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866|回复: 24

[【理工类】] [推荐]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1 22: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费马大定理 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作  者:(英)辛格(Singh,S.)著 薛密译  
页数:320页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简介:费马大定理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留给后世的一个不解之谜。这个谜曾经吸引和困惑了世上无数智者,难倒过许多杰出数学家,直到358年后的1995年,这个难题终于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攻克了。本书介绍数论中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和数学王国中许多伟大的英雄。

下面推荐西西河beyourself的费马大定理读后感,畅快淋漓的好文章,“科学仅仅提供近似于真理的概念,而数学,本身就是真理。”~~~

-----------------------------------------

(一)

  从昨天夜里开始,除了实在支持不住而睡去外,我置各种迫在眉睫的任务于不顾,一直在看《费马大定理》。

  关于这本书,一定要好好说说。

  几年前,缪哲对我说,有本书叫《费尔玛大定理》,好看,实在好看。

  老缪是做学问的人,喜欢向我兜售他看过的英文原版书,那未尝不是一种得意,但这种得意对我来说,则有许多难堪,因为他说过的书,大多不可能翻译出版,

而这么偏门的海市蜃楼都能让他把持着,也更增其得意。我的英语水平,是永远不可能读原版的,双重压迫之下,对“老缪的书”基本抱持可有可无的空灵态度。

  但说来奇怪,书与人之间也是有某种缘分的。老缪向我推荐过的书不少,大多被我边应承边从记忆中抹去,却留下了《费尔玛大定理》这一本。

  从那天起,我就利用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进书店的机会,一直寻找这本书的中译本。几年下来,遍寻不着,看来这样的书是不会被国内出版商看中了,但我并不绝望,这根弦不时绷紧一两次,撩拨一下我已经所剩无及的阅读欲望。

  几个月前,在一次集会中见到黄集伟老师,我问他,《费尔玛大定理》出过吗?

  我给你找一本。黄老师用确定的口吻说。

  现在想起来,黄老师是将信息优势转化为了心理优势。他那时大概已经知道该书即将被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消息,于是昭显了一次他双馨的德艺。天可怜见,

   我兴奋不已,已经开始憧憬黄老师将一本发黄磨损的老书递过来时,我应该咂多少下嘴巴了。

  几天前,在黄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他参加天津书市后开列的书单,里面赫然有一本《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原来是一本新书,那就不用劳黄老师之手了。

  我上得当当网,找到这本书,迅速填好购书单。

  昨天,2005年6月4日,当当的送货员按响了我我家的门铃。

  拆开包装,这本定价33元、不到300页厚的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每次初见一个美女,我都要一脸媚态地说一句“我在梦中见过你的”,没有任何人当真。但这次——书与人之间真的是有一种缘分的——《费马大定理》的封面,让我恍惚间确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记不起在哪里见过。

  从昨天夜里到现在,除了睡觉,我就全是在捧读这本书。

  刚刚从梦中醒来,见窗外下起了应该在昨天下的雨,我吐出一口气,再度打开这本书。

(二)

  “那完全就是一部惊险小说。”

  当年缪哲这样评价这本书。

  不是这本书像一本惊险小说,而是费马大定理本身从提出到证明的过程,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惊险小说——一个读者,在自己读过的书的空白处留下附注。除了他自己之外,还有谁会关注呢?

  但是,法国人费马死后,他在一本《算术》书上所写的注记并没有随之湮没。其长子意识到那些草草的字迹也许有其价值,就用五年时间整理,然后印出一个特殊的《算术》版本,载有他父亲所做的边注,那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定理。

  在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费马写着这么几句话:

  “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4次幂写成两个4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这个喜欢恶作剧的天才,又在后面写下一个附加的评注:\"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费马写下这几行字大约是在1637年,这些被侥幸发现的蛛丝马迹成了其后所有数学家的不幸。一个高中生就可以理解的定理,成了数学界最大的悬案,从此将那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整整折磨了358年。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天才前赴后继,向这一猜想发起挑战。

  欧拉,18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那本特殊版本的《算术》中别的地方,发现费马隐蔽地描述了对4次幂的一个证明。欧拉将这个含糊不清的证明从细节上加以完善,并证明了3次幂的无解。但在他的突破之后,仍然有无数多次幂需要证明。

  等到索非·热尔曼、勒让德、狄利克雷、加布里尔·拉梅等几个法国人再次取得突破时,距离费马写下那个定理已经过去了将近200年,而他们才仅仅又证明了5次幂和7次幂。

  事实上拉梅已经宣布他差不多就要证明费马大定理了,另一位数学家柯西也紧随其后说,要发表一个完整的证明。然而,一封来信粉碎了他们的信心:德国数学家库默尔看出这两个法国人正在走向同一条逻辑的死胡同。

