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3|回复: 11

[听雨阁♡] 红楼五线谱上的雅诗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6 12: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6 22:19 编辑

李纨等人的五个春灯谜的猜谜是示范。这五个谜语,有谜题,有谜面,有规范,有猜法,有答案。它们就是个引子和规范。雪芹这样写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谜语,让读者正确解读后面的谜语。
一、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李纨制谜,湘云猜:在止于至善。黛玉:虽善无征。
二、一池青草草何名。打《四书》一句。李纨制谜,湘云猜蒲芦也。
三、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李纹制谜,探春猜谜:山涛。
四、萤。打一个字。李绮制谜,宝琴花。黛玉释萤可不是草化的?
五、《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世终难继。猜俗物。宝玉:“耍的猴儿。”

一、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李纨制谜,湘云猜:在止于至善。黛玉:虽善无征。
明线谜底:虽善无征
隐线谜底:黄帝
预线谜底:林黛玉
暗线谜底:梦游华胥国
主线谜底:中国上古时代

解谜:
一、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
“世家”,本《史记》传中的一体,通常记世袭封国诸侯事迹。唐代刘知几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释其义。谜面的意思是观音菩萨没有子孙后代传下来。湘云猜的谜底“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全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黛玉猜的谜底“虽善无征”出自《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意思是先王礼制虽好,却无从证实。善即好的意思,这里的征:证实、征验。“征”字还有一个解释“纳征”。“纳征”也叫“纳币”,是古代婚姻习俗的“六礼”之一,即男女双方缔结婚约,男家通过媒人把聘礼送给女家,算是婚事定了下来。它又俗称过定。汉代学者郑玄在注释《礼记·土昏礼》时写道:“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征”就是让人送彩礼给女方,以使婚事确定下来。《礼记》是讲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土婚礼》则是《礼记》中专讲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篇。一个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真可以称得上“善”了。可谁也不会对她“纳征”,观音就没有子孙后代传下来。观音以慈悲为怀,坚持守护众生安好的初心,即使错过成佛的机会也不改,正是这份心和行为,让她被众人敬仰,成为了众多佛教者心目中的信仰。观音没有子孙后代传下来,却是受到万世香火的观世音菩萨。而那些世家呢?

征还有“征伐,发兵讨伐。”之意。“虽善无征”又可理解为:原本美好的世界是天下无战。天下无战是三皇时期。
《帝王世纪》等古文献中记载:在远古三皇时期,华胥国有一位女子称为华胥氏。一天华胥氏发现华胥国的雷泽边有巨大的脚印,便好奇的将自己的脚踩在巨大脚印上,因此受到上天的感应而怀孕,生下了伏羲氏。伏羲氏是五位天帝之一的东方苍帝感生于人间,是三皇之一,给人类留下了八卦等天机大道。
《列子 黄帝篇》中记载说:黄帝白天睡觉,梦中神游到了伏羲氏的故乡华胥国。华胥国在非常遥远的神秘地方,是人力不能够到达的,只能神游。这个国家没有管理者,一切与自然相合一,百姓没有私心欲望,心灵非常纯真,既不恋生也不畏死,完全顺应于自然。因此他们没有任何痛苦,自然万物都不能伤害他们,他们可以乘空飞行,具备神通,以半人半神的状态存在,是一个奇妙的极乐国土。黄帝醒来后,从中顿悟了养身治国之道,便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使天下顺应于大道,达到了无为而治,将天下治理得同华胥国一样。
在天地万物之初,人类处于先天自然纯真的状态,没有私心、欲望,心灵简单无邪。那时,人类率性而为,一切都在道中自动运行,一切都在道中达到最和谐完美的状态,根本不需要任何政府机制与人为手段的干涉,一切人为的干涉都是破坏,这就是无为而治。
《白虎通义》中说的:“打扰到了任何一个百姓,都不能称为皇,完全不干涉到任何一个百姓的生活,才能称皇。皇道治国,黄金被遗弃在山间,没有人开采;珍珠玉石被丢弃在水中,没有人打捞;百姓住洞穴,穿毛皮,饮甘露,与自然一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快乐自在,人与天地神灵相通。”

“征”还有“争取、获得、觊觎、争夺、占有”之意。虽善无征可理解为原本美好的世界是不征税。不知什么时候起,“苛政猛于虎”。雪芹的情僧录是曾经的故事,是血泪史,所以,暗线谜底取虽善无征的反面:上下交征利。“上下交征利”出自《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从谜面上的善与征字解读如下
明线谜底:虽善无征
隐线谜底:《礼记》
预线谜底:林黛玉
暗线谜底:上下交征利
主线谜底:天下无战


二、回归红楼解谜
李纨用观音事迹制谜,红楼中,李纨有“大菩萨”的诨名。李纨是有名的老好人,也是个大善人。可是就是这个老好人,大善人,她的善行,反而是无法考证的。特别是判词“如冰好水空相妒”和“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两句影射的有名无实了。观世音的善行,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其实是虚幻的,但这虚名虽然无考,但后人是敬爱敬仰的,虚名能引人向善,对社会对信仰他的人是有益的。李纨的虚名呢?判词有“枉与他人作笑谈”,红楼曲晚韶华有“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笑谈和钦敬评价李纨的虚名,好象有点矛盾,其实,细想李纨人生,清心寡欲、自甘寂寞守着“竹篱茅舍”,不是她本人意愿,是当时的制度让她过着枯槁死灰一般的生活。而后一则谜语,暗示李纨的生命力,蒲芦,是常见生长于水边湿地的草本植物蒲苇和芦草,生命力顽强。一个寡妇带着孩子,远离贵族生活,想把孩子培养成文武全才,这点确实令人钦敬。观音无后,在这里影射的可能是李纨无后,李纨有贾兰,若她无后,无非是两种可能,贾兰不是她亲生的。另一种可能是贾兰为李纨争得诰命后不久就战死。

湘云猜谜,宝钗指出还有“世家传”没着落,道出宝钗与李纨有关联,她们是妯娌关系。雪芹让黛玉来说谜底,是书中的预言,是告诉读者,黛玉没有完成“六礼”。另外,黛玉本身就是此谜语的谜底。


三、正反解读

湘云的谜语并没错,她的谜底是此谜底的一种,此谜语有多种谜底。“在止于至善”,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明德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光明正大的品德,一种是指人本身具有的,不虑自知的内在良知/本性。前面的‘明’字,也有两种说法,都是作动词用。一说是有‘弘扬’的意思,一说是有使…明于内心的意思。第一种解释,简单地说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美德,在于关爱百姓,在于将此二事做到完美的程度。红楼书中的隐喻,《石头记》的主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关爱百姓,在于将此二事做到完美的程度。第二中解释,《大学》的道理,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固然是好事,固然是大人、君子要做的事。但是弘扬不如自修,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孔子的理想也就得以实现。红楼书中的隐喻,《情僧录》的的主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固然是好事,固然是大人、君子要做的事。但是弘扬不如自修,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就像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一样。

“虽善无征”源于《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此句简单地说:作为帝王,即使英明、善良,但若得不到证实,百姓就不信任。百姓不信任,就不会服从。红楼书中的隐喻,《石头记》这部书即使十分完美,但若人们不理解,不能证实其完美,便不会认识其价值。

“观音未有世家传”,观音行善,没有正史记载。虽然行了善,但只是行善,没有宣扬和记载。作为帝王,要治理天下,要定好制度,配其位,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引导教化百姓,让百姓信服并听从。那什么样的制度是好的呢?

   

四、谐音解读

制谜的人是李纨、李绮、李纹、史湘云。谐音是理完、理奇、理文、是。连起来:奇文是完理。理:事理、义理、理辨、辨别、治理。完取完美之意。对应五本书名,五个主题。

大观园内屈死的五烈女:林黛玉、晴雯、鸳鸯、金钏、司棋谐音:传扬玉奇文。

音菩萨,原来叫观世音菩萨,在唐朝因李世民而避讳,改称音菩萨。“观音未有世家传”的世家传可解为李家传。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首领皋陶。皋陶为舜的大理官,即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李家传,红楼中的李家:李守中、李纨、李绮、李纹。谜底指向《中庸》,谐音解读为:奇文理收中。

红楼梦是雪芹“具菩提心”写下的十分完美的书,但若人们不理解,不能证实其完美,便不会认识其价值。可能要落得“虽善无征”“太虚幻境”“大观园”就像华胥国那样美好。他弘扬的“蒲卢”之政虽好,但其中使用诸多秘法隐藏的许多“真事、实事”,如同历朝历代的人物事迹一样,无从考证,难于考证。

史湘云,代指史书。李纨的谜底是“虽善无终”,是绝后,史湘云的谜底是“剁了尾巴去的”,是断后。或许,雪芹用两条谜语告诉读者,红楼原来写了一百零八回,后来,他亲自“斩尾”。红楼就八十回,后面的故事都在前面交代了。“后事终难继”不要想续写红楼,也不用去读续写的红楼。史书,是书理完,是书断后,这本书按理已经完成了,这本书斩尾断后,这本书是奇文,是空前绝后的奇文,希望读者能“传扬玉奇文”。

