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6|回复: 3

[听雨阁♡] 寻根究底话黛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3 1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20 21:34 编辑

寻根究底话黛玉

    一直不敢写黛玉,作者太宠黛玉了,也不知道他花了多少心思来塑造黛玉。他赋予黛玉多重身份:绛珠草、黛玉、潇湘妃子、西子、花魂、隐士、诗人、葬花人、芙蓉花神、林氏继承人、尤物、凤凰飞燕、世外仙姝、咏絮才、孤雁、柳絮、草木之人、香玉。写黛玉的文章太多,谁也没作者写得好,我就不献丑了,只把作者若隐若现要表达的解读出来,请大家一起参详,期待大家一起努力有揭开谜底的那一天。

    黛玉的判词中有一句话“玉带林中挂”。从后往前念是“林带玉”,作者用谐音提示读者注意林黛玉的谐音另有深意,想到灵河和灌愁海的谐音,我取林黛玉的谐音为“灵代玉”。黛玉是带玉终身,以灵魄精魂代玉之意,黛玉是真玉,真正通灵的宝玉。有人问黛玉没玉也没佩带玉怎么叫黛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刻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德应该像玉石一样。如果她本身就是真玉,那就不用再佩带了。宝玉用故事调侃黛玉时也说过“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宝玉夸黛玉是香玉,用“香芋”故事调侃她。黛玉是花神,身上有花的幽香而不自知。“美人忘容,花则忘香。”黛玉住潇湘馆,爱那些翠竹,竹的潇洒、幽洁、飘逸、素心,被称为君子,正如黛玉。黛玉咏菊花大有陶潜之风,在陶渊明身上,是君子变成了隐士,隐士还是君子。独殿众芳的芙蓉花很合黛玉花中君子的品行。有咏絮才的黛玉也如谢道韫一样,“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黛玉是君子,也是葬花人。

    黛玉葬花,宝玉葬花,葬花是他们心灵相通的一个媒介,葬花冢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也就能让宝玉及时听到《葬花吟》。黛玉以花喻人,感受花的美好与飘零,也痛惜人才的难得与凋零,我们在她诗中能感受她对自然细腻的感知和尊重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黛玉葬花是在“芒种节”祭奠花神那天,暗写“亡种节”,祭奠亡灵。“亡种节”,历史上的那一天开始,扬州十日,屠杀八十万汉人,之后接二连三的大屠杀: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黛玉葬花是为“落花满地无人收”的亡骨收尸,祭奠他们的英魂。落花满地,联想到末世的满地鲜血,尸骨如山;联想到希冀全然破灭、无处寻觅净土的绝望;联想到不甘死于屈辱之中宁愿自杀殉国的忠烈之士;联想到灭族之痛、亡种之恨……黛玉葬的、哭的,是惨遭不幸的华夏同胞和华夏文化的没落。宝玉听后“恸倒在山坡之上”,作者是要让他们为民族的不幸同声一哭,拯救华夏文化,重建清明盛世的重任在他们身上。宝玉是传国玉玺的化身,是华夏的继承人,光有玉玺,没有真儒,没有忠臣良将,没有贤人志士,没有这些人的辅助,玉玺只是玉玺,只是外形像宝玉,不能真正行使权力。这也是黛玉问“尔有何坚?尔有何贵?”的深意。作者让黛玉来辅助宝玉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从他提供给黛玉前世的营养就可知。

    前世的黛玉以蜜青果和灌愁海为食。蜜青果,作者设置可能是:觅清果,密情果,觅情果。觅清果是寻觅忠臣良贤人志士一起建立并治理像舜治理下的清明盛世。密情果,把情报情书等等都加密的手段,对付文字狱。觅情果是寻觅真情,各种各样的真情。灌愁海:仇海,观酬海,观仇骸。一说灌愁海,首先想到的精卫填海,仇海,精卫是中国第一个悲剧女英雄,她不畏大海的浩瀚无情,为了拯救千千万万可能被大海继续夺去生命的人而不懈奋斗。其次想到观酬海,应是暗指观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词如海水一样多,叹人间才不尽其用;也观知己之间互酬唱和的诗词如海水一样多,人间自是有真情,另指官员鞠躬尽瘁,精忠报国,以死酬君等等,如红楼中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再有史可法殉国扬州城……最后想到仇骸,自强权霸权以武力阴谋夺取皇权统治天下后,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是人类的灾难,书籍、人才、人都损失惨重。观这段历史就是仇恨和骸骨而成,历史长河里的冤、怨、恨、仇似海一样。作者还把戏曲中“天将离恨补,海把怨仇填”的养分提供给绛珠仙子。