  在让两位数学家感到羞耻的同时,库默尔也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完整证明是当时的数学方法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数学逻辑的光辉一页,也是对整整一代数学家的巨大打击。

  20世纪,数学开始转向各种不同的研究领域并取得非凡进步。1908年,德国实业家沃尔夫斯凯尔为未来可能攻克费马大定理的人设立了奖金,但是,一位不出名的数学家却似乎毁灭了大家的希望:库特·哥德尔提出不可判定性定理,对费马大定理进行了残酷的表达--这个命题没有任何证明。

  尽管有哥德尔致命的警告,尽管经受了三个世纪壮烈的失败,但一些数学家仍然冒着白白浪费生命的风险,继续投身于这个问题。二战后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大量的计算已不再成为问题。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数学家们对500以内,然后在1000以内,再是10000以内的值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到80年代,这个范围提高到25000,然后是400万以内。

  但是,这种成功仅仅是表面的,即使那个范围再提高,也永远不能证明到无穷,不能宣称证明了整个定理。破案似乎遥遥无期。

  最后的英雄已经出现。1963年,年仅十岁的安德鲁·怀尔斯在一本名叫《大问题》的书中邂逅费马大定理,便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放弃它,必须解决它。70年代,他正在剑桥大学研究椭圆方程,看来与费马大定理没什么关系。

  此时,两位日本数学家已经提出谷山-志村猜想,将怀尔斯正在研究的椭圆方程与模形式统一在一起。看来也与费马大定理没什么关系。

  80年代,几位数学家将17世纪最重要的问题与20世纪最有意义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的钥匙:只要能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就自动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曙光在前,但并没有人对黎明的到来抱有信心,谷山-志村猜想已经被研究了30年,都以失败告终,如今与费马大定理联系在一起,更是连最后的希望都没有了,因为,任何可能导致解决费马大定理的事情根据定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几乎已成定论。

  就连发现钥匙的关键人物肯·里贝特也很悲观:“我没有真的费神去试图证明它,甚至没有想到过要去试一下。”大多数其他数学家,包括安德鲁·怀尔斯的导师,都相信做这个证明会劳而无功。

  除了安德鲁·怀尔斯。

  曾经有人问伟大的逻辑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他回答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在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情上。”

  但安德鲁·怀尔斯会。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不大,但即使最终没能证明费马大定理,他也觉得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他花了18个月的时间为将来的战斗收集必要的武器,然后得出全面估计:任何对这个证明的认真尝试,很可能需要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

  怀尔斯放弃了所有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直接关系的工作,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展开了一个人对一个困扰世间智者三百多年的谜团的挑战,妻子是唯一知道他在从事费马问题研究的人。

  1993年,经过七年专心努力的安德鲁·怀尔斯完成了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

   6月23日,剑桥牛顿研究所,他开始了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数学讲座,每一个对促成费马大定理证明做出过贡献的人实际上都在现场的房间里,两百名数学家被惊呆了,他们看到的是,三百多年来第一次,费马的挑战被征服。

   怀尔斯写上费马大定理的结论,然后转向听众,平和地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掌声,第二天,数学家第一次占据了报纸的头版头条。《人物》杂志将他与黛安娜王妃、奥普拉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之一,一家时装公司则请这位温文尔雅的天才为他们的新系列男装做了广告。

  但事情并没有在这里结束,接下来的发展依然像惊险小说一样,悬案得破,但案犯并不轻易束手就擒。怀尔斯长达200页的手稿投交到《数学发明》杂志,开始了庞杂的审稿过程。这是一个特大型的论证,由数以百计的数学计算通过数以千计的逻辑链环错综复杂地构造而成。只要有一个计算出差错或一个链环没衔接好,整个证明将可能失去其价值。

  在苛刻的审稿过程中,审稿人碰到了一个似乎是小问题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无法使怀尔斯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保证某个方法行得通。他必须加强他的证明。

  时间越耗越长,问题依然解决不了,全世界开始对怀尔斯产生怀疑。14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准备公开承认失败并发表一个证明有缺陷的声明。

  在山穷水尽的最后时刻,9月19日,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他决定最后检视一次,试图确切地判断出那个方法不能奏效的原因。一个突然迸发的灵感使他的苦难走到了尽头:虽然那个方法不能完全行得通,但只需要可以使另一个他曾经放弃的理论奏效,正确答案就可以出现在废墟之中--两个分别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完美地互相补足。

  足足有20分钟,怀尔斯呆望着那个结果不敢相信,然后,是一种再也无事可做的巨大失落感。

  一百年前,专为费马大定理而设的沃尔夫斯凯尔奖将截止日期定为2007年9月13日。就像所有的惊险片一样,炸弹在起爆的最后一刻,被拆除了。


(三)