五、整体解读

联系十三首诗谜,谜底要俗物,是预言,是往事,是历史。

明线谜底:虽善无征
隐线谜底:黄帝
预线谜底:林黛玉
暗线谜底:梦游华胥国
主线谜底:中国上古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6 14: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7 15:14 编辑

二、一池青草草何名。

明线谜底:蒲卢也
隐线谜底:子思
预线谜底:史湘云
暗线谜底:江南奴变,满清奴变
主线谜底:战国时期

解谜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
蒲芦,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夫政也者,蒲芦也。”意思是:国政犹如种蒲芦一般,以人立政,犹蒲芦得地的滋养就能成长。
蒲芦,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蒲芦,说者以为蜾蠃,疑不然。蒲芦即蒲苇耳。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艺。夫政犹蒲芦也。人之为政,犹地之艺蒲苇,遂之而已,亦行其所无事也。”
蒲苇,蒲草和芦苇。《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杨倞注:“蒲苇所以为席,可卷者也。”
蜾蠃(蒲芦、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蒲芦”既指蜂,又指蒲苇。
蒲草,即香蒲。多年生水生草本。叶细长而尖。夏季叶心抽出花茎,顶生雌雄花,呈肉穗花序,褐色,形如蜡烛。花单性,小花梗具长毛,成熟者随风到处飞。嫩芽可食,叶可制席、扇等。
蒲草,有时也指华南地区的藨草,是制作草席、草帽的原料。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湿地或浅水,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花紫色。茎可造纸、葺屋、编席等。根茎叫芦根,可供药用。穗可做扫帚。
蒲卢,就是指蒲草和芦苇。长于水边浅滩泥潭之中,恰好对应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池塘浅滩的条件很差,蒲草和芦苇却都能积极生长不畏于环境。

史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恰是蒲卢的真实写照。但蒲草、芦苇终有衰败,“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葫芦又名蒲芦,所以,蒲芦→胡虏。蒲芦土蜂。蒲芦→奴仆
第一回(庚辰本):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第六十七回(庚辰本):那婆子道:"我在这里赶蜜蜂儿。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子,把果子吃的疤瘌流星的掉了好些下来。姑娘还不知道呢,这马蜂最可恶的,一嘟噜上只咬破三两个儿,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头,连这一嘟噜都是要烂的。姑娘你瞧,咱们说话的空儿没赶,就落上许多了。""鼠盗蜂起"的"蜂"就是强盗,"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土蜂又称马蜂,"这马蜂最可恶的",蜇人很厉害。作者骂清廷是土蜂,就是骂清廷是强盗,"抢田夺地","最可恶"。这里的抢田夺地当指清初八旗王公的跑马圈地。
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建筑物,名叫"逗蜂轩","逗蜂轩"的"蜂"是指土蜂、亦称马蜂,不是指采蜜的家蜂。马蜂蛰人是很厉害的,严重时可致人死亡。所以逗马蜂可不是好玩的,人们对马蜂唯恐避之不及,哪里会有雅兴逗马蜂玩呢?原来这"逗蜂轩"并不是真的逗马蜂玩,而是另有所指。土蜂、马蜂是指清廷。

江南奴变
明末清初时期,江南一带富户家的奴仆无法忍受主人的奴役欺压,聚集在一起,捆绑殴打地主老财,索要卖身契,斗争持续到清朝时期,史称“江南奴变”。明朝初年,《大明律》明确规定,承认并保护奴仆制度。明太祖曾把奴仆当成牲口一样,赏赐给大臣,曾一次赐李善长“奴军”一百二十人。江南的个别富户,家中奴仆多达数千人,这些签了卖身契的奴仆,子子孙孙,世代不能脱离贱籍,除江南之外,河南、山东等省的富贵人家也是蓄奴成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在各地农民起义的影响之下,奴仆阶层也开始了反抗自己主人的斗争。明末清初之际,“奴变”遍及鄂、皖、苏、浙、赣等地,农民起义持续不断,奴仆们纷纷乘势暴动。在江西永新等地,奴仆们捆绑主人“操戈索契”,发出“奈何以奴呼我?”的质问,喊着“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的口号,占据田产,散发粮食。“踞坐索身契者数万余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中元节,江阴城内奴仆暴动,斗争波及乡下,许多富户的房屋被烧毁,田契被撕毁,地主被杀死。在“奴变”的影响下。大多富户不敢再蓄养奴仆,雍正年间,朝廷不得不废除了形成于永乐年间的乐户奴籍制度,数百年代代相传的贱民终于翻身成为平民。

江南的奴变只是变为平民,而满清“奴变”却翻身成为主人。清何名?土蜂也。清何名?胡虏也。清何名?奴仆也。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在永乐年间,便受明朝招抚,授建州卫都指挥使。其后世代为明朝边将,直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还是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受皇恩。觉昌安父子死于明军攻打古勒城之役,李成梁便将努尔哈赤兄弟收留军中培养,并让他世袭父职,还加以扶持。努尔哈赤父子趁明朝内乱,偷取京城,而且侵略江南,占领南京,到处屠城,抢夺明朝江山,并把朱明皇家斩尽杀绝。

蒲卢之政:“一池青草”隐喻《石头记》。这一池青草名叫蒲芦也,湘云的谜底,李纨说“这也难为你猜。”没说对也没说不对,言下之意不全对,只猜了一个意思。李纨本意是用俗物引出一个道理,所以限定四书,四书上是说的为政的事。人道敏政,地道敏树,蒲芦也,夫政也者。”原来贾敏的敏字出处在这里。朱熹集注:敏,速也。人道对政治的推行,反应是十分敏捷的,地道对种植树木,反应是十分是迅速的。良好的政治就像土蜂取螟蛉之子化为自己的儿子一样快速,得到教化就能很快成功。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都是一样的道理。政治,在中国的文化概念里,是天道规律化为人伦秩序的中庸之用,是正己正人的教化之道。是发于天道人情的礼乐教化,回归本性,止于至善。郑玄说:人之无政,若地之无草木矣。政治教化之对于人的重要性,如同草木之于大地的重要性一样。孔子说:“对于百姓民众来说,如果用和于天道法则的正确信仰,正确的路线,正确的文化方向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用和于天道人情的伦理规范和礼法制度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有向善向上的进取之心。如果只是用政令教训他们;用权力、刑罚来约束、惩罚、打击他们,那么百姓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文化方向和奋斗目标,就会千万百计地逃避惩罚,因而就会滋生出各种淫巧、奸邪、罪恶的乱象出来。所以,作为领导百姓的当政者,如果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那样百姓就会亲近他;如果诚心诚意去团结百姓,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百姓就不会背叛他;如果不摆官架子,用谦恭、低姿态、认真、勤敏的态度去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产生谦虚、敬畏、顺从的态度。孔子的仁政就是要当政者要爱人民,处处以百姓心为心,从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的福祉劳心劳力。蒲卢之政,是勉励当政者要善于学习蒲卢善道,把老百姓比作桑虫,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去亲近他,爱护他,养育他,老百姓也会象桑虫那样,最后会以蒲卢为亲,象对待亲人一样去护持当政者,亲爱当政者,维护当政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蒲卢之政。
  
“一池青草草何名”中的“草”。应与《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有意荣枯草”中的“草”相同。“草”隐喻着“曹”。“李”拆分木、子。用会意法,的儿子当然也是再合二为一就是双木为林,从隐意来看,一池青草草何名是问写出奇文的曹某叫什么名字?刘仕魁的理解,蒲芦不是浮在水面,而是站立于水中。谐音”,的谐音”与合在一起,为曹霑。《石头记》作者,字天祐。号雪芹。

子思:子思是孔老夫子的孙子,在儒家系统内也相当不得了,作四书之一的《中庸》,上承曾子,下启孟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子思向卫君推荐了一个军事素养颇强的将才。那个人叫“苟变”,名字虽奇葩,但真的很能打,子思甚至都略带些兴奋的对卫君举荐说道:“国君啊,苟变这个人可不得了,他至少具有统帅五百乘兵马的才干!”卫君听后,来了这么一句:“阿,我也早知道这个人身具将才,可堪任用啊!但是您知道吗?他曾经作为税吏而行为不检点,他下去收税的时候,竟然白吃过老百姓的俩鸡蛋!”子思暗叹口气,又对国君耐心劝说道:“君主,您知道吗?像贤德的君王任用百官的话,就像是良匠运用木材一样,讲究的就是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说几个人合抱也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尽管它有那么数尺的朽烂,良匠当然也不会因此就弃之不用。所以这就跟国君您现在所处的情况一样,您本就处在战国乱世,重要的是什么?当然就是要打造出强劲有力的爪牙之士以保卫家邦!而这些人,可都是要由将才来统帅的啊!但现在呢?明明就有这么一个将才可用,您竟然舍弃,原因还仅仅只是因为他曾白吃过老百姓的俩鸡蛋,这,这...”子思没有再说下去。“这”了半天,他才终于果断地一挥手:“此事万万不可传到别国人的耳中,被他们听到,知道吗?”卫君这次还真就把子思的那番话给听进去了,真的任命苟变为主将。而苟变也的确没有辜负子思的尽力举荐,真的成为卫国那个时代保家卫国的名将!但是,他究竟打过什么漂亮仗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最出名的事迹依然还是——“苟变食人二鸡子”

