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019|回复: 25

[【文史类原创】] 关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发现圣旨金牌》中所谓的“未解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8 09: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发现圣旨金牌》中所谓的“未解之谜”

  央视“探索•发现”是我爱看的一个栏目,一般来说要比那些无聊的电视剧要好看一些。不过,比较烦其中一些片子的编导,因为他们有突出的两个特点:外行;喜欢故弄玄虚。央视十套节目有一个鲜明特色(大概是制片人的统一要求):酷爱故弄玄虚,喜欢神神秘秘地吊人胃口。本来可以简明叙事的,非要绕来绕去、神神叨叨的不可。所以看这些栏目时,我常常边看边呲着牙直乐(知道吗,以前在乡下看巫婆跳大神时就这种感觉)。由于要故作神秘,要把节目时间抻长了,而拍片的人又往往是外行,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硬伤,或者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容。(虽然每部片子都会有相关的专业顾问,但脚本不可能由专家捉刀,也常常不由专家审核,只是碰到专业方面问题请教一下而已。)

  这两天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发现圣旨金牌》(昨天2月17日刚播完)也秉承了他们的一贯风格,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花了三集的时间讲述了一件国宝自出土以来的曲折经历。片中反复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那件元代圣旨金牌的套环上刻着一行汉字?这些汉字中,为什么最后一个“号”字是简体汉字(按照片中的说法,简体汉字是1964年才由国家指定公布的)?就这么两个用来吊人胃口的问题,一直到片子结束,编导也没给出个答案,而称之为“未解之谜”。

  这两个问题很难解释吗?恐怕未必吧。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圣旨金牌的套环上刻着“张字七十六号”?这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学历史考古的,但我也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物勒工铭”的传统,尤其是官方制作的器物,例如战国时期陶器上就常常刻写或揿印固定格式的陶文,陶文内容不外乎就是表明这件陶器是由谁制作的,简单的只写工匠名,复杂的则要交待时间、制作机构、官员、工匠等等。“物勒工铭”类似今天产品出厂时检验员盖的戳,这件产品如果有什么质量问题,就要依据上面的铭文追查到工匠及相关人员头上。这种传统一直沿袭下来。所以,我认为“张字七十六号”只不过是“物勒工铭”而已,没有什么神秘的,即制作这块圣旨金牌的工匠按照官府要求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标记,以备追责。

  我们知道,蒙古统治者在四处侵略扩张时,所到之处,除了掠夺财物以外,最重视的就是工匠。他们把各地抓来的工匠集中起来,为蒙古人制作兵器、攻城器械及各种器物。以后更进一步实行匠户制度,即将工匠编入独立的户籍,父业子承,不能脱籍。元朝多个部门都有专门的工匠管理机构。匠户往往集中于一处,形成规模较大的作坊群,为朝廷制作器物。因此,这件元代金质圣旨牌套环上的“张字七十六号”刻字应该是制作此物的某个汉人工匠家庭留下的标记。另一件银质镏金圣旨牌上的“丁字八十号”也应作如是观。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两件元代圣旨牌上的“号”字都是简体汉字?

  如果我们稍微熟悉一下汉字的历史,这个问题将不再是问题。我们知道,虽然目前大陆使用的简体汉字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但其中很多简体字并不是由当代的专家新造出来的,而是民间已经流传较广的俗字,或者是古人已经用过的简化字,只不过将它们的地位提升,成为规范文字而已。只有一部分简化字是新造的(例如记号替代字“汉鸡难”等),而这部分字在学术界往往引起较大的争议。简化字“号”不是新造的,它的历史甚至比繁体的“號”还要悠久。“号”和“號”都见于《说文解字》:“号,痛声也。”“號,呼也。”尽管解释不同,但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號”应该比“号”晚出。在历史上,“号”字的使用也较为普遍。例如武梁祠西壁画像第三层右边第一组“曾母投杼图”题辞:“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祗,着号来方,后世凯式,□□呒纲。”(见《武氏祠汉画像石》第14页图二,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號”即直作“号”。宋元以后简体“号”字也较为常见(请参看《宋元以来俗字谱》第69页)。因此,这两件元代器物上刻有简体“号”字根本不值得奇怪,也根本不是是什么“难解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8 12: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实心话,Dasha一直抱怨,正是大众传媒中人的学养低劣、品味不端,误导了大众,导致我们现时代的社会风尚堕落、良莠不分。比如李宇春(无关具体人与事,Dasha仅作例证),唱功无可圈点、姿容也不算美丽,却能够成为目前的“星”,广受喝彩,乃至“超级”到了伦敦、台岛……只能说,我们对歌唱(流行歌曲)和女人的审美趣味发生了错位……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39114之第2楼

