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497|回复: 41

[【其它原创】] 日本文化窥思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5 12: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
这里记载着我对日本文化零零散散的认识与猜测,如果您认为我说的有道理,我会很高兴,如果您觉得我胡说,您就当我猜错了。


①日本的“小玩艺儿”



  前几年,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长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倡议不要让孩子们看日本的漫画、卡通片,因为里面充斥着暴力、血腥还有色情的内容。当然倡议归倡议,孩子们对日本漫画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因为孩子们从里面看到了唯美的图案,感到了因被束缚着的精神上的释放而带来的愉悦。

  长者自有长者的看法,儿童自有儿童的主张,更何况我们现在有“子”从“孝”字下面上升的趋势呢。但令人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关注这些“小玩艺儿”了。

  中国人历来轻视“小玩艺儿”,总喜欢大部头的东西,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不就说过“羊大”为美吗?这种精神沿传至今,其势头依然不减。君不见,在事业上求大发展,在经济上期大进步,在成绩上望大提高,在效益上图大回报,甚至出现“跨越式”发展、“抓大放小,你好我好”的说法。国人(这里也不包括搜集古代“小玩艺儿”的特殊人群。)重大轻小之风气可见一斑。至于儿童读物这类的小玩艺儿,只要不影响“大方向”,算不得什么重要事物。(不过,这也不妨碍,钟情于出礼品书和大系全集的商人大收其利。)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些“小玩艺儿”其实有着“大学问”。

  面对这些“小玩艺儿”,我习惯把这些东西归于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给这些“有人恨,有人爱”的“小玩艺儿”一个全面的解释了。大多数的日本动画和卡通,虽然情节各异,风格不同,但他们的主题却有着很多的相似。我们如果抛去“暴力、血腥还有色情”来看的话,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坚韧不屈的性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战斗的磨练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忠诚,团队的协作,为了真理而轻视死亡……

  在我看来,这些“小玩艺儿”其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最普遍的展现,是一种想象力和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反观中国的儿童读物,也只能是儿童阶段的读物而已。

  在这里,我还要重新说一遍前面提到的话,这些“小玩艺儿”其实有着“大学问”!虽然我不知道国人何时才能走出“大”的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5 12: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没有“小”,何来“大”?“大”的坚实基础就是众多“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09: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②静之美




  第一次看到东山魁夷这个名字,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有一套外国散文名家作品选,粉色的封面,淡金色的图案和花边,纸很薄,书的大小已经记不清了,比十六开窄些?但由于大家共知的原因,我只是瞟了一眼,走开了。

  第二次见到东山魁夷这个名字时,我已经工作了,是在单位的图书馆里。当时因为个人工作上的原因,心理很烦躁,常到单位的图书馆翻书看。管图书的同事,曾经跟我开玩笑说:“对这儿,你比我还熟呀!”偶然在书库尘封的角落里,我见到了《东山魁夷画选》,这是一套八开的册页,一共18幅画。翻开,居然是莫名地喜欢!笔直的路,简单的树,轻柔的色彩,和谐的构图,把我从生活的不如意中挽救了出来。有很长时间我甘心沉浸在画面的静谧之中而不愿出来,让时间漫漫流逝在色彩与想象之中。这套册页,我续借了好几次,最终还是还回去了。

  第三次见到东山魁夷这个名字,是在网上又看到了他的画作。画中依然没有繁多的色彩,没有涌动的画面,但依然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神秘,那样的美。我把这些画收藏到了我的网络相册中,跟朋友分享,心烦时就看看,权作是一种“心理治疗”。

  有一天,闲翻书,看到“不思善,不思恶”这句禅宗的语录时,自己不禁悚然一惊——这不正是东山魁夷的画的境界吗?却原来东山魁夷的画中的静,不仅仅是远离尘嚣的安谧,而且还包含着“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默契!

