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2|回复: 0

[【心情日记】] 我看酷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3 18: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酷评


刘彦武

  文坛流行着酷评。先是《十作家批判书》出笼,要把\"获取了不正当声名的'经典'作家拉下神坛\";继而,余杰等人声讨余秋雨,于是有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余秋雨批判》;王朔也挺枪而出,抛出《无知者无畏》,把矛头指向鲁迅、老舍以及金庸等;葛红兵干脆为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艺理论批评各写下一篇《悼词》。一向门庭冷落的评论界,突然,一夜之间就\"繁荣\"了起来,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新热点。

  (一)

  \"酷评\"之\"酷\"不是当下青年流行语中含有\"俊\"、\"帅\"之意的\"酷\",而是尖酸刻薄、谩骂攻讦、恶意中伤。酷评不能一概而论,个别之处言中肯綮,但其主导倾向却隐含着浮躁不安的因素。酷评种种,大体有以下几类:

  (1)逮住谁就骂谁。这里的\"谁\"不是一般的无名小卒,而是声名远播的名人。如鲁迅、老舍、钱钟书、汪曾祺、王蒙、贾平凹、梁晓声、北岛、苏童、余秋雨、金庸、王朔、王小波等。灭这些名望高的人可以借此抬高自己,此其用意所在。当然,权威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的。向权威挑战不仅正当,而且完全必要。但有一个怎样挑战的问题,是持平批评,亦或是泼污水?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世界上要找一个无懈可击的人,是找不到的,不管他是或者不是作家。即使是《悼词》中所推崇的作家,恐怕也都是有缺点的。(2)求全责备。酷评家们的刀法往往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悼词》作者为要\"揭穿\"关于鲁迅的\"爱国主义神话\",指责道:\"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不是怯懦吗\"这种指责,看起来义正词严,其实却暴露了作者既不了解中国革命,也不了解鲁迅思想,却硬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的霸道作风。鲁迅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他反对赤膊上阵,提倡韧的战斗精神,这正是他深刻之处。而《悼词》作者却反而指责他不去执行错误路线,这岂不是颠倒是非,混淆正误。余秋雨\"文革\"中参加过写作班子,心有隐痛,但并不影响对他今日作品的评价,何必老揪着过去的旧帐不放呢?(3)抖露隐私。当代中国大众差不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情结\",加之几千年的民族传统又使他们特别注重人伦道德,常怀有道德义愤,若能煽起大众这方面情愫,便一定能赢得大众的心。所以酷评家们便翻箱倒柜,把一些名家的政治态度和生活作风展现出来,昔日文坛争斗的内幕乃至黑幕也给抖露出来。批评家的正业主要是评价作品的得失。为了全面分析作品,当然要涉及作家生平和人生道路,但决不是为发掘别人隐私而去发掘。(4)无视历史。酷评家们全然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无视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作家提出非分的要求。〈〈悼词〉〉中指责钱钟书道:\"钱钟书这样的人,他在'文革'中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实行的是乌龟哲学,鸵鸟政策,他假装专心于学术,对周遭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事情视而不见,强权之下,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人格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有什么资格做'文化昆仑'?\"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钱钟书能保持一个学者的清醒头脑,以沉默表示抗争。\"文革\"刚一结束,便有学术巨著〈〈管锥编〉〉问世,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人,总是历史地存在着。因此,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评估一个作家的贡献,主要应看他对前人发展了些什么,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高出些什么,或者有什么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而不应苛求过去的作家没有达到今天的要求。用当今某些作家的某种语感要求开启白话文学的先驱者们,并自以为是,非难起前人,那真有点数典忘祖了。

  (二)