  《费马大定理》既是一部惊险小说,也是一部武侠小说,激荡着绝顶高手传诵千古的传奇故事。

  那个数学世界里的江湖是属于年轻人的。少年英雄在这里尽情挥洒他们的天纵其才,库特·哥德尔提出他的不可判定性定理时,年仅25岁;挪威的阿贝尔在19岁时做出了他对数学的最伟大的贡献,8年后在贫困交加中去世,法国数学家埃米尔特评价“他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500年”;相较而言,安德鲁·怀尔斯40岁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别人认为他应该是才思枯竭的岁数了。

  “年轻人应该证明定理,而老年人则应该写书。”英国数学家哈代说,“数学较之别的艺术或科学,更是年轻人的游戏。”还有哪片领土更适合年轻人来谱写传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数学家的平均当选年龄是最低的。

  围绕着费马大定理发生的故事,更是超出了最优秀编剧的想像。寻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牵动了这个星球上最有才智的人们,巨额的赏格,自杀性的绝望,黎明前的决斗。

  1954年1月,东京大学的年轻数学家志村五郎去系图书馆借一本书,令他吃惊的是,那本书被一个叫谷山丰的人借走了。志村给这位并不熟悉的校友写了封信,几天后,他收到对方的明信片,谷山告诉他,他是在进行同一个计算,并在同一处被卡住了。

  一种惊喜的默契顿时产生,两人开始了惺惺相惜的合作。“他天生就有一种犯许多错误,尤其是朝正确的方向犯错误的特殊本领。”志村评价他的拍档。1958年11月17日,这个心不在焉的天才人物、刚刚订婚的谷山选择了自杀。几个星期后,他的未婚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遗书中写道:“既然他去了,我也必须和他在一起。”

  谷山在遗书中为他的自杀行为引起的种种麻烦向他的同事们表示歉意,而他遗留下的对数学的许多根本性想法,成为解开费马大定理的唯一一把钥匙:谷山-志村猜想。30年后,他的伙伴志村目睹了他们的猜想被证实,用克制和自尊的平静对记者说:“我对你们说过这是对的。”  他依然保存着谷山第一次寄给他的那张明信片。

  德国实业家沃尔夫斯凯尔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数学家,但一桩最不可思议的事件将他与费马大定理永远联系在一起。

  对一位漂亮女性的迷恋及被拒绝,令沃尔夫斯凯尔备感绝望。他决定自杀,并定下了自杀的日子,准备在午夜钟声响起时开枪射击自己的头部。沃尔夫斯凯尔认真地做着每一个细节:处理好商业事务、写下遗嘱,并给所有的亲朋好友写了信。

  他的高效率使得所有的事情略早于午夜的时限就办完了。为了消磨最后的几个小时,他到图书室翻阅数学书籍:一篇关于费马大定理证明的论文……他不知不觉拿起了笔,一行一行进行计算……

  然后,天亮了。

  沃尔夫斯凯尔为自己发现并改正了论文中的一个漏洞感到无比骄傲,原来的绝望和悲伤消失了,数学将他从死神身边唤回。

  1908年,得享天年的沃尔夫斯凯尔写下了他新的遗嘱:他财产中的一大部分作为一个奖,规定奖给任何能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人,奖金是10万马克,按现在的币值超过100万英镑。

  这是他对那个挽救过其生命的盖世难题的报恩方式。

  1832年,法国数学家伽罗瓦陷入一桩风流韵事中。与他相好的一个女人事实上已经订婚,那名绅士发现了未婚妻的不忠,非常愤怒地向伽罗瓦提出决斗。

  对方是法国一名最好的枪手,而伽罗瓦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遑论开枪,就连数学演算他都是只在头脑里进行,而不屑于在纸上把论证写清楚,为此他的许多数学成果都得不到法国科学院的重视与承认。决斗的前一晚,他相信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晚,也是把他的思想写在纸上的最后机会。

  他通宵达旦,写出了存在自己头脑里的所有定理,在复杂的代数式中,那个女人的名字不时隐藏其间,还有绝望的感叹--“我没有时间了,我没有时间了!”

