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78|回复: 0

[【政法哲学类】] 一部拓新补白的力著:评陈寒鸣先生的《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 03: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拓新补白的力著——评陈寒鸣先生的《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


https://host378.ipowerweb.com/~g ... 154435&t=154435

--------------------------------------------------------------------------------
发布时间:2005-01-21 文章来源:网友荐稿 文章作者:李翔海


陈寒鸣先生所著的《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 (以下简称陈著)一书,2003年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卷,近九十万字。通读全书,本书以下两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影响。

其一是第一次对中华民族自远古迄20世纪探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历程作出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梳理。即使将中华先民在上古传说中折射出来的社会理想存而不论,即使将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出现的历史时代后推到秦汉之际,中华民族追寻理想社会的思想历程也已经有了两千多年。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苦难的现代历程中向往追求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实践的转化”(见该书副标题)。但是,系统梳理中华民族自远古以迄20世纪探求理想社会的思想轨迹的理论成果一直付之阙如,更遑论通过厘清中华民族探求理想社会的思想轨迹来逻辑地揭示近代以来的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中国文化思想传统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学说有怎样的理论特质?近代以来的中国是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的?作为源起于西方的社会主义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特别是其关于“理想社会”的学说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理论界应当进一步作出回答的问题。陈著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就与前此类同的研究成果比较而言,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姜广辉研究员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指出的:“民国时期,刘仁航写了一本<<东方大同学案》,内容很庞杂,立论也欠妥当,远不能与寒鸣此书相比。”陈著在以“关于社会主义理想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几个问题”作为绪论从理论上对相关问题作了综论之后,分为“传统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期盼”,“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化过程中的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等四编,以“中华民族”历史主体为载体,把中华儿女在传统中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和近代以来对于社会主义的探求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迄20世纪数千年探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历程与社会实践作出了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梳理、归纳与分析。有关论断不仅以相当的理论深度分析、说明了中国文化思想传统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质,而且堪称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内在逻辑雄辩地揭示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可以说是取得了在近代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相关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之学术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确实可喜可贺。

其二是作者以颇富包容性的文化心态,对中国思想传统中诸多流派有关“理想社会”的思想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分析与研究。在以往学界的有关研究中,人们大多把注意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大同”学说上,而对于中国思想传统中其他流派关于“理想社会”的诸多观念缺乏充分的关注。陈著在对中国思想传统中关于“理想社会”的研究中,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主要思想观念及其从孔孟以迄宋明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思想轨迹,而且对上古神话传说中折射出来的初民理想作了论述,对以“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等为代表的老庄道家、“兼相利,交相爱”为核心的墨家、祈求“万年太平”的道教、倾慕西方“净土”的佛教以及历代起义农民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学说与观念均作了论列,对其基本理论特质作了分析,从而丰富了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关于“理想社会”之思想资源的认识。应当说,这也是陈著的一个学术贡献。

当然,由于这一课题研究本身的艰深,再加之陈著又堪称实际上是拓新补白之作,在我看来,《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一书亦有可以进一步改进之处。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应当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之下,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关于“理想社会”学说的文化特色予以更为深入的开掘。陈著的主题是“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如能够在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理想社会探求史”的对比之中,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之下,概要地揭示中国思想传统中有关“理想社会”学说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思想传统中“理想社会”学说的认识,而且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独特道路的探索,到邓小平、江泽民所开创和推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或可以从一个侧面启发人们对于面向未来的中国如何更好地立足中国的实际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思考。或许是因为文稿体例的缘故,陈著惜未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

其二,似可在更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中对于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之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的生命力作出更具理论深度的阐释。著者深深服赝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最终能够实现,这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认为,如果能够在更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中对于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的生命力作出更具理论深度的的阐释,当可更进一步增强本书的厚重感。应当说,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虽然在世纪之交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反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为人类揭明新的理想社会的思想系统,其基本原理不仅时至今日没有过时,而且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没有被其他的思想流派所超越,这是连不少当代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也不得不认同的结论。在今天西方的不少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如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中,我们都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的踪迹。这些都为我们从一个更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中,从理论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生命力作出更具说服力的深度阐释提供了前提。如能从此着笔加以进一步的论述,当可使本书更为增色。

当然,瑕不掩瑜。无论如何,陈著确系一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李翔海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04 , Processed in 0.1397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