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33|回复: 7

[【文史类原创】] 关于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中一个小问题的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5 10: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世界通史类著作中,当要数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最具全面性和权威性,这一套书是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高校教材,主要供高校本科历史专业学生使用。我们以前学习的就是这套教材,其中一个问题想同大家探讨一下。
在《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的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的中国和日本”中,第一节是“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其中包括“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地理大发现的过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节是“文艺复兴”,第三节是“宗教改革”,第四、五节且不说。一般看来,这样的编排次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有一次有位老师问我们这几个方面的时间顺序是否有问题时,我的确有些疑惑:文艺复兴要早于地理大发现一个世纪之多,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对地理大发现的激励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可是为什么这册书把这两节的位置颠倒了呢?
在这册书的前言中,作者说明了世界近代史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这一分期的原因。以1500年为起点的原因有三:一是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二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三是“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1500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在前言中,编者还写道,“本书重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世界近代史既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所以本书把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放在重要地位,并且从1500年一直写到1900年,中间没有断线。”既然意识形态在本书中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那为何发生在先的文艺复兴却被搁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呢?真是令人迷惑不解。
编者在本册第一章的综述中也指出,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和宗教改革(1520-1570年)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的发生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宗教的改革。”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又各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鸣锣开道: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文艺复兴向资产阶级注入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在欧洲不少国家推到了作为封建势力顽固堡垒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并且为资产阶级锻炼了像加尔文教那样的精神武器。”细心读完这一段,不免觉得有些奇怪:这段话前面是按时间顺序来表述三者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的作用,紧接着三者的出场次序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了,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其它一些通史类著作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刘明翰主编的《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中,第八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第九章是“文艺复兴”,第十章是“宗教改革”。另外,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的《简明世界通史》(上册)中世纪篇中,第七章“欧洲封建制度的集体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中,第一节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节是“文艺复兴”,第三节是“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还有,金卫星、刘大明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也是如此,第一章“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掠夺”中,第一节“新航路的开辟”,第二章“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第一节是“文艺复兴”,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序幕”中,第一节是“宗教改革运动”。在这本教材的第11页这样写道:“地理大发现是在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的鼓舞下发生并完成的。尽管文艺复兴的起源早于地理大发现,但地理大发现作为人类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本书首先要对其予以叙述的理由所在。”作者恐怕也是感到将文艺复兴置于地理大发现之后必须有一个恰当的理由。可是这本书在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中却只字未提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此为何故?
以上所列举的几本著作分别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其中第一本是一般高等学校本科历史专业学生教材,一本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的教材。
其实,有好多通史类著作对二者的安排都是以时间的先后、影响的先后为顺序的。如周谷城先生的《世界通史》(下卷)第三篇之第一章“欧洲社会政治变革”中,第四节“上层文化之变动”,一开始就谈及“文艺复兴运动”(书中第667页),再谈“宗教改革运动”(第673页)。周谷城先生认为,“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其目的都在反对中世纪基督教,以谋人类的解放。从理论方面谋解放,则以复兴古学来发展人生,其结果为文艺复兴。从行动方面谋解放,则以实行新教来代替旧教,其结果为宗教改革。”而新航路的开辟一事是在第三编的第二章“由大陆活动到海外开拓”中谈到的。G•R•波特编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 文艺复兴(1493-1520)将文艺复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着重探讨文艺复兴对后来世界的影响,而仅在第十五章“新世界”提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扩张,在第十六章说明了“直到十六世纪的最后十年,新世界才对整个欧洲发生影响。”(导言第四页)《剑桥世界近代史》的这一分期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另外,马世力主编的《世界史纲》(下)的第一章就是“资本主义精神之源”,首先论述的就是“巨大的时代——文艺复兴”,接下来才写“地理大发现——冒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胜利”,再论及“宗教改革”,这样的顺序安排应是妥当的,能体现出作为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所产生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是值得一书的。还有李植枬主编的《宏观世界史》,他在第一编的最后谈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第二编中谈及“地理大发现”。这本书在前言中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这是本为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和一般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编写的教材”。这几本著作中,一本是译著,一本是老一辈史学家早期的作品,还有两本分别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的,其实这几本著作专业性很强的,他们并未把所谓的物质性的东西“地理大发现”放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前,而是凸现了文艺复兴在世界近代史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巨大的启发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5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主这个题目着实吓了我一跳,探讨这类问题着实不是小R敢妄加评论的,还是老司马说的那句话“成一家之言”吧。不过楼主的深挖、细琢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6 00: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错误带来的潜意识影响很耐人寻味

尤其出在 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高校教材  高校本科历史专业学生使用 这样阳光灿烂 的book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7: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起这个疑问的这位老师真的很厉害!他问我们的时候,很多人都一下子呆了,继而反思,我便是其中之一。
总的来说,读史学正规教材的同时,还是应该看看其他的版本,这样就有比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6 2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恩,不过吴、齐版的世界通史的确是很值得看,也很耐看的,偶就是尤其是作为世界史和国家关系史的入门学生,这套书是必读之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08: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形态浓厚,没有多大学术价值,还是看看剑桥版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18: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架构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的,但对于其中的内容觉得一般,论述基本上脱离不了以前教材的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9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研时就背这套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8 12:18 , Processed in 0.42315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