一池青草草何名”联想到诗经时代,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6 16: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8 11:27 编辑

三、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李纹制谜,探春猜谜:山涛。
明线谜底:吟
隐线谜底:山涛
预线谜底:林黛玉
暗线谜底: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
主线谜底:三国至西晋时期

解谜

“水向石边流”的时候“出冷”,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高差变化而飞流直下,在山谷间形成若吼若雷的巨大声响,象大海的涛声。水流向石边形成瀑布的现象只有在山间才可能看到。所以,谜底是“山涛”。因“山涛”再联想到古人名字“山涛”。山涛,字巨源。

当瀑布从高高山上,飞流直下,倾注于下面的石上。可简化为“注石”。“注石”按照谐音有两种隐义:一是著作《石头记》;一是注释《石头记》。

芹溪泪水、血水流向《石头记》,“出冷”,出人意料之处太多。雪芹预言《石头记》就彷佛是能倾覆秦制的万顷波涛。《石头记》里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能量之源。

水向石边流出冷→水流出冷→从冷字中流出三点水→今字;向石边→口象形为一块石头→偏旁→吟。
水向石边流出冷→山涛→竹林七贤之一→竹林→竹→喜竹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林黛玉吟诗→五美吟

制谜,宝琴→宝琴送花→探春腊梅花→探花→林如海→海→外国美人→探春王妃→海岛→台湾→五美吟→五妃殉国

据 《坚瓠集》记载,苏洵在家宴客,限以冷、香二字为联,他自己首先吟出的一联就是:“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在座之人连呼绝笔。“风从花里过来香。”影射花袭人。

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朱术桂,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孙、第十五皇子辽王朱植的后代,隆武时期,受封宁靖王,南明时期先后在方国安、郑鸿逵、郑成功军中任监军。后来随着清军节节胜利,南明势力也逐渐崩溃。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朱由榔失去了最后的一块根据地,次年,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永历帝在昆明被绞死,终年40岁。此后只有郑成功一部保持较大的反清力量,并在思明州(厦门)礼待避乱宗室,朱术桂前往投靠,郑成功以王礼待之,让他居住在金门和厦门两岛。朱术桂见台湾初辟,土壤肥沃,便在万年州竹沪庄(今高雄县路竹乡)一带,垦拓田园,过起了半隐居的田园生活,在这样的田园生活中,朱术桂又度过了十八个年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中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看到台湾大势已去的冯锡范等人遂劝说郑克塽降清,台湾也从此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而与此同时,身为明皇后裔的宁靖王朱术桂却决心殉国,他在六月廿六日召集妾侍说:“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辈幼艾,可自计也。”随侍在侧的五妃皆泣对曰:“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请先赐尺帛,死随王所。”而后五人相继自缢于中堂。次日,朱术桂将五妃之灵柩安葬于南门城外魁斗山后。死前书于壁曰:“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逢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次日,即加翼善冠,服四围龙袍,束玉带,佩印授,将宁靖王印送交郑克塽。后拜辞天地祖宗,结帛于梁,升神,且曰:“我去矣!”侍宦两人亦从死其旁。朱术桂自杀时得年66岁,乡人感其忠义,将他和元妃罗氏合葬于湖内村棚仔林中,并筑疑冢一百多座,以混淆清军的搜寻。

朱术桂自杀后,岛内民众有感于他崇高的气节,将他与元配罗氏葬在一起,并修筑假坟一百多座,以免被清军唐突了其英灵。清朝台湾府诸罗县首任知县、康熙版《台湾府志》编撰者之一季麟光,十分钦佩朱术桂,专门为他立传,并在文末盛赞他的气节:



“王播迁琐尾已四十余年,存亡痛哭之愤,久不撄心,乃能从容就义,下至妾媵,视死如归,由其悲凉去国之苦,固未尝一日忘,而平日能自决于生死关头,不可谓非仁者之勇也。”



陪同朱术桂一同殉葬的五名妾侍分别为:袁氏、王氏、秀姑、荷姐、梅姐。她们被当地百姓安葬于朱术桂墓三十里开外的台南魁斗山,被当地人称之为五烈墓。后人建有五妃庙祀之。


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同时还是七贤聚会的发起者。山涛是一个道家为体,儒家为用的人,他身上兼有儒家经世致用的才能,兼济天下的豪情,也有道家的闲情逸致,自然风骨。和山涛相关最有名的书信之一就是嵇康因为拒绝山涛的推荐,而特地写了一封千古流传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封绝交信里,嵇康先引用了许多著名的典故,以证明圣人为了从事自己所决定的事业,是不惜俯身做哪怕是赶车这样卑下的事情的。但接着,他又话锋一转,提到无论从事什么事情,君子的目的,本质上都是达到自己的志向罢了。所以我嵇康当然深知你山涛也是和我一样的君子,你入庙堂之内,完成自己的志向,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而我嵇康乐在山林之中,也是我作为君子的志之所在,就像笔直的木头不能做车轮一样,官场也不是适合我这样一个闲散慵懒的人的地方,你山巨源大人也就不要强行改变我的志趣了吧。进一步,嵇康又拿林子自由自在的鹿做比喻,说我嵇康啊,就是一只小时候在山林中无拘无束的鹿,而长大以后要是有一天我突然被栓起来,就会在气恼之下发狂,甚至把栓我的绳子都弄断了;而你山涛呢,大约就是一只小时候被驯化得很听话的鹿,那么长大以后也会理所当然的服从教化吧。不但是老庄,就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中,都有着中华民族早年在大自然中的和谐生活而赋予的自然主义的禀赋。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大自然之美妙才是中国文化中一切灵感的来源,自然中的万物生长依存才是人之存在价值的本源。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嵇康在后面又列举了几条自己不合适做官的理由九不堪其中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嵇康说,自己一旦被官家事务纠缠,世俗杂物劳心,也就是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就会不耐烦;而一旦我依以往的习惯,还在官场上非言商汤周武这些古代圣贤或是周公孔子这些大家哲人,就会引来无休止的麻烦,会为世俗礼教所不容,所以我当不成官。所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山涛生活在末世。末世最大的特质之一,就是顶层的秩序已经开始混乱乃至崩溃,正如三国时期,曹魏代汉,司马氏代魏,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种上层社会组织已经混乱不堪的情况下,魏晋名士们遂回归山林,在大自然中找寻人生的真正乐趣和意义,鄙薄那些官迷和伪道学。而山涛作为竹林七贤聚会的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人,当然也是竹林七贤推崇自然鄙夷浊世思想的传承者。紧随其后的便是以嵇康、阮籍等人为首的竹林七贤所引领的竹林玄学。与这一时期政治上的黑暗高压相呼应,竹林玄学一反正始玄学儒道合流的态度,大力推崇道家自然的思想,激烈排斥儒家及司马氏官方所主张的名教的思想。主张避世,主张不为世俗教条拘束,回归人自然的本性与良知。他们将名教自然对立起来,奠定了后来玄学的主命题——“名教自然之争。
.蓋其胸懷所寄,以高契難期,每思郢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 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 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唐《晉書.嵇康傳》)
《世說新語.賞譽篇》載云:「人問王夷甫:『山巨源義理何如?是誰輩?』王曰:『此人初 不肯以談自居,然不讀老、莊,時聞其詠,往往與其旨合。』」又注引顧愷之《畫贊》曰: 「濤有而不恃,皆此類也。」可相為參證。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三国时期也是玄学的开创时期,玄学早期特质为儒道合一,即挖掘儒家和道家在崇尚自然方面的共同点,又将其不同之处互为补充。实际上,早期的儒家和道家,都认可天道也即自然之道为人和社会追求的最高标准,只是儒家乐观地相信存在一个合乎天道的人间秩序,如上古的礼法秩序,是君子应该主动追求去实现的;而道家则在本质上不相信人类主动追求这样一个秩序的合理性,人类的各种秩序和建构,和自然比较起来,就和垃圾堆一样糟烂腐臭不堪,君子应该追求的不是去翻垃圾,而是小国寡民,纵情自然山水中,思考宇宙的真理。竹林七贤显然在本质上是道家的,他们认同自然之道的至美和人间政治的污浊,追求前者、冷眼旁观后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决策又不可能不带有儒家思想的影响。竹林七贤实际上都曾经任过官职,只是激烈如嵇康等人,因为无法认同司马家的统治,而拒绝在司马朝出仕并参与了反对司马一族的政治力量而导致最后被杀;而山涛因为与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亲族关系而结识司马炎,最终在司马一朝做官三十年至去世。但观山涛在任命中的言行,却万不能用投机分子或者禄贼来形容他,因为山涛的作为,完全符合儒家的规范,儒家虽然有云,道不行可浮于海,邦无道富且贵,耻也;但也说过君子当齐家治国,立言立功。嵇康和山涛的不同人生选择,就像嵇康自己说的一样,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但都值得君子追求的道而已。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有儒家思想的一位,所以他身上固然有集好友雅啸山林的一面,也有出仕,为天下苍生立一番事业的高大抱负。山涛早年虽然艰难,但是其雄心壮志也早已经在和妻子的闲谈中显露出来。
《世說新語.賢媛篇》注引王隱《晉書》亦載:「韓氏有才識,濤未仕時,戲之曰:『忍寒, 我當作三公,但不知卿堪為夫人不耳?』」,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頁 680。在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就想收缴全国的兵器和取缔民兵制度。山涛对这一作法极不赞同,就公开谈论兵道的重要性并获得了朝野的认同,然而司马炎并没有听。
直到八王之乱之后,因为民间没有战斗力,直接被胡人入侵,中华文明遂进入了第一个大乱世。这时候,大家想起来,才纷纷叹息山涛当年说的对。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6 18: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17 14:22 编辑

四、萤。打一个字。李绮制谜,宝琴花。黛玉释萤可不是草化的?

