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这里弄虚作假,这次就小小惩戒一下算了。——颠倒梦想
我国许多的外语大家,无一不同时是国语大师。许多“前辈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罗常培、陈望道、林语堂、王力、吕叔湘, 都是中外兼通的。他们本来精通国学, 又把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在他们那里, 没有两张皮, 只有一条龙。他们“大多学兼中外, 治国学的, 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 多数也是外语的高手; 治外语的, 如吴宓、许国璋、杨宪益等, 也在国学上有深厚的根基。文学家大多兼翻译家, 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茅盾、巴金、冰心等; 而翻译家也往往兼从事创作与研究, 如季羡林、朱光潜、卞之琳、曹靖华、杨绛等。钱钟书以治西文而成国家之泰斗; 朱生豪以学中文而奏译莎之绝响, 时隔多年, 犹使人向往不已。
还是吕先生说得好,一个人只有懂得外国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懂得本国的语言,一个人也只有懂得本国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懂得外国的语言,没有一面镜子,人是不能知道自己的容貌的。翻译既是对比的方式,又是对比的结果。对比语言学对语际翻译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我国不少语言学家都撰文重谈了中国语言学的“两张皮”现象和解决“两张皮”的中长期策略,如王宗炎、刘重德等老先生,中年语言学专家钱冠连、王菊泉、刘润清、连淑能、扬自俭、潘文国等诸先生。2002年,20多名大陆和香港资深语言学家和博士生导师云集广州暨南大学,参加“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也探讨了“两张皮”的实质问题 - 语言研习人员 “知识面窄”等问题,对语言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外语能力”、“通才教育”、“信息交流”、“院系协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为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譬如,华中师大语言学系对学生提出的“两个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五个要求”(会研究问题、会外语、会电脑、会分析语言文字现象、会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好例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外语教师深思和重视,他们的艰苦努力和学者风范值得我们学习。
尽管汉语是母语,我们不时还是有“汉语语言和文化‘底气儿’不足” 的问题,仍需补课,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譬如说,“现代汉语”有“欧化的”现代汉语、“土生的”现代汉语与“经典的” 现代汉语之分,我们应该向当代一大批学兼中外的语言大师如鲁迅、朱自清、老舍、巴金等的作品中学习和运用“既不同于古代汉语、又不同于外语, 也不等同于汉语口语”的书面经典语言,在教学和研究中带头使用这样地道的经典语言。因此,我们要象王先生提倡的那样,“大力提倡母语意识,废除在翻译中只注意和尊重外语,而忽视甚至无视汉语的‘不平等条约’”……在外语界掀起一个学习和研究汉语的热潮……不仅要有自觉学习提高的意识,而且在外语界内部互相学习,主动、虚心向汉语学人学习……只要肯学习,总会有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