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85|回复: 1

[【文史类】] 最后的守望者 ——读《往事未付红尘》与《非常道》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9 12: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不幸诗人幸”,其实何止是诗人,一切学人都是乱世的宠儿。这是因为乱世没有统一的思想标准,没有绝对的权力约束,这就为学人思想蓬勃百家争鸣提供了土壤也提出了需求。自古书生都以“经世致用”为守则,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最高追求。身在乱世便可以大展鸿图或者浑水摸鱼了。
   前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证,近有清末至新中国一百多年前大家叠出做据。后者期内随便提出一位文化人物都足以让今天的大师汗颜。即使那些贯穿新旧中国两个时期的文人最光辉最主要的成就也是在新中国前铸就的。新中国成立后,不是向政治投降就是被政治灭亡,或者变成犬儒或者沦为牛鬼蛇神,总之是没有了自己真实的声音了。
  这固然是历史的需要,但无论如何也是可悲可叹的。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只能是水滴,即使是浪花最后也不免成为泡沫。
  人首先是应该属于自己的,其次才能属于集体国家。胡适曾说:“只有自由的人才能争得自由的国家”。当这一顺序被颠倒之后,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违心的,其本身的生命力创造力就将干枯,或者成为稻草人随风倒,或者成为雕塑被瞻仰,或者成为尸体被践踏,总之他们都已经不再是自己了。
   每个读书人都应有一座自己的精神家园,它的左联是:“自由之人格”,右联为:“独立之精神”,它的通行证上写着:“风可进、雨可进、皇上不可进”。这座家园是金钱买不走,权势压不垮的,它唯一的主人就是我们自己的灵魂。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守不住它,守不住我们最后的归宿地。人们常常是自愿或被迫地把它卖了或送了以换取现实中的一栋房屋。但总有人去楼空的时候,那时他们才会发现其实自己一无所有。而守住精神家园的人即使流离失所,甚至弃尸荒野,但这座精神家园是永存的,它就永远散发着灼人的光芒。
   陈寅恪对此有精辟分析,他说:“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已。其不肖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逐。其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譬如市肆中,新旧不同之度量衡并存杂用,则其巧诈不肖之徒,以长大重之度量衡购入,而以短小轻之度量衡售出。其贤而拙者之所为适与相反。于是两者之得失成败,即决定于是矣。”但陈老先生没有介绍为什么贤者不善利用不同标准及习俗?不过是因为贤者往往固守原则骨气,不肯低头委曲求全罢了。
   后记:近日读章立凡的《往事未付红尘》与余世存的《非常道》两书,感慨万千,草完上文不能尽兴,做陋诗一首以敬先人:
  书生横刀敢立言,一代绝响铿锵弹。
  红尘滔天烟雨绕,终不过风轻云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1 14: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读后感,有点感触,但觉得又能怎么样呢?
有人说:如果不能改变社会步入自己的理想境界,那么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
孔子曰:内圣外王。我想,可以用冯友兰先生的意思去理解:在内心思想要纯洁,和外人交往的时候不免虚伪一点。因为,生存毕竟是第一重要的,只有真正的俗气,才能最大范围的做到高雅。
所以,等关起门来看书的时候,你可以清高一点,但出了门,面对别人的时候,你就可以俗气一点,今天的社会,你必须学会做一个两面的人,要不,就如同鲁迅的鼻子,会四处碰壁,扁下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17:35 , Processed in 0.14671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