Dasha还说,《现代汉语词典》中“树阴”、“树荫”并存,乃这些“语委”的同志们不太了解古代汉语的假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7: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刚才老婆看到我这个帖子,说第一段话不够厚道,要宽容啊……
现反省中……

与Gossudar兄共勉:君不见吴宗宪也上央视“为人民服务”去了。大众娱乐时代嘛……咱还是跟着乐呵乐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8 17: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一句“不厚道”,打压了多少正常的批评。请看彭德如是说:
现有的美术批评将人与艺术割裂,始终徘徊在题材、内涵、 形式、语言、符号、技术、材料的层面上,人被悬置了;另一方面, 批评家成了艺术界的仲裁人和刀笔吏,他们的人格在不受制约 的环境中同样也悬置在空中。人与人格一旦被悬置,批评家的 自由精神就容易变成为所欲为的托词,批评文章就容易降格为 验尸报告。在价值观转换的当代社会,在学术流派与批评模式 大混战的当代艺坛,强调对人格的品评,固然不是一件使人享受 世俗荣耀的快事,但却是紧要的。
彭德:《人格批评不能废黜——致朱青生》,P313
http://read.duxiu.com/duxiuread/ ... Number=000003154502

傻按:当今时代,现实生活乃至网络,往往一句“为人要厚道”,将艺术批评消解为艺术“吹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8 17: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国外的同名节目一比,就知道其水平啦  

就像美国主编绝对不会对小布什式eneding后缀以为然,唯一做的就是出大海报热情地讽刺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8 19: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发现

故弄玄虚的感觉比较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20: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全打死,该栏目还是有好东西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平实叙事的,特烦那些咋咋呼呼的……

节目配音常用一种极为夸张的语气,装神弄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8 21: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sting2006-02-18 20:18发表的“”:
极为夸张的语气,装神弄鬼的……