    今世的黛玉以林海和贾敏为父母。贾敏是荣国公府嫡女,以女子身份和兄弟一样进贾氏族谱排行,备受宠爱,其聪慧灵敏,可想而知。其父林海,文林学海,脂砚斋在林如海这个名字的旁边,留下一句批语:“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学海文林暗写黛玉,第一次注意这四字时有点震惊。知识的海洋,文士之林,难怪能跨越两个朝代都不陨落。林家的当家人林海,真的是世之稀有的英才。林海的字如海,让我想到一句诗难语数年牢落恨,千林如海夕阳红”。从林如海的前科探花,从古的列侯,“半有半无,半古半今”的兰台寺大夫,联想到的是林如海的使命是保护华夏文明,保护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人才。前科的探花与《镜花缘》的唐探花一样,引女儿寻觅散落在各地的才女,唐中宗复辟后,命前科录取的才女重赴“红文宴”。从古的列侯,从历史上看,想要获取列候头衔,其难度远高于清朝时期获得公爵头衔。贾府和北静王府是开国元勋,也只是传到第三代,唯有林家传到第五代,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半有半无,半古半今”的兰台寺大夫,明行监察和弹劾百官的职权,暗行保护“风流隽逸,忠义慷慨!”之士的责任。林如海真是奇才,肩负这样的使命,还深得当今的信任,出任扬州巡盐御史。而林黛玉是林氏继承人,林如海把她当儿子一样教养,还令女“守制读书”。所谓守制,是古代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不能应考,婚嫁、做官。林如海素爱黛玉,对她的学业也极为上心,林黛玉也真的传承了祖辈遗风。黛玉和比干、林如海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卓绝才华、正直善良、谦逊、敦厚、大度、体恤下人、忠心耿耿、与人为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知恩报德之心,有士为知己者死之心。自谦为草木之人的黛玉是有本之木,我们可从比干和潇湘妃子身上索本求源,黛玉出场时,作者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中华民族的家族史中,林氏后人继承祖风,家道纯良,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林家据说出了“十二状元、三千进士”。黛玉二进荣国府带来许多纸墨笔砚和书籍。刘姥姥到潇湘馆看到满屋子的书,以为是少爷的书房,知道是黛玉闺房,当众夸奖说比上等的书房还好。作者就是这样把黛玉写成真正的凤凰,真正的通灵宝玉,可笑贾府众人把宝玉当凤凰,只认得外表似玉的通灵宝玉,而把真正通灵的黛玉当孤女欺负。

     黛玉在书中另一个作用也可从她名字上解读:林代玉。“《红楼梦》,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玉包含了国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蕴含了中国人的精神。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黛玉是真玉,宝玉是正在雕琢的玉,作者设置“衔玉而诞”的情节,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巧妙构思,口中有玉为国,玉有损需重新雕琢,在不断“切、磋、琢、磨”过程中,宝玉拥有真玉所具有的一切高尚品质,承担其应有的使命,那才是真正的宝玉,至贵至坚的宝玉,是华夏文明的继承人。宝玉因情不担责任,等他因情开悟,了无遗憾,再担责任。补天石随神瑛侍者一起下凡,有护卫神瑛侍者之意。补天石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有神无形。神瑛侍者投胎成宝玉后是有形无神,只在喜欢的环境中厮混,与喜欢的人交往,忘了补天济世利物济人之责,所以是假宝玉。只有等他彻悟后,记起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后才是真宝玉,形神兼备的真正美玉。华夏用玉玺和“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象征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用玉来传承华夏文化,这也是华夏文明没出现中断的原因。玉跟黄金都是自然界的一个产物,但黄金在高温下可溶解可变形,黄金的延展性非常强,加热或者敲击就可以让它变成你想要的任何形状,但是玉不行,玉有一种精神古人叫做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就是宁可也不会改变的精神,这一点其实是中华民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精神气质。整个红楼就是玉文化,林黛玉就是玉文化的代表,所以,作者用谐音林代玉,让她代表玉,代表玉文化,代表华夏文明,这也是作者花那么多心思,用那么多身份去塑造黛玉的原因。

