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78|回复: 3

[【文史类】] 国学回眸*杨明照教授传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3 0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明照教授传略

在“天府之国”四川省的中部,有一个物资富饶、山青水秀的大足县,它是联名於世的艺术珍品——大足石刻的所有地。地灵人杰,著名的《文心雕龙》研究专家杨明照教授就出生在这里。

先生名明照,字韬甫,汉族。1909年农历10月23日出生在一个以“儒医”著称於乡邑的家庭。先生六岁不到,便与三哥同时发蒙,开始其漫长的求学生涯。先生的第一个老师,是他既教私塾又行中医的父亲。父亲对先生管教很严,期望甚殷,教他读的第一部书《龙文鞭影》,是很艰深的四言韵语。先生儿童时期即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每天都能按时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时至今日,还能背出其中不少句子。《龙文鞭影》一读完,接鹭而来的是“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以及《论语引专》、《四书题穷汇参》、《了凡刚鉴》等书,都成为必须依次诵读和阅览的要籍。之后,《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各种“歌括”又成为必读书。

先生少年时期,基本上是被关在家中读书作文。这使他有如笼中的鸟儿,渴望到大千世界去自由翱翔。机会终於来了,1926年春,大足县创办了一一年制简易师范,属公费。父亲叫他去报考。被出应试,即幸而获选。真乃喜出望外。进校后,学习更加勤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临近毕业之时,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新建县立初中开始招生。为此,先生夜以继日地突击学习英语,准备应试。考试结果,名列前茅中选了。

初中三年,所学内容十分丰富,有自然科学、音乐、美术等各种课程,但先生对国文万为偏爱。当时的国文课每周六学时,共上六学期。教国文课的老师姓蒲,先生很喜欢听他的课,对每周六学时的国文课,犹觉未足。蒲老师也十分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每逢寒暑假,都借书给先生看,并规定要交读书笔记。在蒲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先生阅读了大量新书。谢无量的《中国六大文豪》等名著,就是那时通读的,这开阔了先生的眼界,进一步引起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初中刚一毕业,适逢重庆大学文科预科第二次招生。先生跋山涉水,兴致勃勃地赶到重庆参加考试,结果不虚此行,夺标高中。

由於先生所读的简师、初中和重大预科都是新办的学校,无论是课程和设置还是学习气氛,都胜过早办的学校。尤其是担任各课的老师极其认真负责,当时教文科预科的老师有的还是教大学本科的,踏上预科的讲台,小试牛刀,游刃有余。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给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这些老师将他引上了终身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婉容词》的作者吴芳吉老师。1931年春,先生已是文预科二年级学生,吴老师给班上开“文学概论”课,博学多识,善於讲授。经常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辞句,讲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文心雕龙》那宛转自如的骈文,全大思精的理论观点深深吸引了青年时期的先生。从那时起,便与这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巨著结下了不解之缘。买了一部石印黄叔琳《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学识渊博,得文遒丽,在他的笔下,四部群籍,任其驱遣,微事数典,“用人若已”,宛转自如。但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困难:有不少地方一般人很难读懂,自明代以来,尽管有王惟俭、梅庆生、黄叔琳等学者对这部书进行过校注,但疏漏和错误之处甚多,并且有不少重要之处根本没有校注。先生常常因为不能穷尽其意而苦恼。当时某老师常常在讲授“六朝文(含《文心雕龙》)”时也碰到“拦路虎”。面对这一大难题,生性倔强的先生便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这部极有价值的书尽量准确地校注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初生之犊不畏虎,1932年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尽量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开始攻关。当时他并不懂得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知识,也未听过这方面的课程。但他迎难而上,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渐由不懂而懂得一些,由不熟悉而熟悉一些。“真积力久则入”,他废寝忘食地钻研,终於有了初步收获:他的第一篇心得体会写出来了。将此文呈交一位心服的教师斧正,教师阅后批道:“文中多所匡正,发前人所未发,大有可为!勉之,望之!”这一评价,给先生以极大的鼓舞!在老师的启迪下,遂继续深钻。天未尽的地方,极有补校补注的必要。为此,先生在研读中,偶有所得便分条记录,日积月累,逐渐增多。后来借得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叹其取精用弘,难以几及;无须强为操觚,再事补缀。但既已多所用心,不愿中道而废。於是弃同存异,另写清本。嗣后如有增补,必先检范《注》然后载笔。在研阅范《注》过程中,先生眼现范《注》的不少疏漏和错误,便逐条清写,撰成《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后在燕京大学《文学年报》上发表(1937,3期)受到同行学者好评。1935年秋,重庆大学并入四川大学,先生也自然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他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夏,就把这些年弋钓所得清写为毕业论文,题目是《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当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庞石帚教授看后非常赞赏,给这篇论文打了满分——100分。

