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7|回复: 1

[【经验与求助】] 【临床医学】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 17: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输液反应为临床输液时引起的各种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楚,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它不单纯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探讨、分析输液反应的原因将有助于输液反应的预防、控制及处理。
原因分析
1.1药物因素
1.1.1 微粒异物 研究表明,微粒异物注入人体后,可引起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鉴于微粒异物的危害性,各国药典对大容量注射剂的微粒数限度都有要求。但对小容量注射剂及粉针剂至今仍没有规定。现今,静脉给药时常常是多种药物配伍,研究表明,药物配伍后输液中的微粒数会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药注射剂和粉针剂。许多中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差异。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也可能有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pH改变而析出产生大量微粒。另据报道:将28个厂家有效期内青霉素等62种粉针剂溶配于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发现不同粒径的微粒都明显增加,而且不同厂家、来源、批号的产品差距很大。造成的原因是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复配过程操作不当等。不单只配伍药物可直接带入或反应产生沉淀而引起微粒迭加超标,同样,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如临床上习惯于静脉点滴前后将一次剂量抗生素粉针剂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中静脉推注,这样污染更严重。模拟实验证实微粒数增加25-100倍,且静脉推注微粒不经任何过滤直接进入血管;研究还发现用16号针头2次穿刺时,橡胶脱率为40%,6次几乎达100%;在切割安瓿时,瓶身若消毒不正确或未做消毒处理,锯开即掰,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另外,输液器、注射器带入的微粒也不容忽视,有文献报道,通过实验检测证实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不溶性微粒都有超标,加药时带入输液引起微粒迭加,同时30-50ml注射器的润滑剂硅油可形成不溶性微粒。
1.1.2 大输液的质量与输液反应 由于生产工艺的改进,输液一般整批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若发生碰撞瓶身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就会造成漏气而污染微生物,特别是含糖的输液,上述情况下极易长霉引起热原反应。
1.1.3 热原迭加 静脉给药时,联合用药比较多。各药的热原,加之输液器具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如我院曾发生的几例热原反应,对其残液检查细菌内毒素反应均为阳性,而分别取同厂家同批号的输液、配伍针剂及输液器具,其细菌内毒素检查均符合规定,但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将以上药物模拟配伍后混合液检查细菌内毒素反应为阳性,由此可知是各合格注射剂中的,内毒素迭加超过了阈值而致热原反应。
1.1.4 所加药品热原不合格
1.1.5 药品稳定性 输液贮存的环境不当或时间过长,可发生分解、聚合而产生杂质。如水解蛋白注射液、人血液制品等。再如碳酸氢钠、复方氯化钠等盐类注射液,贮存过久会与玻璃瓶发生反应,产生硅酸类物的细微沉淀,引起输液反应。研究表明,葡萄糖注射液贮存48个月后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增加60倍,从而引起输液反应。
1.1.6 输液中的特异物质 输液中的某些特异物质,可引起人体类热原反应,如葡萄糖注射液中若含有锌化物,可使血液蛋白质变性而引起热原反应。再如大输液含氨高可引起某些患者发热、发冷、寒战、手足抽搐,尤其是肝病患者。另外,水解蛋白注射液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所含的低分子氨基酸在体内经代谢后产生氨,使血氨含量过高而引起恶心呕吐、发热等输液反应。因此,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有效期,给肝病患者应用时还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输液事故。输注这类药品一旦发生输液反应,除进行常规热原和微粒检查外,还应考虑患者是否有肝脏疾患,必要时可检测血氨浓度。
1.1.7 中草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中草药注射液静脉输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占14%,且呈逐年增加趋势。不良反应中的溶血反应与某些过敏反应证状非常类似,应引起临床注意。
1.1.8 稀释剂选择不当 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提高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注射应付、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患者生理及病理情况也应是选用稀释剂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如脑梗死病人对Na+较敏感而不宜选用含Na+的输液,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1.2 输液操作因素
1.2.1 输液环境 输液时,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有资料显示:输液环境中带入的微粒是显著的。另外,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可使输液被细菌污染,从而诱发输液反应。
1.2.2 输注速度 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另外,输注含K、Mg、Ca等药物时,脂肪乳的不良反应多与滴注过快有关。氨基酸类药物渗透压过大,若滴速过快高渗作用易引起溶血反应。
1.2.3 输液器与注射器热原不合格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我院曾发生一起热原反应,经检验,发现输液瓶内残留液细菌内毒素反应为阴性,而输液器内残留液细菌内毒素反应为阳性,这表明是输液器的热原超标。
1.3 患者及气候因素 对我院几十例输液反应统计分析,发现50岁以上患者占我数,可见体质虚弱、免疫失调也是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注射同样剂量热原,有出现严重反应的,有反应轻微者,有的则毫无反应,可见个体差异是显著的。另夏季气温炎热,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起输液反应已成共识,而天气寒冷,高龄特别是伴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输入的较冷液体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痉挛而出现寒战、体温升高、血压升高者时有发生,应引起临床重视。
1.4 其他因素 内毒素致热力不同也是引起某些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致热能力不同,其中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力最强,因此,某些内毒素检查合格而其致热力强的同样可以产生输液反应。同时笔者与一些文献报道认为现今热原检查剂量偏低,从而导致许多注射品种虽然内毒素限量合格但实际上已超过人体耐受力。另有文献报道认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被微量致热物质激活,产生具有热原和炎症活性的内源性热原棗细胞变动素,因此,由于微量的致热物质可激湃内源性热原产生的可能,用常规热原试验检测方法测定为合格的输液反应,其发热的时间可能后移。
2. 处理对策
2.1 静脉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
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迭加而超标引起输液反应,由于中草药注射剂既易带入微粒,又易与其它药的发生反应,因此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它药物配伍。
2.2 规范操作,注意环境、人员的清洁卫生
输液的复配过程应在净化区内进行。对配液间及输液间采用紫外灯消毒可使空气细菌下降95。3%,保持空气的清洁主要是减少人流、物流和保持地面清洁。
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防止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皮肤。配液时,切割安瓿前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切割处,可有效地防止污染及因安瓿内负压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
2.3 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
目前临床都使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但各厂家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滤器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应选择信誉保证、质量可靠的厂家供货。输液器具贮存不宜过久,同一个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实验表明,现今一次性注射器微粒大都超标,而使用消毒的玻璃注射器加药时很少带入微粒。因此,建议临床加药时最好使用消毒的玻璃注射器以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累加。
2.4 注意药物使用浓度、药液配制顺序、加药方法尤其是中药注射剂
文献报道一些中药注射剂其微粒数随浓度增加而增加,而且158例双黄连粉针剂输液反应中有52例是因超剂量而引起,因此,我们不能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用药量。另有文献报道,川芎嗪与维生素C分别加入5%GS中微粒数明显少于两药混合后加入5%GS中,因此配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注意配制顺序,从小壶加药时应避免并用药物在小壶中混合,以免因浓度较高发生反应。
2.5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注速度
最好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稀释剂,选用输注速度则应考虑病人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 21: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我正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7 13:31 , Processed in 0.12644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