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81|回复: 19

[【主题讨论】] (有奖讨论)现代中国的新儒学与法治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 17: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批儒而尚法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以现代人的视角附以西方的法治观念,可轻而易举地道出儒学的弱点。然而,即使在法治完备的西方,也对个人主义的滥觞提出质疑,对儒学的和谐中庸做出肯定。本人有如下几点不明,希望得到诸位指教,中肯之处,小弟愿出财富或威望相赠,虽饱学之士,视金钱如粪土,权当新春问候倒也无妨。

实是小弟最近写作,遇到阻滞。儒学之所以根固,深入血脉,斩之不绝,挥之不去,其根源何也?虽反儒斗士亦屡以其所痛斥之儒之套路批儒讨儒,竖权威而排异己,背法治之道而行之。难道法治之实现非得换血才可以实现?然换血之术,自己如何做的了自己的手术?

新儒家试图从儒学中挖掘出民主的种子,可研遍儒学,无法相信其真可如此,大陆蒋庆等欲重整旗鼓,光大儒学,精神可敬,不知是否可行。

深研法治 the rule of law 与儒学 confucianism 二者适乎并不冲突,只是在思想倾向上的差异。然而,儒学思想或其倾向,有远离法治观念的因素,此二者如何能得和谐共存?有学者引用日本或四小龙的的成功来证明二者可相安共处,但似乎忽略的大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体制上的颠倒事实,而实际上经济上的成功与儒学的成功究竟有多少内在联系有待探讨。

小弟要讨论的问题是:
1,中国大陆新儒学的发展现状,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最好有可参考的线索,如文章,书籍等以便查找。
2,大陆法学界学者对儒学与现代法治的观点如何?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最好有可参考的线索,如文章,书籍等以便查找。
3,儒学对法治的建立有哪些可取之处?

小弟研读“读书参考”与“妙笔生花”之文章,尽是出至才华横溢俊才之手,满怀崇敬之心,特来请教。任何赐教,小弟都会诚心收下,不必限于所提3问。

最后,向长歌版主和听雨表示感谢,前日之贴,并无它意,偶发感想而为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 2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楼主提出的讨论内容知之甚少,以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我认为法制的优点应大于儒治或仁治。

   拿马斯洛的人的5个需求层次论来说,人首先需要满足生理需要,需要吃饱穿暖才行,而后才考虑个
人的更层次的需求,最高一层才是人生的自我实现。

   同样,我觉得法制优于仁治,应该看是什么人性假说。在这一点上西方和东方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性
假说会导致不同社会治理理论。但是这个世界上普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正因为如此,故应法制。

   我这里并不是说不要仁治,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制基础之上。这就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相似,法制是基础仁治是上层建筑。

   在新的世纪,我倒觉得需要仁治。原因有二:
一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应该是进入了一个相对常规的发展时期。法制在现代人的知识结
构中已经很普遍,仁治有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是,现在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西方国家的外交理念和政策,显然已经无法对付现状。具有明显东
方特点的儒学,以其中庸、和谐、合作、仁治的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策,更能处理如此复杂的
国际环境,更符合国家交往的原则。

   随想随写,算是无知者无畏吧!

   另附两篇文章,不知楼主看过没有,望有所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 21: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david_star兄参与,盼能深入一点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是外行。
不过我对这个话题挺感兴趣的,积极参与了一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 22: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lawer67兄为什么要删除原来那帖呢,很好的,能恢复吗?从那篇文章可见兄之文笔与对书园的关注之情。

既然进来了就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作者/郭齐勇

http://www.confuchina.com/08%20x ... ruxue%20shuping.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 22: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听雨推荐文章,很有帮助,但还是想请教一下,在我写有奖之后,想起一个问题,小弟可否有权限赠送自己的财富或威望呢?如果,不可以,岂不成为笑柄?