  从那时起,每次在书店里看到东山魁夷的文字著作时,我会微笑着走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1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③超级变变变


  前几年,区里的电视台播放过一档由日本引进的电视娱乐节目叫做《超级变变变》。这个节目的参加者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但以儿童为主。节目要求在三分钟之内,参与者借助道具和化妆尽可能多的模仿不同的是事物或景象。凡是看过这档节目的人绝对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里面所展现的奇思妙想的构思,层出不穷的创新、协同合作的精神,是很难在一档娱乐节目中见到的。相对而言,我们现在的娱乐节目大多不过是“耍人”的游戏,极有可能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了,已经不爱看“耍猴”这类低俗的表演了的缘故。

  再往深里想一想,“超级变变变”又何尝不可以作为日本发展历程的高度概括呢?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别国先进文化并使之发展为符合自己发展因素的国家。它的第一变是从中国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它的第二变得益于西方的科技,它的第三变是在二战后完成了由战败国向经济大国的转型。有的学者曾把这种贪婪的吸收、萃取、融解、升华归于“萨满教”在日本的传播。(《宗教和日本社会》)事实上,很多人不关心这种变化的源头,他们只要分析它的成功经验,达到它的变后效果。正因为这样很多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了日本变化后的好处上,提出中国也要变,而且要多变、快变。

  变固然是一个解决困境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证最终的结果总是良性的。中国在近二百年的历程中,前一百年变得很少,后一百年变得很快,但似乎依然缺少了一些什么。有一些东西在变的过程中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时我们往往发现日本并没有丢失我们所丢使的东西。相对于它所作出的变化来说,它不变的地方,才是更有价值的,更值得我们珍惜的。它不变的东西在我看来就是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我可以说,日本人在多变的过程中已经能很好地掌握了“变”与“不变”的内容,而我们似乎刚刚从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了要区分“变”与“不变”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0 1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爲資深動漫迷,我只是把動漫當作消遣的手段。儘管也有非常喜歡的作品,但借用樓主所說的,“小玩藝”就是“小玩藝”,沒必要上升到什麽高度上去--即使其本身確實具備了某種足以令人正視的素質。
另外,“我们如果抛去“暴力、血腥还有色情”来看的话,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坚韧不屈的性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战斗的磨练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忠诚,团队的协作,为了真理而轻视死亡……"我想這段話同樣適用于其它通俗文化。
如果非要上升到某個高度,通俗文化就不僅是通俗文化了。硬要指派通俗文化不配具備某些閃光之處固然不妥當,卻也不值得上綱上綫,非要從中找出什麽啓示來。
確實存在這樣的觀點,某些動漫作品被fans奉為極緻的藝術品 。然而于我個人來說,就如同我喜歡文賦,喜歡詩詞乃至于迷戀它們一般。我把文賦詩詞作爲消遣怡情的手段,或許還會試圖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令自己成爲好的鑒賞者和創作者,但也僅此而已。如果有人説“文賦詩詞博大精深,是數千年中華文化的積澱,體現了炎黃子孫高超的審美情趣”之類的話,我很願意承認。然而歸根結底,這些話不免失之空泛了。畢竟我只是單純地喜歡文賦詩詞而已,就像很多動漫迷只是單純地喜歡動漫而已。
那些足以令人正視的素質,那些閃光之處,原本就是人們所喜愛乃至于迷戀的事物的禀賦成分罷了。這種禀賦成分確實在事物之中存在著,并潜移默化地促使人們不自覺地喜愛和迷戀它們。對我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有人喜歡某樣事物,它就必定有值得喜歡的地方,關鍵就在于“不自覺的喜歡”。如果非得反復告誡自己説那事物的優點在何處,未免會有些無趣。
原本我應該針對“这些‘小玩艺儿’其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最普遍的展现,是一种想象力和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這句話展開議論。因見識有限,上面的發言有些避重就輕了,樓主勿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0 1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謝思琦2006-06-20 10:35发表的“”:
我想這段話同樣適用于其它通俗文化。
如果非要上升到某個高度,通俗文化就不僅是通俗文化了。硬要指派通俗文化不配具備某些閃光之處固然不妥當,卻也不值得上綱上綫,非要從中找出什麽啓示來。

未免會有些無趣。

原本我應該針對“这些‘小玩艺儿’其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最普遍的展现,是一种想象力和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這句話展開議論。因見識有限,上面的發言有些避重就輕了,樓主勿怪。
.......

