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18|回复: 0

[【主题讨论】] “内容危机”里的人文杂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6 15: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危机”里的人文杂志?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6-23 14:47:38 ·来源:新京报———以《书城》、《万象》、《读库》为例

  颜桥

  最近传来好消息,《书城》、《万象》相继复刊,新《书城》与新《万象》是否能满足读者的期待呢?经营者多少看重这个“新”的起点,复刊后的《书城》更加强调亲和力了,他们对媒介宣称会改变以往“小众”的姿态,走“大众人文”的路线。

  


  在新一期的《书城》里,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运营者的良苦用心,诸如聘请“余秋雨”出来任名誉主编,王安忆、苏童、余华出任编委,而在“书间道”里不见了那些纽约客的符号,代之以《千里走单骑》、《求求你,表扬我》、《撞车》、《霍元甲》、《傲慢与偏见》……这些都可以视作杂志姿态放低的流露,新的发刊词将以前的“思想之美”也藏起来,在发刊词上模糊表明“知识不分东西、趣味不分土洋、见解不分左右”,这样的“兼容并包”的表态似乎暗示着主办方仍在摸索、确定杂志的“有效”目标群体在哪里,此时不便于“得罪”任何一种趣味的读者,而从新一期的文章角度,有的是对新上市图书的及时反应,如袁筱一的《猝不及防的历史》可以说是《法兰西组曲》的译者感言,而黄昱宁的《裸女入画》、冯象的《我凭名字认定了你》、董桥的《墨痕·雪斋贝子的集锦扇》,似乎又是《万象》族又一聚居地,以至于使有些读者产生了杂志“万象”化的感觉。

  陈平原曾经把《读书》的文体概括为“以学识为根基,以阅历、心境为两翼,再配上适宜的文笔,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这种归纳基本不能符合现在的《读书》杂志文体了,汪晖时代的《读书》无论在术语的密度上还是论文化的倾向上,比起沈昌文时代,都要高得多了,《读书》仍然保持较高的发行量,这饶有意味地启发我们:在中国,你不一定真正读懂一本杂志,才会去购买它。关键在于你一定要“坚信”自己能读懂,这个“信念”就可以转化为购买力。或者说,一本杂志长远的品牌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理念的延续,或多或少会形成一批“理想读者”,阅读杂志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文化消费,又是一种有待实现的“阅读理想”,而《读书》正是这样一本“理想读物”,哪怕具体在哪期如何如何的不理想,已经稳定的杂志品牌会造成一种“惯性购买”的驱动力。

  至少“复刊”之后,《万象》并未改变什么风格,而笔者据《万象》的某些作者谈及,《万象》的销量一直稳定在几万册,这个数量足以养活自己,停刊可能更多在“运营”与“管理”上面,须知在中国,只有“稳固”一定数量“理想读者”才可以养活杂志,这也是杂志运营者所努力的。而在另一方面,消费文化与潮流的涌动,文化资源与信息的高度共享,而各类文化杂志“围墙”的拆除,一个专栏作家或文化学者甚至可以同时给多家杂志供稿,这样,我们所分享的“内容”的源头也越来越一致,于是有人担心起“内容”也会产生危机,个体媒介曝光率大了,话题间的相似程度高了,策划点撞车的可能性大了,在一个大家都圈定边界的池子里,产生“内容危机”的焦虑,应该说是不无来由的。

  空间的边界被划定了,大家能寻找突破的只能是空间的“利用率”,《读库》似乎很能代表这样的一个思路方向,它在选题上看好“中篇文本”,篇幅在五千字到五万字之间,这些篇幅尴尬的文字“游离”在媒介平台之外,而涉及到选文的要求,主编张立宪在新一期的《编辑手记》里用“聪明人下笨工夫”来概括,在举到约一位作者写电影札记时,“我当时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说这部巨著有十六小时长……牟老要反复拉片,并把懂德语的太太动员起来翻译大量原文资料,还在积极联系影片导演,力争进行一次采访。”读库所谓的“有料”,大概除了指选材上面的不为人所注意,更重要的一面还在于用一种“高密度”的介入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质地”,这种“品质观”提倡的长时间高密度的跟踪采访等,不如说是杂志的“文体”细节的要求,当然,它肯定会加大杂志的各方面投入,在长远上看,杂志也可以培养一批能够“书写”这类密度文体的“理想作者”来,从而与其他媒介区分开来,当然,各类杂志在“密度”上寻找“立锥之地”也加剧了内容空间的拥挤逼仄,事实上,在杂志营销推广、品牌包装、分销模式以及更好地进入“产业”链条,后续环节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内容为王”不再灵验了,这似乎开启了一个“后内容”时代的序幕。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2 05:48 , Processed in 0.28944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