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09|回复: 0

[【文史类】] 好书推荐:钱理群先生写的《周作人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5 2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贴不准用邮箱,我一时又找不到其它空间上传,所以作为主帖发出,望几位版主见谅。
这是一本文笔比较优美的知堂传记,保存在drliang2006@163.com ,密码123456。并转书评。
---------------------------------------------
『闲闲书话』 [私人藏书]我读《周作人传》


作者:海依云端 提交日期:2005-11-8 16:24:00  

??“人,无论什么人,其实都是丰富的,小时候知道周作人始于鲁迅先生,知道了鲁迅才附带知道了周作人,并且知道他是一个不光彩的人。年岁渐长、渐渐明白一切人事的发展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看到有他的传记,便存心买来一读,试图了解一个客观的,人性的知堂老人。”
  ??这是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一段话,今天,《周作人传》总算翻完了最后一页,心情异常地沉重、压抑。暗淡的绿色封面上,知堂老人静静地注视着我,身后是绍兴的水和桥,固执而沉静地目光好象是在说着什么?不,他是不会说的,周作人一生如此,从不为自己所做的任何事后悔,一切外人对于他的评说在他看来,都不足道。十足的绍兴师爷气!
  ??于我,块垒在胸,很想写点什么。真的起了意,却发现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些杂感吧!
  ??五四以前的周作人,用现在的话说是“小资”的,沉浸在内心自我的世界里。小时在江南水乡的无忧童年生涯,青年时在兄长照顾下的求学路途,让他对于外部世界一直少有参与的热情,五四时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军地位,实在是时代太过需要知识分子走上前台了,但凡历史变迁稍稍再温和一点点,周作人也是不会去“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吧?他适合于做的,只是一个“苦雨斋”中的文人而已。周作人始终是有老庄味的,喜欢出世的感觉,过着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把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作为毕生求索的目标。
  ??周作人是敏感的,对于口腹之欲的孜孜以求让人觉得可亲。江南本是个风花雪月之地,虽然绍兴多卧薪尝胆之士,必竟也是脱不了水乡的小家碧玉的气息的。爱国志士如陆游,一介慷慨悲歌之士,不也一生都忘不掉沈园缠绵吊垂柳的深情吗?终老还乡,梦得最多的还是“曾是惊鸿照影来”;争议多多如胡兰成,同样地做了“汉奸”,张爱玲还是爱得死心塌地,她所爱的还不就是那一份入骨的聪敏与温情,似水一样变幻的人性吗?政治在文人眼里是不值得一观的,张爱玲如是,周作人如是……
  ??五四以前的周作人,在家庭的庇护下,活得悠悠然、陶陶然,尽管时局动荡,他也看报发些议论,或动些激情,总象是隔着一层,唯有看到好书,吃到好吃,才激起他身体中深切的情感来。他忙着感受家乡浙东的风土趣味,忙着感受那些乡村过年过节的独特意趣,他的确是该生在水乡的一个人,本性中的悠然陶然让他在故乡的的天空下尽享生活之乐。
  ??但是,人并非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必竟是要与周围环境,与这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于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周作人注定做不了一个纯粹的文人,固守不了内心那一片“四角的天空”的。(鲁迅先生是斗士,四角的天空给他的是压抑和束缚,而周作人更多的是一个生活者,他要的就是这“四角的天空”,周作人在中国找不到这样的天地,却不想在异国他乡竟寻到了。)
  ??东渡扶桑,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很多都走着这样的道路的,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寻求救国的道路。而对于周作人,却并非如此,在日本,他发现着文化,流动在日本民族血液里的“东方式美丽文明”:简单到极致的生活方式,自然人性的生活态度,周作人一见如故,深深地喜欢上了日本。在日本乡村,他感受着日本文化中东方式悠然与闲适。在文化层面上来说,周作人的确是深得其中三味的,最最理解日本民族文化精髓的非他莫属。他感悟着日本文化,并中国古典哲学趣味打通,发现了一个让人心醉神迷的东方文明世界,感受着涌动在大和民族与中华民族身体里的“老庄式”的生活原味,他醉了,沉迷了!
  ??手捧这本书,我常常是走神的,心中无数遍地出现这样一个念头:知堂老人要是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会是如何呢?也许他会在今天尽享做学问的乐趣的,没有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定要把他裹挟而去,他能静静地坐在“苦雨斋”内读书、写书、译书,听月、赏花、温酒,他会平静许多吧?但也不尽然啊,没有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没有了那个时代的破旧立新,没有那个时代的矫枉过正,也就没有了五四时期那个“思想自由、见解深刻”的时代弄潮儿形象的周作人了。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和大哥鲁迅并肩而战,一个是拿匕首,提投枪的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一个是目光既深刻透视中华文化历史,又广博地观照全世界文化的学者,以科学的精神引领着新文化运动。对于学问,周作人和鲁迅先生一样严谨而科学,“五四”是一个激情过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狂热地打倒一切旧文化的时代海洋里,周氏兄弟是少数几个以客观的,科学理性的态度说话的人,对于文化,周作人一生如是,这是他的可敬之处,只是那时候要的是破坏,是打倒,是创造、是尽快建立新的格局,而不是温和的扬弃,不是改造,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东西,周作人之流不舍得也没有办法。观照今天,很多人感叹中华文明与道德的沦陷,感叹人心不古,感叹炎黄子孙德性的异化……我不禁想到,当年这些热血青年摧毁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打倒得太多了,连我们华夏德性的根基,文化的根基也撼动得摇摇欲坠,而当时周作人之流的一些声音,并非杞人之忧。