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先生在补校补注《文心雕龙》的同时,还从事《刘子》的校注工作,并写出了初稿。1938年发表在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第四期上的《刘子校注》,就是用这部初稿增校几种版本后付印的。另外,还写了《春科左氏传君子曰微辞》、《刘子理惑》、《说文采通人说考》等论文,这些以后都发表在《文学年报》上。

1936年秋,杨先生对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指导教师是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在郭先生的指导下,先生继续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

当时的燕京研究院集中了国内一批著名学者,治学条件极为优越。一进燕园便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在研究院的第一学年,他选择修了顾颉刚先生的“春秋史”,闻一多先生的“诗经”,钱穆先生的“经学概念”和容庚先生的“古文字学”等课程,老师们各有特长的治学方法,对杨先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形成他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院的第二、第三学年不再选课,枕经籍书,起早睡晚,颇饶读书东趣。在《文心雕龙》研究上,多方参稽,所得比过去增多。多年的努力,终於结出了硕果,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柱》一书,杀青定稿,作为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顺利通过。这本书成为先生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在海内外引起了重视。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皆相继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校校》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杨氏撰写此书极具匠心”。“这是杨氏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王更生所库“树立新的断代”之说,决非过誉之词。“自范之澜、杨明照的注本世之后,无论港台或大陆,近三十年来的注本,无不以范、杨二家为基础”。美国的刘若愚、施友忠、日本的户田浩晓,与膳宏等不少著名学者,皆曾引用该书,并给予好评。

在研究院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以外,先生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吕氏春科校证》、《太史公书称史记考》、《刘子校注》、《九鼎考略》、《吕氏春秋高诱训解疏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1937-1939)和《文学年报》(1937-1939)上。短短三年时间,收获如此之丰!研究院的求学生涯,是先生学术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1939年,先生结束了他的求学生涯,走上了讲台,成为燕京大学的一名助教。1941年至1942年,执教於北平中国大学,1942年返蜀,执教於成都燕京大学,升任副教授。自1946年始,先生回到母校四川大学,1950年升任教授,并执教至今。

先生教学极为认真负责。在建国前的十年中,先生曾讲授过“大一国文”、“文献知识”、“历代文选”、“六朝文”、“《昭明文选》”、“读书指导”、“《淮南子》”、“《文心雕龙》”等多门课程。除了努力教好各门功课,应付繁忙的教学任务外,仍抽出时间,坚持学术研究。先后写出了《刘子校注》、《包朴子外校笺》两部专著初稿,另外,还发表了《史通通释补》(1940年《文学年报》第6期)、《梁书刘勰笺注》(1941年《文学年报》第7期)、《郭象庄子注是否窃向秀检讨》(1940年《燕京学报》第28期)、《抱朴子外篇举正》(1944年《中国文化研究彖刊》第4卷)、《汉书颜注发覆》(1946年《中国文化研究究彖刊》第五卷)……等十篇论文。这一时期,是先生学术研究的第二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真诚地向党靠拢。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文学理论。明确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厚今薄古”等原则。在教学和研究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1958年下半年,先生不幸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为了坚持科学研究,他让老伴把砖烧热,用以烫烫患部,尽管大汗淋淋烫热难忍,仍咬牙坚持。但由於病情加重,先生终致床不起。学校及系领导让他全休,但先生却不肯白白浪费时光。他把枕头垫高,让孩子们把需要的资料找来,对照着已出版的《文心雕龙校注》,又开始了重新“补注”工作。病情稍一好转,先生即坚持每天锻炼,最后治好学关节炎,又走上讲台。1959年,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过“知命”之年的先生决心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从1959年至1963年,发表了《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文学思想》(1962年《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刘勰论作家的构思》(1962年《四川文学》2期)、《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1959年《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重申必须重视引文和注明出处》(1961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57期)、《刘勰论创作过程中的练辞》(1962年《四川文学》10期,《汉魏六朝文学选本中几条注释的商确》(1962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96期)、《〈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商确的几个问题》(1978年《文史》第5辑)等等。这些论文,有的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获学界同行的重视和好评。

