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长歌-废墟

[【主题讨论】]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0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2楼提到了“老子化胡论”。想补充一点,“老子化胡论”并无确证是印度人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中国佛教人士有感于汉朝以黄老治国,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并不能在中国知识分子及上层社会中得到顺利传播,而采用的一种迂回方法,借鉴当时普遍流传的道家人物来宣扬佛教。这种借鉴在佛教在中土站稳后即被抛弃。可参考吴焯先生的《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
  上面有引牟宗鉴文章说明道家与道教有别。道家在中国很早就已出现。但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早期萌芽于民间巫术,而以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的成熟身份登上大堂,其时间却并不一定就比佛教早。从最近很多的研究和出土文物看,道教的仪轨和偶像的建立,其中有很多是借鉴了佛教的内容的,是参照了佛教的宗教仪式的。可以这么说,在佛教在中土登上舞台并本土化时也是道教开始成熟的时候。中土佛教与道教的出生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的争斗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佛教历史上的几次“灭法”运动后面都有道教争宠的影子。
  关于早期道教与佛教仪轨与偶像等的产生与互相影响的内容,可参看金维诺、罗世平先生著的《中国宗教美术史》及巫鸿先生著的《礼仪中的美术》等书。里面有详细的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5 18: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题目!不过历来人云亦云的东东颇多,真要有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意见与认识并非易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5 19: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hong2006-07-15 18:06发表的“”:
好题目!不过历来人云亦云的东东颇多,真要有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意见与认识并非易事啊。
欢迎mm的到来^_^,那就请你说几句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22: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妄想能有位人能把楼上各位贴中精华用.....比如, 少于300字的简练语言描述出来. 象是对道家/教文化作一个'妙笔斑'版本的检索. (俺的意思是, 每贴300字, 尤其是对那些上千上万字的转贴).

不知道哪位有此热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什么研究,来说一下对非常出名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学习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可是,跟着来的“非常道”这一句话就出了问题。这个“非”字一般人都把它当“不是”讲,“常道”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经》中,只出现了这一次。“常道”可以当“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讲,也可以当“永恒之道”、“不变之道”讲。二字《楚简》本不存,证诸《帛书》本,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今本以“常道”为“恒道”,盖为汉人为避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把“常道”解释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乍然观之,似乎比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学者也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就自然变成:“那可以思议的道,【但,并】不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这样初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转来读,“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实用的……。”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接着必定要问:第一,这个“常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既然提出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说它是什么,给它特别下个定义?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说明,大概是因为它是不可以说明的。既然是个不可说明的东西,那么提它出来做什么?第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句里,就提出一个“常道”的概念,可见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第一个“道”字还重要些。可它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东西,那么把它放在第一句话里,除了“否定”了第一个“道”的总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外,还有什么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写《道德经》来传“道”,而第一句话,就把“道”否定了,这是何苦来哉?因为除了“永恒之道”以外,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道”。用整本书来描写那样无谓的相对的“道”,又所为何来?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个字里,要说“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还有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甚至于策略。这么多东西,为何还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常道”来?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连带的问题,问不胜问。总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还是解读老子的人矛盾?

实在地说,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谓不变不易,实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强调“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说法,等于替老子建立了一个“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创世主。其他如犹太—基督教,就有一个全智全能、自在、永在、无所不在的创世主“耶和华”,回教称“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这个创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创世主一类地东西,甚而至于把老子这个“人”变成了个创世主。这个“命题”,牵涉到了由哲学到宗教的演绎,内容十分庞杂,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据《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说:回复到根本(如叶落归根),就叫做“常”。知道(认识)“常”的,就叫做“明”。他们把这句话说成:回复到根本就是“常道”,认识“常道”的,就是聪明。这似乎太简易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道德经》第一句里的“常道”,应该是个很重量级的奥秘字眼,而且注明了是“不可道”的。怎么在这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马马虎虎地就“说明”了那个“常道”?知道叶落归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聪明。这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地方?这个“常”字分明不是“常道”,应该是“常理”、“常规”或“常识”。不然,那个不可思议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不就成了个“纸老虎”了吗?其次,例如“见小曰明,……是谓袭‘常’。”(52章)意思说:见得到微小之处,叫做聪明,……这就是因袭了“常道”。还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些地方,帛书《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恒”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认作第一章里的那个“常道”讲,把它们当作同一回事。

