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82|回复: 0

[【心情日记】] (美)保罗•斯威齐: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年的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 0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年的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运动

(美)保罗•斯威齐


wengewang.org



人们经常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德国哲学、法国社会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这三种主要思潮汇集到一起。马克思主义对这三种思潮都给予了自己的解释和修改。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并不在于这种革新,而是在于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它的影响是震撼世界的。

我认为,要想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就可读一读1845年的《费尔巴哈论提纲》,特别是第11个(也是最后一个)论点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不用说,这不是否认解释(理解)世界的必要,而只是肯定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改变世界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一门社会的和历史的科学;而另一方面它更是一个改变世界的纲领。

表面上,在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一致或冲突,而长期的经历表明:在实践中把两者紧密地有力地结合起来,是远比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凭着他们青年时代的热情所能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到1845年春天,马克思初步写成《费尔巴哈论提纲》的时候,他和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已经开始了他们为自己安排的任务,即是:解释世界,并在此同时展开改变世界的战略。他们的方法是考察和批判他们自己的知识构成,同时,考虑其他传统的最先进的思想,特别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从而扩展他们自己的视野。他们在当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两部著作中,在极大地关注和批判与他们同时代的德国人的著作的同时,初步阐明了他们自己解释世界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能够改变世界和将要改变世界的手段(无产阶级革命)。这两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书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两年以后,他们完成了另外三部著作—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哲学的贫困》(马克思) 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合著)。

这五部著作是两个年轻人经过一段时期紧张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他们两人还都是二十几岁,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前夕出版后,他们的思想也就随之广泛地传播开来,逐渐成为我们至今所知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纲领性的基础。这并不是说,他们后来的著作没有增添重要的内容。当然,他们还增添了许多很重要的东西。但是他们后来著作的轮廓已经制定下来,而他们已经取得的基本结论则得到了保持和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状况做了极为精炼而又详尽的阐述,它一直是解释世界的答案;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改变世界的手段。从一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认为革命的目标是共产主义的时候,他们就越来越认识到过渡时期的必要性,马克思在1875年时称这个过渡时期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称之为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给这个过渡时期下个定义,更没有为过渡时期描绘蓝图,但是,在他们著作中的一些章节可以使我们认为他们具有这样的观点:过渡时期,首先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过渡时期将会通过一场革命斗争发展它的自身(共产主义),而在这场斗争中,无产阶级将会改造社会,并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改造他们自己。注释1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决定性的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他们注意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很明确很肯定的。他们已经看到工业革命正在席卷英国和西欧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方还可看到工业革命必然带来的后果:机器和工厂组织的广泛推广和扩展,无产阶级(即无财产、靠工资为生的工人阶级)的相对和绝对的增长。很清楚,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述了英国纺织工业这一带头羊.为工业革命的过程建立了一个经验模式:《共产党宣言》简明地分析了推动工业革命向前发展动力。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是从无产阶级的存在状况中推论出来的,并早在《神圣家族》就得到有力的阐述:

\"由于在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身上实际上已完垒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甚至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外观,由于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由于在无产阶级身上人失去了自己,同时他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还直接由于不可避免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的逼迫,……而去反抗这种违反人性的现象,由于这一切,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对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之间关系的这个观点,在他们的一生都是基本不变的。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对这个观点,在理论上,进行了极其详尽和深入的论述;而且,在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他们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工作的前提,他们的任务是给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运动当顾问,一直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样,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便是马克思、恩格斯传给他们的追随者的一条马克恩主义的主要原则。

从马克思逝世后100年的经历看来,无产阶级作为革命变革的承担者和动力的这个信念,是如何经受考验的呢?回答只能是没有很好地经受住考验。

首先,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现在还没有发生革命。尽管《资本论》里详述的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推论出在这些国家是会要发生革命的,但事实上没有发生。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是很清楚的。在1850年以后,也就是大约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前面提到的那五部著作的时候,无产阶级的发展,跟《神圣家族》中一段文章所预见的不同,发生了转折注释2。工人的实际工资(劳动力的价值)逐渐增加了;阶级斗争,虽然仍在继续,并且经常是很激烈,而它的目标已越来越降低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构内部争取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不愿进行推翻整个制度的革命。这样,在十九世纪末以前,那些曾一直宣称要献身革命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同业工会,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改良主义组织。

不能设想,随着几年、几十年时间的推移,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看到他们对无产阶级的早期预见和他们所见到的周围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举出的例证之一是,恩格斯于1863年4月8日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曾写道:\"英国无产阶级的全部革命活力,实际上已经完全消失了,并且,英国无产阶级正在宣告他们完全同意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再有,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了一场激烈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最著名的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在与马、恩有联系的工人阶级活动中,反对那种对革命缺乏理解、没有献身精神的情况。马克思最著名的纲领性文件《哥达纲领批判》,实际上是一场持续的(而后来没成功的)论战,反对那个1875年为统一当时存在的两个最大的德国工人党而准备的空洞无物的、不革命的纲领草案。

