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26|回复: 1

[【其它原创】] “多识”与“新知”小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17: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著名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后得出十大结论,其中有一条就是:“中人崇多识,西人尚新知。”如果分析一下,就是说中国文化提倡的是“多识”,也就是知识掌握得越多,知识面越广水平就越高。所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等成语恐怕就是出于对学识渊博的人的赞誉。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极其有限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可以肯定与中国文化这种重“多识”而不重“新知”的倾向有关。中国古代学生学习的只有一门课程就是“儒学”,所谓“多识”就是浩如烟海的“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读的多,学的透。如果能够随便抽一页也能背得出来,这样的人会被视为“才子”。而这样的书籍被称为“圣贤书”,意思即是权威理论,绝对正确。学者们只能对其进行解释,而不能提出异议。朱熹大概是这样的研究的最高成就者吧,但是他也只是注释了“四书五经”而已。难以想象整天就是“之乎者也”,学“圣贤书”的人能搞出什么科学理论。而西方文化重视的却是“新知”,他们不以“圣贤书”“经典理论”读得多,知识面广为荣,而以能够提出新观点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依据。所以西方科学成就比我们要多得多,“多识”再多永远是前人、他人的东西,只有“新知”才是自己的东西,才是理论研究的发展突破。
  
  谈了这么多都与古代有关,但文化具有传承性,现在我们还是受以前的“多识”观念影响。到书店去一看就知道,新书一本本的出,让你翻都翻不完。但是试问:有几本有新观点,有几本是“专著”。出专著和编书是两个概念,专著是独立完成要有新知的。而编书?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有切身体会,缺乏新意!编书和抄书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只要有资料,几个小时就可以编一本书。很遗憾市面上的出版物大部分都是这种“编”出来的书。又看看我们的学术论文,东抄西抄的。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是科技水平依然很落后,这正是我们学术研究“新知”缺乏的体现。

  但是,就我个人看来,如果只从学习与学术研究方法上来看的话,“多识”是“新知”的基础。我们要多学知识也就是他人的间接经验,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对这个问题的相关理论、著作、他人的研究成果、最新进展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认识,这对于在这个问题上获得新知是必要的。否则你的研究只会是低水平的研究,你的成果也许别人已经得出,别人范的错误你还会犯。但是多识并不能创造多的价值,我们的学术的价值取向应该放在以“多识”为基础的“新知”上面,不以书多得多为荣,而以有无创见为荣。爱因斯坦25岁就能发表3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震惊世界,其学术成就至今无人能及。不是因为爱因斯坦的书读得比其他学者多,而是因为他的观点是全新的,对人类科技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端正学术风气,提倡“新知”,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会大大提高,出几个爱因斯坦一样的科学家不是不可能。这就是敝人的在“新知”与“多识”问题上的一点愚见,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8 16: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R赞同兄台的观点。也非常赞同严老的“中人崇多识,西人尚新知”的古人学术风气,现如今还真得好好效法以下古人治学之风。为什么呢?现如今学术提倡创新,有创新点往往成为具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的体现。每每硕/博生毕业都会在其论文中提到自己在某一领域具有创新点。也许是咱们中国文化太深厚、也许是咱们国家太欠发达(有如此之多的空白需要去填补)、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也许……
希望在中国大发展过后真正有一批人回过头来好好反思一下中国学术落伍的根源,好好为中国学术补补课。学术人不要跟着经济炒作而把学术也炒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1:29 , Processed in 0.1863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