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91|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史学关注荒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5 1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消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们怀疑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研究者面临极大的挑战,比如在历史学的定义,史料的选择及批判,历史的解释,历史叙述等方面。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史学家们不断地自省,在历史观念上不断更新,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成果,考察历史的角度也不断扩大,从政治史逐渐扩展到经济、社会、个人、日常生活、小事等等这样的小历史、微观史和日常史。但是,由于过度的强调“人本”,大多历史学家都长期忽视了“人”以外的世界——荒野,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如高山、河流、湖泊、海洋、冰山以及在此生存的一切生灵。而人只不过是整个世界中的一个生物体而已,与其他的生命甚至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平等的,人类并不是所谓的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的孩子。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不进入人类的视野,那么就是“无”。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虽然当时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但他们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它们一方面讲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另一方面也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着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括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标榜片面的‘斗争’”。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它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能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由此可见,建立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史学的研究视野不应仅仅局限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而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并不凌驾于其他生物和无生物之上,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够真正地写出“整体的历史”(Total History)。人类的历史只有在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H•罗尔斯顿曾在1975年呼吁:“如果我们现在把‘人’这一概念普遍化,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范围是如何慢慢地扩大了……包括外人、陌生人、婴儿、儿童、黑人、犹太人、奴隶、女人、印第安人、犯人、老人、精神病人和畸形人,我们现在甚至已开始考虑胎儿的地位问题。生态伦理学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再一次把‘人’这一概念普遍化,从而承认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生物构成者的内在价值。”同样,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在从以往的政治史、经济史等传统史学中走出来,进入新史学范围,细致探究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心态史等等,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是如何慢慢扩大了,那么,新兴的环境史学研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应再一次把“历史”这一概念普遍化,从而承认环境系统中每一个生物构成者的历史 。在以往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中,自然被搁置一旁。历史学家从未将思考自然或者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视为己任,人始终是历史书写的中心。因而,沃斯特发出呼吁:“历史学的范围和想象都需要再一次的根本性的扩展。”
  
  罗尔斯顿自称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指出“哲学走向荒野”,那么,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史学也应当关注荒野。环境史学家克罗农指出:“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些能力,写出来的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部由英国知名的全球环境政治史专家克莱夫•庞廷所著的《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即从“绿色”角度审视整个世界历史,以一种历史语境来论述自然环境在人类自身发展与各文明兴衰过程中的一系列核心问题。2005年在悉尼召开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史研究一跃成为国际史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尚属于介绍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尽管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底蕴深厚,但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在观念上还是有差别的,而且方法上仍然主要采用历史叙述法,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历史学的发展,还需吾辈多多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7: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研究环境史的确实少矣!看来关注环境史的更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6 2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许多研究都是非常细化的,而且在国内有些人眼里 有些研究项目根本就不能算是研究

第三段写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6 2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学者在研究历史方面以研究精细而闻名于世,不过“细”需要具备“钱”、“精力”、“时间”为后盾,而国内文史类这几项正好欠缺。说白了,要钱没有,要人更不多(学生是流水帐,上完了就走人,老师没钱搞这个也不会常干这种没“效益”的工作)。如果把这几样解决了,楼主关注的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6 20: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问研究精细化和国人惯于“整体”思维的文化传统抵触。
现在一些中国文人说:中国没有诞生科学技术,是因为古人认为科学无用。

文化传统对世界的认识的精细程度决定了他的方向和未来。

并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国外许多学科的创始人活的并不阔绰,学科建立之后的拨款也不象国内只向效益化看齐。老罗看不懂老维的哲学论文,但同样拨款给老维研究,这种事情国内绝不可发生。

更何况缺的并不只在钱,而是钱的使用和透明度

这也算是国内的一门 环境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2:12 , Processed in 0.11745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