我很高兴能有人跟帖,因为这样我们才可看到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东西。
如果说那句话可以用到所有的通俗文化,我不同意。因为从中国的通俗文化中我找不到“什麽啓示”。如果说某一方面反映了这句话的内容的话,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但我在日本文化中看到的是普遍的现象,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如果我们只以单纯的好恶来区分和接受外来事物的话,我的说法可能比较无趣,但价值上可能要好得多。

期待您对日本文化变与不变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④光会配色成不了大师


  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吗?如果您问我,我给出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我喜欢看动画片,虽然我早已步入中年。
  一般人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放弃一些儿时的爱好。这一点在我身上还没有出现的迹象。在我看来,看动画片已经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闲,而是要证明自己依然保有对人生与生活的一片希望。这点感受在看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时尤其明显。
  其实,宫崎骏的动画的画面虽然能给人以干净、和谐的唯美感受,但如果和真正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安藤广重、喜多川歌麿等人相比,宫崎骏绘画上的艺术性还差得很多,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动画大师。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作品里,画面只是次要的元素,那些线条和色彩并不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的成功来自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对人性的歌颂。而且这种歌颂不是仅仅属于日本的、属于亚洲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在这一点,我习惯把他紧排在沈从文先生之后。
  《风之谷》中对家园的守卫。
  《天空之城》中对战争与贪婪的厌弃。
  《再见萤火虫》中令人难以割舍的亲情。
  《飞天红猪》中面临困境独立承担的豪情。
  《幽灵公主》中所蕴含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生命的主题。
  《千羽千寻》中对神的敬畏、真诚待人的可贵、对平等互助的歌颂。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所散发出来的追求真爱与自由生活的气息。
  ……
  以前,自己一直敬佩现代派的画家,梵高、高更、塞尚、卢梭、毕加索、康定斯基……那一连串的名字总会让我激动不已。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还包含着对他们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敬畏!在我看来,他们不是画家,而是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手去叙述,用自己的画来呈现自己思考的思想家。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历史会把宫崎骏的名字写在他们的后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⑤形灭神存的武士   



  汤姆·克鲁斯主演过一部名为《最后的武士》的电影。反映了一名叫纳森的美国军官与日本最后一批武士共同生活,最后亲眼见证这批武士在与西洋枪炮的战斗中死去的故事。虽然有人认为这部片子不是很好,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对武士道精神的把握上是非常准确的。
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我的认识。

  第一部分是容易理解的部分。

  武士为什么反抗?不是反天皇,而维护武士的精神传承和尊严。当西洋枪炮进入日本后,武士作为效忠天皇的守卫者,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武艺完成保护天皇的任务了。有的武士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短剑,而有的武士不甘心放弃自己一直以来信守的准则而走出了皇宫,但他们的出走不是背叛天皇。对他们而言,他们是在维护一直以来传承的武士精神的尊严,所以即便只剩下最后一名武士,他们也要斗争到底。对于一名武士而言,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到屈辱;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死并不可怕,因为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死,是生命由凡入圣的光辉途径。

  第二部分不太容易理解的部分。

  为什么纳森受伤倒地后,一个武士过来杀他,反而被纳森杀死后,其他武士没有把纳森杀死。也许您会说武士的首领想让一个外国人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答案,但不是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出于尊敬!日本武士所奉行的原则一贯是“尊强歧弱”他们对弱者没有同情心,所以他们漠视对伤者的杀戮。但一名受到重创的敌人在伤重被围的情形之下,依然不放弃战斗,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强者!而日本武士的精神正是认同强者,尊敬强者的精神,这也同样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尊敬!
这一点也可以在纳森学习剑术的过程中见到。纳森每次的失败,都会招来对手和旁观武士的嘲笑,而当纳森与对手打成平手时,所有的武士都肃然起敬,为什么?只因为他们尊重纳森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武士所尊崇的精神。