明线谜底:花
隐线谜底:秦始皇
预线谜底:林黛玉
暗线谜底:封建专制王朝
主线谜底:秦朝

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来。《礼记·月令·季夏》:“腐草为萤。”故黛玉道:“'萤’可不是草化的?”“草化”为“花”字之分拆。“艸”+“化”

花的古字是(华),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所用都是“华”字。《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这些诗句中的“华”字,都是作花解的。花为形容词时是“华美”的意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花寓意华夏,花魂是华夏文明之魂。

草同音字“曹”,“草”隐喻着“曹”。刘仕魁的理解,蒲芦不是浮在水面,而是站立于水中。谐音”——这便是人名。此名与的谐音(姓)合在一起,为曹霑。《石头记》作者姓,名,字天祐。号雪芹。清代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约评》中写道:“我闻柳敬亭本姓曹,曹既可为柳,又可为林,此皆作者触手生姿,笔端狡狯耳。”

谜面的“萤”与第三个谜语的谜底“吟”同音,引向“石头吟”之“吟”;“草化”的“草”,引向第二个谜语的谜底“蒲芦”。所以,“草化萤”化为“蒲芦化吟”。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将“华夏历史”化为“石头吟”,也就是《石头记》。四个谜语构成的连环谜语的谜底:观音虽善,但没有“世家”、“传”可以征考;石头虽蠢,却有曹霑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为其作《石头记》。

“草化萤”是蜕变,石头记》关联历史,“草化萤”引向历史的蜕变。第一个历史的蜕变是大禹到夏启的这一个历史时间段。这一个时间段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部落迈向“国家”的重要里程碑,在大禹的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还不能够称之为“国家”,更不能称之为王朝,那只是一种原始的部落联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第二个历史的蜕变是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的最大的一个乱世,它的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纷争的“国家”最多,各种思想的启蒙变化也异常的复杂,在那个历史时间段里面,各种学派主张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都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量的学说和思想充斥着整个历史社会,儒墨道法这些学派的兴起,让中国社会有了第一次的思想启蒙。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是制度的变化,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六代人的变法努力,而帝国制度中间还夹杂着法治的变化,自从法治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之后,中国的历史社会开始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这种有序并不像西周分封制度下严格的等级制度那样不尽人意,这种法治将所有人都明确的规定在了一个框架之下,让法制凌驾在了君主之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其实是历史的一个很大进步,也是这个制度为什么能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原因。有好的制度还要好的政策,政策实际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而秦国之所以会灭亡,就是灭亡在不当的政策之下。因为政策实际上决定着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秦朝在王朝建立之前实行的是法治政策,但是这个法制却是适用于小众的法制。秦国还是一个小诸侯国的时候,国内的臣民都要经过六代的变化才能接受这样的政策,六国那些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这样政策的人能在一夕之间是无法接受的。秦国实际上不是灭亡在制度之下,而是灭亡在政策之下,这也是那个时代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制度与政策之间实际上并不能够划等号,一个“国家”想要继续发展下去,除了选择合适的制度之外,还要采取相应的政策。

秦灭六国
虽然秦朝统一六国,对全国的统一作为了重大贡献,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秦军当时真的以杀人为荣,他们以“左提颅,右挈虏”为乐。光是白起在公元前262年杀害的人就达到了42万,秦灭六国之前人口为四千多万,但是在秦统一之后,人口以不足三千万,这和秦国的暴政徭役有巨大关系。

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古制,分封诸侯,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坚决反对,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

黛玉释萤可不是草化的。草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人类提供宝贵的氧气资源。黛玉自谓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草木化去,花魂黛玉是花神。草化为萤,联想到李义山《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是改朝换代兴亡之感,预言红楼很快会改朝换代。薛宝琴前文刚作了《咏红梅花得花字》,她回答这更是贴切。草化为花,是蜕变之意。中华文化的力量是“化”。“教化”、“感化”、“潜移默化”,异族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会被华夏文化同化。《千字文》中说我们中华文化:“化被草木”。这个大化可以加于草木,草木都受了文化的教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6 2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6 23:38 编辑

五、《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世终难继。猜俗物。宝玉:“耍的猴儿。”

明线谜底:耍的猴儿
隐线谜底:王夫之
预线谜底:贾宝玉
暗线谜底:《贰臣传》
主线谜底:明朝

这谜语是湘云调侃宝玉,为宝玉量身定做的。“红尘游戏”笑他只知道玩,什么都不操心。“真何趣”是笑他填的《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名利犹虚”笑他蔑视仕途经济。宝玉说湘云劝他的话是“混帐话”,湘云在这里回他“猴儿”。“后世终难继”是在为他未来担忧,就如黛玉说的一样“荣国府出的多进的少,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神瑛侍者和石头下凡成为怡红公子,就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预言他“悬崖撒手”永绝红尘。“红尘游戏”“后事终难继”,正应“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湘云玩笑的谜语无意中道出宝玉的来龙去脉。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指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后事终难继”湘云解说:“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成语"沐猴而冠",就是从耍猴而来。司马迁的《史记》中用了这个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宝玉猜谜时笑了半日,或许宝玉想到世人抛弃天性,追名逐利,最后却是一场空,就如剁了尾巴的猴子后事难继。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往往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就像沐猴而冠一样虚妄可笑。免不了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蔡义江这样解读: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窜下跳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读通鉴论》,王夫之在分析五胡乱华时,三处提到了"沐猴而冠",现摘录几段供欣赏。
说慕容氏及苻坚之流:以威力兴者以威力延其命,沐猴冠而为时大妖,先王之道不可窃……窃其德仁未足以为德仁也。父驴母马其生为骡,骡则生绝矣。相杂而类不延,天之道、物之理也。读书礼乐文化所以造士而养其忠孝,为国之桢干也。拓跋氏自以为能用此矣,乃不数十年之间而君浮寄于无人之国。明堂辟雍养老兴学所为德成,人造小子者安在哉。沐猴之冠,冠收而猴故,猴矣且并失其为猴矣,不矣可为大笑者呼。道统之窃,沐猴而冠,教猱而升木,尸名以缴利……以文致之为圣贤而恣为妖妄,方且施施然谓守先王之道以化成天下……至于窃圣人之道以宠囗囗(笔者拟:世人?)而祸乱极矣。……石勒起明堂、辟雍、灵台,拓跋宏修礼乐立明堂皆是也。败类之儒鬻道统以教之,窃而君臣皆自绝于天。
以上王夫之说到的高欢、宇文泰、石勒等人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虽起明堂辟雍,窃儒学教义为统治手段,都不过是沐猴而冠。王夫之是明末清初遗民,先随南明桂王永历政权抗清,后回家乡隐居深山著书,书中谈史论今,矛头是指向清廷的。他就是要提醒世人,不要相信异族统治者会真正接受汉族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异族对儒家文化的接纳是十分表面化的,"但于宫室器物登降进止之容,造作纤曲之法",都是形态上的模仿。顾炎武甚至提出"君臣之分不敌华夷之防"的新准则来对抗假儒学。
雍正皇帝,就开始在《大义觉迷录》中拿起儒家的君臣之义来钳制人心了:"夫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者,以有此伦常之理也。故五伦谓之人伦,是阙一则不可谓之人矣。君臣居五伦之首,天下有无君之人,而尚可谓之人乎?而怀无君之心,而尚不谓之禽兽乎?"用儒家的伦常观念,彻底改换成征服者的绝对权威。
乾隆做得更绝,为了全面加强对士人的精神控制,实行了严密的文化政策。其中极具震撼力的,是在史传中新辟"贰臣"一类,把那些降清的故明官员贴上"大节有亏"的标签。这等于向臣民们宣告,向君主尽忠实为至高无上之道德准则,即使如范文程、洪承畴这样对夺鼎有大功的人,因为于此有亏,也将永远在史册上成为耻辱。对于追求"不朽"、极重身后名的汉族士人来说,此种手段给其心灵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就是战战兢兢、全心全意地忠君。再加上禁毁、窜改图书,文字狱等手段,清廷将中国士人的性格集体引向俯首帖耳、恭顺婉转。清帝对于道德评判权的执掌,褫夺了士人与之抗衡的最后一块阵地。清廷断章取义地解释儒家经典,还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把老百姓思想压制得麻木不仁,全国成一盘散沙。(王华东对史湘云"耍猴"谜语的解读之二)