“十年内乱”时,先生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百般凌辱和摧残,被分派去扫马路、冲厕所,动辄得咎。在那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日子里,先生没有动摇自已的信念和追求。每天应付了造反派分派的“工作”回家后,就把房门紧闭,将过去收集的资料和各种版本翻捡出来,摊在一张大床上,继续进行《文心雕龙校注》的补订工作。为防意外,他准备了一张草席,如有不速之额敲门,就立刻打开那张草席,将床上的“违禁物”——书籍和资料盖上,然后徐步出来应付。一个严冬的下午,先生一家被造反赶出学校,住进了两间狭窄而潮湿的陋室,在恶省的环境下,先生没有停止研究工作。小屋早晨光线不好,他就带上一本平装的《文心雕龙》到屋后生产队的菜地边去研读。后来搬进城里新戚家,生活和工作条件才稍有改善。每天专心致志地工作:上午依次重温六朝典籍和浏览唐宋类书,午后则逐篇增订《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及分类补充《附录》。志趣所钟,虽严寒酷暑,从未间断。因而久已荒疏的典籍又熟悉起来了;多年收集有关《文心雕龙》的种种资料,得以分别部居,不相离厕了。当写出清本与原已印行的书比较,《校注拾遗》部分多了五分之二;《附录》则扩充得更多,由六类繁衍为九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十年浩劫,多少人虚掷光阴,而行生却抢回了这寸金难买的宝贵时光。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先生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海内外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先生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四十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则将此书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成为“誉满中外的洋洋巨著”。

打倒“四人帮”后,70高龄的杨先生又焕发了学术青春。先后发表了《刘勰卒年考》(1978年《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刘勰沥惑论撰年考》(1979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业刊》第1辑)、《〈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1980年《文学评论业刊》第7辑)等八篇较有质量的论文。1979年,先生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也除了忙於系上的工作外,还担负了指导研究生的任务,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杨先生担任了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部、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业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1978年和1980年,先生不幸患病,先后动了两次手术,膀胱害去了一部分,体质日衰,目力锐减。他的儿女们都非常着急,特别是曾获世界乒乓球双打冠军的小女儿杨莹,专程从国家乒乓球队赶回来看望和照顾父亲。家人们都劝他好好休养,勿以学术为念。但先生并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每天黎明即起,到校园中慢跑。以后,身体慢慢复元。如今先生银髯飘飘,红光满面,目光炯炯,步履稳健。他正抓紧有生之年,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学术多作贡献。近年来,招收了几届硕士和博士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版了四十万字的《学不已齐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二十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并已完成约八十二万字的《抱朴子外篇校笺》由中华书局出版。同时,还发表了《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色》(1985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业刊》第十辑)、《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1986年《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等论文,在学术界产很好的影响。

1989年,先生八十寿辰,四川大学中文系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贺杨明照教授八十寿辰暨执教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外学者及先生受业弟子纷纷赴会,撰文敬贺。

台湾著名学者潘重规教授寄来了论文,并附上贺辞,潘教授写道:“杨明照教授精研文心,蜚声国际。著述之丰,钻研之勤,举世罕匹。”曾於1960年为先生撰写书评的日本著名学者户田浩晓在文章中写道:“余曾读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受益甚大。后在《大安杂志》上草短章而述所感,因此与先生结学缘。后辱蒙《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惠赠 ,知先生之识深,学而不厌,老而愈健,……人品高雅,钻仰无极。”意大利女学者珊德拉写道:“杨明照教授不仅是一位享有国际盛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非常不凡的人物。在我翻译《文心雕龙》的时候,杨教授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这些文章仍是我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珍贵参考资料。”台湾著名《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王更生教授指出:“学不已齐主人杨明照先生,是我国《文心雕龙》学界的泰斗。……回忆1962年,当时台湾在《文心雕龙》研究的园地里,还没有完全脱离荒初辟的局面时,幸得拜读先生大作《文心雕龙校注》,从此眼界始远,胸襟始宽;并以为先生的论断客观,不仅可以上继黄札范疏,而资料的详佣更有过之。”(以上数段引文皆见成都出版社1990年6月版《文心同雕集》)中外名家的评论,充分肯定了先生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国际性的学术影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先生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眼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产出版了双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这就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约八十二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该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於1991年12月出版(96年又再版),下册於1998年3月出版。这部巨著的出版,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饶完颐教授为此书撰写了题为《谨慎、精细、博洽——评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的长篇书评。书评开篇即曰:“:今天学术界最走运的学问,无如龙学和红学,龙学是《文心雕龙》研究,杨明照先生是龙学的奠基人,世所熟知,不用介绍。杨先生一九四○年在燕京大学国文系当助教时,开始从事《抱朴子外篇》的校〓笺注工作,到一九八九年十月定稿时已八十矣,一九九七年七月再校,年八十八。最近全书两巨册先后由北京中华书局印出,列为新编《诸子集成》重点著作之一,上册六面三十九页,下册八百○六页,共一千四百四十五页。耗时半个世纪的力作,终於面世了,可说是古籍整理中的盛事。”饶宗颐先生评道:“校文方面,杨先生书了极大的抉择、搜罗与处理的功夫 。……这一类对原本改订有“独到”的校改,不知有多少处,使本书没有捍格难通地方, 怡然理顺;他又不擅行改易本文,只在注释中详细陈明,足见他的矜谨、精细,和校勘的功力。笺释方面他对古籍经史子书的滚瓜烂熟,引证词句出典,可说是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印证史事,不惜穿穴各书,追寻到底,令读者心悦诚服。”“研究《外篇》的难度极高,杨先生此书呆说蚕业初开,十分艰辛的凿山工作,是他第二椿对古籍整理,特别是道教史著述具有奠基性的贡献。”(以上评语见香港《明报月刊》1998年5月号)。

