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78|回复: 2

[【政法哲学类原创】] 个体主义的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5 1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大一或大二初读到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及其论说文集之一部分
后心潮澎湃,又欲模仿其文风而作的。很可惜,我的文笔拙劣,难以触及叔本华
之犀利与深刻于万一,本文也无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无论如何也算是一愚之
得。因此不揣冒昧,发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本文的题目原本是《论个体主义》,
因当日思力竭尽,无能完成自己设想的篇幅,于是现在更名为《个体主义的基础》
。自觉题目还不是特别恰当,请诸位包涵。
又:个体主义乃是我受叔本华意志哲学启发而自己捏造的一种可以算是自我人生
期许的主张。或许有一天,我真的能够将之生发为接近哲学高度的思想,倘若如
此,那当是人生一阶段之殊荣了。

   
   有这样的说法: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孤独的人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
陷之于孤独的人。

   诚然,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人由出生,成长至于死亡,无时无刻不处在巨大
的孤独之中。

   所谓孤独,并不是说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敌人,没有能够引发他的
热爱或者憎恨的感情的对象。

   这样的孤独是表面而肤浅的,不属于人的本质。

   真正的孤独乃在于不被理解,在于一个人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思虑之后终于发
觉:原来人始终是并且只是他自己,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他将
不得不承认,在任何时刻能够完全理解一个人的只有他自己。无论何种亲密关系
——甚至在被认为是一心同体的夫妻之间,想要巨细无遗地掌握彼此每一时刻的
心理状态也是不可能地。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拥有一个独立于外界的心灵,或者说自我意识。以至
于可以这么认为:没有打到自我意识的独立与完善的人是不成熟的。然而正是自
我意识的独立导致了真正的孤独。自我,这个词揭示了孤独的全部本质。

   因此,我们已经而且必然这么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自我意识的不断独
立与完善。

   人们将会懂得,作为个体的人是收到相当大的限制的,这种限制首先体现于
人的肉体局限性之上。

   人刚出生的时候,心灵世界是一片空白。原因在于其肉体尚不足以作为进行
种种复杂而微妙的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会因饥饿或伤害而表现
出类似哭泣的行为,然而依旧只能被动地屈从于父母的摆布,这其中不存在任何
意义上的思想。

   自我意识的萌芽起无所不用其极地争夺胜利,源于幼儿时期。经过时间的洗
礼,在某种人们至今尚未完全了解的神妙作用下,空白如纸的心灵逐渐写入了各
式各样的文字。真正踏入人生的伟大旅程之初,一个人首先学会了将不同的事物
加以区分:死物与活物,父亲冷硬的胡渣与母亲温暖的怀抱。要知道,在此之前
他甚至连最基本的感觉也无从谈起呢。但这样还不够,他还必须在眼前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乃至于能够思考其发生与消灭的因果。

   幼儿时期的人自我意识是单纯而直观的,或者说是幼稚的。他并没有被视为
真正的完善的人——所以缺少了许多权利,例如与成人认真地讨论的资格。

   渐渐地,在诸多不利条件地限制下,他努力拓展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日益丰
富了自己的心灵世界。比起幼儿期,儿童期的人拥有更多的行动力,开始遭遇困
难和挫折,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苦难源于成人世界的压迫,于是最初的目标
出现了——反抗加诸于他身上的无理和不公。

   处在儿童期与青年期过渡阶段的人,敏感,叛逆,富于冒险精神。更多的
欢乐与痛苦被一一品尝,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迷惘。想要的东西往往得不到,不
想要的东西却不邀而至。如何抗拒命运强加于身上的不公?他需要力量:独立坚
强的意识的力量与获取生活资源的力量,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获得力量的过
程中,他便一脚踏入了成人世界的大门。

   通常,成熟的人需要的两种力量发展得并不均衡。反之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
:青年人所具有的心灵的力量无法对他的维持现实生活的力量产生正面的影响。
这个时期,欲望压倒了天真好奇的心灵而在人生的目的中占据主要地位,单纯直
观的思维力也就沦落为日益膨胀的欲望的工具而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青年人拥有蓬勃的野心,期待光荣和爱情,希望对别人施展自己的影响力。
这时,他必须面对不知复杂了多少倍的人际关系,原来世界并不那么美好。他经
常遇见朋友和同志,但敌人和对手也不少,甚且前者所给予的欢乐远远不及后者
所带来的痛苦。在公平的竞争中落败不是坏事,反而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然而,
谣言与中伤却时常发生。失败后,随之而来的是恶意的嘲讽,这就更把他推入了
失落的深渊。

