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62|回复: 7

[【其它】] [报告文学类]黄宗英的《小木屋》中另一位女科学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 21: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横看麦子竖看麻
    黄宗英先生的《小木屋》里令人疑惑的吴素萱先生事迹

《小木屋》原文:
引自:《黄宗英报告文学选》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小木屋》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1982年9月初。我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参观访问团,来到了西藏
(中间省略)
   这对眼睛,如此这般地凝视着我,凝视着我——那是另一位女植物学家的眼睛。她
的眼睛早已永久地阖上了。她的名字:吴素萱。
  吴素萱,北京植物研究所已故植物细胞学家。她在青年时代,孑然一身,远涉重洋,
艰苦学成。归国后,搞植物细胞研究,每天每天,从叶片上取下一粒汗毛孔大的小绿点,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她创立了“细胞核穿壁”的学说。但当时,有的权威说是偶然现
象。她的论文没能在年会上宣读;以后,只发表在一个不显眼的期刊的不显眼的版面上。
她没有结过婚,她依然每天每天观察小绿点,把青春和爱情都给了小绿点。四十年过去
了,一批有声望的外国科学家到中国来。他们说:“说到我们研究工作的成就,不能不
感谢贵国的吴素萱先生。她的‘细胞核穿壁’的学说,对我们启发很大……”于是人们
赶快找吴素萱。她已经60多岁了,在洗瓶子。她的科研课题,早在十年浩劫中,被当做
“三脱离”典型给“砸烂”了。人们忘了自己也是细胞构成的!一直到1978年的春天,
当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时,“细胞核穿壁”学说被当做新(?!)的科研成果,陈设在成
果展览大厅。一对穿壁细胞,如同银幕上一对眼镜的特写。我亲眼见吴素萱纤弱的身影,
一步跨两个台阶,进入人民大会堂。那时,她的课题虽几经周折却还没有恢复。待到……
待到真的要上这个课题时,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半年后,报上竟出现“吴素萱正在
实验室工作”的报导。(积压的稿件见报了,积压的人……)吴素萱悄悄地活过了,也
悄悄地离去了。我曾经几度写过吴素萱,但她的一生,像画里的一弯冷月,没有圆过,
我不忍发。我的性格不适合写她。但当我想到徐凤翔时,她的前边老站着吴素萱,闪着
那对大眼睛。我不想再看到、听到又一个、又一个吴素萱。萱姐,我能不能说一声:
“你安息吧,你瞑目吧!”能不能?能不能?能不能?
(中间省略)

                        1982年11月起草于波密。
                1983年2月13日第一稿于上海。
                   2月27日凌晨,二稿成。
                    3月12日植树节定稿。

奇怪的地方:
1,只发表在一个不显眼的期刊的不显眼的版面上
吴素萱,细胞核穿壁运动现象的初步报告 植物学报 1955,4(2):91-100
吴素萱,关于植物细胞核穿壁运动现象的问题。植物学报 1955 4(3):223-244
吴素萱,细胞核在体细胞间的穿壁运动。植物学报 1958 7(1):1-14   
《植物学报》是不显眼的期刊吗,

2,一批有声望的外国科学家到中国来。他们说:“说到我们研究工作的成就,不能不
感谢贵国的吴素萱先生。她的‘细胞核穿壁’的学说,对我们启发很大。
  who, when, where  

3,四十年过去了,………于是人们赶快找吴素萱。她已经60多岁了,在洗瓶子。
  也就是说,她20多岁就发表了“细胞核穿壁”。若不是,那么就是1955年那篇,加上40年,岂不是跑到1995年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2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H老师和《人民日报》
         对黄宗英先生《小木屋》奇怪地方的解读
  
   每当我想起革命史H老师,就梦见他提着鸡蛋篮子、带着皮帽,跨着自行车来上课,唾沫四溅地对着我们一干人等“鸡同鸭讲”
   他曾说,公安同志曾经抓住一个里通外国的间谍先生,审问他,是从哪里偷来的国家机密材料,伊懦懦地说
“每日《人民日报》细细翻”
图片
  
  (1980.02.09)