如后一类的方式,虽然因王弼的引领而使绝大多数人盲从,但也并不是没有一两个独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对首章之句,不是没有另一种的读法和解释。他们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道,是可说明的;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的解说接近于这种观点:“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来,持此论者可谓凤毛麟角。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此基础上给予更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谦之文集》卷3《老子校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说的“道”,定义为“变化之总名”,因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易”就是变化,宇宙万有都在阴阳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中变化无穷。《易经》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变化,所以称之为“易”。但变化不是没有规则的乱变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所以称之为“易简”。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化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许变的。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都变了,那就变成没有变化了。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前提。所以称之为“不易”。“不易”已经被包藏在“变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单独强调。这一点与老子整体思想没有什么不通之处。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天长地久,四时变化,都是可变可易,安有所谓“常”者哉?这种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恒不变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着重研究的就在这个“非”字上。“非”字可以当作“违背”解,可以当作“错误”解,……也可以当作副词“不是”解。问题是:“非”字能不能当作“无、没有”解?考诸古籍,《书经·大禹谟》:“后非众,罔与守邦。”孔颖达疏:“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其次,《元史·食货志》:“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近代邹容《革命军·革命之原因》:“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鬻妻典子而后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当作“无、没有”解。如果“道可道,非(无、没有)常道。”那么就彻底否决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带来的困扰,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归,也彻底解决了矛盾。不过,这里比较更直截了当。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把“非常”两个字连用,当作形容词,去形容最后那个“道”字。也就是把这句话解读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的“道”,既是可思议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所以道可道;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学者认识到这层意义,郭世铭先生《老子就竟说什么?》一书(华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超群出众,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这种解释,即使并非老子要表达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经》蕴含的思想特征。不难想象,在老子写书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了一些别的“道”,例如,周朝开国是的先王礼乐之道;郑子产的治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还有与老子同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到处宣讲的尧舜之道、《大学》《中庸》之道、宗祧体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说明,给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开道家学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书中有些话,都要叫人转几个圈圈,才能理解(辩证逻辑)。他这《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埋伏”了什么“机关”在内?因为如果第一句话就解歪了,那么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里去了。如果解读的人没有“真知卓识”,遽而发言,就应了“言者不知”(56章)的话了。按老子的话,本来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爱自作聪明,会把最简最易的事,弄得复杂万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来了。他就明说:“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数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话就解歪了。对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见,就在这第一句话上,马上就现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试金石”?这样说来,老子真伟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4: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电视广播大学蒋门马的个人网站上有很多关于道教的资料,我的道藏等都是从那里下载的。资源非常丰富,全部免费,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wyx.nbtvu.net.cn/jmm/index.htm


中華傳統道家文化資料下載

中華傳統道家文化資料最新消息

計算機漢字處理及漢字字體相關下載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 → 外語系 → 白雲深處人家

http://www.nbtvu.net.cn/http://wyx.nbtvu.net.cn/http://wyx.nbtvu.net.cn/jmm/

http://www.xdao.com.cn/taoism/index_Taoism.htm

http://www.xdao.com.cn/taoism/indexComputing.htm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外語系  蔣門馬

No Rights Reserved 資源免費共享



千古蓬頭赤腳,一生伏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 白玉蟾自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2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看到武当山道观的修建历史,是由明朝朱棣下旨依山修建,不能损山体分毫,其观顶金殿全由金属做成,常遭雷火炼,很为状观。想来道家在明朝也算鼎盛时期,应有较多资料可查。要对道家有所研究,不如去武当一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21: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
"道家"指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是指于两汉逐步形成,然后逐步发展分化的宗教;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为一談,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活动,道教所谓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並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自然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23: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推荐大师的作品吧,我早旧读过国学大学 南怀瑾 的著作--《老子他说》、《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

  南师精通儒、道、佛,对道家与道教研究很深,其著作大都为讲座记录,很容易看。

  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
  为大家推荐几个网址:
-----------------------
1. 南怀瑾老师著作:[url=http://nanshi.shixiu.net/
2. 南怀瑾先生资料库:[url=http://www.nanhuaijin.net/
3. 南怀瑾缘:[url=http://www.nanhj.co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思想后来被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18: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不明白道士的脸为啥都是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20: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年表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太少

这话是年轻一代吧,我觉得说得对也说得不对
传统文化有它封建的地方也自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君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消失了,所以它变得极其珍贵
一句何日君再来就足够勾起众人对于一个美好社会的期待
但也觉得它遥不可及
那么封建的地方呢?我觉得那个卖身葬夫一类啊,根本不值得去了了解
在这个道德沦丧的时侯,大家都会觉得某党的N荣N耻比较烦
其实我也不喜欢天天听他们讲,天天在办事大厅看到这些标签
可是里面的公务员还是一张死人脸

