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72|回复: 0

中国顶尖人才流失记(转自教育与学术)

[复制链接]
pli197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3-9-2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顶尖人才流失记

托福,每年轻松收割走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这是美国人经营的
一桩最胜算的生意。外企常用重金网罗中国优秀人才,然后再杀个回
马枪,把中国企业打得落花流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中国最失
败地方是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变成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只懂得科
教重要,不知道企业比科教更重要,没有发达的企业,再高的科技成
果也会流离失所。

自从恢复高考,几亿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就抓教育,可以说,全世界再
没有比中国父母更重视孩子读书的了,也没有比中国学生更用功的了
,他们起早熬黑,中午多无休息,许多父母都清楚,孩子比自己上班
还累还苦。可是,考上了又怎样,毕业了又怎样?

中国投千多亿元办教育美国托福轻松收割成果可以说,美国教育最成
功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中国设置了一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

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1000多亿元,仅次于经
济建设费用。更有数不清的家长省吃俭用,不惜一小时投资几十元长
年累月地为孩子请家教;为了让孩子上“重点”,不惜一次拿出几千
元几万元……真是举国办教育,民掏腰包!

从幼儿教育开始,把中国孩子里的尖子一步步送进了北大,送进了清
华,送进了各大学。这是一个拓荒、播种、耕耘以至把孩子们培养成
材的过程. 美国人不必对中国教育付出的巨大代价做什么,不必拓
荒、播种、耕耘,中国人已经把尖子人才培养好了,并且经由遍布中
国的教育、考试、筛选工作把尖子集中到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来了
。美国人只需在中国设置一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轻轻松松就
把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收割走了。

闵维方是1988年从美国斯坦福归来的,归来的闵维方瞄准的第一个研
究目标就是如何加快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我们用比较严格的科学计量方法来考察中国教育以及同世界教育的
差距,发现1988年中国每100个18到22岁的青年中,上大学的还不到3
个人。世界平均水平是10%,美国是60%。” 从1988年到1998年的10
年间,在中国公办和私立大学多方努力下,中国每100个学龄青年得
以上大学的从先前的不到3%进步到8%,差不多是10年前的3倍了。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二流的学生奔外企

“今天,美国的比例是多少呢?”笔者问闵维方。

“1998年,美国和加拿大都是71%。”再看中国这8%中的尖子,他们
去哪儿了呢?

一流的学生去了美国。

二流的学生去了国内的外企。

三流的学生在国内难以找到工作。

这是大学里流传的说法。

你可以说,不是所有一流的毕业生都出国了。但是,相当多的大学毕
业生是这个流向。

《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篇题为《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了哪里》的
文章,其中写道:“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
占本科毕业生总数15.3%;1998年出国本科毕业生为302人,占本科毕
业生总数13.6%。1997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
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出国本科为3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
的15.4%。”

曾记得,1979年国门初开,王选要在北大组建一个攻关组就碰到“出
国潮”那时出去的“尖子”主要是文革前培养的中年知识分子。进入
90年代,新一代尖子学生成长起来了,出去的主要是青年大学生。

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硅谷人才1/4是华人投奔外企成一大热门

王选去美国考察,回来写道:“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
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
公司则是罕见的。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时事报告》
中学生1998-1999学年度第1期发表《览胜美国硅谷》,说“硅谷约有
一半科技人员来自亚洲各国”,而在关键的科研开发上,“智慧的、
富有毅力的华人更是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约占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
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企业在中国增多,中国大学生、研究生毕
业后不必出国也能在“洋企业”里工作了。由于中国企业遇到的困境
,大学生毕业后出国或投奔外企成为第一热门。倘如愿,父母、邻里
也感到总算把孩子培养出来,“有出息了”。

从前先贤说“施夷长技以制夷”,如今变作“刻苦读书以事夷”?中
国的教师那么辛苦,父母那么辛苦,学生那么辛苦,就为了给外国资
本输送我们的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就为了使外企的科技含量、有生力
量更加精悍,然后杀回马枪,把中国企业内的父母打得更加落花流水
,下岗纷纷?呜呼,这难道不是一幅“现代文明图”吗?

硅谷的骨干,不少就毕业于北大、清华。在北大和清华的企业里工作
的青年比别人更容易看到,他们与去到硅谷的同学,昨日是校友,当
年在校园里同踢一个球,今日最激烈的竞争却发生在我们之间。

“从事电脑研究开发的最佳年龄是20岁到40岁,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
把这段黄金年华贡献给了美国企业。”王选是这样描述的,似乎让你
感伤得没有眼泪。

王选写下这话的时间是1997年7月2日,是方正集团将40万元的支票交
给姜伯驹院长后的第37天。这笔钱,北大数学科学院将用以创造有利
于“留人”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目的是力图把北大最具竞争实力的数
学人才留下来。同时还将致力于把全国每年高考中最具数学天赋的前
3名尖子争取来。为了祖国的前途,这些花甲教授的拳拳之心,会不
会烛照我们,会不会让“天下父母心”为之感动!