  也许从那场战役后,日本的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武士的精神在影片中被纳森继承了。“武士没有了,但武士的精神还在。”我想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想通过影片向所有人透露的一个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09: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⑥呵斥、辩解与打耳光



  在坛子里曾经看到过一个帖子,说的是一名给日本人打工的中国青年,在日本老板呵斥他时,采取了辩解的方式,最后日本老板气哼哼的说:你有理,我给你道歉!

  也许,我们看到这个贴子时会感到痛快。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赢得真正的胜利。这里面其实有待分析的地方有很多,那个青年犯没犯错误,日本老板呵斥他有没有充足的理由,青年的辩解是不是合理等等。但我要说的是日本人的态度。

  在日本民族的传统里,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字“忍”。通常我们把这个字理解为“残忍”,而实际是这个词的含义里面还包含着“忍耐”“忍辱”的含义。日本人的“忍”大多体现在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上。在日本人看来,一个人的忍耐程度越高说明这个人越值得尊敬,因为一个人发泄情绪是很容易做到的,而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确实非常难的。因此,日本男子很少在公共场合流露个人的情感,因为那会别人认为这个人不成熟、软弱、不具备男人的气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忍”有些自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味道。

  日本人的这种克制,也是向长者和尊者证明自己能够保持男人尊严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受到长者和尊者“惩罚”的时候。而“惩罚”的手段,往往是呵斥和打耳光。我们都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出手的人更多的是对挨打人的警戒,而挨打人的态度说明他接受这种警戒,同时表明自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男子汉。可能日本人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种激励下属更具斗志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惩罚。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更近似于让犯错者体会“知耻而后勇”的内涵。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很难看到日本人对下属实行鞭打之类的体罚或其他形式的处罚,日本人真正的惩罚往往是来自于自身的“耻辱感”。

  在日本人看来辩解是无力的表现,最有力的表现是勇于承责任和用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男人的风格。像开头那位青年,可能在一时取得了胜利,然而他永远也无法得到这位日本老板的尊敬了——虽然有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并不重要,但要想成为像杨靖宇那样被日本人尊敬的人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0: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⑦日本不会认错


  前些日子给学生讲《乌江自刎》和《苏武牧羊》时,发现学生已经难理解项羽和苏武的做法。经过再三启发和最终讲解,学生才明白项羽的放弃逃亡和主动求死里面所蕴含的保持尊严的态度,项羽不愿低头的性格是他的英雄本色,而苏武的行为是忠诚如一思想的体现。

  当我问到这两点在历史中的具体体现时,才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中很难找到相应的人物了。这两种精神更多地出现在了日本人的身上。因为“尊严”和“忠诚”是日本武士道的核心精神,而这种精神并没有随武士阶层而消失。

  再回过头来,看日本在侵略中国的态度,我们会发现日本一直不承认在中国曾经战败过。这里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日本人在感情上承受不了对弱者的失败。前面我曾说过,日本是一个“尊强歧弱”的国家,它如果承认对华的失败,它会认为尊严上受到了损失,因为中国是弱小的。(它承认败于美国,因为美国的强大使得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那他们为什么宣布投降呢?因为这是天皇下的命令,在他们的内心中服从天皇就是忠诚的表现。虽然不情愿,但要无条件执行。因此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国并没有靠实力战胜他们,所以这不是失败,既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他们也就没有承认的必要。而且,我个人认为,假如日本天皇不宣布投降,为尊严而战的日本人哪怕是只剩下一个人也不会放弃战斗。