台湾著名龙学家王更生教授评论曰:“往年我读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其资料的丰赡、捡择的精准、审办的眼光;不仅为《文心雕龙》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同时在我以后问津‘龙学’的过程中,更受到极大的助益。现在何其幸运,双得拜读他这部新近问世的《抱朴子外篇校笺》,对这位勉力不怠,皓首点勘的学者致上无限的感佩。”“杨明照老先生的《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册,全书除正文五十卷的《校笺》外,上册扉页有〈前言〉,下册书末列〈附录〉,一千四百四十五页,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先生以著作等身的成就,耄期将至的高龄,还如此谦冲自牧,热爱学术,这种老而尔坚、志高行洁的风范,永远是青年们的楷模,科研界的先锋。总之,《抱朴子外篇》五十卷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石,而沈埋於荒烟蔓草间;幸经先生慧特识,倾毕生之力,披荆棘,斩荒秽,发幽阐微,钓深致远,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册,此不仅大有功子葛稚川,相信千百年后,有欲穷《抱朴子》者,亦必以此书为肯綮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13 00: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明照部分著作目录

--------------------------------------------------------------------------------
春科左氏传君子子曰征辞 文学年报 39期第3期

说文采通人说考 考古社刊 37年第6期

庄子校证 燕京学报 37年第21期

双剑论荀子新证评 燕京学报 37年第22期

刘子理惑 文学年报 37年第3期

九鼎考略 文学年报 37年第3期

吕氏春科校证 燕京学报 38年第23期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 文学年报 37年第3期

书铃夫虎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后 燕京学报 38年第24期

评开明板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文学年报 38年第24期

刘子斟注 文学年报 38年第4期

太史公书称史记考 燕京学报 39期第26期

吕氏春科高诱训解疏证 文学年报 39年第5期

史通通释补 文学年报 40年第6期

郭象庄子注是否穷自向秀检讨 燕京学报 40年第28期

五霸考 文学年报 40年第6期

吕氏春秋校证补遗 文学年报 41年第7期

抱朴子外篇举正 中华文化研究系列 44年第四卷

汉书颜注发覆 中华文化研究系列 46年第五卷

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 四川大学学报 57年第4期

文心雕龙校注 上海古典文学社 58年第1版

葛洪的文学主张 文学遗产 60年第318期

论文应重视引文和注明出处 同上 61年第357期

汉魏六朝文学选本中几条注释的商确 同上 62年第396期

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思想 文学遗产增刊 62年第11辑

刘勰论构思 四川文学 62年2月号

刘勰论练意和练释 同上 62年10月号

读梁书刘勰传扎记 成都晚报学术副刊 62年第1期

文心雕龙中值得商确的朵个问题 文史 78年第5辑

刘勰座年考 川大学报 78年第4期

梁书刘勰传笺注 中华文史论业 79年第1辑

涵芬楼影印文心雕龙非喜靖本 同上 79年第2辑

刘勰灭论撰年考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79年第1辑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前言 川大学报 80年第2期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 文学评论业刊 80年第7辑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 文学论集 80年第3辑