  第二天,1832年5月30日,伽罗瓦死于决斗。

  等他潦草的手稿被递至欧洲一些接触的数学家手里,那些演算中迸发出的天才思想使专家们发现: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在他20岁时被杀死了,他研究数学只有5年。

  伽罗瓦在手稿中对五次方程的解法进行了完整透彻的叙述,而他演算的核心部分则是称为“群论”的思想,他将这种思想发展成一种能攻克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有力工具。

  伽罗瓦生命中最后一夜的工作,一个半世纪后成为安德鲁·怀尔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的基础。

  1997年6月27日,符合沃尔夫斯凯尔委员会的规定战胜费马挑战的安德鲁·怀尔斯收到了价值5万美元的沃尔夫斯凯尔奖金。

  是的,费马大定理被正式解决了。怀尔斯汇集了20世纪数论中所有的突破性工作,并把它们融合成一个万能的证明。

  人们又重新掂量起费马写下的那一行附加评注:“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可以确定的是,几个世纪以前,费马没有发明出安德鲁·怀尔斯证明大定理所用的模形式、谷山-志村猜想、伽罗瓦群论和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

  那么,费马本人是用什么方法证明他所提出的猜想的呢?只是一个有缺陷的证明,还是他以17世纪的技巧为基础,涉及到的却是其后几百年所有数学家都没有发现的另一种方法?我们永远也没机会知道了。

  “那段特殊的漫长的探索现在结束了,我的心灵归于平静。”安德鲁·怀尔斯说。

  传奇似乎已经落幕,而事实上更大的传奇却被永远隐藏在358年以前。

(四)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将近80岁的阿基米德正在全神贯注地研究沙堆中的一个几何图形,疏忽了回答一个罗马士兵的问话,结果被长矛戳死。

  18世纪的巴黎女孩索非·热尔曼在一本叫《数学的历史》的书中看到这一章,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会如此痴迷于一个导致他死亡的几何问题,那么数学必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学科了。

  她马上对这最迷人的学科着了迷,经常工作到深夜,研究欧拉和牛顿的著作。

   父母没收了她的蜡烛和衣服,搬走所有可以取暖的东西,以阻止她继续学习。她用偷藏的蜡烛并用床单包裹着自己继续学习,即使墨水已经在墨瓶中冻僵。最后她的父母妥协。

  在那个充满偏见和大男子主义的时代,她冒名“勒布朗先生”,通过书信在只接受男性的巴黎综合工科学院学院学习,并以这个身份与“数学家之王”高斯通信探讨费马大定理。1806年,拿破仑入侵普鲁士,热尔曼拜托一位法国将军保证高斯的安全。得到特殊照顾的高斯这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否则,她对费马大定理的杰出贡献恐怕就被永远记在那个“勒布朗先生”的头上了。

  高斯在致谢信中谈到数学的魔力:“还没有任何东西能以如此令人喜欢和毫不含糊的方式向我证明,这门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无比欢乐的科学所具有的吸引力决不是虚构的。”

  他的表述太过冗长了。还是让热尔曼的同类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当有人问公元4世纪时的女性数学家希帕蒂娅为什么一直不结婚时,她说,她已经和真理结了婚。

  就像两千年间涌现出的大多数女数学家一样,索非·热尔曼终生未婚。

  凡物皆数,这就是数学的魔力。

  数字会奇妙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中。综观世界上所有曲曲弯弯的河流,剑桥大学的地球科学家汉斯·亨利克发现,从河源头到河入海口之间,实际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基本接近于圆周率的值。爱因斯坦提出,这个数字的出现是有序与紊乱相争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数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识到自然现象是由规律支配的,这些规律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比如,他在铁匠铺里发现了音乐和声与数的调和之间的关系:那些彼此间音调和谐的锤子有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它们的质量彼此之间成简单比,或者说简分数,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在昆虫中,蝉的生命周期是最长的,17年。这个素数年数有没有特殊的意义?

   按照生物学家的解释,这个为素数的生命周期保护了它。只有两种寄生物可以威胁到它:1年期或17年期。而寄生物不可能活着接连出现17年,因为在前16次出现时没有蝉供它们寄生。于是,生命周期为素数有着某种进化论意义上的优势。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蝉的寄生物从未被发现。

   数字本身的神秘,更是扣人心弦。完满数意即一个数的因数之和恰好等于其本身的数,比如6的因数为1、2、3,后者相加正好是6,所以是完满数。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将近三千年了,而数学家们发现的完满数才30个,而可爱的老6,就是最小的那个。圣奥古斯丁说:“6是一个数,因其自身而完满,并非因上帝在6天中创造了万物;倒过来说才是真实的:上帝在6天中创造万物是因为这个数是完满的。”

  再比如26,费马注意到它被夹在一个平方数(25是5的平方)和一个立方数(27是3的立方)之间。他寻求其他这样的数都没有成功,那么26是不是唯一的?迄今没有人能够拿出证明。

  说一不二,是数学的另一个魔力。

  在数学王国,不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存在正方反方的辩论赛,参赛者抓阄决定自己的立场,最后获胜的居然是口才好的人。

  在数学词典中,数学证明是一个有力而严格的概念,它高于物理学家或化学学家所理解的科学证明。科学证明靠的是观察和理解力,按照评判系统来运转,如果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一个理论“摆脱了一切合理的怀疑”,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认为是对的。而数学并不依赖于容易出错的实验的证据,它立足于不会出错的逻辑,推导出无可怀疑的正确并且永远不会引起争议的结论。