然而,由于我们在这里不能试图分析的理由,这些反复讲到的、对1850年以后工人阶级发展的否定估计以及有关看法,对于先辈奠基人传给他们的信奉者们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丝毫影响。《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仍然是革命运动的有权威的教科书,而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建于1888年)的领导人物们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继续在说着漂亮话。而只是在1914年,当这些为了本国民族利益的政党,在战争中过分支持他们各自本国的一方,而造成这些政党之间的国际性分裂的时候,才暴露出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革命潜力纯属无稽之谈。
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危机的局面得到了挽救,荒诞的东西却获得了富有希望的新生。列宁,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一个彻底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痛斥了这些倒退的社会主义政党和派别不是他们本国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而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国际无产阶级的叛徒。由于1917年俄国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成功使得列宁的这种地位很快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确是一个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决定性的时刻,领导内部献身于革命的派别把动摇不定的人们都争取了过来,结果是胜利地夺取了政权。看起来,这个经验进一步证实列宁的一种分析是正确的,自1914年分裂以来,列宁一直为这种看法辩护,这种看法认为:妨碍无产阶级实现革命任务的,是一个已经孤立于它的无产阶级根基之外的领导,这个领导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人阶级,而实际上只是代表已经滚到资产阶级一边的一个小的贵族阶层(\"工人贵族\")。

以上的解释及其所依据的工人贵族的理论,日益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俄国革命后出现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正统观念。先进国家里的新共产党将担当起他们本国工人阶级的领导责任,来营救被围困的俄国革命党人,并且把被第二国际错误领导人和改良主义成员党短期中拉出轨的历史列车又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情况不是那样的。几乎毫无例外,先进国家中的共产党没能得到他们本国工人阶级的大多数人的支持;他们不能阻止法西斯主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的推进;而且没有一个党能够得到政权。再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长时期内,那些当时相对来说已是很有成就的共产党--所谓的欧洲共产党--逐渐地产生了更多的改良主义者:今天,在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时候,不可能证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注定是变革的动力\",这个长期以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注释3

并不奇怪,在许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的时候必定会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的衰弱和低落,这似乎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命定的缺陷。而且,从马克思主义发源地和早期获得成功的那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地位来考察,事情的实际发展过程的确已经证实是有这种低落的情况的。在那里,工人阶级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感到厌恶,或者是把马克思主义改变为在资本主义结构内部进行改良的方案,而不愿意要推翻和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马克思主义原来的方案。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今天健在的话,他们会首先坚持这种看法:完全失去了它的革命本质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它没有理由存在,也没有力量生存下去。

然而,马克思主义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在马克思逝世100年后,马克思主义已经变得比人类历史上任何其他世俗的或宗教的思想更具有真正广泛的号召力,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产生的情况,我们又能怎样解释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注意的中心从西欧(由于明显的历史上的原因,在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先占领的大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全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这个体系虽然深深地扎根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重商主义年代,而只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它才进入繁荣时期,形成了整个体系的各个不同的部分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势力。

虽然,马克思从没有否认或忽视资本主义的跨民族牲质,但是马克思也没有打算详细阐述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的理论;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章节会有不同的阐述。这里,我们只要指出那些到十九世纪末已成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实际上,是以对先进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阐述得很清楚那样)概括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设想,绕过了对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整个问题的阐述。按照这个观点,在西方已经出现或可能正在出现的过程中的一系列阶段,也必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重复出现: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工业化、阶级两极分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这种从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到全世界资本主义的注意中心的转移,被变成似乎是一个不需要理论上的修改和修正的纯数量问题。

然而,这种方法渐渐地变得完全不合适了,这一逐步变化过程是无需在这里讨论的。资本主义从中心地区发展到外围地区不是采取简单的扩展形式。更确切地说,中心地区利用它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优势,使外围地区服从于它,并且把一些经济关系和组织机构强加给外围地区,目的是为使中心地区及其统治集团受益。因此,外围地区的剥削率是很高的,并且经常上升,而其结果是在当地(外围地区)的上层、中心地区的统治阶级和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中心地区的工人阶级之间瓜分剩余产品。注释4

当然,问题的另一面,则是所谓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陷于穷困的工人和农民,大量的失业,服从于出口和奢侈品市场的需要的农业和工业,相对迅速发展的人口来说很少有新的就业机会。在外围地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很象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描写的\"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在这些人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

随着资本主义在外围地区的发展,继之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而且,当我们认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外围实际上已经扩展到全世界每一个隐蔽的和偏僻的角落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就不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新无产阶级,就是现在通常称为第三世界中、正在迅速增长的、失去了人性的人的集团。