  北京植物研究所七十岁高龄的研究员吴素萱决心为基础理论研究
作出新贡献。(《北京日报》供稿)

过时的照片
  
苗琦  (1980.03.09)

  过时的照片
   二月九日你报第三版刊登了我国著名细胞学家吴素萱的照片。文
字说明是:“北京植物研究所七十岁高龄的研究员吴素萱决心为基础
理论研究作出新贡献。”事实上,这位毕生献身于祖国科学事业的老
人,已于去年四月病逝。
   《中国青年报》社  苗琦
   

黄宗英先生语:
而半年后,报上竟出现“吴素萱正在实验室工作”的报导。(积压的稿件见报了,积压的人……)

宗璞先生语:
她病逝后约半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她在看显微镜的照片。当时传为奇谈。
不过我想,这倒是这些先生们总的写照。九泉之下,所想的也是那点学问。

  毛主席常常教导我们,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无厘头,
人民日报是什么,是人民的嘴啊,同志们,断然不会如此下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酱紫的局面呢
柯南常常教导我们“しんじつはぃつもひとつ”
“现场百遍” 还是让我们再回倒那欣欣向荣的8零年代去看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21: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天3版文章 杂谈

知人善任
  
云蔚  (1980.02.09)

  知人善任
   云蔚
   一月十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发人深思的教训》一文
,谈到上海药物研究所神经药理工作者邹冈同志近二十年的曲折遭遇
,读后很有感触。邹冈的遭遇所提供的教训是深刻的。它说明,不认
真改善科研机构党的领导工作,就难以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因
而也就难以为四化培养更多的人才、出更多的成果。这里,仅就如何
改进科研单位领导干部的领导作风,谈谈个人的看法。
   领导者的责任,一般来说,就是出主意、用干部。这看来简单,
做起来却颇不容易,在科研单位就更需要花费一番心血。科学技术门
类复杂,专业性强,科研干部有自身的特点和专长。不了解不掌握这
些特点和规律,就不可能抓好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大事。现在我们
许多科研单位的领导干部,正在为熟悉和掌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而努力。但是,由于过去长期搞各种政治运动,目前仍有不少同志对
学习科学知识不习惯,甚至很不以为然。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很迫切
了。形势、任务和共产党人的责任,已经逼着我们非学不可了。所谓
在其位,谋其政,就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尽快掌握科技工作的特点和
规律。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甘当小学生,虚怀若谷地学习,向书本学
习,向前人的经验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科研人员学习,学会自己原
来不懂的东西,取得领导权。只有这样,出的主意才能正确地指导实
际工作,才能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人尽其才。如
果采取错误的态度,不懂装懂,硬要在那里发号施令,就会成为“乱
点鸳鸯谱”的乔太守,严重的甚至会象“十五贯”里的过于执那样,
乱来一气,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
   知人善任,首先要“知人”。而要“知人”,就必须摈弃主观主
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深入到他们当中去,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
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熟悉他们的特点、专长、抱负和爱好。知人才
能善任,才能正确地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否则,就很容
易把科技人员的一些很好的想法和做法,当作“个人主义”来批评。
邹冈不就曾经被人认为是闹个人主义吗?
    “个人主义”的帽子,足以捆住许多有才能的科研人员的手脚
,扼杀许多有希望、有前途的科学设想,糟踏、埋没许多科研人才。
当然,我们绝不是说,所有的科研人员头脑中一点个人主义的东西也
没有,而是说,作为领导者,不要轻易地给人扣上个人主义的帽子。
因为,有些被看作是个人主义的人和事,往往不是那回事,而是由于
对之缺乏真正的了解。比如,邹冈以及类似他的科研人员,根据科技
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特长,提出自己的科研设想、抱负,渴望把
这些设想、抱负变为现实,为建造我国巍峨的科学大厦增添一砖一瓦
;他们想在自己学有专长的科研领域,继续研究下去,一步一步攀登
科学高峰;他们希望领导上能用其所学,用其所长,以便更好地为四
化建设贡献力量……。显然,这同那些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和国
家利益,什么事都以“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是两码事,即使某些人
夹杂着某些个人想法,也不应该简单地扣上个人主义的帽子,而要在
实际工作中耐心帮助和引导。道理很简单:“人无完人”嘛!
   由此看来,科研单位的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就要改进作风,虚心
学习,深入群众。这么做了,也是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实际行动。

