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33|回复: 2

[【文史类】] [推荐]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6 22: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 作者:綦彦臣

新浪连载:http://book.sina.com.cn/nzt/his/ ... shiwudu/index.shtml

前言
   送你一付历史解毒剂
第一章 赵构导演的冤案
   一个被毒化了的文化附号
   一个审时度势的大臣
   赵构一手导演的秦、岳之仇
   中毒:他把自己想象成了诸葛亮
   宋江的投降是最优理性
第二章 圣人的道德谎话
   给政变一个美丽的托词
   曹操为什么比王莽更聪明
   刘裕终于把桓玄架在了火上
   柴进是刘裕的好徒弟
第三章 专制下的洗脑术
   篡改历史比焚书坑儒更有效
   说了不该说的是要掉脑袋的
   我有权,你就得往好处写我
   站在马援肩膀上的曾国藩
   出尔反尔是至高无上的特权
   二哥何以幸福
第四章 英雄们的空手道
   诸葛亮创造的大话经典版
   ......

---------------------------------------------------------------------------------------------------

“中毒:他把自己想象成了诸葛亮”

  ......

  如果一定要点明整个南宋所犯的战略上的致命错误是什么的话,那么非联蒙灭金莫属。其严重的政治后果要比秦桧的弱势和平路线坏百倍有余!

  当然,秦桧并非“一贯正确”路线的代表,他身上所带有的文化烙印特别深刻。对持不同意见者的排挤乃至陷害,接续了庆历以来北宋文人整体道德水平的先天缺陷。也正是这一点,说明秦桧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反面教材”。他的身上即有范仲淹的大话主义又有王安石的偏激急躁,王拱宸式的心胸狭隘也在他身上表露无疑。

  “城门开,言路闭”的国家政治性格在他身上也表露无疑。当他除掉政治对手岳飞之后,开始了收紧言论的行动,请求赵构下令禁绝野史。收紧言论是外交环境的一个产物,也是封闭社会的一种习性,作为遗传因素它已深入到知识分子心目当中。言论几乎不具备任何道德性,只是斗争的工具而已,因此封闭社会对待言论的态度也是机会主义的。在秦桧主张禁野史之后,著作郎林机又建议加大收紧力度,他说:“有些不得意的人,隐匿在附近的地方,窥视朝廷之事,私下编写野史,以兜售其邪说,请求加以禁绝。”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道德水平之低下,让人难以置信,然而那又是事实。从历史长轴上看:中国自东汉以后知识分子人格经历一次整体大衰败后,至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初期再一次大跌,并且对后世的负面影响至今而不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岳飞已经死了(被害)十四年了,竟然有人请求将岳州改为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因为带“岳”字就与岳飞有关系。多么荒唐,与以后秦涧泉“愧姓秦”何其相似乃尔!

  不管时人如何议论,后人怎么评价,秦桧始终是赵构主和的助手。奇怪的是没有痛批赵构,反而一味地将罪责全归于秦松。整个文化体系,就是一部《水浒》写真版“只反贪污(奸)官,不反皇帝。”从本心上,赵构也不希望为秦松开脱什么,只是到了秦桧已死,有人试图在建议废主和政策时,他才讲出了问题的实质。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天,秦松刚死不到半年,进士梁勋上书,劝赵构作好防御金国兴兵的准备并批判秦桧的主和政策。赵构明确反对改变既定方针,把上书的梁勋流动到千里以外,向天下发诏说:“讲和之策是凭朕的意志决定的,秦桧只是辅助而已。怎么能因他的死活改变国策呢!近来无知之辈,鼓吹荒诞无据的谣言蛊惑人心,朕感到很惊骇,今后如再有此类事件,一定加重处理。”

  秦桧死后的政治待遇的反复变化,几乎重复了王安石死的故事。王安石在主战派眼中成了与主和(时人认为主和即投降)同样有害的祸源,就在钦定赵桓正式即位的第一年(1126年)面临外敌入侵的危亡之际,大臣们还争议王安石的政治地位问题。杨时上书指出蔡京是今天乱局的制造者,而蔡京推崇王安石并给了王很高的政治荣誉(加封王爵,配享孔庙),因此王是今天败局的理论祸源。