    那么美好的黛玉,选择宁为玉碎。那么美好的华夏文明,一又一次被毁!


我读红楼,好似盲人摸象,被好友缠得没办法,只好来分享下自己的阅读笔记。欲读懂红楼,先读懂黛玉宝玉,要读懂黛玉宝玉,先要把黛玉宝玉的前世来历弄清楚。(蓝色字体为搜集的资料。)

黛玉的前世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三生石的传说源于苏东坡的《僧圆泽传》。南朝诗人谢灵运也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沉忧贯。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飘忽风雷起。良缘殆,时逝不可俟。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绝柳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西方灵河:中国华夏子孙的母亲河——黄河。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拥抱着华夏千年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娄继周:黄河“之水天上来”,自然带着她的神性,她广阔的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论是中国文字,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经》,不论是女娲造人还是女娲补天,不论是大禹治水,还是盘古开天,这些史前文明的传说都发源于古老的黄河流域。尤其是“龙马负图”“洛龟呈瑞”,都是河洛文化的代表。《易经.系辞》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也许因为这些原因,在古代文人的辞赋中,黄河就被称为“灵河”。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应玚的一篇《灵河赋》,就被北魏文学家和地理学家郦道元记载在他的名著《水经注》里。其赋曰:“咨灵川之遐原兮,于昆仑之神丘。凌增城之阴隅兮,赖后土之潜流。衔积石之重险兮,披山麓而溢浮。蹶龙黄而南迈兮,纡鸿体而因流。涉津洛之阪泉兮,播九道乎中州。汾澒涌而腾鹜兮,恒亹亹而徂征。肇乘高而迅逝兮,阳侯怖而振惊。有汉中叶,金堤溃而瓠子倾。兴万乘而亲务,董群后而来营。下淇园之丰筿,投玉壁而沈星。若夫长杉峻槚,茂栝芬橿,扶流灌列,映水荫防。隆条动而旸清风,白日显而曜殊光。龙艘白鲤,越艇蜀舲;溯游覆水,帆柁如林”。

佛教称龙住而不枯竭的河川为灵河。《安乐论》:“附水灵河,世旱无竭。”《智度论》:“譬如龙泉,龙力故不竭。”

《山海经》中一再出现的南望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是对字最生动的诠释。我们耳熟能详的薪火相传四个字,个个千均重。《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西山经》中的玉山,其实也还是昆仑圣山。如果说木柴火焰象征的是巫权、神权,那么玉象征的也是巫权、神权。华夏史前文明以玉为尊、以玉祭神,就是因为玉器所象征的的巫权、神权。这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玉山也就是昆仑圣山。《西山经》记载的其角如牛,是西王母牛首人身形象的最早出处。牛首人身的形象,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象征。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鸟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女娲、炎帝、西王母、蚩尤、共工、伏羲、神农氏均为牛首人身形象。与诸神不同的是,西王母除了牛首人身形象,还有一个牛首玉身的形象。《山海经》中的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就是对殷商王朝祭祀西王母仪式的真实记载。殷商部落之所以一代又一代、一遍又一遍祭祀这位先祖神,应该与殷商部落的族源紧密相关。西王母作为华夏之母,不仅仅属于殷商部落,也属于所有华夏子民。西王母以及女娲两个女神,是我们先民对那个遥远的女权时代的残存记忆。西王母也许就是我们先民记忆中的最后一位女神、最后一个母亲神。

