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的缘起是有专家引论说中国公款消费1年是9000亿,然后财政部出来说这个说法不实,只有1200多亿,再然后是又一波人出来说财政部说法不实,这其中的一些争论还是很有意思的,这里把几个观点都贴在下面,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财政部称我国每年公款消费近9000亿说法不实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讯记者徐辉、李丹报道:近一年来,国内各大网站及部分媒体对我国公款消费的议论较多,观点和数据也众说纷纭,最近引用较多的是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2006年3月13日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
为了解相关情况,4月10日记者在国家行政学院对竹立家教授进行了专访,同时就公款消费问题采访了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
竹教授在上述文中提出:“2004年,我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与公车消费相联系,据各种资料显示,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万亿元计算,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干部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2000年以后,出国学习、培训、考察之风愈演愈烈,公费出国有增无减。”
记者了解该文数据来源时,竹教授称,文中有关2004年公款消费的数据转引自广东省政协主办的《同舟共进》杂志;其它数据散见于正规的出版刊物,如1月22日的《参考消息》,2月27日的《学习时报》等。记者表示曾查阅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发现干部公费出国消耗3000亿元的内容,他说,有些数据《中国统计年鉴》这类的出版物中可能没有。他表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呼吁社会对公款消费问题的重视。
随后,记者就此采访了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根据《2004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有关科目数据,可以对公车消费、出国费用等进行初步估算:2004年末全国共有各种公车180万辆,全年公车消费大约为1000亿元(包括交通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司机工资),其中,中央106亿元,地方894亿元;2004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公款伙食费如果按“招待费”的40%(其他部分为住宿费、外宾接待费等)、“会议费”的10%(其他部分为房租费、文件印刷费、场地租用费等)和“培训费”的10%(其他部分为场地租用费、教材费、课酬费、住宿费等)估算,大约为172亿元,其中中央19亿元,地方153亿元;2004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出国费用约为29亿元(其中出国用汇19亿元),其中中央11亿元,地方18亿元。以上三类开支合计1201亿元(其中中央136亿元,地方1065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4.5%、财政支出的4.2%。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上述数据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决算报表所列数据统计的(未包括转嫁到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实际生活中估计会略高于这一数字,但远远没有达到竹立家教授所说9000亿元的水平。
2004年公款消费数据对比表
项 目 竹教授文中数据 财政部预算司提供数据
公车数量 400万 180万
公车消费 4085亿元 1000亿元
公款伙食费 2000亿元 172亿元
干部公费出国费用 3000亿元(1999年) 29亿元
三项支出总额 约9000亿元 约1201亿元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30% 4.5
记者核证了公款消费这一概念,发现这一说法主要是国内学者的形象表述,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时并不使用这一概念;从国际惯例考证,公车消费、公款伙食费、出国费用等在发达国家也列入政府预算支出,是政府成本的组成部分。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央财政采取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加强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格支出管理、狠抓勤俭节约,在规范完善政府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执行好现有对公车实行编制管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等制度的基础上,总结部分中央部门和地方公车货币化改革经验,借鉴国外做法,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二是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刹住公款大吃大喝之风的要求,修订差旅费、会议费管理等规章制度,对公务接待活动进行全面规范管理。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从严控制出国经费和出国用汇,努力压缩出国团组和人数,压缩无实质性和非专业性出国考察和培训。
一条新闻就可问倒1201亿公款消费的权威性
近一年来,舆论对我国公款消费的议论较多,观点和数据也众说纷纭,引用较多的是3月13日《学习时报》的文章:“我国每年公款消费近9000亿元”。面对如此高昂的公款消费,公众感慨“我们的政府贵得让百姓无力承受”。近日,财政部通过媒体驳斥了这个说法,称9000亿元这个数据不实,根据《2004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有关科目数据,2004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等三项加起来只有1201亿元,实际可能略高一点,但远远不会达到舆论流传的9000亿元水平。(人民网4月19日)
笔者认为,用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来衡量全国公款消费的数量,不能令人信服。作为一般公众,我无法用全面调查、审计核算等办法,获得翔实准确的全国公款消费数字,但我只需利用4月5日《中国青年报》题为《一名普通纳税人的公益诉讼》的报道中透露的有关信息,就可对“1201亿元”这个数字的权威性进行质询。
报道中说,湖南常宁市财政局2005年违反财政预算,违规购买了两台价值近40万元(严重超标准)的小车,被当地农民告上法庭,经律师调查完全属实。该局的车辆编制只有4台,等于说他们一次就超出编制的50%,一次就超出40万元。类似的情况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并不鲜见,一个市可能有上百家行政事业单位。请问,全国诸如此类的超预算的公车消费,能否进入《2005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
比如报道中说,该局局长周年贵承认添置了两台小车,但没有违规,因为其中的一台是上级部门给予的奖励。据知情的朋友讲,上级部门奖给下属新车的情况很少,但将自己不想要的旧车以发奖的名义送给下属单位、用空出来的编制名正言顺购买新车的现象却很普遍。很明显,这些作为奖品的公车都仍在使用,都得有司机,都需要燃油和养护,但都因“不违规”而没有列入下属单位的公车编制之中,类似的情况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统计了吗?
