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44|回复: 2

[【散文】] <黄花赋》全面匡正《走向共和》的人物评价(引起争议的一个帖子,仅代表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6 17: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殚精竭虑耗时2年完成的历史小说《黄花赋》,几经周折终于在2006年付梓出版了。《黄花赋》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电视台看中了这个题材,准备筹拍这部巨著,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走向共和》的中途停播,虽然停播的具体原因我等无法明晰,但作为局外人我认为《走向共和》中途停播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好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对剧中正面反面人物的定位不准,出现了无限拔高反面人物丑化正面人物的奇怪现象。比如打着人性化还原历史的旗号,将一个昏聩无能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只知争权夺利维护个人权势的慈禧描写成挽清朝于颓势的杰出政治家,这不但太过,有悖历史真实,而且饱受外族蹂躏的中国人的感情也接受不了。在比如《走向共和》中将孙中山描写成行事鲁莽,行为乖张的冒失青年,这也是有悖历史原貌的,孙中山虽然也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也有个性弱点,但孙中山无论怎么说也是个伟人,是不容亵渎的。除此之外《走向共和》讲述历史的过程时,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完全自由发挥,胡编乱造,其中的硬伤更是比比皆是。历史小说其虚构的空间很小,且只能限制在一些具体的情节上,但《走向共和》却在“廓清历史真相”的旗帜下,灌输错误的历史知识,对于广大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则造成了严重的误导。
  《黄花赋》和《走向共和》描述的是同一个区间的历史,作者写作目的之一也是在广泛涉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匡正教科书中死板脸谱化的倾向,使百多年前的激荡风云人性化阐释出来,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征途中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样是还原历史,《黄花赋》摈弃了《走向共和》对人物评价的不公正不客观的弊端,决不单单为了翻案就无限拔高反面人物;同样对正面人物在描述其缺点时,也决不丑化正面人物。
  比如对于李鸿章这个悲剧性的人物,《走向共和》力图脱离历史背景单纯塑造一个悲剧英雄,一再言说李鸿章作为臣子的无奈,为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责任喊冤叫屈。甚至于为了掩饰避讳,竟脱离历史的本来面目虚构了一些明显有误的情节。《黄花赋》在塑造李鸿章这个人所共知的人物时,不是单纯地言说好坏,而是把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把他的一切言行做了合乎历史和常理的人性化记述,而且在这种近乎白描中,让读者不由随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在活色生香的文字中感叹着那个时代的悲凉苦痛,同时不由自主地与现实结合。处理李鸿章遍访欧洲美洲一节时,作者摈弃了以往二元化的评价人物方式,全方位展示了李鸿章作为封疆大吏出访欧洲时的风采,既昭示了李鸿章对中国以外事物的无知愚昧,对西洋政治制度的反感,同时也对李鸿章在与诸列强的觊觎垂涎的较量中的狡猾老谋深算。更可贵的是作者对李鸿章不作直接的褒贬,不因个人喜好虚构引人眼球的情节,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李鸿章,让读者用自己的眼看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常理的结论。
  《走向共和》打着人性化的旗号演绎慈禧太后,所以类似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也有了人性化的解释:老太太觉得不风光会让人瞧不起,会导致中华大国受外国人欺负,原来挪用军费修园子是为了国家好等等,慈禧在《走向共和》中一反常态,从一个已有定论的腐朽无能昏聩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一跃成为纵横中国47年的杰出政治家。
  《黄花赋》在避免慈禧脸谱化中做了不懈努力,但不是简单地完全抛开慈禧所作所为的灾难性后果,而以个人臆想出的人物心理活动去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而是把她放在那个时代的中心,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她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从这个角度塑造慈禧,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奉献给读者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不是单单地为反面人物翻案。比如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西逃的情节,教科书中阴狠歹毒卖国单面的慈禧在作者的笔下生动起来,西逃时的慈禧一反平日作态,往日的刁钻刻毒阴损皆烟消云散,只是个想活命的可怜无助的老妪,在衣食皆无的窘境下竟也可以与臣下患难。慈禧人性的一面在危难时刻有了一丝丝复苏,但作者在还原人性的同时,不拘泥于这样简单的还原,作者非常清楚:慈禧此时的做派仅仅是因为暂时丧失了权利,当权利回归时,慈禧还是一个顽固不化的统治者,因此在这一个片段中,我们竟看到了慈禧作为普通人狭隘的一面,又看到了慈禧骨子中无法改变的东西。和《走向共和》中简单地定位为杰出政治家有着天壤之别,《黄花赋》中的慈禧更令人信服。慈禧最大的悲剧在于仅仅囿于热衷权利,为保权利不择手段,却对西洋事物一无所知,使积贫积弱的中国在这样愚昧无知的女人统治下加快了灭亡的步伐。一个不懂国情世貌只会牢牢抓住权利的慈禧,丝毫看不出政治家的风范,更谈不上杰出了。
  《走向共和》极力美化反面人物,但对于公认的正面人物却是一再鞭挞,《走向共和》中的孙中山被塑造成了一个空有一腔热血的“愤靑”,而且为了人物捏造了一些明显有违历史的真相的情节。   《黄花赋》的作者认为年轻时的孙中山因其个性热情爽直,确实有“孙大炮”的绰号,但这仅仅是孙中山年轻时的一个侧面,作者在塑造孙中山的人格弱点的同时,更着力于浓墨重彩作为革命领袖的机智沉着、深谋远虑的另一面,使孙中山一生的革命经历曲折而又丰富多彩,读者在作者的描述中,摈弃了教科书中脸谱化的孙中山,既不过于美誉,又不丑化,实现了人性化的回归。让读者明白了推动中国“走向共和”进程的主要是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的革命活动,而非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变革”。
  虽然艺术真实不等同于历史真实,但虚构至少不应有悖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黄花赋》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定位问题上,比《走向共和》更加准确可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匡正了《走向共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定位。如《黄花赋》被拍成电视剧,借助于电视媒体,对于纠正被误导的观众,一定会起到巨大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6 19: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逃难的经历,慈禧对权利抓的更紧、更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7 09: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花赋》塑造真情人物  解读旧版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5 22:07 , Processed in 0.14817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