文心雕龙时序篇‘皇齐’解 文学遗产 81年第4期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上海古籍出版社 82年第1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举正 中华文史论业 82年第1辑

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外篇 文中知识 82年第7期

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序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业书 82年第1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上) 文史 82年第16辑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下) 同上 82年第17辑

我是怎样学习和研究文心雕龙的 川大学报 83年第2期

重新校注文心雕龙的初步设想 文心雕龙学刊 84年第23辑

抱朴子外篇校证(上) 文史 84年第23辑

抱朴子外篇校证(下) 同上 85年第24辑

从文心雕龙看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色 古代文学理研究 85年第10期

学不已齐杂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5年第1版

水经江水主巫峡段描绘非郦道元作 文学遗产 85年第4辑

培养博士生的肤浅体会 高教研究 88年第3期

再论刘子的作者 文史 88年第30辑

修订刘子校注 古典文献研究刊之二 88年第1版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也’句试解 文史 90年第32辑

抱朴子外篇校笺前言 川大学报 92年第2期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 中华书局出版 91年第1版 96年第2版

归来阁记 江油李白纪念馆刊石 90年徐君无闻 篆额并书

文心雕龙有重注必要 文心雕龙研究苍萃 92年第1版

读户田浩晓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遗产 92年第2期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 中国古籍研究 95年第1期

庆贺香港回归 世纪之光翰墨抒怀 97年第1版

抱朴子外篇校笺(下) 中华书局出版 97年第1版

文心雕龙板本经眼录 学术集林 97年卷11

詹英文心雕龙义证发覆 同上 97年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0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弢甫先生晚年言谈录

作为四川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从2000年开始,我受系里委派,临时担任杨明照先生的助手,直至2003年毕业。三年期间,得以面受宏旨,亲聆甘言。先生回忆往事,情深言切,评论是非,鞭辟入里,勉励后学,必以身教之。不敢或忘,于是笔于日记中。先生遽归道山,于今已近一年,翻检日记,追忆先生晚年,愿意公诸于怀念弢甫先生的各界人士。


2000年10月31日

向宗鲁先生曾说,真正读书的人案头是没有类似于《辞海》、《辞源》之类的工具书的。但向先生从小习四部书,并且是才子,博闻强记。我们天性迟钝,偶尔一用也未尝不可,个人有个人用功和突破的方式,笨人自有笨办法。要想知识面博一些,就必须用功,“人而一,我已十之,人已十,我已百之。”我不读、也读不了《尔雅》,我觉得《尔雅》不容易读,《诗经》有韵,有的古书有句读,《尔雅》只有名物。

我已经92岁了,年纪大了会带来一些不方便,比方说如厕频繁、眼花等,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一点都不担心。

2000年11月1日

燕京大学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燕京学报》、《文学学报》作为学术的园地,使我从中学就准备起的论文得以一一发表。考燕京大学时,我外语只得了25分,亏得郭绍愚先生赏识我的国文答卷,和陆侃如先生一起力主破格录取。入校后,系方还一再要求我跟本科生一起学英语哩。燕京大学图书馆不拘学生借多少书,但期限很短,多至两周吧,逾期不还要罚款。

2000年11月4日

不要因为一时偷懒,不注明出处,以后却不得不花更多的工夫去弥补,有些遗憾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严可均《全文》里的墨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里的白框,就是由于一时偷懒而再也无法补上,留下的终生缺憾。为学在于积累,一天都不能放松和中断,不能放任自己。手头要多备几个本子。我入读燕京大学时,去得晚,一般的寝室没住上,就住招待所。恰好同室的一位姓吴的同学考起了清华,所以一间屋子就我一个,光洁的地板上摆满了我的书。我让你从中摘抄《刘子》的《子苑》、《彭氏类编杂说》等,都是古人“用功”的书。

2000年11月14日

做考据是最难哩,也最容易被人说三道四,乾嘉时代的一些学者是真正搞学问的人,而今天没有多少有心人了。在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专心,但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脱离政治。可以不过问,但必须了解。你自以为可以脱离政治,而政治不会脱离你。

2000年11月26日

我最近又添了一种毛病,穿得厚,周身痒,但这也是老年人正常的现象,我不会为此而悲观。国内像我这么大年纪的学者也并非我一个,但大都不能搞业务了。

闭目养神可以,任凭自己的兴趣打麻将也可以,但都免不了空虚,人需要勉励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我的父亲享年88岁,我的幺弟尚健在,我们算得上长寿世家,我的爱人比我仅小两岁,在她的家族中,还没有她这样的高寿哩。生命在于运动,我的爱人不是每天坐到起,她从没停止过家务劳动。我每天坚持锻炼,发觉左臂有些僵,就转动左臂,右臂也是这样,想尽方式使身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处于活跃的状态中。我是在乡下出生和长大的,那里山水环绕,空气清洁,一点儿也没有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不知道那儿现在变样没得?