  在社会转型期间,酷评家们在传媒诱惑和市场压力的挤压下,为了引来大众的亲睐而揭短、攻讦、讨伐、厮杀。出现这些情况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一方面,旧的评论话语和批评方法日见其绌,而新的有效方法和话语又未找到或不熟练,于是出现了批评的声音减弱乃至\"失语\"的状况。而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迅猛发展,亟需一些评论装点门面。这便有了媒体批评、广告评论等现象出现。实际上,这背后晃动着金钱和人情的影子。那些企图一夜成名的无名小卒或已有一定声名又怕失落的中小名人,与\"捧杀\"背道而驰,以\"酷评\"方式,说些刺耳的话语,引来社会的注意和同行的关注。其实,棒杀与捧杀一样均败坏了批评的声誉,损害了批评的价值。我以为,文学批评要摆脱如此尴尬,走出今日困境,必须:

  走向客观化。酷评,其实就是忽视、抛弃、抹煞了文学批评不可缺少的客观性,而主观性过度膨胀、肆意泛滥的批评。文学批评不能完全仰仗于自己的经验和印象。一位知名作家近来热心酷评,读他的批评文章,知道他骂金庸是因为他读不下去金庸的作品,虽然下决心耐着性子读,也似乎没有读完金庸的任何一部武侠小说。在尚未认真阅读作品的情况下,无论是甜言蜜语,还是张口就骂,都是无视批评对象的客观性而主观性过度膨胀的批评。提倡客观化的文学批评不是否定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家自我的存在,不允许批评家在文学批评论著里拥有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情感、欲望的权利和空间,而是在恪守文学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对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作品进行最符合时代文学生产关系和最切合文学实际的说明和阐释。文学批评的客观化需要符合文学实际的理论指导,承认和尊重文学自身的客观规律,承认和坚持文学作品的客观标准,面对作品客观面貌,对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进入文本内部。当前批评的文学性正受到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文学被泛化了,泛化成了无边无际的\"文化\"或是别的什么。一些批评家的眼里甚至没有了文本,或者是即使看到了文本,那也只是利用它来说自己的话。他们不是从内部发掘文学的审美性,而是更乐于从外部谈论社会、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把文学研究推向广泛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往往将社会文本等同于文学文本。《悼词》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要找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一种伟岸的人格\",然而找来找去找到的却是一生都没有写过文学作品,或者偶尔写过一点文学作品的人。这又怎么能称得上\"文学大师\"呢?显然,《悼词》批评的重点不在文学性上,而是在政治伦理上,同时兼及个人道德。贾平凹无非写了本《废都》,酷评家用得着指着人家说:\"纵万般风情,肾亏依然\"。谁考证过庄之蝶就是贾平凹?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的原封不动的翻版?即便如此。酷评家们也只宜去分析作品的得失,而无需拿作者的私生活乃至隐私来招徕顾客。不去读作品,不去读懂作品,就妄加评议,只能是隔岸观火,痴人说梦。

  警惕\"文革\"余毒。酷评家们尽管他们手中挥舞的是新式武器,而脑子里却装着许多旧意识。比如,那种\"横扫一切\"的架势,那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调门,强词夺理、乱加人罪的手法,要人死而不要人活的残酷无情,与\"文革\"中流行的观念形态和整人手法多么相似啊!文化大革命虽然早已宣布结束,而且被明文否定,但是深层的文化结构如不加以改变,长期积淀下来的旧有思维模式就难以涤除。而错误的东西余毒未尽,就必然会在其中发酵,继续贻害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

  真正的评论,靠思想立足,以智慧闪光。马克思把辩证法比成\"爱的慧眼\"、\"纯朴之光\",力求同时考虑积极面和消极面。钱钟书用\"辨证批评\"(詹明信语)指陈黑格尔对中国语文的知之甚少,鲁迅当年也痛打落水狗、乏走狗、哈巴狗,他们得理也不饶人,关键在于对文学抱有建设性态度,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积累和建构。当下的酷评,无非是在制造一些\"文字垃圾\"。靠骂人、揭短,只能是末流的批评。历史和人民是最公正无私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岁月和一定空间范围的人们筛选过的东西,能流芳百世,\"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那些泛起的沉渣,不管有多少人在那里鼓噪,终究\"无可奈何花落去\"。作品如此,批评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0:25 , Processed in 0.2225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