   他只有两种选择:跟他的敌人一样无所不用其极地争夺胜利,或者通过学习
与磨练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韧,努力获取力量,以使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之地。他
的目光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深远,以至于能够发现自己与旁人的缺点。

   他逐渐明白了:适度的欲望带来幸福与满足,反之将会导致痛苦与空虚。人
所需要从外界得到的东西也少就越幸福,真正幸福在于自我的觉醒与认识。他学
会了不让自己在平庸的同类之中显得杰出,并且能够容忍他们时常表现出来的智
力与性格的缺陷。

   现在,一切为了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人能够达到的最安详
宁静的心境成为可能。觉醒的真正的人那样冷静而富于意味地注视着他那些所谓
的同类,他们却无所察觉。他彻底懂得了自己,了解自己想要并且能够做到的事。
自我以外的人,无论亲友还是敌人,所有独立地存在于他地意识之外地事物都是
无关紧要的,其意义并不超出尘埃。甚至在进一步地思索之后,他还会发现,世
界和人的本质都是荒谬可笑的。存在不如不存在,意义等同无意义。

   一个人已经理解了自己的本质,因此他对人生的态度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
狭隘的变得开阔,短浅的变得深远。以往的他自私,浅见,屈从于欲望,凡事以
自我为中心。现在他知道:他的自我不过是人类大家庭千千万万个自我中的一个
而已。在这样的意义上而言个人是极为平凡的共性的拥有者。但自我意识的不可
被理解又必然决定了他具有某种足以同其余同类区分开来的个性。个性才是存在
的证明,单单只有共性人类也将不服存在。因此,自我也就是个体必须得到充分
的肯定。不仅是他个人的自我,并且包括他之外的千千万万个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5 14: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自己对“个体主义”是如何界定的,可否谈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7: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自己写过另一篇1000多字的短文,试图定义个体主义,可惜当时没有录入电脑。时过境迁,我已经忘记了原来所思所想,对个体主义的界定也仍然不够明晰,在这里尝试给出一个模糊的回答:借用叔本华的概念来说,对每个智识个体而言,他作为主体是这个世界的意志,他的客体是这个世界的表象。简而言之,主体意志高于一切。
那么个体主义的最高目的是实现自我意志的完满--成熟和超越。再借用别人的概念来说,就是意志自由或自由意志。这里的个体如同本文结尾所提到的一样,在某个个体之外,“包括人类大家庭中的千千万万个个体”。所以说,个体主义的极致毋宁是一种深刻的群体(集体)主义。
上面的话与叔本华的原意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存在某些矛盾的地方,但暂时我只能这么来描述它。它与利己主义或曰自我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肯为了特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而牺牲其他个体的利益--前提是那个特定个体之外的其他个体达到了或可能达到与他同等程度的自由意志。反过来说也一样。对特定个体而言,把自己和全人类放在天平上衡量,无疑他自己才是较重的一方。
坦白地说,robertchrs同志的问题几乎把我问倒了。到目前为止我并不曾认真规范地学习过哲学,在所有哲学著作中我几乎只是注意过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前七分之一,之后就产生了这些不够明晰的思想。所以上面的回答或许不能令人满意,这点请你包涵。
PS:引用今天我在读书参考回答“读书为何”这个帖子的话,或许你能够稍微明白一点我的想法。
引用第43楼謝思琦2006-05-15 11:11发表的“”: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摆脱混沌蒙昧的状态。
固然很多时候懂得越多越痛苦,但人们仍然愿意承受着那痛苦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可能终生为了无法摆脱的饥饿、贫穷和辛劳这些直接的表象而痛苦;一旦他有了思想就转为思索那些痛苦的表象的根源。
尽管可能穷他的毕生之力也无法找到答案,他仍然愿意这么做。
人在混沌蒙昧的时候无法发现自己的卑微渺小,一旦给予他通向灵明理智的钥匙--识字、读书,他就再也不愿意也不可能回到那混沌蒙昧的状态之中了,无论灵明理智是否给他带来比那些蒙昧的可悲的身体发肤之磨难更加深沉千百倍的精神痛苦。
这是每一个智识之人的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47 , Processed in 0.1173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