报道中还说,该局里有一台桑塔纳车已经老化,卖给了下面的乡镇,因乡政府不愿意过户,所以还没有办理手续。这又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上级卖掉旧车换得一个新车的编制当然高兴,而买车的下属也乐在其中,因为市财政局不会强迫他们将旧车过户,交警部门也不敢冒着得罪市财政局的风险去追究,于是,该车就不受公车编制的限制,一点也不影响该乡镇买新车。请问,这一类被“淘汰”都仍在用公款服役的公车全国共有多少,它们能进入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决算》吗?
这则报道没有涉及旅游,但说到了吃喝。两三年前,常宁市财政局的干部职工在一家宾馆用餐,签下200多份欠账单,欠下数万元费用一直不还,导致宾馆负责人采取了扣押该局车辆的手段,并引发纠纷。此事最后在湖南省委领导的关注下得以解决。这类事件在媒体上经常出现,请问,这些最终不得不还给宾馆的不光彩开支,他们能如实写入报表,能进入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决算》吗?
真实的情况是,行政事业单位花在吃喝、车辆、旅游等方面的公款消费,大部分出自用乱罚款、截留上级拨款、挪用直接管辖企业的利润等办法设立的“小金库”,出自下级部门和企业为了获得审批而给予的回扣或“赞助”,这一切,都处于国家财政监管系统之外。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以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决算》为主来衡量全国的公款消费总量。所以,由此得出的“三公”支出,也就让人质疑.
哪个部门能算清公款消费的账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3月13日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称公款消费达到9000亿元。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款消费略高于1200亿元,远没有达到9000亿元的水平。
两个说法,相差真是不能以道里计。在中国,算账好像就该是一个难事,例如中国的官民比有多少,有人说26个人负担一个由财政负担工资的人,但有人说全国公务员才650多万人,是198个人养一个官,比美国94个人就养一个官好多了。
竹教授与财政部预算司的数字,我说不上谁的更准一些。从数据来源看,竹教授用的是《同舟共进》杂志、《参考消息》、《学习时报》等出版物,财政部用的是政府决算表,应该是后者更令人信服。不过,既然“公款消费”并非财政部门编制预算中的概念,那么财政部预算司的算法是否就很可靠,也是一个问题。
例如,财政部预算司的数据,2004年末全国共有各种公车180万辆,全年支出包括交通费、购置费、司机工资共1000亿元。这个数字就不无疑问,每车还不到0.56万元的费用,直观上就有问题。一般人养一辆私车,各种费用(还没有司机工资一说)也不止这个数吧。前些时候看过报道,说公车耗油年均2.3吨,这就要7000多元,当然,你可以说公车用油量太夸张,但要说把购车费、用车费、修车费、司机工资加起来,一辆公车一年只花5000多元钱,你把我的头打傻了,我也不能相信的。
何况预算司的“各种公车180万辆”,不过是行政事业单位里的公车,国有企业里的公车呢,行政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借用”的公车呢,行政事业单位不通过财政“自筹经费”购置的公车呢,账不在财政预决算中体现,用的钱可能也不在财政列支,但其费用在百姓眼里就不是“公款”吗?
对公车来说,排量不能不讲究一个大字,用油不能不讲究一个多字,修理不能不讲究一个勤字,这些都是钱。既然油每年都用一两吨,跑的路也不会少,每跑到一个地方,吃喝招待也不能不到堂,拉动的都是“相关消费”。公车跑得多,当然修理费也得多。当然,有人会说,用油多,不见得都跑了路啊,可能油被人偷偷放走了,车并没有跑多远;那我可以说,既然油可以被偷跑,换胎也未必就是换了胎,修理也未必就是修了理,反正有发票去兑现钱就可以了。
事实上,人们关注公款消费问题,并不是关心它是否由财政部门出钱,而是关心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的负担、腐败的温床。财政部门的钱袋子看得紧不紧,是一个问题,我甚至宁愿财政部门的手紧得不能再紧了,但谁又能说,公款消费只有向财政报账这一个办法弄钱?财政部的数据,不过是公款消费上单一路径的统计,这一统计能够占到事实上公款消费的百分之几,谁说得清?就算财政报账,就足以相信吗,既然现在GDP这样的“好数字”往往被虚报,谁又能保证公款吃喝这样的“坏数字”不像事故情况一样被瞒报呢?
给公款消费算账,是财政部门力所不逮的一件事情。在今日中国,哪个部门能够算得清公款消费的账来?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算得清楚。正如前些年人们谈论中国的灰色经济,到底有多大规模,没有人说得清。公款消费也处在“灰色地带”,正当渠道的、不正当渠道的、有预算的、没预算的、出自下属单位的、出自小金库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单单一个财政部门,何足以为公款消费论斤两?
无论公款消费从哪个途径报账,消耗的都是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公款,当然只可能“取之于民”。公款消费的钱从何而来可以“灰色”,但最终总是社会大众为之埋单,这一点也不灰色。公款消费有多少,账我没法算去,但怎样的算法不牢靠,我还是晓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