至于那个贴,不提也罢。一时发热直言。虽心本为公,但换个角度讨论或许更为妥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论坛初创,有待讨论之处,不足为怪。既然,版主等已看到小弟所言,论坛亦在议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必要。来日方长,盼本坛长久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 2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只要评分就可,一次可评5财富的。至于好的回帖,斑竹可奖励威望的。

如果有对“现代中国的新儒学与法治研究”的书友,需要的相关书籍请跟帖列出。索取书籍的代价是一篇书评或读后感。在这帖能根据书友所提问题认真交流亦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 23: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听雨及长歌版主在建设板块的答复。有关儒学及法治方面的书籍,在下基本都有,根据听雨的索书原则,本人也可提供,分享。盼同仁不吝赐教,讨论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3 00: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而言之,孔儒历数百年至汉,定为独尊,后世佛道兴起,與之爭席,方成鼎足.又或扬佛扬道扬儒,彼此消长,孔儒之位岌岌矣.而新儒恐难定为独尊,彼可代马教乎?故新儒复兴又何其难也!
礼者,儒教之核心。孝经广要道章邢昺注曰:非礼无从辯君臣上下之位,无以辯父子兄弟之亲;其要旨乃维护等级差别。前贤之论夥矣,无须多引证。新儒之礼脫乎旧(或孔)儒窠臼乎?吾辈看来未必!而维护之手段在乎刑,亦即法也。考量迄今之国史,重典滥刑、法外之刑比比可见。孔子之仁学亦谈爱民,新儒大抵承其说亦奢谈爱民。古今之民皆切实被其大德而惜爱之乎?

村夫俚言,有悖时论,乞批判之,然我行我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3 1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zm799兄所言,现代儒与古代儒之不同在于国教与民间学说,所谓复兴儒教也只能是相对其地位与古代相比非对称而已,成为现代国家之主导思想恐难成现实。儒教之弊非儒教本身之过,历史的选择降临于身,承而担之,恰逢其时。复以民间之学说,与总学说共存,其所有弊端虽有而无复执行之力。基督教中世纪贵为国教,摒异端之说,其弊较儒教有过而无不及。然而,今日之西方,法治与民主之制度,基督教盛行,二者相容共处。一说曰,西方之民主,来源于西方之宗教,然而,宗教之说教与服从与民主何干?假设中国得以建立法治rule of law之模式,新儒教是否有存在之价值?其价值与法治是否冲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3 12: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lawer67于2006-01-03 11:20发表的:
一说曰,西方之民主,来源于西方之宗教

可以参考《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作者德国人马克斯·韦伯。由于与本主题关系不大,我这里就不介绍了,想看的话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超星上也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5 00: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新儒学不敢兴趣,挂羊头卖狗肉,生搬硬套的东西,不过新儒学本质和儒家还是一致的---------维持现状,克制自己,说穿了还是这些。当然那些大师妙笔生花下又多了很多高深莫测的玄妙理论。
  我对孔子的理解就是帝王之术也,看看孔子所谓的六艺,可以说就是为彻头彻脑做帝王家奴之学。孔子不但要自己为帝王服务,还要天下人都为帝王服务,维持等级,维持现状,忍受一切去达到所谓的修身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5 01: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者帝王之外朮,法家乃帝王之内术.二千余年所行皆內法外儒.迄今不变.以新儒匡时濟世,真乃隔靴搔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7 0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新儒家与法治没有什么研究,但我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古人有言“风声雨声读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论评时事,指点江山,本就是书生本色。这一方面我一向是敬服我们的老前辈。
   其实我很佩服新儒家的倡导者们,尽管目前为止我懂得还不多。他们是真的试图结合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改变中国现存的一些道德及社会问题。不过,至今为止,我的感觉是他们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道路,对传统儒学的改造还显得过于生硬,更重要的是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普及方法。
   所以建议楼主把范围做宽,不妨也讨论一下如何建构一个更适合于当今的新儒学体系的问题。对传统儒学持支持态度和持反对态度的众位道友都不妨畅所欲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7 10: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研究课题也涉及法制史内容,不知之本书对兄台有没有用处: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IBSN:7-80161-771-1。这本书在百灵书库有pdf版的,分辨率还可以,配合文字识别工具转化成word使用还是很方便的,如果找不到的话可以pm我,我给你这本书。
  最近一段时间将传统学术与近代社会接轨的文章比较多,阁下如果要做那么最好另辟蹊径,小弟觉得从法制史角度分析比较好一些,不晓得阁下是不是这个法学专业的。小弟对认真做学问的人向来是非常敬佩的,祝阁下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11: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robertchrs于2006-01-07 10:50发表的:
小弟研究课题也涉及法制史内容,不知之本书对兄台有没有用处: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IBSN:7-80161-771-1。这本书在百灵书库有pdf版的,分辨率还可以,配合文字识别工具转化成word使用还是很方便的,如果找不到的话可以pm我,我给你这本书。
  最近一段时间将传统学术与近代社会接轨的文章比较多,阁下如果要做那么最好另辟蹊径,小弟觉得从法制史角度分析比较好一些,不晓得阁下是不是这个法学专业的。小弟对认真做学问的人向来是非常敬佩的,祝阁下顺利。