  科学仅仅提供近似于真理的概念,而数学,本身就是真理。数学赋予科学一个严密的开端,在这个绝对不会出错的基础上,科学家再添加上不精确的测量和有缺陷的观察。

  于是我们就能理解数学家们的残酷,依靠计算机的帮助,有人能断定费马大定理对直到400万为止的幂都是对的,但该命题依然不算被证明。

  在这方面不是没有反例。31、331、3331、33331、333331、3333331、33333331,经过仔细的探究,数学家们证明了这些数都是素数,那么是不是这种形式的数都是素数呢?下一个数333333331就不是,它可以被分解为17乘以19607843。

  费马大定理之后,欧拉也提出过一个猜想,即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三个同样次幂的和。二百多年来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猜想,后来用计算机细查,仍未找到解,没有反例是这个猜想成立的有力证据,但谨慎的数学家是不会因此而承认欧拉猜想的。果然,1988年,哈佛大学的内奥姆发现了一个解:2682440的4次幂加15365639的4次幂加18796760的4次幂,等于20615673的4次幂。

  依靠一块块绝对可靠的公理定理,数学家构筑出坚固的数学大厦,每一块基石都是可靠的,整栋大厦是人类智慧家园里最可信任的一幢。

  这是数学的荣耀。

  数学的魅力,在乎对人类智力和好奇心的挑战。

  面对费马大定理,数学家们经受了三个多世纪的壮烈失败,任何卷入其中的数学家都冒着白白浪费生命的风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前赴后继?

  如果能够证明大定理,那么就是解决了其他同行几百年来都深受困扰的难题,在其他人失败过的地方取得了成功。除了这种胜人一筹的成就感,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难以克制的好奇心。解答某个数学问题的欲望多半是出于好奇,而回报则是因解决难题而获得的单纯而巨大的满足感。数学家蒂奇马什说过:“弄清楚圆周率是无理数这件事可能是根本没有实际用处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弄清楚,那么肯定就不能容忍自己不去设法把它弄清楚。”

  数学在科学技术中有它的应用,但这不是驱使数学家们的动力。有个学生问欧几里得他正在学习的数学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得转身让奴仆将其逐走:“给这个孩子一个硬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得实利。”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中坦言:“从实用的观点来判断,我的数学生涯的价值等于零。”

  当安德鲁·怀尔斯知道自己将要付出十年心血并且破解费马大定理的机会并不大时,他依然开始了孜孜演算:“即使它们并未解决整个问题,它们也会是有价值的数学。我不认为我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数学是最大的浪漫。

  发展到现在,数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孤独的科学。致力于尖端问题研究的数学家,如果试图找到与其对话的人,遍寻全世界,都可能仅以个位数计。

  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离普通人越来越远,而数学作为智慧体操,也在我们的头脑中越来越疏于练习。

  让我们来操练一下,体验那种久违的解题的快感吧。

  将国际象棋棋盘两个对角的白格方块拿掉,只剩下62个黑白相间的方块。现在我们取31张多米诺骨牌,每张骨牌正好可以覆盖2个方块。能否用这31张骨牌摆放得覆盖住棋盘上的62个方块?

  有的人已经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摆放了。让我们动用脑子,看看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

  一,棋盘上被去掉的方块都是白色的,那么剩下的方块是32个黑方块和30个白方块。

  二,每个骨牌能够覆盖2个相邻的方块,而相邻方块的颜色总是一黑一白。

  三,所以,无论如何摆放骨牌,都可以用30张骨牌覆盖住30个白方块和30个黑方块。

  四,结果,总是留下1张骨牌和2个黑方块。

  五,但是,每张骨牌所能覆盖的相邻方块必然是颜色不同的,而剩下的2个方块则是相同的,所以不可能被1张骨牌覆盖。

  六,所以,用31张骨牌覆盖这个缺损的棋盘是不可能的。

  再来思考一下“三人决斗”的问题。

  黑先生、灰先生和白先生要用手枪进行决斗,每人只能开一枪,轮流射到只剩下一个人活着为止。黑先生枪法最差,三次才能击中一次,灰先生次之,三次中能击中两次,白先生枪法最好,三发三中。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商定先由黑先生开枪,然后是灰先生(如果他还活着),再接着是白先生(如果他还活着)。问题是,黑先生应该先向什么目标开枪?


