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56|回复: 0

[【心情日记】] 转贴:转自新语丝。“义和团战争之感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7 11: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义和团战争之感叹

  作者:钱文军

  人类近代史上最扑朔迷离的一场战争就是义和团战争,一百余年来,世界各
国无数学者竞相研究,依旧没有公认的结论。例如美国基辛格讲座教授相蓝欣,
广泛收集了中、英、法、意、日、俄等国公私档案、文件甚至私人信函,面壁十
年有余,依然不敢断言全部弄清楚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只是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外双方在交流方面的误解和一系列由此引起的非常事
件。”但他认定: “中国的一些教科书曾将它描述为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
英勇壮举,而清廷迫于人民压力也进行了反抗,这种说法则根本站不住脚。”
(参见:《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第6页)

  即便是当事人,许多事情也未必都说得清楚。例如,德国公使克林德在1900
年5月26日公使团联席会议上说:“这是瓜分中国的开始。”这是中国学者们很
爱引用著名的事例,例如王树增所著《1901年》第二章第八节就用这句话做题目,
本节最末一段:“在得知各国军队已经向北京进发的时候,克林德显得格外兴奋,
他说:‘先生们,这是瓜分中国的开始。’”(《1901年》,上册,第 247页)
张海鹏在《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里也称:“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
在各国公使决定调兵的集会上说过‘这些行动就是瓜分中国的开始’。” 他们
在这里都玩了个巧妙的时间游戏,那天尚未发生“各国军队已经向北京进发”这
样的事情。公使团决定向大清国总理衙门提出调兵进京请求的时间是5月29 日,
丰台车站被义和拳捣毁之后。而且,克林德根本就没有说过上述话语,他的原话
是:“期望中国政府采取有效行动或调兵进京护馆的想法都不现实,因为这是基
于中国政府还能继续生存下去。”他这句话被英国公使窦纳乐向首相禀报为:
“克林德用的语言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意思――即瓜分中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而
日本公使西德二郎也禀报说,他认为克林德的意思是:“中国问题的实质是一场
革命。公使们应该从现在就讨论如何瓜分中国的方案。”克林德的“话语”被各
国传到德国,外交大臣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克林德就未经政府允许所发议论做出
解释。克林德则认为是公使团在陷害他,情绪激动地花了两天时间向德国政府辩
诬。可德国政府依旧严厉指责他,即使按照他的原话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会使
别国误认为德国将在中国采取比别国更激烈的行动,这歪曲了德国政府的立场。
事实上,至今也无任何证据那几个国家意图“瓜分中国”。

  史料是有真假的,打个比方,现在才过去不到五十年,大跃进究竟饿死人与
否就已经争论不休;如果再过去三百年,那时的历史爱好者举证说:“我们的祖
先亩产稻谷万斤不算事,最高曾达十三万斤!”并且可以拿出1958年的各种报刊
来举证,很好,一定会铁证如山。此类历史是非尽管留给各国学者们去探讨,我
们只采纳各方面研究的合理结论,摒弃各类谎言。问题在于,当“冰/点”刊载
了袁伟时教授2002年的一篇文章之后,立即遭到查禁。这就成为另一个问题:自
从1949年以后,各类教科书一律把义和团描述成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一代又一
代中国青少年接受着此类教育,并形成他们的历史观。刚有一点不同声音就遭查
禁,这事情就有点费解:马克思主义里并没有书报检查制度的论断,恰恰相反,
马克思写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里边说:“书报检查制度骨子里隐
藏着一种用任何法律都无法消除的根本缺陷。”“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
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恶劣的”,不过马克思
紧接着说道:“可是各种制度却比人更有力量。” (载甘肃人民出版社《告别
乌托邦》,中册,中文翻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年历史考证版,第一卷
第一部分)不过列宁说:“从来也沒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甚
么必須普遍遵行的哲学历史公式,当作一种超过对某種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
的东西。”(《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57页)于是就必不
奇怪,只是说它是原则恐怕难以成立,既然那个主义并非“必须普遍遵守”,又
怎么能算原则呢?现在据说在胡总书记的干预下,“冰/点”已于3月1日复刊,
并刊登了张海鹏批驳袁伟时的文章,据说这只是一个新开端,一次大批判的新开
端。奇怪的是,义和团堪称封建迷信的登峰造极之物,它把中国历史中沉淀的所
有污秽全都搅和到自己身上,何以张先生会把“反封建”的桂冠扣在义和团头上?

  那么我们无妨看看当年的官员们又怎样?著名的“东南互保”是无法否认的
历史了,这个名单上有盛怀宣、张之洞、刘坤一、许应騤、王之春、余联沅、松
寿等,其实还有两个更著名的人物荣禄、李鸿章。正是这批满清最开明的洋务派
大臣,利用他们把持的南方各省军政大权,拒绝了朝廷命令他们协助义和团灭洋
的诏书,而这次拒绝,最关键的转折就是荣禄通过袁世凯打给张之洞、刘坤一的
电报,这个电报让他们不要理会北京来的诏书。细节我们不必罗列,当一国所有
开明大臣都无视“国难”,任凭八国联军剿灭 “抵抗侵略”的义和团时,可见
这支乌合之众占多少理。须知,他们当年可不是凭历史资料来判断是非的。而清
廷里所有主张官、团合力灭洋的,全都是腐朽透顶顽固派。这个基本事实至少可
以佐证,他们跟义和团一样,都是些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今日那些文人,例如
张海鹏等,以其笔墨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义和团势力歌功颂德,至少可以借用一
个成语:近墨者黑!