同一天3版 简讯
重视提拔专业人才
  
  (1980.02.09)

  重视提拔专业人才
   △华南热带作物机械研究所去年从技术人员中晋升了十二名工程
师,担任课题负责人。这批工程师平均年龄四十一岁半,年富力强、
精通业务。
   △中共山东省济阳县委先后提拔了三十名教学骨干分别担任十所
中学的正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提拔了二百零六名教师担任
全县九十三处联中的正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公社文教助理。他们大部
分仍兼职教课。
   △湖南省最近又晋升了四十五名中、小学特级教师。这次晋升的
特级教师,大都长期从事中小学、师范和教学辅导机构的教育工作,
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
   △湖北省钟祥县在严格考核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拔
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现在全县卫生系
统的领导干部中,熟悉业务工作的内行占百分之六十七点三。
   △江苏省沭阳县去年陆续提拔了五十三名科技人员担任各级领导
职务,初步改变了干部队伍的结构。他们的做法是大胆提拔学有专长
、德才兼备的中年科技人员。


同一天3版新闻
加强研究所建设的重大措施  科学院颁布研究所暂行条例草案
  
  (1980.02.09)

  加强研究所建设的重大措施
   科学院颁布研究所暂行条例草案
   本报讯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务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科学
院研究所暂行条例(草案)》,并正式颁布试行。这是研究所建设的
一项重大措施,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将会发生重要的作用。
   这个条例是在一九六一年制订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暂
行条例(草案)》(简称《七十二条》)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了科学
家和各方面工作同志的意见修订而成的。它保留了原来条例的基本内
容,又根据近二十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科学事业发展的实际需
要,作了许多重要的修改和补充。条例在形式上继续保持了七十二条
的数目。
   条例明确规定,研究所是从事科研劳动的基层组织,构成研究所
的主力是科技人员。要办好研究所,发展科学事业,必须依靠科技人
员。对于科技人员,首先要求他们专心致志地搞科研,作出成果,同
时赋予他们参与决策之权,要求他们参与科研的领导。研究所的所长
、室主任必须由科学家担任,而且他们应当有职、有权、有责。
   条例规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研究所要建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评议机构
,负责审议本所科学研究规划和计划,审议重大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评议科研成果,评价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推动学术交流等。为了
执行这些任务,在工作中可以运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这是发扬学术民
主的好形式,也是科研工作中群众路线的体现。
   条例规定,研究所的工作方针是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
济和国防建设服务。这条方针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科学事业中的
地位和作用确定的。
   条例规定建立一整套科研工作秩序。比如各级领导人应当职责分
明,课题上下马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手续,经费开支要有审批制度,实
验设备要有操作规程,人员要有考核标准和办法,干部培养要有要求
,编制要有定额,技术资料要建立档案,等等。多年来的经验证明,
只有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才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条例对于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作了明确的规定。研究所是在科研
第一线独立作战的单位,在计划、人事、经费、物资、外事等方面有
一定的自主权,才能机动灵活进行战斗。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劳
动,不同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要提倡自由思想、自由探索、支持创
见、允许失败。在这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将有利于发挥研究所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条例还就研究所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一些基
本的要求。研究所党委应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建设,关心并
改善群众的生活。业务工作,应由所长、副所长分工去抓,党组织要
支持所长执行领导职权。



一切证据都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这是对最初问题的回应


发人深思的教训——一个科研人员二十年走过的曲折道路
  
魏瑚 吴英熙  (1980.01.10)

