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思想上麻痹轻敌,敌情不明,准备不足。
战前认为德惠守敌只有第150团残部,且是孤立之敌,可能一打就跑,没有想到会坚守。新1军是国民党的王牌主力,抗战时多次参战,老兵成分多,军官有一定战斗经验,尤其擅长组织防御作战。而六纵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战,过去也没有打过城市攻坚战。本应认真分析敌情、周密侦察,再商定细致的战术,抓住敌军的弱点开刀。但纵队在轻敌思想的支配下,采取了莽撞的打法。纵队要求各部必须于27日肃清德惠外围之敌,28日15时即开始攻城,而各师部对要在2月26日黄昏至27日3时才能到达德惠城郊的指定位置。各师主要领导同志从纵队开完会返回部队,已是26日的晚上了,夜晚不可能看地形,因之也搞不消楚敌外围阵地设在哪里,只好根据地图向团下达命令,团受命后再向营连下达命令,已经是27日白昼了,部队根本没有进行战前准备的时间。诸如战前的战斗动员、敌情侦察、各级指挥员察看地形、选择突破口、部署兵力兵器、组织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准备攻坚器材等等,都没有时间进行。就这样仓仓促促地向据守县城之敌展开了攻击。战斗中也没有选择好突击方向,就按原来对敌包围的态势,仓促发起攻击,想象敌人一冲就垮,结束战斗。结果在敌军顽强抵抗下,又没有形成统一指挥,部队你打我停,攻击受阻。
② 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围攻,没有主攻方向。
由于对敌情侦察、判断上的错误,认为我军以4个师并配属大量炮兵,攻打不足1个团的敌人,歼灭敌人是不成问题的,担心的是怕敌人逃跑(打城子衔时,守敌发觉我军迂回包围时,迅即逃跑,被我堵回城子街)。因此,采取四面包围,四面进攻,不让守敌逃跑。在部署上,将4个师部署在四个方向上,四面攻击,把配属的2个炮兵团分散给各师使用,没有集中兵力兵器突破敌一个地段。各师也没有集中兵力兵器突破一点。每师展开2个团(16师只展开1个团,但该团展开2个营也是各攻一点),将炮兵平均分配给各团,而且2个团各打一点,各点相距二、三公里,不能并肩突击,不能相互支授。这样,4个师形成了8个以上的突击点,没有尖刀,没有后劲,各点都突破不了敌人的防御。纵队主观上是想以第17师作为突破的重点,配属该师1个炮兵团,还将第一次参战的3辆坦克配属给该师,但该师在部署上以第49团从县城东北进攻,第50团从县城以东进攻,2个突击团相距3公里。这样,就没有真正集中兵力兵器形成重点。以车站敌军师部为突击重点,恰巧是碰到硬钉子上面。这里地形开阔,敌人工事坚固,在周围的街道建筑和郊外的村落,构成许多据点.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环形防御体系。我军突击部队在开阔地进攻没有良好的地形掩护,造成很多伤亡,消耗力量过大,因而未能突破敌军的主阵地。在进攻时将四个师分成四面围攻,各师又各打几个点,互不靠拢。虽然进攻声势很大,却不能形成一把强有力的尖刀。而且部队全上了第一线,没有强大的预备队,打开口子不能连续突破,扩张战果。
③ 步炮、步坦协同不好。
德惠战斗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步炮坦协同作战。纵队各级指挥员及参谋人员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撞得较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的技术性能和战术性能,连什么叫“射击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与炮兵、步兵与坦克如何进行协同作战了。因此,纵队在部署兵力兵器时,即将炮兵分散配属给各师、团,笼统地规定了炮兵何时进行试射,何时进行效力射(即火力淮备),在奏效后开始总攻击。事先既没有进行步炮、步坦协同作战的图上作业,又没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没有明确炮火射击与步兵冲击的目标,没有提出炮火射击时间与步接敌运动、冲击时机如何协调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进入阵地后,1个小时就开始试射,炮兵根本没有必要的准备时间。由于没有协同作战计划,有的炮兵不知道步兵运动的情况,步兵也不知道炮火准备的时间有多长。致使炮兵已开始火力准备,步兵还没有接敌运动;而当步兵运动到冲击出发位置发起冲锋时,炮兵将炮弹打完了,不能掩护步兵冲击。有的炮火准备打的目标,不是步兵冲击的目标,形成各打各的,炮兵徒然消耗了炮弹,而步兵却在没有炮火掩护下进行冲击。敌人则依托工事,发扬了火力的优势,使我步兵遭受了伤亡还不能打开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