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805|回复: 39

[【主题讨论】] 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6 19: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心目中的国学十大师:

经部之学:章太炎、刘师培、黄侃、杨树达
史部之学:陈寅恪、吕思勉、顾颉刚
子部之学:马一浮、熊十力
集部之学:钱钟书


窃谓国学以经史为体,子集为用!以上所列,子部之学尚有未安~~
\"国学\"之含义,请参阅28楼也说“国学”

选的理由:

经部之学——
章太炎:朴学殿军,集其大成。继往开来,当仁不让。
刘师培:家学渊源,经学深湛。
黄侃:太炎弟子,刻苦专精。补葺师说,先后交辉。
杨树达:小学大师,不让黄侃。

史部之学——
陈寅恪:尽精微。
吕思勉:致广大。
顾颉刚:“层类的造成的古史说”,发千古之覆。

子部之学——
马一浮:理学新变。
熊十力:佛学新变。

集部之学——
钱钟书:博闻强识,并世无两。每下一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不选的理由:
王国维:戏曲、词论、古典小说鉴赏的研究固然出色,然而集部之学的精博显然不及钱钟书远甚。经史之学全靠着新材料有点儿新发现。标榜“阙疑”,虽然符合朴学精神,而博洽不足。甲骨、金文之学原本不属于传统国学范畴,至今也不过是史学附庸。
著述目录:
观堂集林二十四卷
观堂别集四卷
庚辛之间读书记一卷
苕华词一卷
静安文集一卷\\续集一卷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一卷
两周金石文韵读一卷
观堂古今文考释五卷
史籀篇疏证一卷
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
重辑苍颉篇二卷
唐写本唐韵校记二卷\\佚文一卷
殷礼征文一卷
联绵字谱三卷
补高邮王氏谐声谱一卷
释币二卷
简牍检署考一卷
魏石经残石考一卷\\附录一卷
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
汉魏博士题名考二卷
清真先生遗事一卷
耶律文正公年谱一卷\\余录一卷
五代两宋监本考三卷
两浙古刊本考二卷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卷
古行记四种校录一卷
蒙鞑备录笺证一卷
黑鞑事略笺证一卷
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二卷
乾隆浙江通志考异残稿四卷
观堂译稿二卷
人间词话二卷
宋元戏曲考一卷
唐宋大曲考一卷
戏曲考源一卷
古剧脚色考一卷
优语录一卷
录鬼簿校注二卷
录曲余谈一卷
曲录六卷
都四十三种一百零四卷 (据《王国维遗书》)

胡适:上卷先生,学问怎能和大师比肩?!
梁启超:擅长学术史,博学而无专精。
蔡元培:教育家、政治家(?),而不是学问家。
郭沫若:天才杰出,可是史学多错误。
冯友兰:沉潜不及马一浮,精进不及熊十力。


您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是谁呢?敬请列举~~

附录:\"十大国学大师\"出炉 王国维第一惹争议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6月16日 13:34:10  来源:新京报

   谁是中国国学第一人?近日,由国学网、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等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网民投票评选结果揭晓,入选“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按票数由高到低排列)的分别是:
王国维、
钱锺书、
胡适、
鲁迅、
梁启超、
蔡元培、
章太炎、
陈寅恪、
郭沫若、
冯友兰

其中王国维获得68890张网友投票(整个评选共收到1242993张选票)名列榜首,成为本次评选中的“国学第一人”。



   网友投票决定“大师”排序

   4月11日,“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在百度国学首页启动,百度采用了设立奖品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投票,首先请冯其庸、汤一介、庞朴等专家选出50名候选名单,让网友在4月12日16时至5月15日24时的时间内,投票选出10位“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然后从5月16日12时至2006年5月29日12时,请网友投票对公布的“十大国学大师”进行排序,6月1日,评选结果公布。

   百度副总裁梁冬认为,国学只有深入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活、思想行为中,它才具备真正的生命力。国学应当是日用品,而不是博物馆参展的花瓶。在大众心目中对中国文化有突出贡献的大师就是真正的国学大师。

   选国学大师成了选名人?

   这项评选活动揭晓后,引发了不少争论。不少网友强烈质疑鲁迅、蔡元培和郭沫若的入选,由此又引发了对“什么是国学”、“谁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争论。

   在百度国学贴吧内,一位名叫“大师后人”的网友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广大网民对国学知之甚少,对国学的概念定义似是而非,不能区分。50名候选人中,有许多并不为人们熟识。这次评选,其实变成了一个评选名人的活动,如果李宇春参与投票的话,她的票数也绝不会少。”

   梁冬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实际上关心国学的人才会搜索到百度国学频道和这个评选。以前是只有专业人士的小圈子对此有话语权,现在让那些不靠这个吃饭的网友来选举有什么不可以?