多谢robertchrs兄的好意。兄所提供的书小弟均已有。之所以提出这个题目,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忽然有所阻滞的原因。小弟正是法哲学专业。凡国人批儒几乎有同样的原因,最初我也是同样。可是多读点哲学方面的书,总是要问些为什么。儒学归根到底是被西方文化打败的,然而,文化或理论山的东西是否就已成败论呢?杜维明说过,反儒者习惯以儒之短,比西学之长,确实有些道理。文革式的批儒不是建立在科学或学问的基础之上的。就个人来说,小弟崇敬儒之弘扬人性,可是认为rule of law更有效的平衡了人性。儒者不屑法,有一说,是认为认之自觉更体现文明与野蛮的不同,且以为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证明人性善并不符合现实。细研儒学其体系,其矛盾与缺陷因被利用为国学而处于垄断地位,变得更加难以补全,此其悲之处也。就儒学本身来说,与道,佛等等其它学说等无异,学说之一种而已。当批儒时,没有必要恨儒切齿,儒学被利用不但是因为其符合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其符合人性之需要,二者合契,方可不衰。人类之价值,并不为当权者利用就一定为民所接受。乐而受之,必有其益。

儒与法治将道德理想与法治精神渲染至极至。二者之相交点为何?这是小弟想洗耳恭听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批儒,这和劈倒批臭,再踩上一万只脚何异?踩上一万只脚,和踩上一只脚并没有区别,只是踩而已。关键踩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踩才重要。在小弟看来,儒家的那几点众人皆知的糟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西方的宗教曾经之严酷,儒学望其背而不及。然,基督之精神仍然普及人间,这才是问题之处。

小弟出此贴,盼诸位学者高士赐教,聆听一二,或可释疑。至于,新儒是否必要,并不是小弟感兴趣的。儒学的价值已在其中,辗转而新,恐怕面目全非,不如起个与儒无干的名字,以免引起误会为妥。

东西凑句,不知所云。望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0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才以为,用现代的话说,儒学 没有完全 解决现代政治合法话问题,而民主自由也 没有完全 解决现代政治理性问题。

孔子作中庸之道,此为道,而非理,后人愚钝,暴食冷饭,王侯阴险,乐此不疲。

21世纪孔子网 http://www.confucius2000.com/

里面有一些不错的思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10: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庆的猿猴论和收税说一抛出,就说明了现在有一帮自封的新儒家是什么东西.他们根本不是继承孔孟衣钵,天厌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5 13: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说几句.
起初,对孔老夫子多有推重;到后来,只觉得其除了比较可贵的个人操守之外,其余又何足道哉!
1.原始大同社会已然解体,即覆水难收.旧有之礼显然已不能维系社会,犹失效之药剂不可指望再起死回生.故治理人间,必另寻他方.俗语所谓"不得一棵树上吊死!"而孔子行,正有吊死之嫌.
2.从法家来看,并不废礼,恰好相反,乃以国家强制恢复人世秩序.切实见效.
3.所谓"和谐",所谓"中庸",常识而已.稍有灵性,皆自然明白.若隆冬之向火,不即不离.
4.热情与善良的愿望,有似美梦当不得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9 18: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国大陆新儒学的发展现状,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93-1995年出版《梁漱溟全集》之后,浙江教育与古籍两家出版社也于1996年12月联袂出版了《马一浮集》(三巨册)。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即将出齐(现已出版的有1-9卷,11-14卷)。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熊十力全集》(1-8集正文,另有两卷附录)将于1998年出版。中华书局的三卷本《熊十力论著集》已出齐。黄克剑等编《当代新儒家八大家集》(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张君劢、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各一集)已于1993年12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方克立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新儒家论著辑要从书》(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贺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成中英等各一册)已于199 6年出齐。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的《现代新儒家学案》(三巨册,十一家,含钱穆,至徐复观止),已于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罗义俊编《理性与生命》(二册)亦已出版。