注意力=眼球经济=人民………………啊…………就…………币。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凯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19 14: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Sting老师你好,我是探索发现《发现圣旨金牌》的编导,拜读完你的文章我深感惭愧。学术界对电视一直有一个误解认为“电视是伪科学,娱乐科学,不负责的科学”其实电视也有着它的苦衷,首先现今的电视早已不再是说教形式的电视,试想大众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里,谁还想打开电视再听一番说教呢?电视的很大一个功能是娱乐是休息,如果想得到更专业更权威的信息,谁会去看电视?一篇专业的论文不比电视来得更确切一些吗?再说如果让观众在休息和娱乐中获得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总比看一些无聊的娱乐片要好吧。
5年前,中国的一帮年轻编导整天因为传统科教片枯燥的风格和暗淡的前景而苦闷。为什么那些年中国的科教片越来越没人看,是中国的人口素质降低了?可“Discovery(发现)频道”的节目为什么一登陆就广受观众欢迎,不光电视播得火,光盘也卖得火。显然不是观众崇洋媚外,不懂得欣赏。恰恰相反,原因正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科教节目却没跟上,还在老当益壮地卖弄当年的把式。廉颇不服,说Discovery的节目已经不是科教片了。打住,别再争了,什么是科教片,什么是纪录片,以前已经争了几百回合了,不分胜负。对观众来说,管它属于什么片种,好看就行,所以干脆就叫它“Discovery”。“Discovery”自己也没说他们属于科教片或者属于纪录片,他们自称是“非虚构类娱乐节目”。这真是大胆的称呼。对于我们来说,早就把科教片的严谨理智和纪录片的客观严肃看得天经地义了,不苟言笑的脸上总是充满使命感。如果说它们是娱乐节目,岂不是自掉身价形同儿戏,简直像受到了侮辱。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越是在高大庄严、底气十足的地界,“Discovery”所说的娱乐概念就越可能无人喝彩。可是现在呢? Discovery和美国国家地理并称为全球著名的两大科学媒体,在每天晚上在轻松和娱乐中让观众获得来自各行各业的知识,加上良好的经济运作让Discovery和美国国家地理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有用到节目的制作中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正当Discovery和美国国家地理的编导在异常宽松的环境下联合各行各业的权威专家商量选题的时候,中国的“Discovery和国家地理”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制作节目呢?说出来不怕您笑话,我从去年5月开始拍摄发现圣旨金牌,历时8个月往返于北京 乌兰浩特 呼和浩特等地区制作了这三集135分钟的片子,包括专家费用 交通 住宿 餐饮 配音 机房租用 录音 灯光 劳务 总共才5万2千元(尽管这三部片子的摄像 撰稿 编辑都是我一个人,最后下来每一集我才能拿到不到1万元钱的经费,这还是没有扣除20%的个人所得税的数字)可以想象这一点钱在北京是很难生存的。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探索发现全体编导的坚持,才有了中国的“Discovery和国家地理”,如今我们全体探索发现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仍然拥挤在某部队的一栋老楼的第三层,大家中午一起在一张大桌上吃饭(我们开会的桌子)晚上一起在机房熬夜做节目,我们是一群有热血的年轻人,为了理想放弃了很多很多,我们已经走得很难很难了,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Sting老师的观点我早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就了解到了,我父亲是某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是搞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研究的,就这个问题我和他讨论过多次,但是考虑到学术界和考古界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所以没有在节目里说出来,只是在节目最后留下了众多的线索让大家有一些想象的空间,比如两者雕刻痕迹的一致 同类金牌同样位置也出现了简化的号字等等 没有想到这样一来让各位老师误解了,这一点我会在以后的节目中注意到的,希望各位老师继续支持我们的探索发现节目。我在这里先谢谢了!希望以后我们能有合作的机会,共同吧我们中国自己的“Discovery和国家地理”做大!做好!做强!
我的联系方式:kaifeng_wk@yahoo.com.cn
QQ:3616949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凯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19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 悬念的设置 戏剧化的事件 人物的冲突 命运的曲折这些观点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早在几十年或者一百年以前莎士比亚 奇区柯克 艾森斯坦…… 已经无数遍的提及,我们只不过是用得过于拙劣,如果没有悬念恐怕就没有人会“坚持”看到第三集,而第三集的高收视率正式电视说需要的。各位老师你们可知道“超级女生”的节目投入是1千5百万,广告收入是数个亿元,而一向严谨的科教节目却挣扎在生死线上,探索发现给编导的全部经费只有区区一万余元,能比吗?不是耸人听闻再没有收视率,恐怕大家以后就看不到探索发现了,就像现在电影院里再也不可能看到科教片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9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讨厌“超级女生”这种节目,如果大部分年轻人都爱看这种低层次的节目,我看中国就要完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nverter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19 18: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HoHo 受教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19: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凯风你好!首先感谢你关注这个帖子并这么快地回复。其次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全盘否定《发现圣旨金牌》的意思。我能将三集从头至尾看完,就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1、不喜欢片中部分地方略显勉强的悬念设置。2、全篇一直没有解答的所谓谜团其实并不神秘。就第二点而言,你在回帖中已经给出了解释,我们可以暂时接受这个解释。我的想法是,虽然没有定论,但完全可以把可选择的解答提供给观众,而不是在节目结束时还留着这关子。事实上,“探索·发现”很多节目不都是这么处理的吗?让不同观点的学者在镜头前阐述他们的解释,也许可以使片子更为饱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留下遗憾。这个看法仅供你参考。