2000年11月29日

(先生身着厚厚的外衣,看上去有些臃肿,当先生为了解释得更详细些,从座位上起身找笔或书的时候,步子已碎微而蹒跚。)昨天我参加了项楚先生弟子的博士论文答辩,我准备把这次作为最后一次。西南师大的徐永年和我做过病友,在我的门下执过弟子礼,我书房中的字幅就是他执笔的。但英年早逝,没能调到川大,很可惜。

2000年11月30日

世上骗人的事情太多,骗人的人太多,各行各业都在骗。别人能骗你不能骗,骗人总要被揭发的。我最敬佩的两个人,一个是钱钟书先生,一个是季羡林先生,两个人都小我两岁。

2000年12月7日

重庆大学并入四川大学,我和同学们一起于“双十日”赶车由重庆辗转至成都。当时川大有一位研究西洋史的领导讽刺四川是“二云省”,所谓二云,一是阴云,一是烟云。当时人们抽鸦片成风:左宗棠反对鸦片,却被下人蒙骗,在买叶子烟的时候,偷偷地喷上了鸦片水,以致染上烟瘾。有一位嗜烟成瘾的学者,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的时候,因为北京没有鸦片而拒绝返回。抬滑竿的民工穿得破破烂烂,卖命劳动,只为了获得饭费和烟钱。一个因经营鸡蛋生意而暴富的商人一天到晚抽鸦片烟,以致老鼠也染上了烟瘾。成都街头烟馆林立,火锅也被经营者偷偷地加上鸦片球。戏班子里大部分人都抽鸦片,火车上三等车厢的人公开吸吗啡。

2000年12月12日

俗话说“读不完的书,杀不完的猪”,书是读不完的。“天高皇帝远,人少畜生多”,用来形容西北边地,是不是很形象?关于四川人也有两句俗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顶不到一个四川佬”,“站在峨眉山,看到锅边边”,前一句说的是四川人精明能干,后者则是说他们自以为是,目光狭窄。

2001年3月6日

(先生于最近开始清写《增广刘子校注》一书,并拟好了前言,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四期。先生拿给我看两页写好的正文,一如先生以前的手稿,工笔小楷,一丝不苟。)

今天早上我的作息规律有异常,平时九点上床,早晨三点就醒了,从未变过,今天六点钟才醒。(先生略显疑虑,但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

2001年4月1日

平时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不能做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三个短语是相连的。孙文先生说: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也是这个道理。我每天必读《参考消息》,必看《新闻联播》。日寇入侵时,我从北京返回了四川,私下决心如果日本打到四川,我就要挺身而出,组织乡人建立游击队,利用四川多山的有利地形抗击日寇。不想日本兵到了贵州就不再往前进了。

2001年4月15日

我跟你们不同,我的有生之年不多了,必须抓紧时间,最近也是忙得一塌糊涂。有时3点钟就起床了,想怎样组织材料,怎样下笔等等,天还没亮时深思熟虑,天亮后动笔。写定稿前就用烟盒纸拆下来作便笺,反复打草稿。前一天写下20个字,今天想到可以用10个字来代替,便改过来。

在中美撞机事件中,中国人扬眉吐气,美国丢了脸,连英国也不附和美国。老布什解放前在北京做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官,我推断小布什跟随父亲在中国呆过,所以他眼中的中国可能还停留在旧社会,幼稚、有偏见。中国尽管变得日益强大,但在很多方面不如美国,尤其是科研。

2001年11月5日

(从上次记下些东西的4月15日到现在,已有半年时间了,在这中间,去杨先生府上的次数的确是减少了,但却也没有断过。静穆的大客厅,和善的小保姆,依然是我上次离去时的样子。先生的书稿加厚了,衣服加厚了,然而先生依然是强健的先生,书房依然是充满烟味的书房,最不差分毫的,是我依旧打着哈欠,先生依旧神采奕奕。)

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名言对我启发很大,我把它抄在纸上,放在面前,经常可以看到。要看得开,看得远,这么多年,他们把我整倒了吗?文革中,强迫我扫马路、冲厕所,为了防止被人揪住另一条新罪状,我一大早爬起床,看自己的大字报。但我不是无心人,我在看《毛主席语录》的时候,心中也不忘记业务。这么多年,他们把我整倒了吗?

