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36|回复: 7

[【主题讨论】] 如何看待“后现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4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天看东方卫视的一期《东方夜谈》节目,颇有感触,胸有块垒,不吐不快,胡涂乱抹,贻笑诸位了。
那期节目的主题是关于影视作品的改编问题,题目本身并不新鲜,但由于先前的讨论似乎对文化现实很少起到实质性的干预作用,讨论就有继续延伸下去的必要。从早些年的“大话”系列、“戏说”系列,到如今陈大导作品被“篡改”,网络“恶搞”涉及到潘冬子,还有人要拍《雷锋的初恋女友》(已被叫停),等等。“后现代”的气息似乎日渐弥漫。鄙人不是搞文化研究的,绝不敢说理解了“后现代”,但周围如此热闹的文化景观确实发人深思。真的“后现代”了吗?“后现代”的利弊究竟是什么?从纯粹娱乐的角度看,以“制造奇观”(尤其是视觉奇观)的方式,后现代文化拥有很强的娱乐大众的功能。但文化的功能仅仅在于博人一笑吗?艺术的价值能单以销量、票房、收视率等来衡量吗?
在追求受众平面扩张的同时,后现代文化消解了深度模式;通过制造奇观来获得受众面,却又不能像毕加索那样的现代主义艺术家锐意求新,结果便是大量运用低层拼贴和解构,例如让穿着古装的人说着现代人搞笑的言语(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属高层拼贴,当别论),改变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乃至主题。
低层拼贴反映了艺术原创力的萎缩,其实看一看流行歌曲的歌词,雷同的用语和词汇少吗?解构虽有其认识论上的价值,但文化中心总是需要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神圣崇高的文化不应被解构,否则就会带来问题。后现代文化很多时候混淆着虚构与真实,许多清宫戏误导了不少观众对清史的理解,阎先生的讲座尤显必要。《雷锋的初恋女友》的情节子虚乌有,与雷锋的真实形象不符。且创作者并非是抱着进一步丰富雷锋形象的严肃动机去进行拍摄的,纯属为迎合猎奇心理的炒作。网络游戏使许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辨现实世界与游戏世界。上海大学生的“飙车”,不也是在制造某种后现代式的“奇观”来引人注目吗?他们把好莱坞电影和游戏中“急速飞车”的体验搬到了现实中……
窃以为陈导不必大动肝火,如果假设我们确已身处“后现代”森林中。在后现代文化复制、传播并赢得涌动如潮的物质回报的情境下,在亿万人在对“后现代艺术”进行“审美”时,冷眼者似乎过于渺小了。
87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产生了深远的政治意义,也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今天,我们是否该深入思考一下,文化生产中哪些要改?哪些要补?哪些要删?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我们真懂得审美吗?审美的创造性栖居于何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13: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看,觉得这问题做主题讨论比较好所以我修改了一下分类,楼主请不要介意.至于后现代我不懂,但是如果后现代就是指那些搞笑的戏说什么的,那么是绝对不会有前途的,人不能只靠娱乐活着,人也不是因为会娱乐而所以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1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现代是很严肃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跟娱乐等同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13: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slough982006-05-04 21:43发表的“如何看待“后现代””:
后现代文化拥有很强的娱乐大众的功能。但文化的功能仅仅在于博人一笑吗?艺术的价值能单以销量、票房、收视率等来衡量吗?

.......
像这种话就非常肤浅。后现代的核心意义恰恰就在于,万事万物并没有固定不变,不可质疑的单一衡量标准。楼主乃是以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方式来评价后现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20: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的批评。但travis兄的意见不能完全接受,我并没有将后现代和娱乐完全等同起来,但主要以波德里亚,詹姆逊的看法来理解后现代,狭隘了些。
按照他们的观点,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娱乐的确具有一定的“后现代”特征:即不断的复制,以及模糊现实与虚构。
“后现代的核心意义恰恰就在于,万事万物并没有固定不变,不可质疑的单一衡量标准。”的说法太简单,准确地说:是由于后现代文化的符号往往自成系统,于是便形成能指与所指的断裂(这与传统文化、现代性文化都不同),进而意义被消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我也没有完全否定“解构”,但完全的“解构”势必导致文化、价值危机,这是一定要避免的。进一步想问,后现代在颠覆传统和现代性的价值后,缺失了价值判断,能够构建起精神家园吗?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的鼻祖是尼采和海德格尔,这是从哲学思潮方面来看的。顾名思义,“后现代”针对的是“现代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性?尼采认为西方的现代性的核心价值是基督教信仰和基于逻辑思维的理性主义,他意欲用“权力意志”去代替这两样东西,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核心在于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毁灭“诗意的栖居”。但海德格尔对凡高《农民鞋》的阐释何等深刻,这完全不同于詹姆逊所说的“后现代”的平面性。“现代性”本身颇为复杂,后现代性不同于现代性,但内部又非均质(记得若干年前听老师说过“后现代是个大杂烩”之类的话),所以必然更加复杂。
小生对后现代的认知仅源自多年前读的一点詹姆逊关于后现代的论述,因此议论难免浅薄。困而有惑,望高人批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22: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娱乐的确具有一定的“后现代”特征”能推出“后现代文化拥有很强的娱乐大众的功能”吗?起码的逻辑啊。德里达很有娱乐性吗?
又,“后现代文化拥有很强的娱乐大众的功能”能说明后现代文化的“唯一”功能就是娱乐吗?显然不能。那又何来“艺术的价值能单以销量、票房、收视率等来衡量吗?”这种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2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人们对“后现代”众说纷纭,而且各自的角度都大不同。所以我觉得对“后现代”,应该立体地看。
1、(法)让-弗·利奥塔等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不可不读。
2、后现代,是“人类的别一种智慧”,是人在“倒着看是世界”,姜静楠的《人类的别一种智慧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小说》,这本书很容易读,也很好理解,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后现代的特点,比较有意思,建议一睹。
3、从消费角度,有一本书,迈克·费瑟斯通(Featherstone,M.)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05月第1版)可一看。“我买故我在”、“消费一切”、“一切为了消费”、“人生只此一回”……消费主义的诸多命题让人不得不反思。
4、(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的力量和对现实反思的意义,又对其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矛盾。
5、(美)弗·杰姆逊(Jamseon,F.)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09月第1版)是后现代主义传到中国最早的一本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论性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22: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常所说的后现代文化工业和后现代思潮恐怕不是一回事,就如周星驰和德里达。(不排除其间的联系)我说过了:这不具备同质性,概念内涵外延没有同一性无法讨论。这里谈的是詹姆逊所说的“后现代文化”,他总不至于把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放入他研究的“文化现象”中吧。travis兄如想专谈哲学思想史上的“后现代”,愿闻高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50 , Processed in 0.2610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