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18|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浅述苏轼《前赤壁赋》的意脉运行(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5 14: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脉,即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的主题性思维。
   一般而言,一部作品只能突出一个主题,这就要求作品始终处于作者的主题控制之中;从另一方面而言,作品的构成材料则是各色各样的、多倾向性的,每一构成材料均具备独立而强烈的分离色彩。因此,作为贯穿于整部作品的主题性思维-----意脉与作品的构成材料之间,便先天的存在一种冲突性的对立关系。虽然这种冲突性的对立关系只是一种潜在的对立,但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却永恒存在,潜在冲突性的对立关系的激烈程度、作者对此的激烈程度的控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表层结构(叙述形式)的和谐程度,就是作者创作才能高下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参照体系。大体而言,一名有才华的作者能够较好把握、控制作品中的冲突性的对立关系,使这种冲突性的对立关系以一种非常和谐的形式表现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之中;反之,则是作品形式与构成材料及作品主题的分离。
   具体就苏轼《前赤壁赋》而言,其作品的意脉或者主题是“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主体性精神,需要表现出作者奋发、拼搏的意向,然而,从苏轼写作此篇的时境而言,则其正处于政治上的失意之时,伴随他的只有极端的悲观与失望,在其消极的心境中,所渴望的更多是寻求超脱的意味。如此,从作品的着手始,便已经定下了此篇作品意脉与构成材料之间先天潜在的、极端的矛盾冲突对立。
    这种冲突性的对立关系,只有通过一种调和、控制,才能表现在作品表层结构的和谐统一之中,在此苏轼非常高超地运用了作品的意脉运行的表现方式,既一种流动性的关系的表现方式,以一种历时性的组合关系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进行组合与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作品主题、作品形式与构成材料的统一。因此,作品构成材料的协调、组合成为了作品意脉运行的主要研究对象,这里的组合包括各种作品构成材料之间的组合、以及构成材料与作品主题之间的组合。
   我们可以将作品的构成材料,按照其性质概分为两大类:1、意义类型,包括趋同性意义类型与趋异性意义类型两种,趋同性意义类型指其与作品主题存在部分以至全体的同一性,或者都是从同一出发店来区别其他外部时空物质的;趋异性意义类型则是前者的对立面,即从完全相反的出发点来区别其他外部时空物质。2、功能类型,主要指情景的烘托、描述材料。意义类型材料只能简单地对作品主题表示赞同或否定,而功能类型材料则将对作品的意境、格调、以及气韵等在最大程度上显现作者的个人魅力。
   从整体而言,《前赤壁赋》中的意脉运行的历时性过程如下:景(乐)-----情(愁)------主客对话(哲理议论)------事(乐)。
   这是一个历时性的组合过程,在第一个共时段中,苏轼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妙、清丽之景,在此作者完全运用了功能性的构成材料,在其组合过程中派生出一派高妙以及作者的豪迈、旷达,直接烘托了情绪、在作品的开端赋予作品一种浪漫的意境,是作者对作品主题的赞美与潜在的称颂,在更深层次上隐晦表达了作者对时境的强烈抗争。同时,也即是在一种和缓的表现形式下掩盖了作者激烈抗争的意图,使抗争意图与和缓的作品意境在表现形式中统一起来。
在第二个共时段中,作者在美妙的奇景中,因笛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产生浓浓的愁绪,愁怀难解不绝于心头。通过这一共时段与前一共时段的组合,作者逐渐展开主题,使之直似流水而下、自然流畅,文辞之中更增一层朦胧的美感-----一种愁情与孤凄之美,使作品的感染力倍增。在此,主题与构成材料之间的斗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和。我们可以如此设想,从两端向对方运动的事物,它们运行到两断距离的中间点是双方的距离最接近,具体回到作品而言,作品构成材料具有一种朦胧的不清晰或不现实的美感,处于一种中间形式;而主题的开展,作者从作品开端时的消极、逃避在美感之中,逐渐发展,已经到达与“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终极目标的距离的中间部分,也必然具有了一种不确定性,但同时的感染力也因此更令人共鸣。因此,主题与构成材料在此组合的效应最为和谐与感染力,几乎没有任何的深层结构的背离与斗争。
第三个共时段是作品主题发展的最高潮。这里的构成材料是意义类型的,既苏轼与客人的对话。在主题的描写上最是着力,以水月譬喻,抑客申主,说明主题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构成材料的表现手法而言,大段的言语、对话,直似白描。就在这一繁一简的强烈对比中,更突显主题的坚实性。同时,在前两个共时段的基础上,作者以朴实的叙述手法,顺水推舟直接点出主题,在构成材料的组合上,就如在一种繁复、多彩的美感基础上,以写意、无华的笔法突出重点,在两种审美意象的交相辉映下,更能将主题烘托得雄壮、有力。
在最后一个共时段中,同样是一种矛盾斗争的和谐统一。作者以极简略的功能性材料做终结,其意不在所沿,而在主题发展的高潮的基础上,更加伴以空间广度的烘托,使之弥长无限。这样一种妙笔的和谐统一,更帮助此共时段的情况与作品开端第一个共时段的情况相呼应,形成作品主题发展的循环。而且,在发展主题的同时,美感意识也通过历时性组合逐渐加给读者以印象,带给读者一种近乎完美的循环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5 2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对文学了解甚少,不敢多说请君见谅。感谢楼主发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7:06 , Processed in 0.22233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