每次看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脑子就自然想到文人画中的竹石图。“‘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又补充到: ‘文人画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是陈衡恪对文人画的解释。竹与石在我国绘画题材中备受文人画家的青睐,久盛不衰。正邪两赋的倪瓒就经常描绘竹石、枯木这些题材,来表达他高洁、孤傲的情怀。同样喜作枯木竹石的苏轼,他的《潇湘竹石图》“虽没有重峦叠嶂、千岩万壑、菖蒲清溪、古树新绿、郁出而愈不尽的无穷美景。但折射出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道理。”竹石前的潇湘,让我联想到苏轼的《水龙吟·雁》:“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嘹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苏轼对潇湘有别样的情怀,他把秦观的《踏莎行》的最后一句写在扇面上:“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怀念秦观秦观《踏莎行》词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默念秦观的词,再思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泪挥,竹尽斑。”张华记载的故事,在民间是这样传的:九嶷山,三峰石,周边翠竹环绕,一座壮丽的珍珠坟墓,二妃在这哭了九天九夜。她们眼泪都哭干了,以至哭出血泪来,最后一起死在舜帝坟旁。二妃的眼泪洒在坟旁竹子上,竹竿就落下了点点泪斑,有白的、紫的、还有血红的,这就是“湘妃竹”,又叫“斑竹”或“泪竹”。而这血红的斑点,就是二妃的血泪。那座壮丽的珍珠坟墓是舜帝的坟墓,他帮村民除去九条恶龙,让村民重享太平,可自己却死了。湘江的百姓就给他修了这座坟。三块石头,是舜帝灭恶龙时用的三齿耙变幻而成。坟上的珍珠,是一群仙鹤为感念舜帝,特意去南海衔回来的。”看到舜帝的坟墓,斑竹,石头,联想到黛玉的潇湘馆,还有黛玉的闺蜜紫鹃。《潇湘竹石图》和舜帝的坟墓旁的斑竹石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大观园的潇湘馆和饴红院,这有点像三生石的传说,作者灵感一来,再加入一个神话故事,融入舜之德,二妃之泪,把石头与斑竹共生的形象,创造出一个三生石畔的潇湘妃子(绛珠草、黛玉),为石头(神瑛侍者、宝玉)还泪的故事。

三生石上有人的记忆,附着着许多人的精魂。其中一缕旧精魂,因受日月精华,渐渐恢复了灵性,化身为一株绛珠草。绛珠,即血泪,这是一颗顶着血泪的草。草是竹不用竹命名,取绛珠草之名,为强调“血泪”。它的前世就是哭死在舜帝坟旁的潇湘妃子,不知什么原因,她们魂飞魄散,只在三生石上留下一缕残存的旧精魂。这个原因跟此书有没有关系,暂时不管,先看绛珠草。绛珠草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得天地精华,修得女体,成为绛珠仙子。以蜜青果、灌愁海水为食。


甘露灌溉:出自于《山海经》卷二 西山经:【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神瑛侍者用甘露来浇灌降珠仙草是跟着黄帝学的,只不过黄帝用玉膏来浇灌丹木,而《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则是用甘露来浇灌降珠草《山海经》卷七 海外西经:【诸沃之野,沃民是处,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山海经》卷十六 大荒西经也有记载:【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其味尽存。】神瑛侍者用它来浇灌降珠草,肯定是心存善念,虽然不过是举手之劳,却是与人为善、广种福田。
蜜青果,作者设置可能是:觅清果,密情果,觅情果,迷轻国。觅清果是寻觅舜治理下的清明盛世。我们看舜的主要功德:尧合和万邦,晚年废除首领世袭制,禅让于舜。舜是有名的孝子,他继位后,不负重托,提倡教化,取信于民,后因到南方治水而葬于苍梧之野。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千百年来,围绕尧舜二帝神话演变而来的史事传说不绝如缕,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尧王访舜》为代表的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传说;以《尧立诽谤木》为代表的替民解忧、关怀民生传说;以《尧王夜观天象》为代表的制定第一部历法传说;以《尧王嫁女》为代表的尧舜平民化和生活情趣故事;以《六月六接姑姑》为代表的尧舜风俗儿歌传说。”这些正是作者构建理想世界的重要元素,可惜作者生活在末世,生活在文字狱的时代,他只好假借神话,为闺阁女子作传来将一部血泪史隐在其中,以传后世。话题扯远了,我们还是说蜜青果吧。密情果,把情报情书等等都加密的手段,对付文字狱。觅情果是寻觅真情,各种各样的真情。迷轻国,迷失本心,轻视万民的国家。