  发人深思的教训
   ——一个科研人员二十年走过的曲折道路
   编者按:这份材料很值得科研单位和科技干部管理部门的领导同
志一读。它告诉我们,中国的人才是不少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发现、
培养和使用。建国三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
痛的教训。林彪、“四人帮”摧残人才自不待说,仅从我们自己的工
作来看,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加以改进。那种用领导运动、
指挥生产的办法来管理科研的外行方法,那种动辄以“政治任务”为
名,随意干涉和改变科研课题的轻率做法,那种随便扣“脱离实际”
、“名利思想”帽子的极左倾向,都应当杜绝。而要这样做,首先得
对过去的教训真有切肤之痛,下决心学会按科学研究的规律领导科研。
   一九七七年,西德药理学家赫茨来我国讲学,介绍国际上神经多
肽和吗啡受体的研究情况及他本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些成就。他在
讲课时放的第一张幻灯片,竟是我国的神经药理工作者邹冈十五年前
关于吗啡作用机理的研究。
   一九六一年,上海药物所研究生邹冈在他的论文《脑室内或脑组
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中,提出了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和大脑
导水管是吗啡发挥作用的部位的新观点。吗啡有镇痛作用,早在几百
年前就为人们所了解,但其作用原理一直不清楚,国际上都在探索这
个“谜”。邹冈发现了脑室周围灰质对麻醉镇痛剂有特殊的接受部位
,他所设计的实验方法,适用于其他药物对中枢神经作用部位的研究
,也是个创造。因而,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誉为是对麻醉镇痛剂机理研究的突破,德国赫茨以及美国等一些科
学家称之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这就是把它列为第一张幻灯
片的原委。
   邹冈对吗啡镇痛作用机理的研究有所突破之后,发现在这个领域
里有许多有意义的科学问题,便全力以赴地去探索。他一步一步地前
进着。一九六三年他发表了“脑组织内微量注射丙烯吗啡对抗吗啡镇
痛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所提的吗啡镇痛作用主要部位的假说。
一九六四年,他又发现了脊髓背角浅层有一些神经原对吗啡敏感。他
夜以继日地向这一领域的世界高峰一步一步地攀登。
   可是,一九六四年,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却要邹冈改行,从事避孕
药的研究。邹冈诚恳地要求继续他的探索,没有得到同意。他不得不
改行去搞他从未接触过的新工作。
   吗啡镇痛机理的研究,我们停顿了;然而这十来年,国际上却蓬
勃地开展起来了。七十年代初,西德、英、美一些神经药理专家先后
重复证实了邹冈的工作,随后,邹冈原来正在进行着的工作,以及尚
未来得及进行的一些科学设想,也陆续为国外学者所完成。一九七五
年,国外学者发现脑内存在内源性吗啡样肽,首次发现人体脑内自身
存在着镇痛的物质,这一发现,使这个领域成为神经生物学中最活跃
的一个方面。由此,镇痛机理的研究,已不仅是指导着药物的应用,
而且反映了神经生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它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神经药
理的范畴,药理学研究已反映着深刻的生物学意义。
   邹冈同志自一九六四年被迫搁下这项研究,一搁就是八年。在这
八年间,他仍热爱着这个领域,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看书,注视并掌
握着国际上神经药理的资料文献和动向,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基本
功”。一九七二年,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工作得到了重视,邹冈被调
回参加针刺镇痛的研究。针刺镇痛机理和吗啡镇痛机理有一定的联系
,由于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较坚实,在针刺镇痛的研究工作中很快
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提出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的重要作用的新
设想,并建立了不少先进的实验方法,证实这一设想,一九七五年首
先在国内开展脑啡肽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这项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赞扬。
   粉碎“四人帮”后的一九七八年,邹冈才完全回到了神经药理的
领域。不久前,他提出了研究脑内活性多肽的设想和规划,他决心夺
回失去的时间,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邹冈同志二十年的曲折道路告诉我们,在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一
些领域里,本来我国是领先的,而且完全有基础、有可能形成我国镇
痛作用机理的研究特色,甚至有可能成为国际的一个研究中心。可是
我们挫伤了人才,失去了成果,丧失了时间,落在国际水平的后面。
从邹冈同志本人来说,三十岁时在世界领先,四十七岁了,反而回过
头来追赶,这里有许多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如:
   第一、科研机关的领导要努力提高识才、识“货”的水平。识才
是指对科研人员才华的认识,识“货”是指对他们所进行的工作或取
得的成果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识才、识“货”是发现、培养、使用
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两个方面都要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培养、
使用科技干部,才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科技干部政策。邹冈那篇有
突破意义的论文是在研究生答辩会上报告的,当时,邹冈的导师张昌
绍教授和生理学老前辈张香桐教授对这个报告给予了赞赏和推荐。那
时也引起了该所党政领导一定的重视,了解到邹冈有研究的才干,但
对他的研究工作的意义、价值却认识不足,因而导致以后停顿了这项
研究工作。
   第二、一个科研人员的专业特长,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专业的形成
,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钻研的结果。他们的专业特长,是国家的
宝贵财富,要充分爱惜,让他们人尽其才,才能迅速发展我国的科学
事业。邹冈同志原来对神经药理已有深厚的基础,一些领导同志对这
点认识不足,把改行看得太轻易、太简单,随意调动人员,没有很好
结合专业的发展来安排新任务。有的同志还把科研人员的专业特长只
看作是“个人”的,因此,当邹冈要求继续自己的专业时,就被认为
是“个人主义”而进行批判。
   第三、要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敢于把有才华的年青人放在应有
的岗位上。邹冈同志完成突破性的工作时年仅二十九岁,正是科学创
造力旺盛的时期。当时一些同志看到他有才干,研究生毕业后定级提
高一级,但总认为他还“年轻”,是“小”字辈,没有把他破格地放
到应有的岗位上,由他负责领导这个领域的工作,也没有组织力量支
持他实现这些设想,致使他在科学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没有做出应
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魏瑚 吴英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2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我不免猜测,黄宗英先生对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小木屋》进行了一些
艺术加工,将一些事实存在的情况套用在了吴素萱先生身上。
因为,我们不得不注意倒,事实上研究所和人民日报对吴先生还是比较重视的

