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66|回复: 6

[【文史类原创】] 读外文书之一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8 18: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书链接在: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01477&fpage=4

读外文书至少有利于学习外语,并且能在更广阔的范围了解世界。任何书都可能有对有错,读书者只能参考不能盲从。

该帖主要是响应读书参考版写读书笔记活动而作: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00917,原发于读书参考版。我只是以一个读者的角度来写一写,并用汉语摘要了书中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9: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a: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该书最早出版于1980年,我将其名字译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本书是由McGraw-Hill于2004年出版的第四版,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作者是W. Scott Morton和Charlton M. Lewis。

    书中的第一张彩图是一匹唐三彩[参1]马,这个唐三彩马高 26英寸[参2],包括了彩釉的三种典型色彩(米色,红棕色,绿色)按下面所注是18世纪唐朝的一种大夏[参3]马(Bactrian horse),展现了一种健壮有力的姿态,不同于蒙古马(Mongolian pony).这种大夏马在古代被大量用作战马。

    参1:唐三彩: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资料来源网络)
   



    参2: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26英寸=25.4*26=660.4 毫米=0.6604 米     
   
    参3:中亚古国。故地在中国西北地区,大夏人生活中心大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属东伊朗人种。大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交往,古籍中对此多有记载。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塞种部落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向南迁徙。途中与大夏发生冲突。战败的大夏人除一部分傍南山(今阿尔金山、祁连山山脉)东逃,进入陇西洮河流域外(汉时曾在此置大夏县),大部向西迁徙,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阿姆河以北地区,与同样受大月氏冲击而从伊塞克湖以西迁徙至此的塞种部落汇合。约在公元前145年,他们同一部分塞人冲过阿姆河,占据巴克特里亚(今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将盘踞此地两百余年的中亚希腊人逐往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阿姆河时,见大夏人定居巴克特里亚,遂以大夏之名称呼之,后来的西方史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大夏人在巴克特里亚安顿不久,就被第二次西迁而来的大月氏征服。大夏人为半农半牧者,有自己的语言。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龟兹发现一种古语言,曾一度被认为是吐火罗语。后来在巴克特里亚发现一种属中古波斯语的地方方言,书写时借用希腊字母。一些学者认为这才是大夏人的语言,故称之为真正吐火罗语。另有一说主张大夏人为巴克特里亚土著,大夏即巴克特里亚王国之异称。(资料来源于http://www.zi123.com/archivecontents604234/

      封面所示我们一看就知是京剧了。书中说:“The style of musical drama known as Beijing opera (jingju), represented on the cover of this book”,Beijing opera,应该译为京剧,而不是北京歌剧,这个词学习了。


      前言:书中说开始大量了解中国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表象和历史是联系紧密的。中国人是最善于进行历史思考的民族。应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中国。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历史的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体现。论坛上的一些书友发帖还常常引述古文呢。大家到网站建设看看即知余言之不谬也。古代建筑要合礼制,这也对当今建筑有着影响。中国人是从古代走来的,历史与文化不可分离。

        文中还说,普通中国的家庭有着可向前追溯800年的家谱。我家的家谱好像在我大爷家,现在也很少有人提了。本来按家谱,我这代名字中间的字是有规定的,但实际也没这样做。而我的父辈都是这样做的。再看我周边的人,现在好像也不如以前重视家谱了。只有回老家时,一大家子聚集时,还能看到家谱在发挥影响。似乎,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对于家族的观念变得淡漠了。



                                                                           -------2006.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01: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8: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领土和人民(THE LAND AND THE PEOPLE OF CHINA)

      “China, 3,600,000 square miles”书中写错了应为国土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公里。关于国土面积有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http://forum.mil.sina.com.cn/cgi ... 20041018&page=1