(五)

  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坐着火车在苏格兰的大地上奔驰。他们往外眺望,看到田野里有一只黑色的羊。天文学家说:“多么有趣,所有的苏格兰羊都是黑色的。”物理学家反驳道:“不!某些苏格兰羊是黑色的。”数学家慢条斯理地说:“在苏格兰至少存在着一块田地,至少有一只羊,这只羊至少有一侧是黑色的。”

  伊恩·斯图尔特在《现代数学的观念》中通过这个笑话,揭示出数学家一丝不苟的严格态度:需要经过确实无疑的证明才能承认某个结论。

  所以,一个真正的数学家从来不说过头话。有人问格丁根大学的埃德蒙·蓝道,他的同事埃米·诺特是否真是一个伟大的女数学家,他回答道:“我可以作证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但是对她是一个女人这点,我不能发誓。”

  也只有数学家,才有资格说出那么不容置疑的话。1986年,两位数学家里贝特和梅休尔出席伯克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时,在一家咖啡馆巧遇。里贝特说起正在试图证明的椭圆方程,以及他一直在探索的实验性策略。梅休尔一边品着他的卡布其诺咖啡,一边听着里贝特的叙说。他突然停下咖啡,用确定无疑的口吻说:“难道你还不明白?你已经完成了它!你还需要做的就是加上一些M-结构的γ-0,这就行了。”

  确定无疑的,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在随便喝杯咖啡的时候想出这一步。


  数学家在某方面表现得近乎迂直。费马在世时是一名文职官员,还在司法部门工作。为了避免这个职务上的人陷入人情腐败,政府要求法官不得参加社交活动,他于是得以潜心研究数学问题。但无论如何,数学都只能算是他的业余爱好,埃里克·贝尔就称他是“业余数学家之王”。但有人对这样的描述并不满意。朱利安·库利奇写《业余大数学家的数学》一书时,执意将费马排除在外:“他那么杰出,他应该算作专业数学家。”

  他们的脾气也同样火爆。索非·热尔曼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她在物理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并荣获法国科学院的金质奖章,成了第一位不是以某个成员夫人的身份出席科学院讲座的女性。在高斯的说服下,格丁根大学准备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遗憾的是,此时热尔曼已经死于乳腺癌。

  当那些官员为热尔曼出具死亡证明时,竟将她的身份写成“无职业未婚妇女”,而不是女数学家。而对材料弹性理论做出极大贡献的她,也没有出现在埃菲尔铁塔上所铭刻的72名专家的名字中。莫赞斯为此大事鞭挞:“对一位如此有功于科学并且由于她的成就而在名誉的殿堂中已经获得值得羡慕的地位的人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来,那些对此负有责任的人该是多么的羞耻。”

   文学家永远成不了数学家,但数学家却可能写出非常动人而性情的文字。

  因为说一不二,因为非此即彼,因为无可争议,所以数学家有着异于常人的愿赌服输的磊落和坦荡。《美丽心灵》中,一群数学家在大厅里向约翰·纳什纷纷献上钢笔,作为一种致敬的方式。这一幕体现出数学王国里特有的荣辱和伦理。

  为鼓励证明费马大定理,法国科学院设立了一系列奖和巨额奖金。1847年,加布里尔·拉梅登上科学院的讲台,自信地预言几个星期后他会在科学院杂志上发表一个关于费马大定理的完整证明。

  拉梅一离开讲台,另一位数学家柯西也要求发言。他宣布自己一直在用与拉梅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也即将发表一个完整的证明。

  三个星期后,两人各自声明已经在科学院存放了盖章密封的信封,里面是他们急于标明为自己所有的证明方法。数学界的许多人都暗暗希望是拉梅而不是柯西赢得这场竞赛,因为后者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一个狂热的教徒,特别不受同事欢迎。

  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德国数学家库默尔致函法国科学院,根据拉梅和柯西透露出来的少量细节,他指出了两人共同犯下的逻辑错误。

  库默尔的信使得拉梅一下子泄了气,但柯西却拒绝承认失败,几个星期内,他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辩解,直到夏季结束才变得安静下来。

  十年后,不招人待见的柯西、一贯自以为是的柯西,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关于费马大定理的最终报告:“数学科学应该为几何学家,尤其是库默尔先生,出于他们解决该问题的愿望所做的工作而庆幸。委员们认为,如果撤消对这个问题的竞赛而将奖授予库默尔先生,以表彰他关于由单位根和整数组成的复数所做的美妙工作,那将是科学院作出的一项公正而有益的决定。”

(六·后记)

  1986年,安德鲁·怀尔斯做出了那个改变其生命历程的决定:证明谷山-志村猜想,进而证明费马大定理。这一年,我也需要做出影响生命历程的选择:上文科,还是理科?

