《公益时报》等问题的提问。冯说,媒体对《冰点》的报道只引用了该版主编李大同公开信的内容,没有听听其他有关方面的解释,对《冰点》刊登的袁伟时的文章也没有阅读。而正是由于《冰点》刊登袁文后,一些读者写信给报社和其主管部门表示不满,《中国青年报》的主管部门才决定暂时停刊整顿的。《冰点》复刊后刊发了张海鹏批评袁伟时观点的文章,袁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批评。这说明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并不是什么收紧言论、限制言论自由。

?

3月27日下午4时

鉴于冰点主编始终没有回复我3月25日给他的留言,我于今日下午4点直接给他打电话询问有无新的考虑。他回答说还是不登,并说也没有与团中央商量。我说这会引起境外媒体又一轮报道。他说,报就报呗。

至此,袁先生反批评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登的努力未能成功。

??????????????????????????????????? 李大同

??????????????????????????????????? 3月27日 16:15

?

至此,这场在执政党党内依法、依党章党规进行的政治博弈,基本结束了。

然而正义之声并没有停止。4月初,几个朋友同时给我发来一份文件。经核实,确为真本。这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当着中宣部负责人讲的,其中毫不避讳《冰点》停刊事件:

?

改革必须有理论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必须有大的发展。问题是如何对待这种创新和发展?大家知道,真理在其初始阶段往往是以“异端”面貌出现的。所以毛泽东曾经强调要注意“保护少数”。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少数”固然未必都能成为真理,但真理必定在少数之中。这是被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

为了“少数”能够存活,就要为其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即使出现“狼”你也不要匆忙去消灭它,因为它也许是这个环境中维护“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这好比一首交响乐中的“不谐和音”,孤立地看它是丑的,破坏性的,但在乐曲的整体中它却是建设性的,有益的。我不是生态学家,但我凭观察领悟到,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各自保持平衡的规律是一样的。

“少数”能否成为真理,还要靠实践来检验。但检验社会科学的标尺是“软”的,掌握起来颇难,它常常需要多学科的参与,还须多角度的参照,有时还要求较长的时间考验。在这过程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就是领导部门提供一个广泛讨论和争论的自由空间,鼓励出现真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坚信真理越争越明,切忌自己充当真理的审判官。毛泽东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一代天骄,像他这样伟大的人物有时也会误判胡风这样的爱国者特别像彭德怀这样赤胆忠心的诤言,这还不足以我党所有领导者引以为戒吗?

像最近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事件,本来是贯彻百家争鸣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惜该报的顶头上司却把它放弃了,而采用了以往的习惯做法:简单地下一道行政命令。袁伟时作为一名研究近代史的专家,当然有权利对这段历史中的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与过去的“定论”相左的看法,是对是错,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中自会有人出来说话,何必领导者自己出来操刀?我党多年来培养了那麽多的能操马克思主义的枪手,难道不敌一个并不知名的普通教授?马克思主义是靠她自身的威力征服世界并催生了共产党的政权的,她本身却是不需要依靠权力的保护而生存,也用不着“警车”为其开道的。如果那样做,会给她带来耻辱。

我本人平时不看青年报及其“冰点”。袁文也是最近才草草浏览了一下。由于对历史缺乏研究,不敢轻易置可否,暂时还只能同情其中的一个观点,即:列强入侵也有内因可查:清朝有关官员及其利用的义和团的愚昧与鲁莽授人以柄。这使我想起了“文革”中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这一引起国际负面反响的事件。肇事者原本想通过此举辱没别国的尊严,以雪昔日的国耻,由于公然无视国际礼仪,反而损害了祖国的尊严。这一无知行为与当年义和团的蠢举没有内在联系吗?我们没有理由为“文革”中的这一代青年人的无知而反省一下我们的教科书吗?

从“冰点”3月10日复刊后的第一篇反驳袁文的文章看,有的观点恐怕是难能成立的,如说袁文推翻了我国学者用马克思主义“长期”研究历史的成果。试问,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其成果及其正确性跟时间长短存在必然联系吗?退一步说,即使确实都是对的,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就不允许别人换一个角度对它再推敲一下吗?君不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长期被公认的真理,现在它们不都在一个个被质疑吗?难道这些质疑者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疑凶?再说,马克思主义也有“活”的和“本本主义”之分。在文艺理论领域,匈牙利的卢卡契是国际公认的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在30年代左翼文艺队伍内部的一场大辩论中,卢卡契的美学观点就被马恩著作比卢卡契读得少得多的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完全驳倒。原因就在于,卢卡契只知从本本出发,以19世纪的固有审美规范来衡量20世纪的文艺现象,而布莱希特却立足于20世纪的现实来分析当今的文艺实际,把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用得很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至今仍被坚持的一贯方针,就我的认识来说,这是发展文艺和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她正好在我入大学的那年即1956年出台,迄今恰好半个世纪,而我恰好是这个方针贯彻执行全过程的见证人。最近我认真回顾了一下,恕我直说,至少在我所在的这个哲学人文科学领域,百家争鸣的方针从来就没有切实执行过!一遇到一些具体的重要的思想理论问题,正需要百家争鸣的时候,总是有关的高层领导匆匆出来表态,并带来一场一边倒的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9 06:19 , Processed in 0.1643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