这些发展情况,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构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提出怀疑。马克思主义依旧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任务。但是,这些发展情况使这两项任务的范围大小和复杂程度有了很大改变,使得经过若干年形成的、往往达到类似宗教法规信仰程度的一整套思想和信念也产生了怀疑。很清楚,现在已经是时候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试图重新解释世界,而且要在重新解释世界的过程中,批判他们过去已经提出的旧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只能指出一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在100周年纪念日的史册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地位。'(1)新的无产阶级为革命变革提供动力的资格是无容置疑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世界的所有的一系列革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回想过去,我们能够看到,尽管工业无产阶级在早期阶段起了它的作用,而俄国革命在实质上更接近于第三世界的革命,却不大象马克思原来设想的那种在中心地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当世界资本主义危危日益加深并以特殊的力量袭击着外围地区国家时,更多的第三世界革命看来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多地了解这些第三世界的革命--第三世界的这些革命通常具有什么特征?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在世界体系中的各自特殊地位,以及自然条件的区别,这些革命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只能把二十世纪最近几年的世界情况描写为毫无希望、有缺陷的情景。

(2)当论及使世界改变得更好时,还有许多成问题的领域,其中,下述的一些问题是必须首先考虑的:二十世纪的革命所创建的,实际上,是什么类型的社会?这些社会,在什么程度上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向共产主义(一个改变了劳动观念的、按需分配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过渡的社会?这些社会在何种程度上算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而在何种程度上这些社会又是带有它们自己特色和发展规律的新的阶级社会?由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将会对这些后革命社会在还没有发生的革命中可能起的潜在作用问题,对于从现在已有的这些革命经验中能够和应当汲取什么样的教训,会有不同的看法。

(3)历史已经表明,至少到现在为止和不远的将来,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革命潜力是存在于外围地区,而不是象马克思原先认为的那样是在中心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心地区比外围地区不需要革命。这两个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分开的,而且要在漫长的航程中必须享有共同的命运。即使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低落,也不是和中心地区不相干的。在中心地区马克思主义急迫需要复兴,这个复兴是要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扩展到外围地区的历史的新理解的基础上,是要建立在对于一个时期的革命的作用重新估计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应该是以几代人而不是以不具备成功的革命的条件的几年或几十年来衡量。很明显,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的要求,是在中心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纠正他们身上的帝国主义者的傲慢,以及他们中的多数人从一开始就暴露出来的民族主义。在他们纠正这些错误的同时,他们必须真诚地承认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出现:即是,他们从此就是或将是革命的伙伴,而不是革命的领袖。这个要求,有这样一个意思,就是:他们要尽全力挫败他们本国的统治阶级在全世界的反革命成果。此外,不必多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为保卫工人和资本主义的其他受害者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权利而不懈地战斗。这不仅是因为这是正义的事情,而且是因为这毕竟是把群众争取到革命事业方面来的最好途径。

二十世纪的革命历史已经充分证明:那些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领导人转变为脱离进行革命战斗的群众,成为高踞于群众之上的工人贵族的这种倾向,毫无疑问,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当这种分化出现的时候,在马克思主义完美学说的旗号下,寡头政治的统治竟被荒谬地说成是合理的,正当的了。正象在苏联,在东欧国家,特别是最近在有名的波兰的情况所显示的那样,出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灾难性后果----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誉在群众心目中完全丧失。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一个革命领导在达到他的目标的时候他怎么能丢弃马克思主义呢?这样提出问题就是暴露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曲解。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革命领导的目标不是为了夺取政权。在斗争的某个阶段,夺取政权也许是必要的,但它在追求创建一个象样的人类社会为真正目标的进程中,至多只能是一件小事--也许是一件很重要的小事,但它仍然仅仅是一件小事。马克思主义把这个象样的人类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共产主义只能接近而永远不能完成。那就是为什么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不只把革命作为自己的目标的理由,他们是把不断革命作为自己的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懂得这一点。列宁也懂得这一点,每一个通晓列宁在夺取政权以后的最后几年斗争的人都很知道。但是,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最好,而且表达得最清楚的是毛泽东。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仍然继续生存下去,并且将继续鼓舞着人类最伟大的解放运动向前发展。



注释1:这个观点在《费尔巴哈论提纲》第三个论点中已经清楚地表述出来:\"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注释2:一个次要的理由,只能附带地提到的是,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中间阶层(《共产党宣言》认为这个中间阶层正在消失),事实上,在种类和成员数量两个方面都在扩展,这样,就使得无产阶级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压倒多数。

注释3:自然,这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在将来某个不可预见的时侯,条件变了,我们就必须重新考虑这个结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只跟历史现实打交道,而不跟未来学打交道。

注释4:从外围地区榨取出的一部分财富流进中心地区的工人腰包,这一事实,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心地区工人阶级中改良主义的人物日益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除了上面讲到的原因以外)。



(刘文兰译自美国《每月评论》1983年3月号,李庆云校,选自《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第十二辑》,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  页数:156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87,中国文革研究网扫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0:39 , Processed in 0.1929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