  所有的路标都指向理科。不管是考试成绩,还是个人兴趣。张洁有篇小说叫《祖母绿》,曾令儿喜欢上一个绣花枕头的草包男人,她也不会向他撒娇卖嗲,只会不停地做数学题,比任何别人都快都好。这一幕烙在我心中,觉得那个黝黑的渔家女儿有着说不出的性感。当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做数学辅导书上的题,专拣难度最高的C型题,每做出一个,都有莫大的快乐。

  非常幸运的是,我所在的中学,是在高二年级中期分科,而不像大多学校那样一升入高二就把这事儿给办了。所谓幸运就是,我摊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叫邰宝先,如果上文科,就不可能由他来教了--好数学老师当然要用在理科班上。邰老师的课,永远是全校笑声最多最大的课堂,他的动作和表情都极为丰富,讲至兴处,能将板擦顺利完成左右手交接工作,兼以复杂的空中旋转,而他的粉笔头,也能准确地呼啸击中那些打瞌睡的同学。经常在晚自习的时候,他悄无声息地溜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几道题,然后扬长而去。第二天上课,再一脸坏笑地问我们做出来没有:“一想到你们被难住,我就乐得不行”,然后将更漂亮的解法告诉我们。那一个学期,是我最轻松愉快的时光,解析几何不知不觉就学完了,从此再没有题能难得住我。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课也由一位全国特级老师来教授,光一篇《白杨礼赞》,他就上了有半个月。这样的语文,实在是味如嚼蜡。

  但是,在天平的另一端,尽管只有一个砝码,却沉重无比:我是色盲,上理科,会有许多专业不能报考。

  现在很难理解那种战战兢兢的心情,而在当年,高考之难,难于上蜀道,能考上个学就不错了,谁还考虑你的个人志趣和未来设计?

  在一片懵懂中,我摸索着做过三次这样影响生命历程的选择:填报志愿时,有人撺掇在提前录取里填上北京广播学院,我老以为那所学校培养的是电器维修人员,就硬下心空着那一栏;报了人大后,负责招生的副校长盛情难却地鼓励我考人口学系,说是竞争又小,分配又好,我唯唯诺诺地应承下来,但还是咬着牙没报那个专业,那个后来被我们讥为“人口贩子”、人口稀薄整天被别系欺负的专业;而在最重要的文理分科时,我经过痛苦的犹豫挣扎,置物理课班主任的挽留于不顾,最终去了文科班……


  二十年后,我看到了《费马大定理》这本书。唯一确定无疑的感觉就是,如果在1986年的那一天,我能看到这本书,肯定会学理科,考数学系。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永远不能假设,行走在另一条轨迹上的我,会是什么样子。至少,我可以做一个像邰宝先老师那样的人,体验着数学的成就与快乐。

  这本书的阅读,是一个惊心动魄欲罢不能的过程,中间搀杂着不得不睡的觉和不得不上的班。那天晚上参加一个活动,我却惦记着家里没看完的《费马大定理》,硬是没喝酒,早早就离开现场。关乎阅读,这样的事情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

  这是一本写得非常精彩的书,费马大定理的破解过程,与一部简明的数学史,被作者西蒙·辛格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但我贱得嘀嘀叫的疯狗劲儿发作,以极大的兴趣和耐心将其拆散,以《读者文摘》的笔法重新归置梳理了一遍。一字一字敲在电脑中时,我的心中涌动着巨大的惆怅。但愿有一个少年,能够在如我那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读到这个故事。

  “牛顿研究所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将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呆上几个星期,举办由他们所选择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的研讨会。大楼位于(剑桥)大学的边缘,远离学生和其他分心的事,为了促进科学家们集中精力进行合作和献策攻关,大楼的建筑设计也是特殊的。大楼里没有可以藏身的有尽头的走廊,每个办公室都朝向一个位于中央的供讨论用的厅堂,数学家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切磋研究,办公室的门是不允许一直关上的。在研究所内走动时的合作也受到鼓励--甚至电梯(它只上下三个楼层)中也有一块黑板。事实上,大楼的每个房间(包括浴室)都至少有一块黑板。”

  请允许我抄下书中的这一段文字。我清楚的知道,那是我再也不可企及的精神故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1 23: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cool兄的这张帖子(兄知道我是最喜欢这种帖子的了^_^),我就我所知道的情况补充,或者与这帖子的作者和cool兄商榷:首先我见过这本书,考量再三后,我没有买,主要是我觉得这本书写的不够好,讲述的略为简单了一点,不能吸引人。第二,这篇文章大多数说的历史都很准确,但是好象忘了点很重要的东西:1.提到的库默尔,不但反驳了柯西这位当时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的证明,而且随后他提出了理想数理论,这是费马大定理自欧拉以来最重大的突破了。2.哥德尔的定理几乎与费马大定理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这涉及的是整个数学的基础,目前唯一被证明适用的只有(好象)是“连续统假设”——这在一般公理体系下是不可证明对错。
另:我向大家推荐的读物是一个美国人在将近70年前写的数学家传记,目前已经先后有两次在中国翻译出版,安德鲁·怀尔斯小时候读的是他最后一本著作,但是我现在说的书可以说是数学史上最经典的传记之一了,有着超凡的吸引力,曾被人评价"读了这本书的人,除非是木头,否则一定会喜欢上数学"——我就是受它影响才喜欢上数学的——而我有一个同学读了两章后再也不敢读了,因为他不想学数学。至于书名,我卖个关子 ,请大家补充,一天内答出者定以5个财富相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23: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长歌兄的补充~~~