  我们经常嚷着让日本人认错,但这不会得到回应,因为日本人永远也不会对弱者认错。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努力使中国变得强大,强大到日本人不得不尊敬的境界。在我看来,这个变强的过程对内应该有统一的共识,对外应该色厉内荏,而那些在某一范围内的“具体行动”反而是“示弱”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⑧文化交流的负效应




  翻开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相关书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从徐福开始的中国文日化流情况。中日文化的交流涉及科技、文化、法制、宗教等多个方面。但仔细一看恐怕就有两点感慨:一是记载我们输出的多,引进的少。二是我们自以为输出的是草,而日本得到了宝。

  在武侠小说中,最神奇的武功应该属金庸笔下的“北溟神功”因为这种功夫可以吸人内力以为己用。仅次之的是而温瑞安小说中的“自在门”,据说这个门派的师傅只要把自己的一种武功传给弟子,这种武功就会从师傅身上消失。看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们以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自在门“师傅”的角色,但我们既没有想到自己的东西会消失,也没有发现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学生”早已练过了“北溟神功”。



  有人说:日本因为本土文化比较弱,所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如果认为他们对文化不求甚解可就大错特错了!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辨别力的民族。他们能区分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这里姑且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禅宗的思想可以说中国改造外来文化的成功范例,然而做到把禅宗思想具体化、普及化的却是日本人。在日本,禅不再是个别群体的研究对象,而是变成了一种禅意下的生活。就像铃木范久在他的《宗教与日本社会》中所描述的那样“把日常生活本身作为修行之场的思想,后来就像茶道、花道、剑道、柔道一样,把普通的技术、艺术、体育作为‘道’,这就与心的磨练一体化了。另一方面,禅佛教所洗练出来的‘无’的思想,对石庭、水墨画、重视古雅和幽闲的俳句、极富象征性的能乐等都产生了影响。”而且“禅”的观念,最终经由铃木大拙介绍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这不是十分具有说服力吗?



  以前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位学者很认真地总结现代汉语中来自日本的外来语,而在回帖中有很多人对这位学者的行为大加讥讽和嘲弄。这些出言讥讽和嘲弄者可能是出于爱国的目的的,也可能他们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日本在文化上反输入的这个事实。而这种行为的根源恐怕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历来的优越感。而我要说这种优越感并不会给我们到来好处,而且还可能是造成日本人仇视中国的原因!

  中国历来以天朝大国自居,对周边国家的全都采取轻视的态度。的确我们曾经向日本输出了很多文化,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这种输出行为的动机,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行为其实更多的是炫耀,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给予。而这种“带有优越感的给予”从接受者的角度上看更像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也许这一点在我们的身上很难领会,但敏感而自尊的日本人却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因此,日本人不认为“给予者”值得尊敬、不认为“取经地”值得尊敬,他们只会赞扬自己的“不耻下问”、“忍辱负重”的精神。虽然他们闭口不谈但他们绝不会忘记在学习过程中所遭受的屈辱,因此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尊敬过中国——即使在他们彬彬行礼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15: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⑨一边赞美一边侮辱


  80年代初,有一部根据小说《浮华世家》改编的电影叫做《华丽家族》。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扒灰”的镜头,那个公公采取行动之前所说的一句话是“好美呀!”这个镜头可以说非常具有典型性地表现了日本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一边赞美一边侮辱。

  日本是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女人的地位很低,但我们在日本文化中却经常能看到日本男性对女性的赞美,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下面我们从“赞美”和“侮辱”两方面来分析一下。

  先说赞美,日本传统女性的柔美与温顺是人所共知的。有人曾说过“最幸福的生活是:有一个英国的庄园,美国的设施,日本的妻子,法国的情人,外加中国的厨子。”这里的“日本的妻子”指应该就是“日本传统女性”。而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温柔娇美的日本少女形象。明白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美我们也就不会奇怪,为什么现代很多文人都选择了日本女子作为妻子了。但徐志摩的赞美比起日本男性对女性的赞美还差得很远。在最能体现日本江户时代风貌的浮世绘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美人画”,这些美人的身份并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她们大多是青楼女子。为青楼女子画像并广为传播,这在一般社会中是见不到的。然而日本画师却给予了这些女性高度的赞美!这说明日本男子对女性的赞美并不因为她的身份而变化,这种赞美本身是出自一种真诚的态度。