 

从宏观、整体上研究现、当代新儒学的著作,在1993年以前出版的有郑家栋的《现代新儒学概论》、宋志明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和胡伟希的《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199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黄克剑又一种关于新儒家的专著:《挣扎中的儒学:论海峡彼岸的新儒学思想》。(此前黄与周勤合著:《寂寞中的复兴棗论当代新儒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陈来在台湾也有论文集《哲学与传统棗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出版)。199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克立先生10年来关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论文专集《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

 

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从书分专人与专题两个系列。专人研究系列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从1993年至1996年各出一册,分别是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张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曹耀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吕希晨与陈莹:《张君劢思想研究》。专题研究系列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的有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郑家栋:《本体与方法棗从熊十力到牟宗三》、韩强:《现代新儒学心性思想研究》、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李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赵德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施忠连:《现代新儒学在美国》、卢升法:《佛学与现代新儒家》等。其中郑、韩、武、李著都是方克立教授在南开大学指导的博士论文。 此外,关于熊十力研究,还有景海峰的《熊十力》(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郭齐勇的《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1994年由台北:业强出版社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宋志明的《熊十力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和张庆熊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关于梁漱溟研究,还有王宗昱的《梁漱溟》( 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景海峰的《梁漱溟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郭齐勇与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善峰:《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以及马勇、马东玉的数种专著等。关于钱穆的研究,有罗义俊的论文多篇,有郭齐勇与汪学群:《钱穆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 995年)等。关于马浮、贺麟的研究,有马镜泉等的《马浮评传》、王思隽等的《贺麟评传》。关于冯友兰的研究,除田文军:《冯友兰与新理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外,近年来出版了四种论文集:李中华编:《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中江等编:《冯友兰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冯钟朴等编:《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蔡仲德编:《冯友兰研究》第一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关于徐复观的研究,有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会议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此外,牟钟鉴指导的单纯的博士论文:《冯友兰研究》,郭齐勇指导的单波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棗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1997年),方克立指导的李翔海关于成中英研究的博士论文等亦将出版。此外,罗义俊关于牟宗三,蒋国保关于方东美,滕复关于马浮,田文军关于冯友兰,李维武、萧滨关于徐复观的著作也即将问世。萧滨在李锦全教授指导下做关于徐复观的博士论文。

 

中国大陆地区学人对第二、三代当代新儒家的兴趣日隆,有关唐、牟、徐,有关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研究的论文渐渐多了起来。以下我主要介绍郑家栋、颜炳罡对牟宗三哲学的研究。郑著除前述《本体与方法》外,另有《当代新儒学论衡》(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 5年12月版),颜著为《整合与重铸棗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 5年2月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家栋认为,牟宗三依据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本心、性体、良知概念,诠释和改造康德的自由意志,把康德作为“理念”、“设备”的自由意志本体化、实体化,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绝对的、贯通道德界与存有界、决定一切亦创造一切的形上实体,由此跨越了康德所严格遵守的自然世界和应然世界之间的界限,取代和消解了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上帝观念,把康德成就的“道德的神学”改造为儒家形态的“道德的形上学”。

 

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认为,牟宗三由早期的逻辑学走向哲学认识论,再走向文化意识的阐扬,进而重建道德的形上学,最终归于圆教与圆善。牟先生的两层存有论(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是以中观西,以西观中,交参互入,圆融会通的结果。而“德行优先于知识 "、“人虽有限而可无限”、“人可有智的直觉”是其完备的道德的形上学的三大根据。牟先生的道德形上学把中国传统哲学推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牟氏道德的形上学进一步向上翻即逼出圆教与圆善的观念。圆教源于佛教天台宗,圆善源于康德。圆满的善就是德与福之间实现恰当的匹配。牟氏认为圆善的实现不能像康德那样以上帝作保障,而儒家的自由无限心本身就是德福一致之机。真正的圆教在儒家。作者认为,牟先生从境界形上学的角度解决了圆善问题。