   热闹评选与学术无关?

   葛剑雄等学者也对此次活动提出了质疑。葛剑雄认为国学不是超女那样的游戏,它是非常苦的学问,可能要坐上几十年冷板凳,这种热闹的作秀与学术本身毫无关系。

   主办方释疑

   梁冬(百度副总裁):大众关心就是力量

   新京报:鲁迅和郭沫若当选“国学大师”受很多网友质疑,你怎么看?

   梁冬:我们的主题是“选出你心目中的”国学大师。一个人成为社会人就得接受被别人评判的待遇,被表扬或者被批评都与他本人无关。这不过是说明了有一部分网友认为鲁迅和郭沫若是他们心目中的国学大师。当今社会应该是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网友有发言的权利,我们要捍卫他们发言的权利。

   新京报:有些专家认为评选出来的10个人几乎和真正的“国学”不搭边,你怎么定义“国学”。

   梁冬:这要看是从哪个标准去衡量什么是“搭边”了,可能另外一些人认为他们之间是搭边的呢。上百万张选票足以汇集成集体意志,而且引发争论是好事。

   说明大家对国学更关注了,其实国学的涵义很丰富,并且是动态概念,让更多人讨论鲁迅和胡适这两个曾经站在新文化阵营的人,那么他们的思想能不能成为新的国学?李白在小酒馆里写的诗成为国学,谁能知道李宗盛的歌词在1000年之后会不会成为国学呢,我们要有更开阔的历史观。

   新京报:但还是有人说这种热闹的评选本身与学术本身毫无关系。

   梁冬:没有争论就不会有人关注,没有讨论就不会有传播价值———大众关心就是力量。参与投票的网友是长时间散落在各处的民间国学爱好者,他们基于一个需求聚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5 0位候选人名单

   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钱锺书、梁启超、康有为。(排名不分先后)

   谨案:当补进杨树达、张舜徽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6 19: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这是国学网站进行的一次商业化的变相宣传、蓄意炒作。

大师,已经可以了,非要分什么十大,改天宋兄举办一个“书园十大学士”评选,也可呀。

不好意思,有点搅局的味道了。对不起,请大家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6 23: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南怀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02: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hooker2006-06-16 23:46发表的“”:
感觉南怀瑾,是一个国学畅销书作家

田中式的人物

郭沫若入选虽显勉强,还说得过去,鲁迅和蔡元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07: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
钱锺书
马一浮
熊十力
章太炎
陈寅恪
胡适
梁漱溟
冯友兰
梁启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07: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选择是:

胡适、章太炎、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钱穆、钱锺书、陈寅恪、冯友兰、辜鸿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08: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观点:
王国维、陈寅恪、辜鸿铭、胡适、钱锺书、梁启超、冯友兰、章太炎、马一浮、牟宗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qiuguhan2006-06-17 02:13发表的“”:


田中式的人物

郭沫若入选虽显勉强,还说得过去,鲁迅和蔡元培。。。

对国学研究不多,对国学真正开始感兴趣还是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开始,写的有意思啊,后来看了胡适的《人生大策略》,开始佩服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3: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钱锺书、章太炎、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钱穆、陈寅恪、冯友兰、辜鸿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4: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选择:

胡适、章太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鲁迅、钱锺书、陈寅恪、郭沫若、顾颉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5: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章太炎
钱锺书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陈寅恪

大体上前面三个本来属同一阵营,但康梁后来思想对立;
严复的天演论和章太炎的具分渐进论对立互补
蔡元培 钱锺书 胡适 鲁迅 此四人是真正意义上学贯中西的大家,国学西学一炉而治,无出其右。关于鲁迅,如果他没有对国学的透彻理解,就不可能成为五四的领军人物。
陈先生是标准的国学大师。但花大量时间讨论杨贵妃处子入宫的问题,呵呵

一家之言。大师的划分标准应不只是国学的功力深厚,而是能不能或以什么方式促进了国学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6: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国学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造诣,而且应该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所以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为:

严复、辜鸿铭、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梁漱溟、梁启超、康有为 (排名不分先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跟“重写文学史”有点像啊。
这里有谁敢说完全理解楼主所列的这些大师呢?
个人有所了解并且推崇的大师是:王国维、辜鸿铭、黄侃、鲁迅、钱钟书、陈寅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19: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复、辜鸿铭、章太炎、钱钟书、蔡元培、胡适、陈寅恪、梁漱溟、梁启超、王国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fenglong882006-06-16 19:39发表的“”:
我认为这是国学网站进行的一次商业化的变相宣传、蓄意炒作。

大师,已经可以了,非要分什么十大,改天宋兄举办一个“书园十大学士”评选,也可呀。

不好意思,有点搅局的味道了。对不起,请大家继续。
大师巨子,无代无之。论古则易,说今实难。亦各言其志,仁兄何必流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21: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吾对宋兄之不选王国维先生之理由不敢苟同,
国学非编四库全书,不谓经史子集之列,
王国维之研究确有独步于彼时及后世。

如果是我选就是:

王国维、辜鸿铭、吕思勉、胡适、梁漱溟、钱穆、冯友兰、梁启超、王力、陈寅恪

国学大师首先要通史和语言两项,无此何谓?

  王国维之诗话,
  辜鸿铭之东学西渐,
  吕、钱、陈之于史,
  胡、梁之于新文艺,
  梁启超之博学,
  王力之于语言,
  冯友兰之于哲学,
  堪称无愧。



个人之见,浅薄之处,宋兄莫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2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这十个:
梁启超  钱锺书  王先谦  王国维  陈寅恪  钱穆  胡适  王力  杨伯峻  余嘉锡

呵呵,纯属个人喜爱,对他们的成就高低并不十分清楚。不过就印象而言,好像 王先谦 成就满大的。
呵呵,门外之言。仅供一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大师,王国维该排第一?

南北两代学者观点对峙“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评选出结果

   由国学网、人大国学院、百度等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网民投票评选结果揭晓,王国维名列榜首。针对这一结果,本报记者分别采访学者任继愈和邵建,他们对于这个结果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支持

   任继愈:王国维当之无愧

   王国维荣获“十大国学大师”之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王国维在史学、文学、哲学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泛,研究很深入。他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章太炎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没有王国维那么多、那么快、那么深。王国维不局限于中国传统学术,他对西方的学术也有很深的研究,是融会贯通中西学术的大家。比如,他的《人间词话》一书,就是在他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代文学所做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今天,还受到学术界重视。

   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郭沫若是沿着他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的,郭沫若也没有什么比王国维更高明的地方。

   王国维用考古学成果和甲骨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历史,这一点在史学领域内也是开创性的,陈寅恪也是沿着这种路子往前走。王国维翻译的康德著作,胡适都很佩服。

   王国维很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鲁迅就受到了他的影响。我认为,研究国学离不开西方学术,只有具备了开阔的眼界和相应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国学上有所成就。

   王国维在研究国学的时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而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的人没有这个本事,不具备这样的基本功。就现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来说,很难培养出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大师。

   因为王国维的成就主要靠自学,现在否定了自学的地位,完全是灌输教育,这出不了人才。如果在今天,他很难被认可并进入学术体制。他所研究的“冷门”也没有人提倡。我认为,这次的评选结果是对王国维学术地位的承认,有部分投票者不一定了解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和生平。再过20年来评选,第一名就不一定是他。(任继愈 国家图书馆馆长)

  反对

   邵建:章太炎的排名应该居首

   从这次评选的结果来看,评选标准似乎比较宽泛。

   我感觉有乱封“大师”之嫌,我不明白这次评选的意义所在。比如,胡适、鲁迅都入选了“十大国学大师”。尽管我比较推崇胡适,但是我认为,胡适、鲁迅在国学上成就还是很有限的,不能称为“国学大师”。

   但是,章太炎的名次太低了,他在国学上的贡献不一定比王国维小,两人应在伯仲之间。国学说到底还是以小学为根底的,如果从狭义的概念来理解,章太炎应该排在王国维之前。王国维是纯粹做学问的人,在这一点上可能让人比较仰慕,他的贡献主要在史学、戏曲研究、文学研究方面。章太炎在国学上比王国维铺开的面上更广,在小学、训诂方面都是一流,并带出了很多弟子,如刘师培、黄侃、钱玄同等,他们在小学上各有所长。北京大学国学系都是太炎先生门下的弟子,他们把桐城派成功赶走了。如果这个结果纯粹是根据投票来的,那么对章太炎来说不太公正,说明很多人投票是根据文化影响而不是国学的维度来投票的;如果是专家的意见,那么说明他们对章太炎先生有所偏颇。另外,王国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投湖自尽也是一个微妙的因素,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评判。(邵建 晓庄师范学院教授)