灌愁海:仇海,观酬海,馆酬还,观仇骸。一说灌愁海,首先想到的精卫填海,“精卫填海”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被龙王的儿子害死,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人们同情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精神的一种象征。精卫是中国第一个悲剧女英雄,她不畏大海的浩瀚无情,为了拯救千千万万可能被大海继续夺去生命的人而不懈奋斗一着。可以想象出,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只弱小的鸟儿艰难飞行,以其微薄之力,投人细石和微木,抱着’将以填沧海‘之决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而这一切,居然是由一个柔弱的女性来完成的。虽然她的付出可能是徒劳无益的,但她坚韧不拔的决心却比大海还浩大。”红楼中的鸟魂就是指精卫,花魂与鸟魂是很好的朋友,红楼中黛玉与小动物们相处都很和谐的。这里继续说绛珠仙子以灌愁海水为食。观酬海暗指观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词如海水一样多,叹人间才不尽其用;也观知己之间互酬唱和的诗词如海水一样多,人间自是有真情馆酬还暗指官员鞠躬尽瘁,精忠报国,以死酬君等等,红楼中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再有史可法殉国扬州城……仇骸,自强权霸权以武力阴谋夺取皇权统治天下后,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是人类的灾难,书籍、人才、人都损失惨重。观这段历史就是仇恨和骸骨而成,历史长河里的冤、怨、恨、仇似海一样。作者把戏曲中“天将离恨补,海把怨仇填”的养分提供给绛珠仙子:“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惹人冤。”“仙家美眷,比翼连枝,好合依然,天将离恨补,海把怨仇填,谢苍苍可怜,破情肠翻新重建。添注个鸳鸯蝶,紫霄边,千秋万古证奇缘。”“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才证却长生殿里盟言。”“离却玉山仙院,行到彩蟾月殿,盼着紫宸人面。三生愿偿,今夕相逢胜昔年。”“马嵬埋玉,珠楼堕粉,玉镜鸾空月影。莫愁敛恨,枉称南国佳人。便做医经獭髓,难觅鸾胶,怎济得鄂被炉烟冷。可怜那章台人去也,一片尘,铜雀凄凉起暮云,听碧落箫声隐,色丝谁续恹恹命?花不醉下泉人......”“恨无穷,愁无限。争奈仓卒之际,避不得蓦岭登山。銮驾迁,成都盼。更那堪氵产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翩,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之意,我取宗永石的解读。宗永石解说:“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即为渴则饮‘冠仇海’水为汤之意或虽不善饮但强饮,以借酒力,吐胸中大恨似海水般浩浩汤汤而出!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句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眉批:‘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古代的英雄圣贤之恨至今仍在。岳飞激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作者记为‘字字血,怅怅恨,书梦幻,抱恨长’。用笔墨(词赋、小说)做刀枪,向世人发出了惊天悲号!都是将自己的悲之深,仇之大,恨之切,付诸文字。其情,令人振聋发聩;其景,满目惨烈悲壮;其文,甚于匕首投枪;其果,千秋传诵,万古流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3: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13 13:11 编辑

