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39|回复: 0

[【散文】] 紫台朔漠两茫茫——我读《明妃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9 1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代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直层出不穷,其中王安石的《明妃曲》较之先前的作品颇有新意。
一、以前的作品侧重于写昭君的怨而不怒,怀念君恩,按照儒家“中庸”的标准来塑造昭君的形象,而对昭君作为个体生命的情感诉求和悲苦命运不够关注,忽视了昭君为“和亲”付出的巨大牺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人间”向世人道出了昭君的怀念故国之情,然此诗虽眼界宏阔,但仍没有具体铺陈昭君的内心世界,而《明妃曲》则用了相当篇幅从昭君的视角表露了她怀念故国、思念家人而不得返的内心痛苦,(自“一去心知更不归”至“好在毡城莫相忆”)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诗人进行了细节的艺术想象:如“可怜着尽汉宫衣”,昭君爱美,可美丽的“汉宫衣”在匈奴是穿不得的,于是她通过“着尽汉宫衣”最后一次最大程度地追求服饰美,也以这种方式同生养她的故国和文化作最后的诀别,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心路历程。诗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昭君即将出塞时的心态。“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我们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昭君身着胡服,独自伫立于毡帐之外,在茫茫草原上仰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对于昭君情感如此细腻的关注在该诗以前是罕有的。
二、此诗也启发人们对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进行深入的思考:历史上以牺牲女性的个性和幸福的“和亲”在保证和平方面究竟起多大的作用?客观地说,“和亲”对和平起过作用,但其防止战争的作用有限。就汉匈关系而言,西汉推行“和亲”政策之时,军事实力尚逊于匈奴,后来汉匈之间仍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一直到汉武帝时才获得主动出击的能力和时机,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出击战打败匈奴,汉朝才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边境无狼烟。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自身的实力是其能否保卫和平的重要因素。元帝时的“和亲”对汉朝来说,实为一种屈辱,如欧阳修所言“汉计诚已拙,美色难自夸”。
三、作者花了一定篇幅叙写了与昭君出塞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人物——汉元帝,并为画师毛延寿作了“翻案”文章。从“尚得君王不自持”到“当时枉杀毛延寿”都直接写元帝的感受和行动,并认为毛延寿是被“枉杀”的:毛延寿并没有向昭君索贿,之所以画得不像,是因为昭君的绝世姿容无法用画笔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这当然是王安石的一家之言,未必符合史实,但“意态由来画不成”和“尚得君王不自持”侧面描写昭君的仪态万方相当成功。作者写元帝的目的还在于把女性的命运和男性的地位结合起来思考,颇给人以启迪:昭君和元帝远隔天涯,永不复见,然而如近在咫尺又如何呢?即便是汉宫中皇族出身的阿娇,与汉武帝近在咫尺,却依然被贬居长门宫,人生失意。在古代封建男权社会中,女子是没有多少争取自身幸福的权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4 05:35 , Processed in 0.17410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