   王国维国学学术年谱

王国维被忽略的国学成就

   1905年,王国维二十九岁。撰《周秦诸子之名学》、《子思之学说》、《孟子之学说》、《荀子之学说》、《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

   1906年4月,集数年间(1904-1906)所填词61阙成《人间词甲稿》刊行。撰《墨子之学说》、《老子之学说》、《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列子之学说》、《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

   1907年6月,发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之研究,这标志着他学术研究的一次转折。11月,汇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间所填词43阙,成《人间词乙稿》。是年撰《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孔子之学说》。

   1911年2月,为罗振玉创办之《国学丛刊》作《序》,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春,撰《隋唐兵符图录附说》,此为其治古器物学之始(1917年又订正之,成《隋虎符跋》、《伪周二虎符跋》)。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罗振玉、王国维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侨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

   1913年1月,撰成《宋元戏曲考》,并作序(后易名为《宋元戏曲史》)。8月、9月间,撰《释币》(原名《布帛通考》)、《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10月、11月间,撰《秦郡考》、《汉郡考》(上、下),又草《两汉魏晋乡亭考》二卷(稿本)。

   1916年2月,应哈同之聘,主持《学术丛编》。3月,撰成《史籀篇疏证》及序、《流沙坠简考释补证》及序、《周书·顾命考》及序、《国学丛编序》。4月,撰《殷礼征文》、《释史》、《乐诗考略》(含《释乐次》、《周大武乐章考》、《说勺舞象舞》、《说周颂》、《说商颂》。《汉以后的传周乐考》),草《毛公鼎考释》。12月,草《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

   1917年1月下旬,受罗振玉招至日本,2月归国,始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3月成《太史公年谱》,并酝酿《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及序。4月,返海宁扫墓。5月,撰《古要竹书纪年辑校》,并作《自序》,又撰《殷文存序》、《乡饮礼席次图》。6月,撰《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及序,编就《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及序,作《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释旬》、《释昱》。7月1日撰《周代金石文韵读》、《唐韵别考》。9月,草成《殷周制度论》、《商三勾兵跋》、《〈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周代金石文韵读〉序》。10月,撰《韵学余说》、《江氏音学跋》、《五声说》。

   11月,汇集近年间所撰文,成《永观堂海内外杂文》。12月,撰成《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稿本),据《唐语林》以校《封氏闻见记》。

   1918年9月,作《释环玦》、《释珏释朋》、《释礼》、《重辑苍颉篇》及自序、《释由》。12月,改定前所撰《唐韵别考》、《音学余说》,合为《续声韵考》,以补戴氏《声韵考》。

   1919年1月,撰《书郭注方言后》(一、二、三)、《书尔雅郭注后》。2月,撰成《书契后编》上卷释文、《齐侯二壶跋》。

   1921年5月,将数年间所写经史论文,删繁挹华,集成《观堂集林》二十卷,由乌程蒋氏出资刊行。9月,去年撰述之《西胡考》刊出,12月,撰《唐写本切韵残卷跋》。

   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4月18日,移居清华园之西院。研究院同时还聘请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世称“清华四大教授”。(整理 小生岂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1: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符号化———王国维的被误读?

本报记者对话学者傅国涌探讨国学大师符号化的背后原因

   新京报:王国维自自沉之日起,便被众多研究者符号化。王国维为什么会被符号化?是其自身经历使然还是研究者另有目的?

   傅国涌:王国维是个新旧之间的学者,他有深厚的旧学根底、考据功夫,同时又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哲学、美学、史学观念和方法,他从文学、哲学到甲骨文、考古、蒙古史、西北地理等,横跨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受到学界的重视,哪怕是对旧学不以为然的新一代学者,如胡适,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在旧学的圈子里,他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他被符号化,一是他是有大学问的人物,令读书人心服,二是他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他被符号化的背后固然有文化的、政治的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最看重的东西,就是气节(或者梁启超说的“清刚之气”)。不管你对他的死作怎么样的解读,这一点都很难被否认。

   王国维被符号化实际上从他自沉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到底是他自身的经历还是研究者别有目的所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

   新京报:王国维被符号化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其发生机制蕴涵着什么样的问题?