      书中认为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在罗马时代后期由于衰败而分裂成诸多小国,是因为有相对稳定和强有力的政府机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边界屏障而相对独立发展。中国发展自身文化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自己的路,没有受到外界根本性的影响。中国在数量上有五条主要河流:松花江,辽河,黄河,长江,西江。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是世界的第六长河。个人对于西江比较陌生,经查:“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发源于云南,流经广西,在广东佛山三水与东江、北江交汇。其干流在江门、中山注入南海。与东江、北江合称珠江。”

      文章认为中国的乡镇人口远大于大城市人口。个人认为这大约与中国历史以来就是农业国有关系。文中说中国的土地沙化,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区将树木砍伐,用于建筑,取暖等。新中国开始有造林计划。沙化的危害,今天的北方人都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每年春季都有几次沙尘暴的天气。我去过中国的邻国,其国也用木材,我看到的木材是用于工厂运输的,在这些木制品上多数都写有made in China字样。为什么要进口呢?他们告诉我其本国的木材多数是不允许砍伐的。

      关于人口,书中说中国的人口较难以统计,有时候,男孩一岁以下,女孩5岁以下是不计入人口统计的。这个还真不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地方特色明显。哈,这外国人还知道南甜,北咸,西辣,东酸。中国西部饮食偏辣的风尚甚至延伸到了纽约和其他城市。相较饮食,方言的区域变化就太大了。我有同学,两个人是一个省不同县的,说方言时就互相都不能听懂。这样打电话时很安全。据说单福建省就有108种方言。作者认为方言形成是因为地理的原因,向下游讲话比两个人隔着山沟喊容易得多。隔着山沟喊的情景我们在都梁的《血色浪漫》里不是见过吗?喊啊喊,还喊出了感情。

                                                                                                            -----2006.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20: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2起源和早期历史

人类或者说是类人类在中国存在了很长。1923年发现了可以直立行走,懂得用火且脑量已达现在人三分之二的北京猿人。1963年,在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更发现了比北京猿人早100,000年的原始人类-蓝田猿人,其脑量比北京猿人小一些但仍比最高等的类人猿大许多。


早期文明

北京猿人的年代大约相当于阿舍利时期文明,属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从公元前200,000 到100,000年,在华南的广东,华中的河北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人居住,这一时期属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公元前大约35,000出现了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的周口店猿人,书中认为其属于克鲁马努人。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面貌变化巨大。新石器时代人居住于村中,例如在陕西发现的半坡遗址,占地长200米宽100米,环绕四周建有深沟,用来防御和灌溉。房子是半地下的,呈圆形或矩形,房顶用泥巴和茅草制成,中间用柱子支撑。墙用泥土夯实制成,内有用泥土制成的炉子,食厨和椅子,有时地面用白粘土制成。古人真是用泥的高手呀。早期糊泥,后来烧泥,有啥用啥,发展长了都是学问哪!人们从事农业,打猎和捕鱼活动。斧子,凿子,锛子等石制工具和武器是削成或打磨成的。由于猪的,狗的,羊的,鹿的骨头的发现,可见那时蛋白质食物已很丰富了。


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陶器的类型可以很方便的用作区分早期文化类型的标志。早期的陶罐用绳子在其上压印,其后出现的新石器仰韶文化产生了常有黑色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且略带红色的陶器。红与黑!自己查了一下。仰韶文化时期代表是彩陶艺术,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下面是一例:




                                                                                        -----2006年7月2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2 17: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些读后感出来,另外,国外的一些对于中国古代的描述,引人入胜的是思路,但是往往有很多硬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9: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用大约一天的时间把后面的内容,大致看了。发现读该书用作学习外语的读物还可以,也看看以前所知耳熟能详的内容用英语怎么表达。但说用作评论,个人尚没有这种高度。我能写的只不过是在读了英文后用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摘要,算是练了翻译。也有一点个人的想法,也引述一些参考的内容。开始时只想轻松阅读罢了。现在读是大致读了,再写下来对别人也没什么帮助。何来何去,一切自然。今后个人将进入繁忙的时间,以后若有提高,再来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4 04:22 , Processed in 0.13076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