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91|回复: 9

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 0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大学?
日期:2006-07-01 作者: 来源:财经时报  



北大清华一流地位面临挑战 优秀生源转投香港

  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伊始,众多网民在网上撰文:“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生员的眼球。而最近中国博客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加之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突然间,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被置于风口浪尖,有关“一流大学”的品牌内涵成了众多人议论的焦点。《财经时报》为此派出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试图弄清楚造成这一切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北大、清华又该如何承继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

  “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老师的素质也没有保证,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  
研出第一流的学问。”

  不论是作家薛涌的担忧,还是数学大师丘成桐的责问,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他们的声誉已经在遭至多方质疑。对于它的未来走向说法多多,很多人更是担心他们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地位不保,或者与一流大学名不符实。

  考生资源争夺战

  6月30日,香港大学给今年内地申请该校求学的学生发出了第一批面试通知,大约有3000名考生接到了通知,这是去年的两倍。同时香港一些大学也在内地展开了宣传战。

  相比香港方面的攻势,北京则稍显得有些平静。在北大未名湖,随时能看到三三两两漫步的学生,十分悠闲。北大三角地的招生信息和招聘广告,则吸引着不少前来观看的学生,从他们的表情看,好像都有点对未来的焦虑和茫然,因为这些即将走出校园的学子马上就要面临就业的压力。

  “一边是香港在内地扩大招生,一边是内地就业的压力。”在北大中文系已经苦读5年的黄语难以掩饰其对北大的感情。“我当时就是因为喜欢北大的人文传统而选择了这里。”但现实的问题又让他对自己的选择多了一份怀疑。“去了几家媒体,他们都认为我们缺少新闻经验而拒绝了。”

  与他有着同样困惑的学生还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资太低,有的是因为所学的东西不适用而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相反,香港大学毕业的学生却十分抢手。

  刚接到香港大学面试通知书的李刚说他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转投了香港学校。还有让他心动的就是香港大学丰厚的奖学金。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个高考新闻人物。据说她高考还没发榜就手握5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网罗她,财大气粗的香港科技大学抛出了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有学者说,这是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抛出的第一颗“糖衣炮弹”。

  香港大学的品牌战略

  面对优秀考生流失的现象,北大有关负责人认为,北大、清华的品牌是无价的,不可能采取香港科技大学那种赤裸裸的金钱攻势。但在考生这个环节,却有了来自民间的定价,广州东莞的横沥镇镇政府激励考生们:考上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

  不惜巨资抢夺优秀考生,对大学品牌有什么影响呢?北大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专家齐国伟认为,香港高校即使最终没有得到这名优秀学生,但新闻效应产生的知名度在品牌方面的价值却是巨大的。知名度是一种难以估量的资产,是品牌战略的要点,知名度高的大学,无论何时,也无论何人来做评价,都会在社会上、考生心目中、各种名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且一旦产生品牌效应,就会长期拥有名牌大学的美名。香港高校就是要在内地产生这种效果,是和北大、清华竞争的长远战略思路。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对《财经时报》记者说:“纯粹做数量的分析,北大并不比很多学校强,但是在声名上北大要胜于很多学校。在实的方面北大不占优势,然而在虚的方面北大有优势。”他认为北大能在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推出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中排在15位,声名起了重大作用。同样道理,香港高校也会在和内地高校的比较中确立品牌优势。

  其次,一旦确立了品牌优势,香港高校就会在学术图腾柱的顶端占据重要位置,人们在评价他们的师资和学生素质时,也会高看一线。而师资和学生素质是高校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共生的依存关系,他们相互决定对方的地位,学生只要进入拥有最佳师资的学校就读,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而教师能在吸引优秀学生的学校教书,也可以在学术上具有竞争优势。

  大学品牌的价值保障

  就在李卿曦得到香港科技大学垂青的时候,叶小萌却正在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发愁。“我现在每天就是不停地发简历,然后不停地去面试,是一个典型的‘面霸’,北大毕业的优越感早就‘面’没了。”

  据叶小萌介绍,她同寝室的几个姐妹,虽然不少找到了“婆家”,但最低的月薪还不到2000元钱。

  叶小萌的遭遇显然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方伟主任介绍,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含医学部);其中本科毕业生(含医学部)2970人,预计实际参加就业的约4600人。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说,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超过7000人,除去保研和出国,实际就业人数有4000名;其中本科生1000多人,但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

  与叶小萌们面临的生存危机相比,香港的名校毕业生可谓牛气冲天,这或许可以解释内地一流学子将目光从北大、清华转向香港高校的原因。5月25日,香港著名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而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调查在高考前出炉是否是港大内地招生人数翻倍的重要原因,但毕业生的流向和起薪是国际上通用的惯例和判断大学品牌成色的重要指标。