木石前盟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绛珠仙子下凡还泪,一干风流冤家一起下凡。这些“风流冤家”们,各有各的职责,就为了陪他们了结此案。这里关键是神瑛侍者动的什么凡心。石头的凡心是“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不过,他也有羡慕僧道仙风道骨,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僧道把补天石变成形体上的美玉,又刻上数字赐他几件奇处,让他内外都是美玉。石头下凡享受荣华富贵,就会被荣华富贵迷失本心,导致他失去他的作用。僧道赐的几件奇处应是:“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也让他护卫神瑛侍者之意。从宝玉下凡不被功名富贵所迷,还以功名富贵是负累来看,道心还是蛮坚定的,他前世可能从凡间而来,已经完全放下对凡间的贪恋之心,悟凡显圣,去伪存真。或许,这次动凡心是为他前世的遗憾,想人间真情。想到这,联想到周穆王。写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灵感应是来自于黄帝神游:“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还有周穆王》的神游:“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周穆王神游后,开始了自己的西游之路。传说他与西王母相遇,许下约定。周穆王与西王母正你侬我侬,那边西周国内便传来了徐国叛乱的消息,周穆王不得不赶紧返回西周。临近分别之际,两人依依不舍,西王母更是悲伤地唱着《白云谣》送别穆王:“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周穆王也回赠一首《黄竹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尔野。”周穆王这边呢,平定了叛乱后便一直在治理国家,据记载,西王母曾在周穆王十七年时来到西周与其相见,周穆王还以最高礼仪相待,但之后两人便再也没有了联系,西王母也没能在昆仑之丘等来她的“如意郎君”,最后遗憾而终。“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约定是不是也给了作者灵感,写了木石前盟呢?木石前盟,终身误中有“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在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另有黛玉在荣禧堂中看到的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落款写的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这其中就有“荣穆王”。东安郡王叫“穆莳”,谐音“木石”。

把木石合而为“柘”,柘为“帝王木,黄金木”。唐高祖武德年间,颁布了一条禁令,禁止百官百姓穿黄色衣服,黄袍于是成为皇帝的个人专属。唐王建在《宫中三台词》之一中说:“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宋代苏轼在《书韩干<牧马图>》中诗曰:“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此处的“柘袍”便是指代皇上。
历史上的十大名弓中,由柘所做的轩辕弓位列第二。传说中,轩辕弓本是轩辕黄帝所铸,选用泰山南乌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弭,河鱼之胶精心制作了一张弓,名叫轩辕弓,蚩尤被黄帝轩辕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北次三经》专门有一节就是《柘山》:“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姑兒山》一节中写:“再往南四百里,有山名为姑兒山,山上有许多漆树,山下有很多桑树和柘树。姑兒水从此山发源,向北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鳡鱼。”
《西游记》之后《水浒传》在《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也谈及柘:“青郁郁山峰迭翠,绿依依桑柘堆云。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红楼》中也有片段提及了柘:“贾政贾琏二人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无论是《山海经》还是《红楼梦》,柘的每次出场似乎都与时光甚至是一些灵气挂钩。那些有灵兽出没的山头,也总是布满了柘树。

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安葬于柘城;夏朝时,柘城称"株野";商朝时名"秋地";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战国时大部分属楚国。


《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盟,是一种盟约,“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传说是:在殷商朝庭上,能干的整死了,实干的剁了,忠臣杀了,皇帝的老师扔进了大牢,亲叔让掏了心,良将叛逃了。周武王遵照老爹周文王的临终遗言,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由镐京出发,东征伐纣。在周武王的倡导下,各诸侯王轮流走上搭建的高高盟坛,通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祭祀上天等程序,歃血为盟,缔结盟约,召开了盛大的盟会。最后,大家一致公推周武王为盟主,带领大家共同讨伐商纣,走向和平繁荣昌盛的明天。盟就是起誓结义。“明”本指日月,引申为一指天地,二指未来(日月相推为明)。“皿”指水盆。“皿”与“明”联合起来表示“白天对着太阳舀半盆水,月夜对着明月舀半盆水”。盟就是在日月作证(天地作证)之下,与会者在“明水”盆前起誓结义。


看了这么多资料,觉得
木石前盟与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约定有关联。周穆王因责任负西王母,留下遗憾。宝玉因情不担责任,等他因情开悟,了无遗憾,再担责任。补天石随神瑛侍者一起下凡,有护卫神瑛侍者之意。补天石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有神无形。神瑛侍者投胎成宝玉后是有形无神,只在喜欢的环境中私厮混,与喜欢的人交往,忘了补天济世利物济人之责,所以是假宝玉。只有等他彻悟后,记起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后才是真宝玉,形神兼备的真正美玉。如果宝玉身份为帝王继承人,通灵宝玉对宝玉有护卫辅助之责。木石前盟的另一个关联是真儒与明君,一起创造清明盛世的约定。隋王通《中说·天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寃人。”轩辕弓和周武王伐纣,木石前盟还有一层含义可能是为清明世界为护华夏文明起誓结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0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15 10:13 编辑