  ??正是在“五四”,周作人走出书斋,走出一个文人的个人世界,成了站在时代前沿的人。看着这样的发展历程,心中总隐隐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路,于周作人,幸焉?不幸焉?名声能把人变得面目全非,这是真理。
  ??“五四”以后的周作人,潜心进行“人”的研究,超然世外的心态又在身上复活。自由主义、人本主义的灵魂在周作人身上发挥到了极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大概都是受着这样的影响的,不同的是有些人热血沸腾,他们求索的是大众的、民族的自由,而周作人对于自由也是热爱的,他的自由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是“人”自由,并非为了什么什么主义的自由。对于妇女儿童,对于人性的解放,周作人确如他的字“启明”一样,给了那时候的中国人以“启明”星般的思想照耀。与此同时,潜伏于个人主义下的自私、固执日渐膨涨。与鲁迅先生兄弟失和的事件总让人生出许多感慨。在历史的进退之间,只关注个人而不关注社会,只关注人性而不关注政治的周作人,注定要作出错误的选择。
  ??对于简单唯美的日本文化的钟爱,对于个人世界的极端关注与自信,对于人性丑恶认识的不足,最要命的是无法摆脱知识分子的“致仕情结”,何况还有一个有着很强物欲的妻子的“五斗米”压力,终于导致了周作人的“下水”。这样的变节引起世人哗然,而周作人却无动于衷。至死,他都不对当初的变节有过什么象样的反思。这里面原因很多,一直生活在家庭以及长兄的庇佑之下,对于大是大非的缺乏判断是其一;比较多地关注自己个人的小世界,对于世界局势的认识偏差是其二;还有就是顽固的绍兴人的硬气,愚痴的读书人的傻气是其三。只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取舍之间,不管当事人是如何的有自己的理由,总还有一定的评价准则,特别是关乎民族道义,切切不能太个人主义。
  ??其实这样的性格让周作人在“政客”的道路上也走得吃力不讨好,他做不好一个文人,也没有做好一个官僚,日本方面对他也是很有些不满的,“作人不做人”,这是后人对他变节的一个感叹。
  ??对于大势,他是领悟得太晚了些,后来的一些举动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他木然地受审、讷讷而无力地申辩,然后平静(或者只是貌似平静)地坐牢、这时的老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无人知晓。
  ??这时候的知堂老人是萎靡的,曾经的理性、倔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余下的只是折腰、妥协、退避,小心谨慎地让人怒而哀。
  ??倔强的知堂老人晚年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活得小心谨慎。文革前后,对于他,人人怀着一层隔膜。虽然出于对他特殊地位和考虑,客观上的照顾可谓不少,但是茫茫天地无一人知心,老人活得异常辛苦。寿多必辱,文革中,他两次上书请予赐死(不管是真心求死还是以此求得关注,想来这时他的晚景已经让人不寒而栗)。对于群众,他向来是不信任的,象他在《小河》诗中写的:“我喜欢水来润泽我”,“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对“他在地底里呻吟”表示着深切的同情,又觉得他的呻吟“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对他粗暴地“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感到忧虑。不幸终成现实,他终于在一直恐惧害怕着的群众运动中消亡了。
  ??观照知堂老人这一生,仿佛看到中华千百年来文人的命运。中国知识分子,从不缺少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哲思,却总也摆脱不了“经世济国救天下”的入世情怀;从不向缺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却常常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旋涡中失却了最宝贵的自我。学问的研究是无国界的,而人是有民族性的;文以载道,道义“事功”,道一旦“事功”,则必须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周作人并没有想清楚。知识分子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探索学问,却不能将“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也这样来理解,如此陷入的必然是一片混沌,这一点,周作人也没有想清楚。纵观古今,徘徊在“出世”与“入世”间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地痛并生活着,这很值得我们来作一番思考、剖析、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11:25 , Processed in 0.10167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