女植物学家吴素萱
  
鉴远  (1956.03.08)

  女植物学家吴素萱
   本报记者  鉴远
   “快来看!细胞核在钻!”1954年5月间,一天上午9点多钟,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一位女植物学家在显微镜旁惊异
地喊起来。
   这位女植物学家在作以“细胞个体发育”为题的研究,开始从洋
葱等鳞茎植物的营养体中观察细胞的无丝分裂现象,同时发现了大量
的细胞核从一个细胞穿壁到另一个细胞,甚至经过相邻的细胞,再到
另一个细胞的现象。以往人们认为,细胞核是各自成为“独立王国”
的。虽然不少文献记载,早在1900年,就有人在植物的雌性生殖体中
观察到细胞核穿壁的现象,这以后50多年的期间,许多学者也不断地
从植物的雄性生殖体中观察到,但是人们大多认为那是“不正常的现
象”,不加以重视。原因是,孟德尔的遗传学说传布以后,生物学中
的唯心观点迅速发展起来。人们认为,细胞核中经常有一种叫“染色
体”的物质存在,而且“染色体”从一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传递到其
他细胞,从有机体的一代传递到它的所有后代,这样的过程永远不变
。显然,细胞核的穿壁运动现象和这种说法有很大抵触。
   这位女植物学家叫吴素萱,她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
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这一现象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她继续作了实
验,结果证明不但在植物生长着的组织中有细胞核的穿壁现象,在衰
亡着的组织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因而可以断定,细胞核穿壁现象同植
物组织细胞的生理状态以及它的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吴素萱教授能在向科学进军的途程中取得这个胜利,和她的积极
学习苏联有着决定性的关系。解放以后,她就学习了苏联米丘林等的
先进生物学说,参加了格鲁森科来中国时召开的座谈会,批判了生物
学中的唯心主义,更彻底批判了旧的细胞学。1952年秋季,她和北京
大学的教师们一起突击学习专业俄文。接着她和同志们一起开了新的
课程,需要根据苏联教本编写讲义,她就不计日夜地全力以赴,星期
日也不休息。除了编写讲义,一有时间,她就埋头看苏联出版的“苏
联科学院院报”、“近代生物学的成就”等书刊,并重点地翻译出来
。从1954年开始,她根据新的观点,更有系统地开展了关于细胞学的
研究工作。
   吴素萱教授在研究细胞核的穿壁现象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根据实验提出的“细胞核穿壁运动现象的初步报告”,曾遭受到
一部分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正确的批评,批评者主观地认为她所观察
到的细胞核的穿壁运动现象是机械损伤所引起的,是撕取植物表皮时
的刺激所引起的,等等。但是她牢牢记得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
说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她因而判断,细胞核的穿壁运动现象表明它
的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发生了矛盾。她没有退缩,她决心进一步用
事实来明确自己的看法。她根据一年多从一系列实验中观察的结果证
明,细胞核的穿壁运动是植物体中固有的正常现象,是普遍而有规律
地出现于正在发展着的植物细胞中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总顾问、苏联科学家柯夫达通讯院士知道了吴素萱教
授的实验情况,立即兴奋地跑去看,认为这一发现很重要,鼓励她赶
快发表自己的实验报告。许多生物学家知道以后,也感到很大兴趣,
并考虑联系他们所进行的研究。1955年中国植物学会编辑的“植物学
报”第4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分别刊载了吴素萱教授的“细胞核穿壁
运动现象的初步报告”和以“关于植物细胞核穿壁运动现象的问题”
为题的报告。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记者去访问吴素萱教授。在她的实验
室里,她让记者看了大蒜细胞核的穿壁现象。她说,继细胞核穿壁现
象的发现,在同样的研究材料中,当组织成长以后,特别是开始衰退
的时候,又发现了细胞核的更新现象。细胞核的更新现象,更进一步
推翻了孟德尔—摩尔根主义所谓的细胞核只是一遗传器官而对于植物
的营养生活不起作用的唯心观点;相反地说明了细胞核经常在变化着
,变化过程和植物整个有机体的生活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现象
并且给予植物有机体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以有力的事实例证。
   25年前她在大学四年级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决心从事细胞学的研
究,后来在大学里做助教、到国外留学,又回到国内大学做教授,都
一直没有脱离过细胞学。只因为细胞学受唯心观点毒害特别深,使她
感到一直仿佛沉浸在烟雾里。要研究什么,那时只从个人兴趣出发,
没有方向,反动政府不给条件,也根本不管,自然很难有什么成果。
解放以后她重新认识了细胞学的重要性,对细胞学真正发生了兴趣。
党和人民政府给创造了进行研究工作的条件,也给指出了研究方向,
特别从号召向科学进军以来,她更是欢欣鼓舞,对细胞学有了强烈的
感情。她说:现在只感到自己的两只手不够用,一天24小时太短。
  


