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32|回复: 1

[【心情日记】] 网评国学大师 一场媚俗的闹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0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国学三个机构在网上举办“十大国学大师”的评选。让网友在50位大师候选名单中,投票选出10位“心目中的国学大师”。    

  得票最多的10位大师    

  蔡元培(1868~1940)  

  陈寅恪(1890~1969)  

  冯友兰(1895~1990)  

  郭沫若(1892~1978)  

  胡适(1891~1962)  

  梁启超(1873~1929)  

  鲁迅(1881~1936)  

  钱锺书(1910~1998)  

  王国维(1877~1927)  

  章太炎(1869~1936)     

  (5月15日截止,排名以姓名拼音为序)     

  ●“专家推荐”的依据不足    

  在“专家推荐”的50名大师候选人的名单上,主办方请出了20多位学者,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却并不是研究“国学”的,因此,他们提供的人选,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从这50人的名单来看,候选“大师”的专业领域五花八门,缺乏一个基本标准。  

  清末学者中,俞樾、孙诒让、王先谦之为国学大师,毫无疑义,而写《经学历史》、《经学通论》,注解《孝经》、《尚书》等经典的皮锡瑞却被漏掉了;民初学者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既已入选,杨树达、张舜徽却被忽略了。  

  这些被忽略的学者虽然不为人所知,即便不被忽略,用“超女”的评选方式也评不上他们,但是,他们为国学做出的重大贡献,却不是主办机构,也不是网民能够抹杀的。    

  ●“超女式”评选受抨击    

  在评选方式上。主办方在“百度国学”开辟一个页面,提供网上投票,并且注明“网上投票、邮寄投票、短信投票皆可”。这种评选方式受到网民强烈的质疑。  

  5月12日的《南都周刊》(生活版)刊登了中山大学哲学博士陈壁生的文章《莫把“国学大师”当“超级女声”》,提出“‘国学大师’并不是‘超级女声’。每一个男女老少,都有能力去判断舞台上的女生们哪一个唱得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由此去投上一票———正如每一个公民都有能力判断哪一个政客的施政纲领更加对自己有利,由此去投他的票一样。‘国学’既为‘学’,便有其专业性,甚至可以跟公众的日常生活根本无关,例如边疆史、史前史的研究。可以说,要评判谁是‘国学大师’,需要专业的门槛,即对相关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像要评价肖邦的音乐、梵高的油画需要专业知识一样。”  

  5月22日,百度副总裁梁冬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回应了陈壁生的批评,他说:“简单地讲,把超级女声和国学大师评选等同,一方面体现了国人对于民主选举的无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对国学的无知。”  

  梁冬同时认为,“钱锺书是一位国学大师”,不仅因为他的《管锥篇》,而且因为他的《围城》。  

  对于梁冬的回应,陈壁生认为,从这种标准可以看出,梁冬完全不知道“国学”是怎么回事,如果《围城》可以作为判断钱先生是“国学大师”的依据,那么张爱玲、巴金,甚至今天的余华,都可以算是“国学大师”了。    

  ●谁有资格定义“国学”?    

  事实上,从整个活动可以看出,我们对“国学”的定义是很不明确的。当然,学界对这个词语的定义从来就没有明确过。  

  《南都周刊》5月26日发表了谭伯牛先生的《别再提“国学”了》,文中提出,从钱穆开始,就认为“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现在,不要再提什么“国学”了。  

  学界若能厘清“国学”定义,本无可厚非,但是将评判权交给公众,则极其荒唐。  

  鲁迅被列为“十大国学大师”的大热门,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推荐鲁迅的“专家”,选鲁迅的网友,不是对“国学”无知,就是对鲁迅无知。  

  鲁迅整理过嵇康集,唐宋传奇集,写过《中国小说史略》,这确实跟国学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却远远够不上“大师”,鲁迅的耀眼处并不在这方面。而他之所以被选上,肯定不是因为他国学方面的成就,而是他小说杂文方面的成就。  

  用评选“超女”的方式来评选国学大师,结果就是谁在公众中比较有名,谁就是国学大师。  

  人们在选出蔡元培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他的《中国伦理学史》,因为靠这个不能成为国学大师,而是他在北京大学的业绩;人们在选出胡适的时候,想到的一定不是他的《水经注》研究,哲学史研究,而是他作为五四文化革命主将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文章;人们在选出钱锺书的时候,想到的也一定不是《管锥篇》———因为绝大多数人怎么看得懂那么深奥的文字———而是《围城》,特别是改编成电视剧的《围城》———就像梁冬先生所认为的“国学”一样。  

  评选“十大国学大师”,是“国学”商业化的一个表现,“国学”最终变成一种商品,一种公关的工具,不管结果如何,主办方会像芙蓉姐姐一样,越是有人质疑、批评,便越是出尽风头,他们的公关活动也便越成功。  

  而这场活动,从一开始到最终,都只是一场无聊的闹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0 1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媚俗多俗,多没品味
此文也有掀起一场媚雅闹剧的核能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20:58 , Processed in 0.1257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