猴子的形象在书中出现的很多,如:第十四回: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凤姐笑道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第二十二回: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嗙嗙的。”第二十四回:贾芸进入院内,把脚一跺,说道:“猴头们淘气,我来了。”第六十一回:柳氏听了,笑道:“你这个小猴精,又捣鬼吊白的,你姐姐有什么好地方了?”只听门内又有老婆子向外叫:“小猴儿们,快传你柳婶子去罢,再不来可就误了。”

史湘云“耍猴儿”谜语,其实是贾母“耍猴儿”的意思!史湘云很多时候都是贾母的代言人。后文元宵节,贾母就讲了一个“孙悟空给媳妇们喂猴儿尿”的笑话,嘲笑王熙凤能说会道能力大。但同时也指出王熙凤“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后事终难继”,一语双关,预言贾府和大观园众人的兴亡,预言王熙凤没有儿子,短命的悲剧。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明清两朝交替,他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经受过坎坷的政治流亡生活的考验和锻炼,同时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使他的进步思想趋于成熟。迫于抗清形势逆转,王夫之遁迹林泉,近四十幽居穷乡僻壤,荒山野岭,苦其心志,联系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以全部精力从事著述,力图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寻找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王夫之是一个忠于明王朝,又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文人。对于明亡于清这一事实,他从其字里行间透溢出痛苦和悲愤。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借古史来发泄自己的民族义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感。明亡后,若干史学家探讨其灭亡原因,或批评政治混乱,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击君主专制及其流弊,深度不一。他的《读通鉴论》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他不仅具有这种现实感,而且能将其与历史的沉思融合起来,试图从中总结出更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来。
首先,他清醒地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中国致之耳。”于是他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君主与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君主贪巧自矜滥杀忠良,批评奸臣败坏纲纪使国家衰微,批评大臣拥并自重强枝弱干,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盛,批评纵客商贾舍本逐末,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评几乎涉及到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其次,在历史的沉思中,
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从三代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从三代的封建诸侯与秦始皇改郡县制的成功中看到了“势相激而理随以易”。历史的变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行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变”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就是说,所谓“统”是统一了国家并能较长久地持续下去的政权,不论是靠武力统一的,还是靠阴谋“篡弑”而来的,只要它顺应了大势,使国家“合而不离,续而不绝”,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并不在乎它姓李还是姓赵。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的理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便道亦不变,宋元以来,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王夫之却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疑是一个进步。在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上,《读通鉴论》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卷二十四国家的治乱存亡与人的生死寿夭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掌握的。(来源百度百科,暂时复制过来,等以后查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6 23: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6 23:49 编辑

一、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李纨制谜,湘云猜:在止于至善。黛玉:虽善无征。
二、一池青草草何名。打《四书》一句。李纨制谜,湘云猜蒲芦也。
三、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李纹制谜,探春猜谜:山涛。
四、萤。打一个字。李绮制谜,宝琴花。黛玉释萤可不是草化的?
五、《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世终难继。猜俗物。宝玉:“耍的猴儿。”

明线谜底:虽善无征、蒲卢也、吟、花、耍的猴儿
隐线谜底:黄帝、子思、山涛、秦始皇、王夫之
预线谜底:林黛玉、史湘云、林黛玉、林黛玉、贾宝玉
暗线谜底:梦游华胥国、江南奴变,满清奴变、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焚书坑儒、《贰臣传》
主线谜底:中国上古时代、战国时期、三国至西晋时期、秦朝、明朝

总结:在天地万物之初,人类处于先天自然纯真的状态,没有私心、欲望,心灵简单无邪。那时,人类率性而为,一切都在道中自动运行,一切都在道中达到最和谐完美的状态,根本不需要任何政府机制与人为手段的干涉,一切人为的干涉都是破坏,这就是无为而治。第一个历史的蜕变是大禹到夏启的这一个历史时间段。这一个时间段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部落迈向“国家”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国家,要治理天下,要定好制度,要配其位,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引导教化百姓,让百姓信服并听从。那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是最好的呢?当然是以法治国和蒲卢之政。蒲卢之政是勉励当政者要善于学习蒲卢善道,把老百姓比作桑虫,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去亲近他,爱护他,养育他,老百姓也会象桑虫那样,最后会以蒲卢为亲,象对待亲人一样去护持当政者,亲爱当政者,维护当政者。君子“相时而动”,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有儒家思想的一位,山涛是顺势之人。山涛出世时,他能召集好友雅啸山林,入世时,他为官清廉,气量宽宏,知人善任,瞩目高远,是晋朝著名的贤臣。竹林七贤,是孤高出世的代言人,山涛最终的选择是“相时而动”,又一个“中庸”。三个谜底都引向《中庸》,第四个谜底是历史的蜕变,秦朝统一六国,提出将“以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对于社会各个方面实施“礼治”,废弃春秋期的“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转而以一定范围的平等、法治观念来进行国家的治理。第五个谜底“沐猴而冠”,异族窃儒学教义为统治手段,都不过是沐猴而冠。雍正拿起儒家的君臣之义来钳制人心,乾隆做得更绝,为了全面加强对士人的精神控制,实行了严密的文化政策。其中极具震撼力的,是在史传中新辟"贰臣"一类,把那些降清的故明官员贴上"大节有亏"的标签。清廷断章取义地解释儒家经典,还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把老百姓思想压制得麻木不仁,全国成一盘散沙。

黄帝无为而治,子思中庸之道,山涛相时而动、秦始皇以法治国、王夫之寻找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雪芹认为,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就像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一样。


治理国家什么制度是最好的?红楼中,雪芹写的林黛玉治理潇湘馆是最好的样板,抄检大观园,潇湘馆经得起查,没一点问题。最差的是贾宝玉。史湘云仍然尽职尽责的记录。这可能是五个谜底只有他们三人的缘故。红楼是以二玉为主展开的,观音虽善,但没有“世家”、“传”可以征考;石头虽蠢,却有曹霑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为其作《石头记》。红楼梦是雪芹“具菩提心”写下的十分完美的书,但若人们不理解,不能证实其完美,便不会认识其价值,可能要落得“虽善无征”。“太虚幻境”“大观园”就像华胥国那样美好。他弘扬的“蒲卢”之政虽好,但其中使用诸多秘法隐藏的许多“真事、实事”,如同历朝历代的人物事迹一样,无从考证,难于考证。雪芹用两条谜语告诉读者,他“斩尾”红楼,红楼就八十回,后面的故事都在前面交代了。“后事终难继”不要想续写红楼,也不用去读续写的红楼。这本书按理已经完成了,这本书斩尾断后,这本书是奇文,是空前绝后的奇文,希望读者能“传扬玉奇文”。五个谜语,引出两个历史的蜕变,引出最美好的世界和最糟糕的世界,从自然纯真的状态到麻木不仁的奴仆,这段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11: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7 15:25 编辑

五个谜语,引出两个历史的蜕变,引出最美好的世界和最糟糕的世界,从自然纯真的状态到麻木不仁的奴仆,这段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答案在红楼里,要找到真实答案必须要自己去寻找,因为这本书是奇文。奇文有哪些奇妙之处?
雪芹是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从“终”“始”来进一步解说“集大成者”,终始之义,大矣哉!“始”在《大学》为明明德或诚意,“终”在《大学》为明明德于天下或止于至善。须注意,“终”并非与“始”相对,一说“终”自然涵摄“始”,“玉振”必然涵摄“金声”。集大成者最早是孟子评价孔子的话:“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赞叹孔子的学问如同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简单说就是孔子的学问和思想是一首交响乐,而不是某个乐器的独奏。


《红楼梦》是一部气魄宏大、内容广阔、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交响乐。雪芹自己就是一个交响乐团,空前而绝后。在红楼五线谱上,那最灵动的音符是他独创正邪两赋论、大观园、自创北曲、警幻仙子赋、西江月(咏宝玉)、葬花吟、怀古诗、诗谜、芙蓉女儿诔、菊花诗、阴阳论、护官符、华美服饰、趣味民俗……总之,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出生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坏就不说了,说好在哪里。这个时代有:阳明派“百姓日用即道”;李贽“人欲”的价值;西方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明末之际,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入主,哲学家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反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王夫之的“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论;私人作史批评历代君主,对君权神圣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他的身世也奇特,曹氏家族特色是“诗礼簪缨”,文武全才。家族又大起大落,雪芹就是处在众多“交叉点”上的一位奇才。在他身上,错综复杂地重叠着这些“交叉”:古、今,南、北,满、汉,旗、民,兴、亡,荣、落,贵、贱,悲、欢,离、合,爱、恨,喜、怒,雅、俗,庄、谐,贤、愚,痴、黠……以此之故,他的这些交叉点在他的红楼五线谱上成了最美妙的音符。他笔下的数百人物,个个不同,声口、气质、风格、神态,个个活灵活现,在红楼五线谱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奇才集奇才,他在隐线上把从古至今的正邪两赋人才全部召集在红楼里:正邪两赋代表人物五十三、皇帝、子思、王夫之、山涛、王实甫、李煜、苏轼、庾信、诸葛亮、马援、周颙、韩信、杨广、王献之、王昭君、杨玉环、小红、杜丽娘……
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奇才集俗语,集诗词,集戏曲,集历史典故……
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奇才化用忠义之士的诗词曲赋,引读者去了解他们。
红楼称奇道妙之处太多,还是回归解谜吧。