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第一号公告
  
  (1982.11.02)
植物的细胞间连络与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 娄成后(北京农业
大学),吴素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伟成(中国科学院上
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阎龙飞(北京农业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2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苦撑待变
        在密执安大那些年(下)
写成这样,fshitao一干人等一定不喜欢看,干巴巴的,无趣的紧。那么就撒些猛料吧,哈哈

来看看吴先生在美期间的一些其他事迹吧

[胡适著] 曹伯言整理; 胡适日记全编 7 1938~1949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1941年1月6日
吴素萱来信说珮声去年六月病倒,八月进医院。
(吴先生是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曹先生农学系,算是校友吧,1941年对胡老来说,可真是难熬啊。一定有某人告诉吴先生,曹诚英的事,吴

先生或许知道曹与胡的事,也或许某人直接让吴告之胡。按道理,胡必然回信,吴必然再信。)

我搜索了我能找倒的所有胡手札,没有吴的信,没有曹的信,看来胡先生狡猾大大的,哈哈,一定还有一套秘秘藏书信选。

说是猛料,其实是大家都以知晓的八卦,只是或许大家都只注意了胡曹,

已粗粗检索的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4-17》  日记1 来往信薄-日记4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8-21》 胡适致他人信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2〉  胡适家书
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3-42〉 他人致胡的书信(30卷有施今墨1通,胡先骕2通)
欧阳哲生; 胡适书信集 上、中、下(共三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胡适著; 胡适文集 7 书信 (附:简明年谱)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周质平编译; 不思量自难忘 胡适给韦莲司的信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还没有看到的(不知有没有人送,哈哈后)
胡適友朋手札 ;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8
梁锡华选注; 胡适秘藏书信选 ; 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1990.
胡适的日记 手稿本 ;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0



故事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5 18: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3 11: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源共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tom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2-23 13: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5:07 , Processed in 0.3195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