  在这些人士的反驳袁伟时的文章里,有一个论据被反复提起:就是说,到八
国联军打进来,义和团并没有杀一个洋人,只是打杀中国教民。张先生称:“据
美国历史学家施达格研究,在‘1900年5月31日之前,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在
中国的任何地方,没有一个外国人是死在拳民手上的;惟一的一个就是卜克思先
生在山东的遇害’。”(张海鹏:《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到
6月13日为止,拳民对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没有造成多少危险,对他们的生活也
很少骚扰,他们的打击目标主要是教民。”(《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第272页)
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1898年也向首相报告:“幸运的是,中国秘密社团的打击目
标并不是我们的传教士,而是教民。”看来至少某段时间内确实如此,但我们还
是会纳闷:在张先生和他的同志们眼里,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他们的命不值钱?
口口声声称颂民族主义的文人,却对义和团杀戮同胞甚至不放过妇孺的暴行歌颂
不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反之,当事人美国使馆卫队长迈耶斯说:“当时我
们意识到这些主动剿杀拳民,拯救教民的行动会更加煽起仇洋情绪。但当我们看
到浑身受烧伤和砍伤的教民不断地逃到使馆区时,我们这些血肉之躯不能不向他
们提供帮助,并将其他的教民从恶魔般的拳匪手中解救出来。”(同上书,第
275页)一支号称抗击外国侵略的武装力量,没杀洋人却专杀自己的同胞,而冒
险救援中国教民的却是那些洋人,这能说明什么?更有甚者,例如冯克诚、田晓
娜等编撰的《中国通史全编》,干脆称:“一小撮认贼作父的汉奸教民‘二毛
子’”。6月13日,奥国使馆卫队用马克沁重机枪驱散围攻使馆的拳民,他们把
准星调高,结果自然是没有人被打死,而义和团乘机宣传说他们“刀枪不入”。
并从此日开始,以焚烧教堂和民居、大规模捕杀中国教民为攻击手段,如此“民
族主义”,未免有些滑稽。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鸦片战争时没见义和团;英法联军时没见义和团;倒
是并无列强武装入侵的时候却冒出来一个“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了。即
使是1898年3月德国以武力相威胁签署的《胶州湾协定》,使德国获得99年租借
权事件,也因“巨野教案”引发。一句话,不是侵略战争引发义和团,而是义和
团引发八国联军入侵。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相关话题:正是趁着义和团引起的战
争,沙俄军队在“江东六十四屯”屠杀中国居民,并侵占了那里3600平方公里的
领土。如果连带 “庚子赔款”,义和团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只有灾难!如今某些
文人们秉承文革精神,大肆吹嘘义和团如何,其实不过沿袭着毛先生那个“痞子
文化”,从文革的报纸上抄一些文字来炫耀。例如“爱国主义”,意大利公使萨
瓦戈在义和团势头正旺时向罗马报告,他认为尽管中国百姓仇洋情绪极高涨,但
并无“爱国”心态,中国人对于欧洲人的“祖国”概念一窍不通,“没有人愿意
为中国做出哪怕是一点牺牲,爱国心在中国并不存在。”假如义和团属于“爱国”
行列,那他们的总头子慈禧太后就是“爱国主义”的领袖!

  还有,义和团爆发地为山东、河北、山西等华北各省,而这些地方恰是孔教
之根据地。相反,对于孔教淡薄之东南各省,却积极联保,拒绝卷入因荒唐引起
的义和团战争。说没有文化冲突因素恐怕只是一相情愿。1898年春德国租借胶州
湾时,几个德国兵捣毁了一座孔庙里的几尊泥胎塑像,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嚎
啕大哭,弄出个“公车上书”来。据现在学者们考证,那“书”并没有“上”,
清宫档案里别的文书汗牛充栋,唯独没有“上书”的任何记载,其实康只是派了
个门生拿这“书”去上海的租界里发表而已。细节我们不去理它,至少看出来,
近代中国的一切先进,都滋生于租界里,共产党也不例外。

  同一件事情两种反应,康氏这边呼吁改良,动员光绪皇帝变法;义和团那边
革命,滥杀中国教民以逞英雄。对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康有为等主张变法,学西
方的先进体制,于是遭慈禧太后无情镇压,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义和团则全力
“扶清灭洋”,坚决捍卫传统,于是慈禧太后喜上眉梢,不惜向西方十一国宣战。
可算泾渭分明,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一次进步还是守旧的分歧,向往进步的总是
采取温良恭俭让的改良方式,而顽固守旧的则崇尚暴力。

  本来,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评价,中国历来有识之士皆嗤之以鼻,陈独秀、李
大钊、鲁迅、胡适等等无一例外。唯有那些“只唯上,只唯书,不唯实”的人士,
才会慷慨激昂地拿圣旨吓人。袁伟时教授的文章写作于2002年,几年前它就遭遇
了毁誉参半的评论,据说曾有一些来自官方的夸赞。然而旧文重发,却株连了一
个专刊。有人说夸赞义和团是百年来的阴影,其实不是,它仅仅是近半个世纪以
来以强权横加之偏见。捍卫毛泽东的遗产还是开拓创新,是这次“冰/点”事件
的实质,我觉得,这个“冰/点”以大批判为复刊礼节,似乎又嗅到了《海瑞罢
官》时空气里的味道,至少,它是与和谐社会没多大关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5:47 , Processed in 0.1782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