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80|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简谈魏晋时期思想变化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0 09: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考验学术根底的一篇文章哟。
简谈魏晋时期思想变化的原因
    魏晋时期在中国的政治史上一段黑暗的年代,但是在思想学术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复杂、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帮助魏晋人跳出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哲学、人生的大胆的见解,一改思想界因循守旧的沉闷的风气,而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老庄、佛学、道教的兴盛,而儒学日渐式微,趋于衰败。尽管当时的许多观念在我们看来显得颓废、荒谬和玄虚,但是却对其后唐宋思想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比较魏晋和之前两汉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汉代独尊的儒学在魏晋时期却走到了穷途末路,要探究其缘由,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到这两个时代的过渡期: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东汉桓灵二朝的皇帝都是小娃娃,而且外戚失势,顺理成章的就是宦官得势。当时所谓的“十常侍”,把玩朝政,媚上欺下,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卖官鬻爵,一手遮天。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最易激愤,于是掀起了以太学生为主体的激烈的抗议运动。青年太学生,将来就是朝廷的官员。他们的不满,势必影响到宦官当政的根基的稳固。所以接下来的党锢之祸,将那些优秀的官员和读书人,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流放的流放,偶有侥幸逃脱的,也大都远离庙堂,避祸江湖。宦官们的兄弟亲戚纷纷填缺,遍布州郡。残酷的现状,使一大批读书人不敢再谈政治。名士们只能归隐田园,寄情酒色,闲谈取乐,遁世避祸。
    再者,农民与朝廷的矛盾激化,使得张陵、张角之流有机可乘,前者的五斗米道和后者的太平道,都成功地用宗教所虚拟的幻境将农民们团结起来。十余年间就有了遍布八个州的数十万教众。于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一时兵戎四起,战火不断,读书人的前景愈加阴暗。
    诸葛亮作为当时读书人的优秀代表,他的人生目标也不过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当时读书人的心态。而这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与儒家一贯倡导的积极救世,已经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这时候出来一个曹操,稍稍稳定了当时的局面,然而曹操并不看重儒家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繁文缛节,他一纸《求贤令》,不管你是否卑鄙下流,寡廉鲜耻,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我就收用。这给了儒家几百年伦理道德的基础沉重的打击,也给看到了些许光明的读书人们当头一棒:只要有才,强盗流氓也能做官,我恪守这些三纲五常,条条框框又有何用?这样一来,许多村夫、走卒咸鱼翻身,登堂入室,曹操手下多了不少出身卑鄙的文人武士。而一些儒者,像孔融、杨修、弥衡,却因为看不惯曹操而没有得到什么好的下场。
    曹丕登基之后,又和他父亲有所不同,曹丕推的是无为之治,慕的是黄老之风,俨然是道家的思想。他的弟弟曹植尤为明显,一篇《骷髅说》,最能体现他轻生厌世的想法。“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连守节都贱了,儒学的衰败可见一斑。
    晋代后期,社会又陷于动荡。先有八王之乱,后又五胡乱华,连非主流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流入了中原。读书人再也看不到遵守儒家伦理道德的前途,找不到积极救世的道路,陷入了消极颓废的境地,因此玄学的兴起,老庄的盛行,佛、道的传播,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以上都是儒学败落的外部因素。而它几百年的基业之所以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它内部的腐败堕落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皇的焚书坑儒,对于儒学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儒学传统教义的继承在这段时间出现了真空。恢复前人学说的重担就落在了西汉初期的读书人的肩上。可惜他们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待到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这种霸道的行径已经与孔子所倡导的相违背了。之后的儒者,也许是为了增强其注解和训诂的说服力,将正统的儒学和不入流的鬼神阴阳联系起来,居然也能自圆其说。一时间儒家的各种经典都和阴阳五行挂上了关系,连《诗经》这样纯粹的典籍也未能幸免于难,各种经书被注得乌烟瘴气,儒学也成了一个畸形儿。而且当时这些人只是竭尽全力前人学说的恢复和继承,忽视了可能也是无暇顾及对前人学说的发展。结果落下了迂腐的笑柄并流传至今。这样的儒学,虽受到一些头脑清醒的学者所批判,但是由于有汉武帝的诏书作尚方宝剑,它的地位一时难以撼动。于是天地鬼神钝化了学者的思维,使得他们除了伦理纲常,就再也念叨不出什么有新意的内容,拘泥旧式,不思进取,导致儒学变得既不能救世,亦不能自救。这样没有进化的学说,再也没有力量能够赢得人心,慢慢就成了强弩之末。
    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儒学很快就退化地面目全非,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乘虚而入,给长久沉闷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导致了魏晋这段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时期的特殊状态。至于这个阶段思想文化的状况,就不在本文所要胡诌的内容之中,也不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18:38 , Processed in 0.35513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