至于说道教,道家是真的不了解只是古书里他们的形象,都像一个有德君子一样高高在上



跑题,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23: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韩愈唱之于前,朱熹和之于后,由来已久,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泰戈尔
  宗白华先生判断道:“我们的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毫无疑问,我坚信并时刻在读书与思考中感受着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从史卷、从山水画册、从唐诗、从古建筑、从民俗,只要用心领悟,都有道存在,道是什么?从审美上说,它就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是一种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及永不停息的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如果喜欢欣赏山水画的朋友,很容易从宋元山水画中感触到它。道是什么?道的目的我觉得应如泰戈尔所言: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道就是万物生存之至理。
  我觉得,所有喜欢读书与思考、喜欢领悟中华文化的朋友,在血液中都流淌着一种“道”,它指引着我们阅读历史,审美及感悟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ouglasy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5-24 16: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周易》只是个陪衬
但是《道德经》可能有点难懂,估计因为其哲学思想
中国人可以先从《论语》《孟子》看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4 20: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 教 是 以 长 生 不 老 之 道 为 最 高 信 仰 的 中 国 本 土 固 有 的 宗 教 , 它 用 神 仙 不 死 之 道, 教 化 信 仰 者 , 劝 人 通 过 养 生 修 炼 和 道 德 品 行 的 修 养 而 长 生 成 仙 , 最 终 解 脱 死 亡 , 求 得 永 恒 。 道 家 是 以 老 、 庄 为 代 表 的 先 秦 哲 学 派 别 , 道 教 与 道 家 不 同 , 道 家 是 中 国 哲 学 史 上 的 一 个 流 派 , 而 道 教 是 宗 教 , 但 二 者 之 间 又 有 联 系 , 道 家 思 想 的 核 心 范 畴 “ 道” 为 道 教 所 继 承 改 造 , 道 家 创 始 人 老 子 被 道 教 塑 造 为 太 上 老 君 , 成 为 “ 混 沌 之 祖 宗 , 天 地 之 父 母 , 阴 阳 之 主 宰 , 万 神 之 帝 君 ”。 《 道 德 经 》 和 《 庄 子 》 既 是 道 家 典 籍 , 又 成 为 道 教 的 “ 真 经”。道 教 是 东 汉 中 後 期 形 成 的 宗 教 , 道 家 哲 学 是 道 教 重 要 的 思 想 渊 源 。 道 教 的 三 清 尊 神 及 包 罗 天 神 、 地 祇 、 人 鬼 的 神 仙 谱 系 也 都 是 从 “ 道” 衍 化 而 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1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道家”我们往往想起道家思想,诸如孔孟之道等等;而提起“道教”我们更多的是想起道教文化,宗教信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石,而后者是前者的文化表现。他们的精髓同属于哲学和文化范畴。
对于这些文化和思想,本人感觉确实存在“深奥莫测、难于理解”之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它的表现形式来解读它,理解它。
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中国的道教四大名山一览,看了一定会对道家和道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人曾二去武当,一次是在98年五一,一次是04年8月,二次去感受颇颇深。五一的武当,人多,满山都是香客,那时的感受就是人们对道教的虔诚与热衷。04年去是8月十号,当时刚好下了几天的雨之后的晴天,山上人少,但那时才真正感受到“道教”名山的威严与壮观。山峦群峰犹如大海的波涛起伏在静止的瞬间。峰岩兀立,涧水长流,树密林深,空空蒙蒙。这大自然的神妙造化正是道士们断绝俗缘世虑,修真炼性所崇尚和追求的虚清环境。走在清静,幽深的山道上,那时你才能感觉道教的神秘与玄虚,你可能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来朝拜它,敬奉它。
可能这些东西只能去感受去体会,而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吧,总觉得有太多的感受,却又说不出来。

有机会的话,如果对道教感兴趣或热衷于旅游,不妨去武当看看。不过最好避开旅游旺季,那时你才有不同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16: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道家与道教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好象道家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了,
其实我们常常是儒家+道家+法家的结合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6 15: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是求的一个天道,想弄明白的是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什么以及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种哲学也就是说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所以老,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著名哲学家.
道教呢,它是从安慰(难听点就是麻痹)大众发展起来的,它需要找个东西来说给大众听,于是觉得道家的东西比较玄乎比较容易发挥,就拿来作了理论依据,顺带把老庄拉了进来.这个就象你安慰人家时总要找些话或事说一下,所以道家就是道教找的东西.现在的话就是宗教.
他们的本质就是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19: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与道教是一回事吗
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互区别: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未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未年。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发行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相互联系:
   一方面,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
   另一方面,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开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
   按照后世的划分标准,一般把道家的发展阶段分为: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魏晋以後,道家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史名词,不复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所以魏晋以后人们所说的道家,除了确指先秦和汉魏晋道家以外,多指的是道教。即便是人们常说的「唐代钦定道家」,其骨干多是道教中人物,实际上也是道教。因此可以说,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2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同意20樓的意見,不過說“道教以成熟身份登上大堂”就要看衡量的標準是什么了。如果依教團的成立為標準的話,那時間可能真的比佛教傳入中國晚,不過這也要看佛教傳入中國的標準是什么。上清派和靈寶派大量借用佛教內容已是人盡皆知的事了,陶弘景在真誥中還大段大段地抄襲四十二章經,也被胡適證明了,但這兩派都產生於魏晉時期,早期的天師道因為流傳下來的經典不是很多,基本很少見到有借鑒佛教的東西,有些類似的也很難說到底是借鑒於佛教還是中國民間宗教,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也基本沒這方面內容。所以佛道兩教之間的大量互抄現象大概可界定在六朝時期。关于早期道教与佛教仪轨的产生与互相影响的内容,20樓舉的幾本書還不夠,目前最全面的研究當屬呂鵬志的《唐前道教史綱》,英文版將於近期出版,中文版大概還要段時間。
樓上所引的文章也挺有意思,不過說道家被教教取而代之似乎太過,玄宗參加道教儀式的時候是道教徒,當他注老子的時候為何不能是道家?但真正做為一種思想流派,道家是被吸收而不復獨立存在了,就跟其他先秦思想一樣。這是必然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需要一種統一的官方思想,這就是所謂的“以一圣真,王道兩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17:10 , Processed in 0.44638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