这本书按“理”已经完成了。雪芹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第一个谜底之一就是“奇文是完理”,理:事理、义理、理辨、辨别、治理。完取完美之意。对应五本书名,五个主题。
用事体情理,引义理,也就是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就像第一个谜语,用俗语引出“虽善无征”。
用事体情理,引理辨,也就是为天下冤士、薄命司女子陈述冤情为他们申辩,沉冤昭雪。
用事体情理,引辨别,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别。辨别忠义,辨别华夷,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辨别知正邪、辨别是非、辨别真诚背叛……从而达到除邪、疗冤、知祸福的目的。
用事体情理,引治理,自身修养,家族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治理等等。红楼以小见大,以家喻国,以故事喻史,将浩瀚繁杂的中国古典、历史、戏剧取其精华,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改头换面,掐头去尾,浓缩到一部表面上看是写闺阁的小说里,或者说,是把历史神话同闺阁故事集成起来。

雪芹用五个谜语告诉读者,《红楼梦》是《理家传》,按理已经完成了,既然完成了,多余得就没必要留存,所以,这本书斩尾断后。这本书是空前绝后的奇文。

斩尾断后,斩的是世人求完美的心理,斩的是宝玉的兼美理想,斩的是读者的懒惰……可卿托梦就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说得就是
事物发展的规律。曾国藩阅读红楼感悟后就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求缺斋”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辛弃疾说:“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道德经》有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人不求满,事不求全,方能安身立命。斩尾断后所表达的“求缺”是雪芹回报读者最好的礼物。

黛玉释萤可不是草化的。草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人类提供宝贵的氧气资源。黛玉自谓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草木化去,化花魂。十三首诗谜最后一首是杜丽娘的故事,重点在“还魂”,萤的谜语重点在蜕变。雪芹把这两个谜语放一组,是他预言华夏民族文化被毁,还会“还魂”归来。有网友依据这五条谜语解读出黛玉还魂为林墨。他的结论到底符不符合雪芹本意暂时不论,只是他解谜的思路证实这五个谜语谜底之一是“还魂”。这么离奇的“还魂”,可信吗?他预言封建王朝的灭亡;预言“湘”人(湘云)在历史蜕变中的重要,“一群湖南人,半步近代史”;预言“宝玉的床”被异族睡;预言中华民族“还魂”复兴。他的预言,历史已经证明了。是雪芹有先知能力吗?不是,是他冷眼旁观朝代兴亡,从宇宙从百姓日常中悟道后推断出来的。


“草化”为“花”字之分拆。用这方法拆“政”,得“正反文”,拆“赦”得“赤反文”。“政”和“赦”组合是整个荣国府,冷子兴演说荣宁二府,回目上概括性文字只写荣国府,那荣国府代表整个红楼梦。“正反文”和“赤反文”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红楼梦》。《红楼梦》的赤反文是胭脂斋所批之文。八十回《红楼梦》看似没有结尾,其实,依脂批反着读红楼就是完整的。


当瀑布从高高山上,飞流直下,倾注于下面的石上。可简化为“注石”。“注石”按照谐音有两种隐义:一是著作《石头记》;一是注释《石头记》。这也算一条线索,证明“正反文”和“赤反文”是一体的。


雪芹说为闺阁作传,可他写的男性比女性多,“前八十回共出场530人,其中男性270人,女性260人。”你若和他理论,他早在赤反文里交代了:“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因为传他,并可传我。”你若只看正面,那就错过许多精彩。还是用人数来说:“据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民国初年兰上星白所编《红楼梦人物谱》,共收入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另外,此书中还收入了《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如果“前八十回共出场530这个数据是正确的话,那“红楼五线谱上的数字五十三”还要加上这个数字,这也是证明前八十回红楼是完整的一个证据。我写红楼五线谱上的数字五十三”时弃而不用是没亲自去验证数据准确性。


草同音字“曹”,“草”隐喻着“曹”。刘仕魁的理解,蒲芦不是浮在水面,而是站立于水中。谐音”——这便是人名。此名与的谐音(姓)合在一起,为曹霑。《石头记》作者姓,名,字天祐。号雪芹。“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对付文字狱,想方设法模糊作者之名,又想方设法把自己姓名隐藏文本中,看着好玩好笑又无奈。


歪解红楼
空前绝后:空空道人在《红楼梦》开篇出现,是为“空前”,斩尾红楼,是为“绝后”。


《红楼梦》故事里,史湘云原是一个任凭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男是女,是善是恶,都由不得自己。这句话很熟悉吧,“历史是一个任凭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网友找这句话的出处,找到是胡适说的。其实,雪芹早就在红楼中就把这话写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17: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8 22:53 编辑

十八雅谜
主线谜底:中国上古时代、战国时期、三国至西晋时期、秦朝、西汉、东汉、三国、六朝(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南北朝(梁朝→西魏→北周→陈)、隋朝、唐朝、南唐五代十国、北宋、元朝、明朝、南明。


细想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
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杨慎说元史西江月
中国上古时代:无为而治,虽善无征
战国时期:中庸之道,“蒲卢”之政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风流,建安风骨
秦朝:统一六国,以法治国
西汉: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东汉:柔道治国,以孝治天下
三国:主张法治,崇尚名教
六朝:分裂和无序,六朝梁栋多如许
南北朝 :沙门不敬王者 禅让
隋朝:三省六部制,隋朝大运河
唐朝:大唐盛世,万国来朝
南唐五代十国:戏而优则仕
北宋:杯酒释兵权,靖康之耻
元朝:海上丝绸之路 政治大一统与民族大融合
明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南明:半部内斗史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唤声。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说三代南乡子--杨慎说元史西江月


引宝玉入梦道具的主线谜底:朱瞻基仁宣之治;朱佑樘仁君务实励精图治;朱祁镇夺门之变,“弋阳王逆伦大案”;明思宗朱由检,君王死社稷;明神宗朱翊钧怠政二十八年,张居正辅助万历新政,推行“一条鞭法”;明代宗朱祁钰“国赖长君”;明宪宗朱见深应州大捷;南明永历帝弓弦缢杀;朱元璋定都南京,始建梅花之城;明仁宗朱高炽北平守卫战;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国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明之亡,始亡于嘉靖”。

明朝的兴衰过程:
一、开元:朱元璋始建梅花之城/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国门
二、仁治:明仁宗朱高炽北平守卫战/明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
三、守成:明孝宗朱佑樘贤主仁君务实励精图治/明宪宗朱见深毁誉参半,应州大捷
四、内斗: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弋阳王逆伦大案”/明代宗朱祁钰“国赖长君”
五、败家:明神宗万历帝怠政二十八年/明世宗嘉靖帝“明之亡,始亡于嘉靖” 。有能力却非要误国的代表。
六、亡国:明思宗朱由检君王死社稷/南明永历帝弓弦缢杀

十八雅谜朝代谜底和苏州慧娘的“一副一共十六扇的璎珞,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结合”组成一个画屏,十六个朝代找出来了,十六句相对应的诗词还没有正确答案,等线索多点再来解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12: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8 23:18 编辑

隐线谜底:黄帝、子思、山涛、秦始皇、王夫之、王实甫、李煜、苏轼、庾信、诸葛亮、马援、周颙、韩信、杨广、王献之、王昭君、唐明皇、杨玉环、小红、杜丽娘。

隐线的谜底完美组合出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梦游华胥,无为而治;中庸之道,蒲卢之政;名士风流,建安风骨;读通鉴论,理势合一;天下夺魁,文以载道;风流才子,千古词帝;三起三落,乐观豁达;以赋为史,反思兴亡;王朝更替,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成王败寇。各路人物,粉墨登场: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只手补天,抱恨而终;金镛纪纲,死后蒙冤;隐士高人,无为而治;勋冠三杰,三族被诛;风流成性,功在千秋;桃叶送别,情深义重;青冢黑水,万古惭羞;迷失本心,贵妃替死;小红现身,成人之美;百年婵娟,谁人识得?