  品牌价值的流失

  去年第一次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也是内地考生蜂拥向往的去处。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香港高校,去年不但许诺给17个省市(招生范围内)的高考状元提供全额奖学金,还将被清华退回的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招至门下,充当了一个“救英雄于困厄”的侠客形象。

  对于城市大学来说,此举不但打出了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印象分,还将内地高校主要竞争对手清华的冰冷和呆滞的体制凸显了出来。而“不拘一格招人才”,一贯是北大、清华的良好口碑;体制弊端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或许是影响学生选择的另一个原因。

  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在上世纪3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大批的国学大师在这些学府任教,胡适、朱自清、沈从文等等,后来的燕园4老: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也是其北大师资的典型代表,但在近几年,具备如此人格魅力与学识影响的教授讲师似乎少之又少。

  名校的尴尬?

  基于此,而令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一流师资的缺失,以及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何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做出一流的学问。没有一流的学问和学生,又何谈一流的大学?

  北大现有在校生3万多人,超负荷的结果是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下降。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认为,“这几届学生素质确实要差了很多”。

  有人认为,香港高校的强悍出击,瓦解了中国近30年的高考路线图。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北大、清华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如同很难逾越的火焰山;现在中国的内地学生,可以先采取在香港念本科,然后再到哈佛等念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一流大学的梦想,这很可能将北大、清华抛到一个边缘化的尴尬角色。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更是坦率地说:“无论是经济学论文发表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都要好于北大、清华。”

  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其在国内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号召力,而我们被称为一流的大学究竟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呢?相关的数据似乎并不乐观,公开讯息显示,这几年北大、清华的人文影响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并未在繁荣的中国经济与科技进步过程中突显出来。谈到这个问题时,著名学者李欧梵表示,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拥有一批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分别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63位和35位。与哈佛、剑桥相比,北大、清华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很大差距。

  在谈到这种差距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以亲身经历向《财经时报》表示:“我到剑桥大学访问时,剑桥校长告诉我,剑桥全年经费10%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基础建设,90%用在了提高教授、研究生的待遇,他们从世界范围吸引人才。”而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最初不过是一个三流大学,但他们不惜重金请来了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麦克迪尔米德,以及几位相关知名教授,建立纳米研究中心。现在,没人能够否定他们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北大、清华精神在流失

  “清华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学术氛围不够,清华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这样向《财经时报》描述清华的现状。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也坦率地表示,“100多年来一直是北大精神象征的北大人文学科,现在已经不是国内最好的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示了对清华、北大可能沦为二流大学的担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0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清华精神在流失

大家不妨想一想,北大、清华有什么精神?民主?自由?科学?官僚?等级?

在我看来,现在的北大、清华,与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什么两样,有的只是钱,有的只是强大的靠山,既不民主、也不自由,更不科学!甚至更加官僚!

再过几年,中学高考的标竿就会是考取了港大、港中大以及港科大多少人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世纪各行各业最出类拔萃的人物
有几个是北大清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swell2006-07-03 02:02发表的“”:
北大、清华精神在流失

大家不妨想一想,北大、清华有什么精神?民主?自由?科学?官僚?等级?

在我看来,现在的北大、清华,与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什么两样,有的只是钱,有的只是强大的靠山,既不民主、也不自由,更不科学!甚至更加官僚!
.......

尤其是清华。
完全同意!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nylb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7-3 1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宏观的角度看,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China的许多事情,都要靠外部力量来推动才会有所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让我想起了这个人说的话: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讲了自己的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他的话意思很明显:没钱即便是状元也别来清华和北大。对于一个只认钱财不认人才的体制和学校,降级甚至淘汰是最合理的结果。希望越来越多的香港大学,甚至美国大学到中国来招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7: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度的老化,腐败的入侵。堕落是必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7: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香港的大学比,北大,清华本来就是二流的。所以这个新闻记者的报道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个记者的眼光很短浅。当然转贴的楼主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nylb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7-3 18: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coolman2006-07-03 17:33发表的“”:
和香港的大学比,北大,清华本来就是二流的。

同意!
在世界范围内,就不用提了。
可是,还有帖子说,据……排名,清华位居世界15……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4 00: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coolman2006-07-03 17:33发表的“”:
和香港的大学比,北大,清华本来就是二流的。所以这个新闻记者的报道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个记者的眼光很短浅。当然转贴的楼主也是。


好嘛,把我也带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21:44 , Processed in 0.2747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