  这种真诚往往来自于日本的男子的幼年生活。在日本的家庭中,父亲作为家里的家长为了保持尊严对自己的子女不假辞色。小男孩往往和家中的母亲和女性接触得更多,对女性的依赖与熟悉,使得他们成年后很容易发现女性身上的美。

  然而当两性的神秘被解开之后,日本男子的行为往往会有所变化。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侮辱”。

  古代日本是一个男权社会,在家庭生活方面,男子去风月场所时妻子要帮男子整装而不能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反之妻子只能呆在家中并且不能对任何男子表示好感。也就是说日本男子可以随便的寻花问柳,而女子绝不能红杏出墙。另外,在社会规范上看,男子的风范被固定在某些方面上,比如忠诚、忍耐、保持尊严等等,其实在这些风范之中也包括了对女性的征服。一个男孩要表明自己的是一个男子汉,很可能就会有很多女性遭到侮辱。因为社会道德对这种行为是提倡并鼓励的,所以男子往往把吹嘘自己的“征服史”作为抬高自己的资本。而社会道德又规定女人必须服从男子——无论他的行为具不具备侵害性。这种趋势最终导致了“慰安妇”的出现。虽然这些女人也同样具有情感与尊严,但她们无疑已经成为了一种男人泄欲的工具。即便是有《望乡》这样的电影为她们鸣冤,但她们遭受的痛苦又岂是一两部电影能够偿清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1: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漫画

不喜欢上纲上线

当是日本寄托梦想的一个方法

万物都有好坏

我不在乎他有多坏,那是日本的悲哀

我只关注他有多好,那是中国的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2: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枫子轩2006-07-03 11:49发表的“”:
也说漫画

不喜欢上纲上线

当是日本寄托梦想的一个方法
.......

谢谢枫兄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不认为我在上纲上线,我是想指出的内容是,即便是漫画依然体现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教育。用枫兄的话讲,这一点可是日本人好的方面!这可是一种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fenglong882006-07-03 12:02发表的“”:


谢谢枫兄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不认为我在上纲上线,我是想指出的内容是,即便是漫画依然体现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教育。用枫兄的话讲,这一点可是日本人好的方面!这可是一种威胁。


论坛回帖有问题呀

没有说完的

不过就是对上面观点的举例

一个是足球,一个围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4 13: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⑩日本女性的艰难


  提起日本女性,我们的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温柔驯顺的形象。这也是世界公认的日本妇女的形象,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在社会规范强制下日本女性的迷惘、苦恼和悲哀。

  一般来说一名日本女子,她的人生往往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出嫁为分界线的未婚阶段和已婚阶段。

  在未婚阶段中,女孩子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父母,但日本父母大多并不重视对女儿的管教。因为日本人的传统观念里依然保持着近似“女生向外”、“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想法。日本人所重视的是在家庭中与儿媳的和谐相处。(从家族的延续的角度上讲,与儿媳相处融洽可能更实际一些。)基于前面的情况,现在的日本女孩所现出来的抽烟、酗酒、拍写真等等行为,以及追求怪异、崇尚叛逆的性格都可以说是社会风气所造成的,而不是个别的现象。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青春与自由是非常短暂的,如果不能及时行乐恐怕会面临后半生的遗憾。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她们中的有些女孩子为了能更充分的“享受”自由与人生走上了“援交”的道路。不过对日本人来说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的。

  未婚的女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彰显自己的价值,然而一旦结婚,女性就必须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即使是想山口百惠那样的大明星也无法摆脱婚姻带给她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说,结婚是女性放弃个人价值的开始。