黄帝/子思
梦游华胥,无为而治/中庸之道,蒲卢之政
诸葛亮/周颙
只手补天,抱恨而终/隐士高人,无为而治
秦始皇/李煜
以法治国,焚书坑儒/风流才子,千古词帝
杨广/唐明皇
风流成性,功在千秋/迷失本心,贵妃替死
马援/韩信
金镛纪纲,死后蒙冤/勋冠三杰,三族被诛
王献之/王实
桃叶送别,情深义重/天下夺魁,文以载道
王昭君/杨玉环
青冢黑水,万古惭羞/霓裳羽衣/妃子一笑
山涛/苏轼
名士风流,建安风骨/三起三落,乐观豁达
王夫之/庾信
读通鉴论,理势合一/以赋为史,反思兴亡
小红/杜丽娘
小红现身,成人之美/百年婵娟,谁人识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12: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暗线往事谜底:梦游华胥国、封建专制王朝鄱阳湖大战、靖难之役、朱棣的两场豪赌、明朝救钞运动、明成化年间苏州的雨灾、大礼仪事件、一条鞭法、严世蕃卖官鬻爵、江南奴变,满清奴变、松山之战 塔山之战、南明政权、收复台湾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剃发易服、三藩之乱、《贰臣传》、《廿一史弹词》。

往事谜底说的是因果关系。因封建专制王朝的制度,百姓失去了华胥国的无为而治;因民心所向,朱元璋才几次死里逃生,取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因“不杀叔”的虚名和临阵换帅,朱允炆失去皇位,下落不明;因朱元璋的家天下制度,才有“靖难之役”的政权争夺战;因朱棣的两场豪赌,才有第一个造反成功登上皇位的藩王;因货币政策不适合当时国情,才有明朝救钞运动;因应付国家财政的需要大量发行大明宝钞,才失去了国家货币应有的信任和政治力量;因明成化年间苏州的雨灾,暴露了盛世的虚名下明王朝存在的严重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因赵同鲁、史鉴、沈周、吴宽、李应祯这些为地方公事往来奔走的苏州籍文人、隐士和在朝官员,所以,苏州少见坚隐不仕的处士,却多了久试不第的书生;因大礼仪事件,因公而私,造成后来皇帝和大臣的权力斗争;因一条鞭法,造成明末银贵钱贱的现象,农民大量破产,农民起义多;因严世蕃卖官鬻爵,才让海瑞一个六品的户部主事都看得清祸国殃民者乃是皇帝,而不是严嵩父子;因嘉靖拿国库的钱挥霍,所以,国家混乱,吏贪将墨,国库空虚,蒙古入寇;因江南奴变,朝廷不得不废除了形成于永乐年间的乐户奴籍制度;因满清奴变,清朝成为封建奴隶制政权;满清奴变,削发留辫一条就杀遍了中华有志之士;满清奴变,一纸文字狱,各种牵连,将好不容易苟且偷生隐忍活下来的有学识的汉人又杀了一遍;满清奴变,满清将奴性文化带进了中华文化;因松山之战,明军十三万精锐全军覆没,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后的翻盘希望;因塔山之战,验证了“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塔山之战,看出明亡于朱元璋军籍制度,亡于他爱“朱氏”如子,视朱家之外的人如羊;因南明政权,看出住家子孙继承了朱家内斗的优良传统;因收复台湾,看出郑成功的远大志向和能力;因郑成功不是朱性,即使是国性爷,也无法得到反清复明的义士支持,只能无奈避让,驻守海岛;因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看出华夏人为华夏衣冠而死的气节;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大明王朝最后的法统就此落幕,朱术桂自由了;剃发易服,有了满清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剃发易服,有了红楼的亡种节;因三藩之乱,康熙帝认识到之所以出现叛者四起的局面,是因为清朝的统治尚未深入人心,再加上入关之后实行了诸多错误政策的结果;三藩之乱,开始修建《明史》,缓解满汉矛盾;《贰臣传》,大臣开始战战兢兢、全心全意地忠君。因《廿一史弹词》,看到“任你斗来斗去,最后何尝不是化作毫无知觉的一抔黄土并成为后人的谈资?”因《廿一史弹词》,我们看到那个庙堂上那个冲动青年官员杨慎,成了一位睿智与博学的大家,从汲汲仕进之理想到淡泊名利之彻悟的回归,古井无波的心态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屈指英才,评说是非。因《廿一史弹词》,从“天下为公”到“大道既隐,天下为私”,人心才是社会治乱交替、周而复始的根源。因《廿一史弹词》,才有《红楼梦》的理想世界。雪芹打造大观园做样板工程,把华胥国幻化为太虚幻境,把大观园当人间的华胥国,大观园实行无为而治,又把潇湘馆打造成治理最好的理想国,还让探春改革,说明大观园可自给自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14: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8 22:48 编辑

预线谜底:林黛玉、史湘云、林黛玉、林黛玉、贾宝玉、妙玉、林黛玉、贾探春、贾元春、史湘云、秦可卿、贾迎春、王熙凤、贾巧姐、晴雯、贾惜春、香菱、薛宝钗、袭人、李纨。


从预线谜底看黛玉在红楼中的重要地位
雪芹让黛玉解谜,说出谜底是“虽善无征”,寓意黛玉代表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第一表现在观音没私心,坚持守护众生安好的初心,即使错过成佛的机会也不改,正是这份心和行为,让她被众人敬仰。观音没有子孙后代传下来,却是受到万世香火的观世音菩萨。而那些世家呢?那些天子呢?第二表现在原本美好的世界是天下无战。第三表现在天下不征税。第四表现在大观园的无为而治,是三皇时期无为而治的投影。第五表现在先王礼制虽好,却无从证实。指古代经典的礼仪制度《礼记》。


第三个谜语谜底是林黛玉,寓意黛玉代表华夏文明。第三个谜语关键字是水、石、竹。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道家的水。红楼中,雪芹让黛玉当“背锅侠”而不争辩就是隐写这点。“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是优国优民的诗人杜甫的水,他和黛玉一样,说了一句同样简明但实际沉重的话:清澈的水,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脏的不止是水,还有人心,是人内心出了问题,人有了歪曲而不正确的思想,水才肮脏混浊的。出山泉水浊,不如泉水不出山,这是隐士的水,竹林七贤佯狂避世,就是因为晋代的政治更肮脏更危险,所以这些士人就通过隐退而全真。红楼中黛玉的菊花诗表达的就是这心态。出山荡涤混浊水,要让江河变清流,这是不顾生死的儒家的选择。山涛亦道亦儒,相时而动,这是山涛的选择。黛玉从隐士心态开始关心大观园改革,为荣国府未来担忧,这也是黛玉的选择。佛家的水称为“大悲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的慈悲是什么?它超越了最基本的善,对世间一切与自己有缘的、无缘的人都充满慈爱和关怀,对世间所有众生的苦难感同身受,同怀悲悯之心。黛玉为落花找安身之地,为死难的扬州百姓哭泣,用花果诗词祭祀忠义之士,为华夏江山多思多感才得病。“石”与“竹”,引出《潇湘竹石图》和舜帝的坟墓旁的斑竹石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大观园的潇湘馆和饴红院,这就是“石”与“竹”在红楼中的三世情缘。“石”与“竹”共生道的是“天人合一”。再有黛玉名字中的“玉”,玉包含了国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蕴含了中国人的精神。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道、儒、佛、隐士、诗人、天人合一、玉文化等代表华夏文明,黛玉集于一身。


第四个谜语的谜底是林黛玉,寓意华夏的破茧成蝶与复兴。黛玉释谜:萤可不是草化的。萤化为花,花为形容词时是“华美”的意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花寓意华夏。黛玉自谓“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草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人类提供宝贵的氧气资源。草木化去,化为“花魂”。花魂是华夏文明之魂。十三首诗谜最后一首是杜丽娘的故事,重点在“还魂”,萤的谜语重点在蜕变。雪芹把这两个谜语放一组,是他预言华夏民族文化被毁,还会“还魂”归来。有网友依据这五条谜语解读出黛玉还魂为林墨。他的结论到底符不符合雪芹本意暂时不论,只是他解谜的思路证实这五个谜语谜底之一是“还魂”。这么离奇的“还魂”,可信吗?他预言封建王朝的灭亡;预言“湘”人(湘云)在历史蜕变中的重要,“一群湖南人,半步近代史”;预言“宝玉的床”被异族睡;预言中华民族“还魂”复兴。他的预言,历史已经证明了。是雪芹有先知能力吗?不是,是他冷眼旁观朝代兴亡,从宇宙从百姓日常中悟道后推断出来的。“草化萤”是蜕变,《石头记》关联历史,“草化萤”引向历史的蜕变。第一个历史的蜕变是大禹到夏启的这一个历史时间段。这一个时间段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部落迈向“国家”的重要里程碑,在大禹的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还不能够称之为“国家”,更不能称之为王朝,那只是一种原始的部落联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第二个历史的蜕变是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的最大的一个乱世,它的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纷争的“国家”最多,各种思想的启蒙变化也异常的复杂,在那个历史时间段里面,各种学派主张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都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量的学说和思想充斥着整个历史社会,儒墨道法这些学派的兴起,让中国社会有了第一次的思想启蒙。从扬州的建城、战毁、重建,扬州城一直在循环中往复。自秦至清的专制政权也和扬州城一样在崩溃、修复、崩溃中循环中往复。一朝之亡,必有一朝之兴;而一朝之兴,又终归灭亡。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会带来巨大灾难,百姓大都会陷入人间地狱,而罪魁祸首是皇权之争的双方。雪芹相信总有人会反思,会探寻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会思考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还是天下人的天下。他从历史发展规律中预测会有第三次历史的蜕变,不合适的封建专制会灭亡,取而代之的会是民主的理想制度。他用“草化萤”道出,萤火之光可增辉日月。历史也肯定了他的预言,“愿以萤火之光汇成青春之炬”、“聚萤火之光照亮中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黛玉虽死,却留下不朽的诗篇,不灭的灵魂,它们能唤醒无数有志之士,无数个黛玉醒来,就是另一种意义的“还魂”。