 

郑家栋认为,就方法而言,在梁、熊、牟等人那里,儒家哲学的重建已经经历了一个由具体(直觉、体认)到抽象(知性分析),再到理性的具体("即存在即活动”的辩证思考)的过程。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分析方法来诠释中国哲学。就主导倾向而言,西方的学理是理智的、分析的,中国的精神则是实践的、体证的,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张力。如何使这两方面完满地统一起来?实践型的中国哲学能否真正实现“分析的”重建?在这些方面,当代新儒家的努力和尝试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郑家栋又认为,伴随著由传统书院向现代学院的转化和学理化、知识化的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亦表现行日益突出:儒学正在远离实际生活过程,丧失其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单纯地成为一种专业研究的对象,成为一种知识系统和专家之业。儒学之作为身心性命之学的真正危机,不是来自外在攻击,而是来自在专业大潮冲击下“知”与“行”的内在分离。如何重建儒学与实际的生活世界的联系,或许是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课题。

 

关于所谓“后‘现代新儒家’时代”的讨论亦在大陆展开。一般认为,1995年牟先生逝世,标志这一时代的到来。亦有人认为,余英时1991年发表《钱穆与新儒家》即标志这一时代的到来。根本上是“新儒家”与“新儒学”、“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疏离和“一元” 向“多元”的发展。实际上,牟宗三晚年非常强调知识理性和“为学”。余英时批评“良知的傲慢”,指出熊、牟一系是“教”而不是“学”,把乃师钱穆与自己从“新儒家”中划开;刘述先的《如何正确理解熊十力》、《对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等文强调“当代新儒家的重心逐渐由道统的担负转移到学统的开拓、政统的关怀”;成中英明确区分“新儒家” 与“新儒学”、“价值”与“知识”,强调以批判的理性(而不是内在体验)为方法裁决真实性与现实性、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知识(而不是在主体体验的基础上印证价值),以知识探讨为价值判断、选择或重建之基础(而不是先肯定价值再寻求知识手段以实现价值理想)。所谓第三代现代新儒家已不再泥执“道德”意识,有更宽广、更开放的文化视域。即使是杜维明,虽然为儒家的源头活水流向世界而不懈陈辞,坚持儒家的核心价值,推动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和重建,并展开文明对话(特别是与耶教、回教对话),但他关心的主要是儒学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精神资源对于现代人生活和全球伦理之可能发生的影响。从“文化中国”等课题的阐释都可以看出。这已经不是在内圣基础上开出新外王,或坚持道统意识的基础上开出新政统与学统的问题。此外,台湾《鹅湖》学派已在调整、分化与改组,林安梧等已明确提出 "后牟宗三”或“后后新儒学”的提纲。中国大陆学人更重视包括儒、释、道等在内的多种精神资源的开发及时代课题、制度建构、民间社会、日常生活和世界现实多重问题的回应。这至少表明,当代新儒学或当代新儒家的讨论,的确引起大陆学人的广泛关注,大有裨益于大陆思想界的健康发展及与世界上各思潮的对话、沟通。(以上参考了洪晓楠:〈也谈后新儒家时代〉,《哲学动态》1997年第7期。)当然,笔者认为,我们不必急于谈论“超越牟宗三”或“后后新儒家”问题,对于当代新儒家还有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例如学界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牟宗三或新儒家,只是人云亦云地把牟等的深度哲理简约化为“企图以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云云。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大陆研究新儒家的专业从业员并非铁板一块,同样在变化着。方克立教授在《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年回顾》的访谈(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和《评大陆新儒家推出的两本书》(见《晋阳学刊》1996年第3期)等文章中,对罗义俊、蒋庆等先生的有的论著提出了较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过于认同新儒家而有越界之处。刘启良1995年在上海三联出版的《新儒学批判》及在《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上发表的《新儒学十评》,笔者认为相当简单化,对这一思潮、代表人物与著作及研究现状未作透彻了解,批判太过。至若根本没有读过当代新儒家一种著作,抓住只言片语,就横加指责的,也大有人在。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逐渐加深了对当代新儒家的理解,进而在为道、为学诸方面体验生命的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1:05 , Processed in 0.33530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