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造反派把我赶出学校,住到磨房街的一幢房子里,心想,再也利用不了图书馆搞业务了,想不到出门一看,门对面正是省图书馆,而且无人知晓,在这里可以放心搞科研。图书馆的负责人跟我很熟,也乐得把书借给我,藉此可以减少书虫的生长,这叫做各有所图,各得其所。

2001年11月8日

我的家乡在大足,大足的得名不是因为脚板大,那是胡说。足是富足的足,武则天有一个年号即大足,但大足和武则天的年号无关。虽然名字很富足,但历史上的大足并不富庶,文化水平也不高。初次见面互道乡籍,甲问乙:老兄贵籍?乙若答:大足。甲便会说:你客气哟!不是讥讽,暗含讥讽。大足的文化教育落后,但大足石刻是世界闻名的。这里民风淳朴,在抗战中没有受过兵荒马乱的害。(室内渐渐暗了下来,打火机一亮,我看到了先生红润、安详的面庞。)

2001年11月16日

(先后编辑过多期《学林春秋》的张世林先生从北京致信给先生,信中说联系了朝花出版社准备为先生出版论文集。)

此前,我有意交巴蜀书社出,而能在北京出版,影响就更大了。我在十多年前出版过《学不已斋杂著》,新书可以此为基础,增加未及收入的多篇论文,比方说《抱朴子外篇校笺》前后序跋等。

《增订刘子校注》的完成还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一定能活过一百岁。

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些事记不起来,而发生在早年的事儿却历历在目。我的父亲是中医,在当地很出名,病人无论穷富,都可以抓药。我有两位母亲,亲生母亲是续弦。我在燕京大学求学时,成绩很好,每年奖学金的数额是五百大洋,而我每月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分别是五元,所以一年只花得到一百多大洋,余下的钱便寄回家,有一次还为父亲买了件貂皮大褂。

在川大校园里,有两个长髯公,一个是我,另一个上历史系的蒙文通。文革时,前些日子见他还安然无恙,突然有一天见到他,认不得了,他的大胡子被剪,以前蓄胡的皮肤都成白色的了!

2001年12月11日

(已是深冬了,成都的气温基本已降到每年最低,屋里的气温仍是适宜的。每次推门进来,都看到先生在书桌前孜孜不倦的身影。先生的健康、胃口和兴趣俱佳,只是听说前几天不小心拌倒几次,幸而摔得并不重,小保姆闻声赶到,把先生扶了起来。)

2002年4月25日

(昨天前往先生府,见先生未起床,便退了回来。今早又登门,先生仍身卧床上,第三次前往,才疑心先生是否生病,急急探问,果然不出所料,先生在阳台上锻炼间歇时,被进门处的台阶拌了一下,仰面摔倒。多亏小保姆及时呼救,被好心人送到了医院,流血不止,后脑勺被缝了好几针。血止后,又惹得血压居高不下。几番折腾,医生力劝先生住院治疗,但先生为了接着搞业务,坚持不住院。此事发生在两到三个星期前,才恍悟上次见到先生,已是在伤病中了,当时只是留心到了先生戴一布帽,却并未十分在意。在我看来,先生的精神依旧不错,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2002年5月30日

(先生的睡眠多起来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健谈。有时常常重复以前讲过的话题。)

2002年9月19日

(先生走不动路了,从床上移到椅上,开始需要人搀扶。电视从客厅搬进了书房,先生的书稿不再继续增厚。看看电视,留意一下报纸上的新闻,开始成为先生的消遣,而不再是功课。)



附:杨明照先生著述年表①:

一、著作


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1
文心雕龙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第1版