为了更好地传扬理想世界和华夏文明,雪芹写《红楼梦》。用“草化”为“花”字之分拆。告诉读者“正反文”和“赤反文”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红楼梦》。《红楼梦》的赤反文是胭脂斋所批之文。八十回《红楼梦》看似没有结尾,其实,依脂批反着读红楼就是完整的。他希望读者去掉求全求完美的心态,用“求缺”的心态对待一切人事物,这样,对自身修养,对家,对国家都有好处。《红楼梦》是《理家传》,按理已经完成了。雪芹认为,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就像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一样。红楼中,雪芹写的林黛玉治理潇湘馆是理想世界最好的样板,抄检大观园,潇湘馆经得起查,没一点问题。林黛玉和紫鹃就像亲姐妹一样,潇湘馆的人和动物也相处和谐,鹦鹉还会吟诗。雪芹预言中华民族会“还魂”归来,会复兴到三皇时期的理想世界,这个预言还没被证实,却是大家共同的理想,不过,换了一个名词:“共产主义”。这也说明,《红楼梦》不受时代约束,只把他当反封建的书读太可惜了。《红楼梦》是《理家传》,是用事体情理,引出治理,自身修养,家族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治理等等问题。红楼以小见大,以家喻国,以故事喻史,引导读者辨别忠义,辨别华夷,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辨别知正邪、辨别是非、辨别真诚背叛……从而达到除邪、疗冤、知祸福的目的;从历史兴亡中找出事物发展规律,找出合适的制度和政策,达到治理好家国天下;从红楼故事中警醒反思自己言行,加强自身修养,和万物和谐相处。

风鸢谜语中谜底是林黛玉、贾探春。凤凰风鸢喻指的是可以自由翱翔、任意纵横的不受任何拘束的称雄一方的霸主领袖。亡国之痛,亡国奴的身份,两个高傲不屈的灵魂都不接受,两人一死一生,代表天上人间。黛玉宁为玉碎,探春远避海外。一个选择殉道,一个选择保存实力,期待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22: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18 21:09 编辑

十八雅谜
明线谜底:虽善无征、蒲卢也、吟、花、耍的猴儿、松塔儿、风鸢、走马灯、镜子、铜钱、木偶、打狗棒、画屏、图画、墨斗、汗巾子、骰子、纨扇。

李纨出谜语,一句俗语引出一个道理。我试着把十八雅谜明线上的俗物解读如下。
虽善无征:先王礼制虽好,却无从证实。寓意华胥国虽好,却无从证实,只是理想世界。
蒲卢也:国政犹如种蒲芦一般,以人立政,犹蒲芦得地的滋养就能成长。
吟:引申为叹息。吟体诗词一般宜于抒发吁嗟慨叹、悲忧深思的情感。调名本意即以吟体的形式来歌咏旧事。
花:花喻指美女,花的古字是(华)花为形容词时是“华美”的意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花寓意华夏,花魂是华夏文明之魂。
耍的猴儿:沐猴而冠。寓意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也指异族统治者不会真正接受汉族的传统文化。
松塔儿:小小果球,十分精致,玲珑剔透,真彷佛是上好的工匠雕砌而成。这是天然的魅力。
古松威风凛凛的气概,显示了古松的巨大威力,这也正是那些邪恶势力所十分惧怕的斗争精神。
风鸢:指借助风力飞升的纸鸢。喻指自由翱翔、任意纵横的不受任何拘束的灵魂。凤凰风鸢喻指的是可以自由翱翔、任意纵横的不受任何拘束的称雄一方的霸主领袖。
走马灯:騄駬是天上的神马,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寓意黛玉的灵魂也是威武、自由、高尚的心灵,宁愿隐居仙山作自由自在的神仙不愿做他人帐前俯首帖耳的富贵奴才的铮铮傲骨。好马不要缰绳,寓意不施用刑罚,没有任何法令制度能使国家大治。
“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其物虽微,颇能具成败兴衰之理。上下千古,二十四史中无非一走马灯也。”
南北朝时期的改朝换代如同走马灯一样地频繁,禅让是一幕又一幕的宫廷政变篡天下。
镜子: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与“镜不设形”正有相通之处,如果不能做到“虚心”,“镜面”占满了,则不能再“应物”。
风月鉴是宝镜又是书。一部史书,一部家国盛衰史,一部封建王朝更迭史。
铜钱:用铜做的钱币,那才是国家的洪钟大吕,内正纪纲,外播四海,交通运转,是国家经济强大的根本。大明宝钞是作为国家财政需要而进行发行的,不是为方便百姓生活的货币,百姓自然弃而不用。
马援与张良并列,指文谏武战的一类功臣。立意是宝玉的对古代臣子文死谏、武死战抨击。文死谏、武死战”不是正死。战争也是,为护江山社稷为百姓而战是正义的,值得歌颂的,为一家一姓的利益而战,是不值得提倡的。这就是秦可卿早死的秘密,对秦朝那样的封建王朝的情感“可轻”,这种情要早早灭杀,然后,再以民族以百姓为重。
木偶:木偶被召出来是被线控制,木偶与线的关系永远断不了,逗人发笑也如此。寓意人如木偶一般被名利诱惑,逗人发笑。嘉靖这位醉心于修道的皇帝,朝政大权一直都控制在嘉靖手中,每个大臣都一样,都是嘉靖皇帝手中的提线木偶。
打狗棒:打狗棒是壮士落难讨饭时必备的,有了这根打狗棒就有饭吃了。朱元璋为太子朱标接皇帝位扫清障碍。制作打狗棒,寓意朱元璋把能臣功臣当狗一样打杀。朱元璋为政治需要还斩过两名无辜的状元。朱元璋因得民心而得天下。得到天下后就不把百姓当人。他滥杀功臣杀能臣立军户都是失民心的举动,失民心者失天下。
画屏:屏风,年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也不同,有的事例是正面启迪,讲述警醒守正、慎始慎终的治国佳话,有的是反面警示,给出一个言行不一、虎头蛇尾的深刻教训,今日之人当引为镜鉴。
屏风给人思索的空间。“七国之乱”与“靖难之役”,虽时空相距千年,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似之处。朱允炆如果从“七国之乱”中取得经验,肯定不会败。可见,国家的兴亡、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定都巧藏于这道隐蔽的屏风后面。以史为鉴很重要。
图画:画以载道,以画治国。朱见深画《一团和气图》,把自己美好的愿望,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手中的画笔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他借用陶渊明、陆修静和慧远法师庐山虎溪相送的典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希望朝野安定团结,同时也期望“三教合一”、内外合流、和睦相处。朱瞻基用《松荫莲蒲图》送给赵王朱高燧,借以警示他不要再轻举妄动,不费一兵一卒降服造反皇叔。沈周的《空林积雨图》
墨斗:意指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荀子在《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无论做人做事一定要守正,不能走歪了。”
汗巾子:是私物,是贴身之物,轻易不会赠人,除非关系异常亲密。寓意感情亲密程度或捆绑在一起的信物。
骰子:一种赌具。骰子有相思之情和投掷之物的寓意。骰子有相思之情,出自温庭筠的《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其实,婚姻和爱情都有一定的赌博性。骰子已然投出。寓意事情已经注定,无可避免了。
纨扇:纨扇(团扇)来象征失宠。班婕妤著有《团扇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唐伯虎用“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与美人迟暮同病相怜,一如秋扇的落寞。杨慎的“看到史官褒贬处,得避.不摇纨扇自然凉.”

雪芹用俗物、俗语引出一个道理,提醒读者注意这点,别错过这些精彩:百姓日用即道。王艮认为教育可以改造社会。王艮认为羲皇景象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当时教育有方,人人都能明人伦,整个社会都重视教育,社会风尚非常好。雪芹更重视人的自身修养,他认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固然是好事,固然是大人、君子要做的事。但是弘扬不如自修,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就像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一样。

王艮传道:王艮更加觉得自己不能让百姓处于无知状态,要把“人是至尊至贵的”这一道理教给百姓。于是在37岁那年开门传道。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道”即成为平民百姓所可以追求、所愿意追求之事物,对于儒学的平民化具有重要意义。“日用即道”是站在“良知天性,人人具足”这一良知现成观念基础之上的必然推论,是从可能性来说的。王艮提倡良知现成自在,人人具足,强调“日用即道”是为了鼓励平民,使平民树立圣人必定可以成就的信心。另一方面,“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从现实层面来说的,良知虽然现成自在,但是现实的落实是不一样的,圣人自觉,百姓不自觉,王艮突出“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为了让平民清醒认识到要实现理想人格,需要进行修养实践,以此王艮提出“以先知觉后知”的命题,让“先知者”觉醒“后知者”。并且王艮自己也是以“先知者”自居,不断进行着“先知觉后知”的实践活动。“百姓不知”便是“失”,可见王艮对于觉醒百姓之重视。如果师道确立了,然后从善的人就会比较多了,从善的人多了之后,朝廷就会变得公正公平,天下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了。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之后,社会自然就变得和谐而美好了。教育可以使“善人多”进而“朝廷正”,于是“天下治”。并且王艮认为教育可以改造社会。王艮认为羲皇景象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当时教育有方,人人都能明人伦,整个社会都重视教育,社会风尚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04:44 , Processed in 1.02565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