有猜中长歌兄书名的,偶也相赠5个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1 23: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12-31 23:21发表的:
多谢长歌兄的补充~~~

有猜中长歌兄书名的,偶也相赠5个财富~~~
谢谢cool兄的支持,其实这本书与兄提到的那本萨根的纪念集是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且是同一书系的,只是出版较晚。而且我觉得翻译上没有二十年前的老版本出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12: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费马大定理 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这本书早就下了,只粗略看了一下,并没觉得写得如何好。不过这篇读后感不错。数学家的传记好象在上海馆下过,不知是那一本,我要回家找才行,不过没时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13: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linjpz于2006-01-01 12:24发表的:
《费马大定理 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这本书早就下了,只粗略看了一下,并没觉得写得如何好。不过这篇读后感不错。数学家的传记好象在上海馆下过,不知是那一本,我要回家找才行,不过没时间啊。
  我也认为《费马大定理 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只是如此,请兄猜猜我提的书名,其实我的提示很多了,再加上这篇读后感中到处埋伏着线索。哈,再过几小时我公布答案^_^。不过cool兄不许猜啊,我给你的线索太明显了^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何处有)安德鲁·怀尔斯证明的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象在奇迹文库上看到过,楼上兄弟可去看看,我不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22: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公布答案吧
作者:埃里克·贝尔(美)
书名:《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注:安德鲁·怀尔斯小时候读的是他的遗作《最后的问题》(也就是费马大定理)
这是我推荐给每一位书友看的书,对于非数学史专业的朋友看这本就足够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大数学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 0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兄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吗?

我这偏远山区没得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 0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去年(2005)刚出版,我也是通过新华书店的订购服务才得到的.恐怕比较难找到电子版.但是我记得老版名为<数学精英>(可能,我也不肯定了).可能可以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3 08: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半晌, 才从"童年"的彩色梦想中找回来. 是楼主兄弟的贴把俺带回去的........

每日在那儿磨猪食......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多大呀.

数学是艺术! 她的美不需要是个数学家才能欣赏的........

土人的眼里, 数学的美和物理的美很有些不同, 又有不少相似之处.

数学大概应该算是从物理学里化出来的. 物理学的研究从来就离不开数学工具. 或者, 应该说, 数学是物理学的精髓.
只是由于工程科学的落后, 人类还不能把数学和物理学严格对应起来. 但是, 俺觉得没有不能用物理学解释的数学.
......

久积的心情被这贴勾出来了. 对俺, 这不仅仅是一贴读后感. 谢谢楼主.

八楼的长歌兄弟, 能否把《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的英文原版名,作者名的拼写告诉俺. 土人不奢望能找到中文版的, 但是原版的应该不难找到. 先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3 1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草兄:原名<Men of Mathematics: The Liv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reat Mathematicians from  Zeno to Poincare>
作者:Bell,E.T
如有英文电子版请给我一份,我要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4 14: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我看不懂,,,,但我敬畏数学天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4 14: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长歌-废墟于01/02 09:44发表的:
,这本书去年(2005)刚出版,我也是通过新华书店的订购服务才得到的.恐怕比较难找到电子版.但是我记得老版名为<数学精英>(可能,我也不肯定了).可能可以找到.

超星里面有91年出版的<数学精英>


JUST DO IT NO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4 16: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hooker于01/04 15:44发表的:
那位提供一下?

去专家找书版吧, 100%能够找到,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5 00: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詳细资料, 是在历史、地理图书馆.

历史、地理图书馆 -> 传记 -> 总论

数学精英
阅读  下载  发表评论  添加个人书签
作者: E.T.贝尔(美) 索书号:K816.11/BE/1  SS号:10234871  出版日期:1991年07月第1版  页数:6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5 02: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给想想办法?

先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5 04: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04年版的那本, 超星里似乎还没有,
91年版的<数学精英>, acdacd兄已经提供了, 俺也顺手抄了一本, 呵呵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28015&fpage=1





JUST DO IT NO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5 14: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hooker兄,兄说的书我只听说过而已。谢谢兄的介绍,我确实觉得老版翻译的更好,这本书绝对是好书。
回w兄,这本书很美妙,大概高中毕业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读了。我向各位再次推荐这本书,与它相比,中国国内出的大部分同类型的书连垃圾都不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04:07 , Processed in 0.1432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