  你在回帖中的一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也了解国内一些年轻电视人拍摄纪录片的艰辛。我个人以为,在目前市场化的需求下,拍摄此类电视片当然要兼顾到娱乐性,但不宜把它拔高到不适当的地步,不能为娱乐而娱乐,因为它们的本质仍不是娱乐节目(狭义理解哦)。严谨性、科学性仍然是第一位的。当然,如何以灵活的形式来展现严谨的内容,这就是你们编导值得好好琢磨的课题。

  说实话,我这个帖子也就是娱乐一下,大家呵呵一乐。没想到网络真是。。。。。。  
  
  祝你今后能拍出更多更精彩的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2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补充一点,呵呵,原帖里忘了提一下。如果过度关注悬念的设置,太用力了,恐怕会在细节方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软伤”:) 例如,节目讲述到某研究所负责人拿出原有的银质圣旨牌照片和金牌照片比较时,惊讶地发现银牌套环上竟然也刻有类似的一行汉字(仅凭记忆,大意如此),这段情节以及解说词会让观众以为银牌上的汉字以前没有被发现过。事实如此吗?呵呵。我印象里,在银牌被发现后,上面刻写的汉字就已经被提到了。这是好些年前的资料了。如此清楚的刻字,在收藏者(研究者)手中好几年了还没发现,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凯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19 21: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sting 非常感谢你的意见,我也会在以后的节目中注意到这些问题。其实《发现圣旨金牌》也是探索发现在这段时间做的一种新尝试,尝试用更加娱乐的方式做科教片。在节目中尽量避免用到生涩的专业术语,减少大量历史和背景的分析,为的只是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整个金牌的发现过程中来,用金牌曲折的发现过程和人物的命运吸引观众。作为探索发现的编导,我非常希望探索发现在台里的收视率能升高,更希望节目在争取到更多观众的同时又能让受众在轻松和娱乐中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
祝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9 2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网络发言较为恣肆随意,尚请海涵。你们在努力,也要相信观众能看到你们的进步。愿探索与发现栏目越办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凯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20 0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13楼里所说的那段背景是这样的:我采访时反复询问内大的有关专家张字九十六号的意思,他们同样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当天内大的几个专家为了找出确切的历史实物,证明元代历史上确有物勒工铭的情况,翻阅大量资料,结果在内部网上找到了某历史研究所这张银质镏金圣旨牌的图片。当时他们也是第一次发现镏金圣旨牌的同样位子有类似刻字。说明一下发现这件事的人不是某历史研究所的负责人而是内大博物馆的馆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09: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该件银质鎏金圣旨牌的人真的是第一次发现刻字吗?实在难以想象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6: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凯风编导你辛苦了!万事开头难。BBC、NG、PBS都是老牌子,它们制作科教纪录片也不是一朝一夕,功力自然炉火纯青。咱们CCTV有这个频道、这类节目,俺早已额手称庆!至少CCTV-10是本土电视频道中,除了体育节目之外,俺个人看得最多的电视频道了。近期的《郑和下西洋》、《故宫》等等,手法和技术的进步也令俺十分欣喜。请你们相信: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另外俺提点具体意见。sting兄所言《探索·发现》的那种“故弄玄虚”的感觉,俺也一直有。比如背景音乐的选择,尤其是有时候一段片头穿插着反复放好几遍(就是最近《人血馒头》用的那种手法),配的台词还全是一连串问句,有点“审美疲劳”。如果是为了加深印象和吸引观众注意力,建议可以做短一点,或者重放的次数少一点,以免打断节目的连贯性。

祝节目收视率越来越高!经费越来越充裕!制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2 21: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凯风编导:就探索节目本身,我是很喜欢看的,但是我感觉节目播放时间上有点偏了,比如我上学时都是晚上11:30看的(我这收不到cctv-10),每次都冒着被同宿舍的臭骂的危险.虽然我知道播放时间问题不是你们能解决的,但我想提醒你们这一点.至于比discovery什么比,其实猜都能猜出经费上肯定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事业,请你们坚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1:07 , Processed in 0.17675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