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62|回复: 0

[历史文化♡] 历史  纪录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1 11: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一个多世纪来,上海走过了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历程,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这个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虹口人率先提出以鲁迅公园为轴心,以多伦路一带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为内涵的“雅文化圈”构想,得到了市区领导的认可。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真正动工是在1999年,按照“修旧如初”的开发方针对外招商,向海内外募集“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故居遗址”基金、组织“与名人同行”为主题的九组文化名人雕塑设计方案、多伦路两端建具有石库门风格式样的文化名人街牌楼……



建成后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为上海难得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街道。脚下,是一条褐红色的呈几何形图案的弹格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两旁是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蜿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思索着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



在多伦路“L”型路的拐角处,是多伦路119号,一座高18米的花岗岩钟楼。



“夕拾钟楼”四个大字镶嵌在钟楼顶端,由机器人操纵的报时装置——青铜时钟悠扬的钟声寓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向四方发散,而“夕拾”的名称则取自于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



一名男子坐在门口石阶上,用笔蘸清水,在石砖地面上写字。



多伦路59号,遐迩闻名的基督教鸿德堂。



这座国内罕见的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教堂的正面墙上,那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



教堂一楼的明清家具



内景



多伦路145号,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线条都显示出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这里曾是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在是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



左联会址则在多伦路201弄2号。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



多伦路250号,孔公馆。



孔祥熙寓所旧址于1924年建造。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是该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现居民居住在门口打出了"谢绝入内参观"的告示,估计是不胜烦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17:18 , Processed in 0.3141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