  婚后的日本女性在经济上没有主动权,在地位上更是远远低于男子。我们可以看到在重大的集会上,在前排正襟危坐的全都是男子,而女性只能默默地在男子身后服侍,而且女性是绝对没有发言权的!以前有人拿美日男人对待妻子的态度作了一个比较说“美国男人在公共场合吻他的妻子,在卧室里打她;日本男人在公共场合打他的妻子,在卧室里吻她。”这个比较是否准确姑且不论,单就日本妻子而言“打”是已知的,而“吻”则是未知的。

  在日本,女性如果想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并受到普遍的尊敬是非常困难的。社会的压力、男人的骚扰、生活的艰辛往往使日本女性望而却步,而一旦拥有却又怕瞬间失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体会到电影《人证》中的女主人公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杀死亲生儿子的苦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2: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⑾遵循自然之道的性文化


  谈到日本的性文化,面对西方人往往惊诧于它的开放,东方人常常不齿于它的沦丧。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着不足之处。对于前者来说,日本人的性文化根本就没有过封闭,也就谈不上“开放”;对于后者来说,日本人的性文化更接近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自然属性,以现在观点看叫做“未被社会异化的属性”。

  有人说,日本性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唐代的宫廷内的荒淫。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我看来即便是在今天日本的性文化中依然保持着原始部落中生殖崇拜的痕迹,只不过根据社会的要求,把所崇拜的女性变成了男性而已。

  前些日子,网上有一则日本人集体性交打破世界记录的报道。很多人以此判断日本人的荒唐和淫乱。这种批评未免有些武断了,因为这只是用我们的道德概念去衡量别人而已,应该算不得数的。其实我们如果熟悉人类发展史的话,就会看到日本人的这种行为其实保留着原始部落的群婚制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性文化极有可能是原始社会性文化流传到今天的活样板。

  这种情况为什会出现在日本?为什么日本人接受了儒家思想却没有接受封建礼教?如果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从历史找答案。我们知道日本的地理位置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和地震的频繁发生使得日本的自然条件很差,而且自然灾害本身也是使人口减少的一大因素。再加上日本历史上战乱频繁和日本人的尚武轻生,这些都会影响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以及足够的战士和劳力,日本人采取对性行为的不加约束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性文化中的社会要求已经消失,但文化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在金钱至上的观念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下,日本的性文化逐渐呈现出性交易的泛滥和超越道德底线的糜烂的趋势。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要看到这种文化保持到今天的积极意义。日本男女对彼此身体的熟悉,虽然减少了两性之间的神秘感,但在接触中没有了恐惧感和紧张心情,从而使双方更能体会两性之间的愉悦和美好,而两性之间的和谐既是人生的重要体验,也是优生优育的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8 01: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fenglong882006-07-07 12:08发表的“”:
⑾遵循自然之道的性文化


  谈到日本的性文化,面对西方人往往惊诧于它的开放,东方人常常不齿于它的沦丧。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着不足之处。对于前者来说,日本人的性文化根本就没有过封闭,也就谈不上“开放”;对于后者来说,日本人的性文化更接近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自然属性,以现在观点看叫做“未被社会异化的属性”。

  有人说,日本性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唐代的宫廷内的荒淫。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我看来即便是在今天日本的性文化中依然保持着原始部落中生殖崇拜的痕迹,只不过根据社会的要求,把所崇拜的女性变成了男性而已。
.......
fenglong兄还可以从日本的人口结构做文章,感觉^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16: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日本的“名片”——浮世绘


  如果让一名西方人简单说说他对日本的认识,我想十有八九可能会提到“浮世绘”这个名称。虽然“浮世绘”只是日本绘画史上一个阶段的产物,但它的影响却使得全世界瞩目。
 
  身为东方人的我,却是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才知道的这个名字。那是在了解印象派画家时知道的了“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在一些书籍上也看到了一些细目小嘴的美人画,当时觉得这些有什么好的呢?为什么会让那些西方画家如此着迷呢?这些问题一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前一段时间,帮研究里尔克的Dasha兄找葛饰北斋的《富岳百景》和《富士三十六景》,花了一星期的时间,从网上下载了近两万张浮世绘的画作。从而对这种绘画形式有了新的认识。浮世绘画作里所体现出的广泛性、实用性、艺术性远远超出了我以前所掌握的资料,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所得到的震憾也远远大于几幅插图所能产生的效果。

  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我重新审视了印象派的发展史,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浮世绘”不只是影响了印象派的创作,而是造就了印象派!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浮世绘”的影响,才产生了印象派!