   傅国涌:要具体搞清楚王国维符号化的过程,是个专门的问题,我无力回答。我知道,当他自杀后,一方面,从事实上,对他的死因就存在着争议,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他的死出于儿女亲家罗振玉的逼债,在他尸骨未寒的8月7日,就有人在《文学周报》上发表这样的文章。郑孝胥就是持这一看法。同时,不少人包括周作人、浦江清等在内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从情感上、理智上乃至哲学上寻求解释,这个解释过程迄今都还没有结束。

   以王国维当时的清华同事陈寅恪为例,对他的死因的解释,前后就有三次变化,先是在《挽王静安先生》中明确指出他的死是“殉清”,接着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首次指出他的死是“殉文化”,相隔两年,在为“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写的那篇著名碑文中,进一步解释他“以一死见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符号化的过程,这一切已经与王国维本人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活着的人们寄托怀抱、投射自身心迹的需要在起作用。

   新京报:当我们说王国维被符号化的时候,同时意味着与真实的背离。之前对于王国维的研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傅国涌:对于王国维的死,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站在历史的角度,即便是在他被符号化之后,也还存在着探求历史真实面目的必要,关于王国维之死,近80年来,人们已经写过无数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还会继续做下去。

   王国维生在一个转型时代,一生中几次经历易代鼎革,先是辛亥革命,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王朝眼看着就倒塌了,对于陌生的共和,他始终保持着警惕和怀疑,他一直留着辫子,你说他对倒台的清朝有感情也好,你说他别有怀抱也好,说他保守也好、落伍也好,当时在读书人当中他也不是孤立的,他的价值取向和陈三立、沈曾植等人接近,不同的是他的出身算不上前清官员。他把自己托命的文化和一个垮台的王朝捆绑在一起,这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他的见识、眼光和他接触到一些东方文明之外的东西,他的学问中已经引入了许多新因子,为什么他终于超越不了那条小辫子?在王国维研究中,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新京报:王国维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今天应当如何看待他的学术成就?你认为这次“十大国学大师”评选,是不是将王国维符号化?为什么?

   傅国涌:王国维被看作是“国学大师”,有可能和他曾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有关。即使今天来看,他在几个不同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都是开拓性的,有很多独有的创造,已经不同于此前立足于考据、训诂、注经式的那种旧学问不同,他处于旧学和新学交界点上,是承前启后的学术人物,是不是国学毫不重要。其实,“国学大师”是不可能评选出来的,而是历史自然筛选的结果,这次的评选不过是一种网络和媒体的泡沫,对王国维的学术地位、历史形象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采写:记者 张弘)

  人物还原

  没被符号化之前学者王国维的一生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诞生于浙江海宁县城双仁巷的一个中产之家,没有任何预兆,这个孩子后来会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和科举时代的其他人一样,王国维开始读书应试,但是不幸的很,屡应乡试而不中,这让他的父亲王乃誉感到很失望。

   戊戌风气变化之际,王国维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小生岂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时尚化的国学与国学大师

   ●庞朴(“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吴小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新京报:这次国学大师评选结果是否有出乎你意料之处?

   庞朴:和我想的差不多,但我想大家对于鲁迅会有争议,他自己也不会同意这个称号,只能说他们都是国学研究者。

   吴小如:我认为还是公允的。评出来的10个人影响都不小,但归不到一类去。比如,蔡元培先生的著作也不少,但他的学术理论著作不是特别突出,功绩在于教育;另外,对于胡适的学术成就,也有不同的争议。郭沫若比其他人更有争议一些,虽然他最后落叶归根是搞古代史,但在他的一生中,主要是作家和政治界有影响的人物这两个身份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新京报:怎么看待这次网友选举国学大师的事件?

   庞朴:它只是反映了网友中一部分人的看法,并非给国学定论。它和超级女声一样,专业人士反而不会去投票。这个事情也不可能由学术界去做,研究学问的人没心思做这个事情。

   吴小如:这也是个好事,说明网友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上日程了,把目光转向了学术界。至少老百姓都知道,这些评选出来的国学大师是了不起的学者,而这些人至少是跟学术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

   新京报:你怎么定义国学以及国学大师?

   庞朴:大师是指某个领域的权威人物。所谓国学即是指中国的学问。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在西学进入之前,没有人提出“国学”这个名词。国学主要是文科,还包括自然科学、天文学、水利农业、医学、数学等。

   吴小如:国学现在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一人一个说法,国学大师本身该有谁没谁,也不好界定。但我觉得核心的东西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文本必须熟悉。过去有很多学者的成就,都不比10个人差,譬如顾颉刚。网友的标准主要是看社会影响,而大师的成就并不是靠投票投出来的。他们的个人成就是普通网友所不熟悉的,网友究竟看过这10位学者的多少著作?我认为自己没有发言权,因为没有全面研究过他们的著作。

   新京报:调查显示,40%的网友表示看过1至5部国学著作,究竟哪些作品可称得上国学著作?