2
文心雕龙校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年新1版

3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1版

4
学不已斋杂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第1版

5
刘子校注
巴蜀书社(古典文献研究丛刊之二)
1988年第1版

6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
中华书局
1991年第1版

1996年第2版

7
抱朴子外篇校笺(下)
中华书局
1997年第1版

8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
中华书局
2000年第1版

9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二、论文


名称
期刊(备注)
发表年月

1
春秋左氏传君子曰征辞*②
文学年报
1937年第3期

2
刘子理惑*
文学年报
1937年第3期

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
文学年报
1937年第3期

4
说文采通人说考*
考古社刊
1937年第6期

5
庄子校证*
燕京学报
1937年第21期

6
双剑誃荀子新证评*
燕京学报
1937年第22期

7
九鼎考略*
文学年报
1938年第4期

8
刘子斠注
文学年报
1938年第4期

9
吕氏春秋校证*
燕京学报
1938年第23期

10
书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后
燕京学报
1938年第23期

11
评开明书店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燕京学报
1938年第24期

12
书铃木虎雄黄叔琳本文心雕龙校勘记后*
燕京学报
1938年第24期

13
太史公书称史记考*
燕京学报
1939年第26期

14
吕氏春秋高诱训解疏证*
文学年报
1939年第5期

15
史通通释补*
文学年报
1940年第6期

16
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
燕京学报
1940年第28期

17
五霸考*
文学年报
1940年第6期

18
吕氏春秋校证补遗*
文学年报
1941年第7期

19
梁书刘勰传校笺
文学年报
1941年第1期

20
抱朴子外篇举正
中华文化研究汇刊
1944年第四卷

21
汉书颜注发覆*
中华文化研究汇刊
1946年第五卷(以上为解放前)

22
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
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
1959年第4期

23
葛洪的文学主张*
文学遗产(光明日报副刊)
1960年第318期

24
论文应重视引文和注明出处
文学遗产(光明日报副刊)
1961年第357期

25
汉魏六朝文学选本中几条注释的商榷
文学遗产(光明日报副刊)
1962年第396期

26
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思想*
文学遗产增刊
1962年第11辑

27
刘勰论构思*
四川文学
1962年2月号

28
刘勰论鍊意和鍊辞*
四川文学
1962年10月号

29
读梁书刘勰传札记*
成都晚报“学术讨论”
1962年第1期

30
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文史
1978年第5辑

31
刘勰卒年初探*
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
1978年第4期

32
梁书刘勰传笺注
中华文史论丛
1979年第1辑

33
涵芬楼影印文心雕龙非嘉靖本*
中华文史论丛
1979年第2辑

34
刘勰灭惑论撰年考*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1979年第1辑

35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前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

36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
文学评论丛刊
1980年第7辑

37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
文学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年第3辑

38
文心雕龙时序篇皇齐解*
文学遗产
1981年第4期

39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举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2年第1辑

40
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外篇
文史知识
1982年第7期

4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上)*
文史
1982年第16辑

42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下)*
文史
1983年第17辑

43
我是怎样学习和研究文心雕龙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83年第2期

44
重新校注文心雕龙的初步设想
文心雕龙学刊
1984年第2辑

45
抱朴子外篇校证(上)
文史
1984年第23辑

46
抱朴子外篇校证(下)
文史
1985年第24辑

47
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色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1985年第10期

48
水经江水注巫峡段描绘非郦道元作
文学遗产
1985年第4辑

49
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
社会科学战线
1986年第1期

50
培养博士生的肤浅体会
高教研究
1988年第3期

51
再论刘子的作者
文史
1988年第30辑

52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也句试解
文史
1990年第32辑

53
归来阁记
江油李白纪念馆刊石(徐君无闻篆额并书)
1990年

54
文心雕龙有重注必要
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年6月第1版

55
读户田浩晓文心雕龙研究③
文学遗产
1992年第2期

56
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序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第1版

57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选刊七十一则)
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2辑

58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选刊一百五十八则)
中国古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第1期

59
庆香港回归
世纪之光翰墨抒怀
1997年第1版

60
文心雕龙版本经眼录
学术集林
1997年卷11

61
我和文心雕龙
学林春秋——著名学者自序集(中华书局)④
1998年第1版

62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指瑕
文史
1999年第2辑

63
关于刘勰及文心雕龙的几个问题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64
增订刘子校注前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65
文学史上的多面手苏轼
文史知识
2001年第11期

66
自传及著作简述
未刊稿
  

67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发覆
未刊稿
  



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本年表系在杨先生手抄复印稿基础上续做补充和订正而成。《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1990版)卷末附有杨明照教授著作年表一份,止于1989年,未及注明出处。

② 注有*号的论文同时为《学不已斋杂著》收录。同时为《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收录的论文不再标明。

③该文曾作为序言收入《文心雕龙研究》,[日]户田浩晓著,曹旭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④又收于《岁久弥光——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暨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01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3 21: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确实出了好些大师,如蒙文通对四川学术的影响,今人罗志田对蒙也很是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02 , Processed in 0.1489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