  在印象派产生之前,法国的古典主义绘画已经达到了巅峰,布歇、德拉克洛瓦、达维特、安戈尔这些古典绘画的大师已经把西方的写实艺术发展到无法逾越的地步。面对无法企及的高峰,新一代的年轻人只能另觅蹊径。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又缺乏真正的传统绘画技巧的训练,如果真的循着古典主义的道路肯定走不通。就在这时他们接触到了浮世绘。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创作方法,在艺术性和表现力上却又和西方的油画各有千秋。对于一群立志成名的年轻人画家来说,浮世绘的出现不啻于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因此上,印象派的画家大多从浮世绘中汲取了养料,梵高曾临摹过多幅葛饰北斋、安藤广重等人的作品,高更更是从浮世绘中发现了“平涂颜料”的表现力,劳特累克创造性地变木板为铜板产生了系列的红磨坊招贴画,莫迪利阿尼的画作上保留了“细目小嘴”的人物表情……

  据说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就曾受到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巨浪》的影响。这个说法也许并不准确,但德彪西选择这幅画作为《大海》乐谱的封面已经证明了作曲家的偏爱。除了音乐还有上文提到的里尔克,这位曾经给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的诗人也对浮世绘的作品有着极大的热情并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浮世绘的诗作(相关内容请参考Dasha兄的网站“汉语里尔克”http://www.myrilke.com/katalog.asp?ID=19)。

  即便是在今天,西方人对浮世绘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浮世绘的作品经常出现之西方的商业网站及拍卖行中(笔者所见的最大的浮世绘商品网站是一个德国的网址)。然而,在浮世绘的传播过程也有一些负效应,最显著的就是使得西方人至今还把“细目小嘴”当作东方典型美女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16: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13文化传播大国


  说日本是文化大国,肯定有很多人反对。但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在文化传播上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

  日本人承认日本文化本身是一种“杂种文化”,也许在很多人在看到这个词语时会感到快意,但我却关注日本人的态度。在他们“承认”的行为中,我看到的是日本民族的坦然与自信。可是这种“坦然与自信”比矢口否认更让人觉得可怕。

  放眼当今的世界文化领域,我们总找到一些日本人的身影。文学领域中,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古典音乐领域中,有著名指挥小泽征尔,钢琴演奏家内田光子、小提琴演奏家美岛莉和西崎崇子、作曲家武满彻、喜多郎、神思者、姬神;电影领域中有黑泽明、北野武、宫崎俊……

  日本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呢?我认为是和日本人的教育和媒体传播离不开的。日本政府对艺术教育采取的是高度重视和高额投入的态度。日本政府一方面投资购买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放到博物馆中让日本学生欣赏,一方面花巨资建设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设施,据一篇文章介绍在93年之前号称日本第一的立冢田小学的音乐室的总投资约合650万人民币,这是我们现在来看依然难以想象的一个事实。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介入也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日本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成立于1925年的NHK电视台致力开发世界文化的纪录片,其起步之早所获成果之丰,完全可以和英国的BBC和美国的Discover抗衡。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凡是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的文明、宫殿、博物馆等等早已经在日本普通家庭中播放过若干遍了。其中包括我们最近才认真发掘的故宫。

  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博物馆时,我们会发现日本的网上博物馆最开放,最详细,最系统,文物或古籍有详细的讲解,图片不仅没有水印而且还会配以不同的格式下载……反之,我们再看看国内博物馆的网站,却丝毫没有文明古国的“大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9:32 , Processed in 0.17777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