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66|回复: 0

[【心情日记】] 从来不曾想起,何谈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简记(下篇之纪念遗忘的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6 16: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竟然如此对待我们所尊敬的老艺术家!!!心痛!!!!!
--------------------
作者:[X-ray]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6-1-5 13:50:13]

  29日下午,我们三十多个疲惫不堪的志愿者(上午一直陪着艺术家在馆里转,出了几身透汗,下午又在为晚上的晚会搬椅子、运花,干的都是体力活,原来志愿者和奴隶没什么区别……)被馆里的某位领导拉到大厅站了一个小时训话,他毫不吝惜自己的讽刺技巧,对学校派来拍摄我们工作的同学和利用空隙和艺术家拍照的我们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评(我们当然知道志愿者的第一职责是服务,但是在老艺术家欣然同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满足一下我们小小的愿望呢?况且只有很少人带了相机),他说,要我们这些志愿者是为了体现馆里的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我几乎想大笑了,让我们看看这样的人性化吧:

  上篇我已经提到,为了走为开幕式特意搭的红地毯,所有老艺术家要走过一段非常曲折而阴暗的楼道,先下楼,穿过九曲十八弯的走廊,再爬楼,除了少数坐轮椅的人以外,所有人必须步行走完这条在我们年轻人看来都很发晕的路。站在楼道口,我时常可以听到老艺术家陪同人员的埋怨声,看着一个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仔细地扶着扶手慢慢往下走,我除了反复提醒他们注意脚下别无他法……

  盛大的开幕式由领导讲话组成,在这近一个小时的发言会上,我们的老艺术家基本上是站着听完的——会场没有摆几把椅子。当时我的脚都已经站得酸疼,不敢想象这些老人怎么熬得过来……讲话结束后,会场主持人下达通知:请领导先行参观展区,其他人请欣赏十分钟的博物馆的记录片。就像认真站着为开幕式捧场,老艺术家们再次配合了领导的行程——站着看,站着等。

  终于可以让老人们参观了,本以为很多人会疲惫地回车上休息,但没想到,几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涌向展厅,我明白了——他们有太多回忆要去展区追寻,有太多的期待要在展馆中找到寄托,一个世纪了,他们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博物馆,这珍贵的一刻足以让他们忘记一切等待的疲倦,他们就是为此而来的。

  然而,我又想笑了——电梯不开!展厅在三、四层,不坐电梯的话,只能再次爬上又高又陡的台阶,这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一场无奈的噩梦。为什么不开?电梯灯明明亮着!守在电梯口的工作人员满脸歉意地说:“电梯是为领导准备的,等他们参观完电梯才能用,请再稍等一会儿……”我陪同的一对老夫妻苦笑了一下,对站在旁边也在等电梯的朱旭老爷子说:咱还是爬楼吧。朱旭摇摇头,他爬不了。我们两个志愿者四处打听,恳求每个像是博物馆领导的人,求他们打开电梯,得到的只是抱歉的微笑。后来我听同学说,好像是于兰,她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气愤,一个电话打给了正在参观的市长,于是,电梯开了。而那时很多老人已经气喘吁吁地爬到了楼上……

  不要问我还看到、听到了哪些事,它们让我不再相信那天的电影博物馆有什么真正的庆典。不要说当你看到一个坐轮椅的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硬是颤颤巍巍地爬上了那高高的展厅,还认为这是一场人性化的庆典;不要说当你看到一群得高望重的老人坐在休息椅上艰难地咬着博物馆提供的早餐面包和晚餐面包时(他们早上来参加开幕式,晚上来参加晚会,都没时间吃饭),还认为这是一场为他们举办的庆典;不要说当你看到一位给众多影片谱曲的著名作曲家在各个相关电影的展板上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时,还认为这是给所有电影艺术家举办的庆典。不要相信这是电影博物馆为自己举办的庆典,因为刚刚被领导人剪彩的那块馆牌,已经很快被丢进了废弃材料堆;不要相信晚会主持人说的那些“永远不会忘记”的话,因为博物馆上上下下的人从来不曾想起过这些真正为电影艺术贡献了一生老艺术家。

  还有谁会这样听话地被上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中青年电影人的影子,他们太忙,同时也太有个性,不会为了这样一个“庆典”耽误自己真正的事业。我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到崔永元和他的《电影传奇》:“前一阵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崔永元说起了《电影传奇》,他说是医生建议他做这个节目的,因为他喜欢看老电影,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健康有好处。但是,这个节目却越做越痛苦。因为这期间他体验了太多岁月冲刷过的遗憾和失落,太多值得珍藏的人和事被轻易地扫入了人们记忆的死角,不知不觉中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去一个著名的老导演家采访,当老人家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房间时,面对着这个一共只有三四十平米的陋室,他几乎要哭了。他哀叹为什么只有在电影节等庆典的时候这些老一辈电影工作者才被人们想起?甚至他们回家是有人专送还是打车都无人问津?”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沉重。

  无法忘记那天晚上接车的一幕。我扶着葛存壮老师下车,慢慢走向博物馆大门,当时我小心地问他和后面跟着的于洋老师:“老师们吃饭了没有?”于洋说没有呢,我心里一酸,然后按照上面交代的话告诉他们:“博物馆给老师们准备了面包和牛奶,我到时候给老师们拿……”葛老说:“面包配火腿肠,好吃啊!”于洋接话:“人家只有面包,没火腿肠!哈哈……”这玩笑般的对话却让我异常心痛。

  也许我不该对这一天完全否定,我安慰自己:至少邀请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这个没有记忆的时代,这种形式化意义的存在已经是对过去最好的慰藉了……

  坐上返回学校的班车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连续工作了十七个小时的我们,却没有像以前那样上车就睡,这一天发生了太多值得思索的事情。我盯着窗外,看到路灯透过大雾闪烁着微弱的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12:32 , Processed in 0.1954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