  赵桓就下诏停止王安石的配享资格,降级为从祀。这时,王安石学术地位的问题的斗争并没因此而止,到了赵构时代又发生了王居正与秦桧“交火”事件。王居正受杨时之托,用了十年的功夫完成《三经义解》,主要目的就是消除王安石理论的影响。绍兴十一年(1141年)月,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王居正指责秦桧的过失,被秦桧排挤出朝任温州知州;后又被秦派御史中丞何铸弹劾,撤消了知州职务。王居正衡量秦的标准是他批判王安石的理论体系。

  由庆历经元丰而绍兴,宋朝发生了一场深刻且绵延历久的学术斗争;这场学术斗争以争夺话语霸权为目标,是为中国古代只上一场历时近百年的“文化大革命”。秦桧之于这场文化大革命,不过是一幕悲剧的小小演员而已!与蔡确死后的政治待遇之反复相比,秦桧的身后变故确实有些不足为道。

  蔡确受贬,元祐八年(1093年)死于流放地(见第六章第三节所叙“车盖亭诗案”),第二年(1094)年,其子蔡渭拦御驾为父鸣冤。此时高太后已死,哲宗亲政,立刻下诏给蔡确平反,又给了一连串的荣誉:追复正议大夫、赠太师、谥忠怀,等等。同样的告状,不一样的结果。在蔡确未死之时,其母曾拦高太后的驾(元祐六年,1091),为儿子鸣冤求恩。高太后不准,并宣谕说:“处分蔡确不只为他讪谤朝廷,实在是他有眩惑人主的打算。我不忍揭穿他的奸谋,只是借讪谤之罪处置他。”--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旦蔡确自称定策有功,那不等把太后放到小皇帝的对立面去了吗?

  实际上的效果也已如此了,何以仅仅过了三年,告状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呢?在享受了哲宗的恩赐后,蔡确家族继续沐浴在浩荡的皇恩中:徽宗(赵佶)于崇宁初下诏让蔡确配享哲宗庙,并给蔡题写墓碑名号,称曰:元丰受遗定策殊勋宰相蔡确之墓。后来,又追封为清河郡王,由皇帝书写了碑文。

  到了赵构时代,一切又发生反复。靖康二年(1127年)的五月即建炎元年,赵构即位的当月,就宣布追贬蔡确、蔡卞、邢恕的官位。蔡家无论死人活人所享受的荣耀顿时灰飞烟灭。这时,蔡确已经死了三十四年了。

  那个年代就那么奇怪,中国的文化性格自北宋之后也变得越加奇怪,不可理喻,好像国家大事靠给什么人平平后、给什么人定定罪就能治好了的!

  当赵构宣布蔡确为历史罪人时,秦桧正在金营里过囚虏生活。实际上,从蔡确被追贬之时,就已经为他秦桧的此后人生划好了路子、定好了模式! 既便秦桧能走出宋代的“百年文革”也未必能走出诸葛亮的阴影。“好为《梁父吟》”,成为胸怀天下的文人的一个符号化追求,就象武人曹操读到蒙恬的临终表白一样;“三桃杀三士”,也早已变成了“武不敌文”的一种历史共识,一如诸葛亮之除廖立。

  为了和平的实现,晏子除掉了反对和平的三士,秦桧也同样必须除掉主战派。观乎北宋末以来,主战派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童贯、岳飞、韩侂胄、贾似道,不管他们最后被祭为精忠还是巨奸,结局是一样的!于是,诸葛亮神话的精髓——不在于主战与主和而在于如何掌控权力,才是秦桧的必选的政治策略。一如北宋亡国之君赵佶及赵佶前的杨广可能把自己想像成汉武复现一样,秦桧也可能把自己诸葛亮化了,只是他的上面不是一位懦懦的晚辈,而是一位工于心计、脸孔多变的强势君王而已。历史的想像影响着任何一位政治家,这是铁律!王莽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黄(帝)虞(舜),秦桧为什么不能把自己想像成诸葛亮或管仲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6 22: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为政治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最有益的,或者说惟一的,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古希腊《通史》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22: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到yaolei等高人从非常规角度去挖掘历史,偶就觉得原来的历史白学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3:40 , Processed in 0.1397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