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探源·
“解手”一词并非源于移民
村学究
“解手”是世人皆知的常用通用俗语,意即大小便,或曰“上厕所”;雅称为“出恭” 或“內急”。阅读一些湖广填四川文章时, 对“解手”一词的由来, 多称是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后一了方便。据说顾颉刚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陪都重庆时,与友人闲聊时谈及“解手”时是这样解释的:俗谓溲溺为“解手”,初不明其义。及入四川,与人谈,乃知明末年,四川人未遭张献忠屠戮者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尽化草莱。故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犹学童应试,就厕时必须领出恭牌,亦遂称就厕为“出恭”也。“解手”的由来并非出自湖广填四川一地,山西大槐树移民中也流行“解手”一词。其实“解手”一词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说:“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可见“解手”的由来跟明清各地的移民没什么关联。
对“解手”一词的释义,则可追溯到先秦。《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知“解”是排解的意思。“排”、“释”、“解”都与排解同义。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解”的这一意义汉代文献中已见使用。如东汉王充《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这是说人身体受寒后吃药排便, 痛苦就会缓解。后世一直沿用。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四《食牛报》:“昔年疾伤寒,旬馀不解。”这是说十多天排不出大便。元无名氏《盆儿鬼》杂剧第三折:“俺可要起来小解了。”《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小僧前日腹坏,至今未好,借解(厕所) 解。”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于路只推腹痛难忍, 几遍要解。”沈从文《会明》:“遇到半夜醒来,出帐篷解溲。”由此可知,语言中先有排便义的“解”至元代又有了“解手”的说法。那么“解”的后面因何又缀上了一个“手”呢? 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要求,而“解”是个单音词,称说不便,需要双音化。解溲的“溲” 字读音与“手”字相似,而民间又有称“解溲”为“净手”之说的,如《全元散曲·红绣鞋》:“这事怎干休,唬得我摸盆儿推净手。”《水浒传》第三十四回:“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 “解手”一词以其通俗、简洁、符合双音化口语的要求,于是,“解手”一词作为口头语言便被广为使用。
“解手”一词另有一义是“携手”,如秦观诗:“不堪春解手,更为客停舟。”是指朋友相逢或离别而“携手”,等于现代的握手。“解手”作 “携手”用,在古代用之极少,当“解手”作为大小便专用口语后,用作 “携手”反倒成为歧义,作为作 “握手”义,也就弃置不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