万人排长队报考托福学生学外语胜过中

1999年中国高考扩大招生,一扩再扩,竟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扩了44%
,足见国家重视“科教兴国”下大力气的决心和力度,全国考生和家
长们无不拥戴称庆。

高考后第10天--7月19日,是这年托福考试报名之日,北京报名点排
长队出现空前热烈场面。《北京青年报》报道,记者18日上午10点30
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看到,排队报考托福的队伍“在占满有400米跑
道的大操场后,在操场外的校园马路又婉蜒延续了约300米。”北京
这年夏天出现持续高温,“万人长队支起了阳伞的长龙,许多排队的
考生正在自带的凉席、毛巾被或者报纸上熟睡”。因为最早的排队者
I7日晚上就来了,到18日中午,领取了报名表并交了考试费(600元)
的人数已超过21000人,而规定的收受报名表时间还要等到19日零点
。到18日晚9点后,“现场已出现收80元钱替人排队的『托福号贩子
』。”

如果说“托福”是美国人设置的“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可不可以
说,上述场面就是空前的等待被收割的场景呢?

更广阔的场面还不在这里,如今,在大学的教室。宿舍、图书馆、操
场、小树林里,你去看看,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
英语。许多人毕业出来,用中文写一篇东西,文句不通,错别字一堆
,被夸张地称为“中文文盲”。但是,他们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强英语
。他们认为到美国去,我的中文水平无论如何都够用了。当中国学生
把读书的能力用在“托福”上,有人已能考满分.相当多的中国青年
考出美国考生望尘莫及的程度,以致美国方面怀疑是不是“考题泄漏
”。这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如此刻苦攻“托福”,都是积极地准备着被
“收割”。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消息传
开,中国信息产业界为之震动。

1999年2月2日的《经济日报》报道,l月22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公布,
该院在中国的“人员招聘反响热烈,已经有500名高层次科技人员申
请加盟,申请还在不断涌来”。

文章说,有“4位在国内科研单位出类拔萃的科学家、4位在软件开发
的各个方面有专长的工程师从海内外聚首于斯;此外,还有8位即将
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提出申请,已经获得批准”。报道还说
,“这些青年才俊如果不到微软,不到别的跨国公司,将来都应当是
在863计划、攀登计划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过关斩将』的角色,
有的还可能会成为学科带头』”

《经济日报》用相当显目的大字印在题头上:“微软中国研究院『一
网』就『网』去了十几位拔尖人才,该院计划6年内在中国物色近百
名研究人员,这让国内许多专家为之色变。”

在这同时,英特尔公司也在北京建立了研究机构。事实上,世界大型
的跨国公司从中国挖人才早就在进行着,如今是以在中国设研究机构
的方式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科技精英。此外,美国对中国人才的
吸收,已扩展到吸收初中生、高中生里的“神童”。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故事?

外企在打中国神童主意将尖子买走是胜算生工业经济时代,最激烈的
竞争是争夺资源和市场。知识经济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争夺人才
资源。像微软这样一批一批地“网”走中国拔尖人才的故事还只是刚
刚开始。

微软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网”走中国拔尖人才?

《经济日报》2月2日的文章是这样说的:“按照该院(微软中国研究
院)的计划,6年投入8000万美元,可供支配的科研费用将达到平均每
人几十万美元,这在国内没有哪家科研单位可与之相比。”

其实,我们最应该看到的是:微软是一个企业。 中国科研院所的科
技活动,不是企业行为。

由于科研成果注定是要通过企业才能发挥效益,由于成果是人创造的
,由于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中国科研院所里的人员就处在
一个被企业来“淘金”的位置。如果把中国的科研院所比作一个聚宝
盆,这个中国科技英才荟萃的聚宝盆,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跨国公
司将纷纷来盆中取宝的对象。

这是另一种“收割”,对中国相当成熟的拔尖人才的收割。所谓用重
金聘用,那重金其实终将是由被聘用者创造的,微软只是在这期间进
行运作,这运作并不属于“科技”,却能调动和指挥科技,是企业行
为。所以我们并不仅仅是在科研方面落后,像这样对中国青年大学生
以及中年科学家进行全面“搜索”和“网萝”,将怎样严重地改变美
国与中国科技力量的对比呢?

“托福”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中国青年,也是因为美国人能提供你
一笔“奖学金”。在这里起作用的仍然是运作经济的因素。再以后,
美国企业能容纳你在那儿工作,你能获得比在国内高得多的酬金。在
这经济因素后面,起强大后盾作用的还是企业。

教育是需要投资的。中国培养出的拔尖人才,是在国家投入的巨大的
教育经费下,在全国学子中最终筛选出来的人才,再加上千家万户的
投入,每一个大学生经十几年培养都是人民币堆出来的,而美国人只
用一笔助学金就把中国的尖子人才收购走了。“托福”,实际上是美
国人经营的一桩最胜算的生意。

中国科研成果脱离市场吸取教训走科企结合路

毫无疑问,科技非常重要。而笔者多么想以自己微弱的声音对媒体说
,请非常地关注企业、关照企业吧,企业将是我们解决一系列科教难
题、经济难题的关键。

中国独立于企业之上的科研,其实是孤立于市场之外。这样的科研是
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植根于企业的科技实力较量的。杨振宁曾这样说:
“中国已经掌握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中
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么把科技转变成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
法。”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
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也引起了中国人的忧虑。媒体相继报道说,这使
中国人再次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真理……落后是肯定要挨打
的,好比弱者打不过强者,这是很明白的事情,难道需要很努力很费
劲才能认识到吗?我们不是要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需要认识为什
么落后。

我们岂能忽略,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后面,是强大的经济支持着他
们的科研和军事,而强大的经济是企业创造。

世人都言科教重要。不知企业比科教更重要。一国的科研水平高,国
家未必富强。企业发达,才表明对科教的吸收能力达到毋庸置疑的高
水平。没有发达的企业,再高的科教成果也会流离失所。君不见中国
已有许许多多科技英才、教育成果被西方吸收走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56 , Processed in 0.1860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