   庞朴:我很怀疑这个问题,看了鲁迅的《呐喊》,算是读过国学著作吗?既然鲁迅名列10位大师之一,说明有人以为,读了鲁迅的5本作品就是5部国学著作。国学著作主要指100年前的传统的经史子集,100年内产生的国学著作只是凤毛麟角,评选出来的人,有很多也是对以前著作的继承、研究和延续。
   吴小如:中国的书浩如烟海,但读什么书差别太大了,看一本《国学概论》和彻底地把《周易》弄清楚,能算作读过国学著作吗?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国学入门的好书,所以这是无法衡量的。

   新京报:王国维的国学大师地位在学界是否无可争议?他可称国学第一人吗?

   庞朴:在评选出来的这几个人里,王国维是国学根底最深厚的一个人。学问是一回事,个人在历史上的遭遇则是另一回事。谁敢说自己是国学第一人?每个人都是术业有专攻,很难比较。

   吴小如:网民大概都是受王国维名声的影响,他涉及的方面确实也很多,红楼、戏曲、考古、训诂等等,他也会作诗填词,至少这么多年来批评他的人很少,他是一个基本没有什么争议的大师。同在10大国学大师之列的郭沫若与鲁迅,就不好与他相比了。
   大众观点

   钱穆不应该被遗漏

   ●叶萱(媒体从业者)

   作为一种网络的大众评选行为,这个活动本身可能具有各种不确定性。比如,参加评选的网友真的对“国学”的定义有全面的了解吗?还有,这些候选的学者,每一个人的成就是什么,网友也许并不是很确定。在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下,评选出的结果当然就会有很多争议。

   什么是国学?其定义非常宽泛。有观点认为,国学就是针对西学而言的,这是否意味着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算作国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觉得把鲁迅算作国学大师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大师”

   这个称呼用在鲁迅身上,可能有点重。这十个排名最前的人,很多都是名气大于学术成就的,有些在名单之外的学者,可能成就反而更大。,钱穆至少不应该遗漏在外,因为钱穆不仅有自己学术上很深的功力,而且还写了很多普及的读物,如《国学概论》等。

   网友的评选本身就是非专业的,没有必要对这个结果太在意,但如果有专家认为这个评选结果不全面,那正好说明大众对国学了解不够,应该加以普及。专家的责任不仅在于研究,更在于普及。

   国人普遍对国学了解浅薄

   ●李峥(北大中文系学生)

   我认为,国学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国文化精髓,比如文化遗产、古文等。国学必须是有延续性的东西,所以,最好的国学大师也应该是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文化上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能为未来发展指明道路的,必须有一定贡献。最好的国学大师在古代,如果一定要从现当代的国学家中选出一位,那我会选择鲁迅,因为他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明晰中国骨子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中,他能够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开创了文化新局面。

   我对国学的了解只能说很浅,目前只停留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领域。我觉得,有必要在大众中普及国学概念,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也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部分。现在国人普遍对国学、对中国文化本质了解很浅薄,如果还要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自己就得先知道国学是什么,然后才能把正确的、本质的东西介绍出去。

   举办这种活动不是不好,但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东西。大众所知道的肯定是比较有名的人,比如鲁迅;但对章太炎,大众不一定了解。所以这种评选并不精准,在专业上没有任何价值;但这些中国文化名人大家能去关注,还是不错的。

   希望介绍一些被忽略的大师

   ●李婷婷(中学教师)

   这个评选活动,我觉得挺没意思。网上说这个评选类似娱乐评选,其实也是有一些道理的。正如超女评选是靠短信的人气一样,国学大师的网络评选更多也靠的是人气。大家选鲁迅、蔡元培,恐怕多半是因为他们有名气,但他们是否真的有国学方面的研究,评选的人可能并不太了解。

   举办这样的评选活动,说是为了普及,其实也没有达到普及的效果。相反,对国学这个概念可能更模糊不清了。我觉得这个活动更像是一个网络频道的宣传手段。而评选结果之后的讨论,也没有一种正本清源的作用。

   真正研究国学的大师们都是比较默默无闻的,很多人都不在公众的视野里。我希望专家们能够把一些大家忽略的大师介绍给大众,这才是比较好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1 13:25 , Processed in 0.50407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