林黛玉

林姓太始祖:比干。比干,商纣王朝的丞相。出生帝王之家,父亲是商王文丁,哥哥是商王帝乙。比干是有聪明才智的,他在朝40多年,主张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减轻赋税徭役,倡导冶炼铸造,希望富国强兵。可纣王残暴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多次谏言纣王休养生息,纣王不听。比干忍无可忍,以死相谏。商纣王下令将比干擒拿,更为残忍的是,竟然直接活体取出了比干的心脏。比干神位是"文财神"。比干是文臣之祖,被誉为天下第一仁、天下第一忠。他还被视为文曲星下凡,被普天下学子奉为祖师。比干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庙。历史长河里,文人学子。乃至帝王将相都拜比干庙。那是万人敬仰的圣人。黛玉出场时,作者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林氏始祖:林坚,别名博陵公。商朝太师比干之子,母为妫氏。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亲自赐姓。周武王找到比干的遗孀妫氏夫人和遗腹子泉儿,当他得知妫氏夫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深处艰难地生下了泉儿时,情不自禁地感慨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坚强,于是他赐泉儿以林为姓,以坚为名,并把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作为他的封地。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的林姓就这样诞生了,而比干则成了林姓的始祖。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中华民族的家族史中,林氏后人继承祖风,家道纯良,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林家据说出了“十二状元、三千进士”。

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脂砚斋在林如海这个名字的旁边,留下了一句批语:“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列侯:在古代典籍中有两种含义,一是专指秦汉时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一等,二是泛指诸侯。曹雪芹用的列侯,显然是前者,是暗暗地指向了秦汉时的爵位制度。商鞅变法时,为秦国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列侯是其中最高一等。原本称为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可以于封地上自置官吏。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商鞅本人就于秦孝公二十二年获封此爵。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仍然沿用这个制度。西汉也沿用了这个制度。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才改彻侯为列侯。林家这列侯,若依清朝论,你可以推定为侯爵;但若架空朝代论,它就不是侯爵了,是最高级别。然而我们都知道,作者曹雪芹自称此书年代无考,是架空历史的。从历史上看,想要获取列候头衔,其难度远高于清朝时期获得公爵头衔。贾史王都是开国元勋,这帮老贵族全都传到了第三代(以当家人论)。连北静王爷也是第三代。唯有林家传到第五代。请注意,是唯一,全书唯一的!曹雪芹这是在暗示:林家于前朝时就是贵族,跨越两个朝代都不陨落。正因为这样,才要给林家个“列侯”的名称,故意模糊下朝代感。能跨越两朝的贵族,要么是庞大的门阀士族,要么是世之稀有的英才。林家显然属于后一种


父亲:林海,表字如海,前科的探花,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学海文林,倒着看,去掉文学即林海。他的才能用在政治经济上了,文学传给女儿,一笑。

兰台寺大夫:清朝并无此官名,此官职“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但兰台是御史台的代称,明代改称都察院。所以这个官职,相当于清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兰台寺大夫,有监察和弹劾百官的职权,很类似于历史上的比干。
扬州巡盐御史:专管收缴盐税,并监督盐商的专卖。官品并不高,只有五品。但由于掌管着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历来只有皇帝的心腹亲信才能担任。


母亲:贾敏,荣国公府嫡女。聪惠。敏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字黛玉读密。与前世的蜜青果关联。


学海文林:学海:知识的海洋;文林:文士之林。《百字令·和韵赠翟石门阁老》:“奇才间气,应不是、三代后来人物。学海文林,曾览尽、禹穴泰山鲁壁。星斗胸罗,烟云笔涌,不拟赋梁园雪。勋名德望,中朝共仰瑰杰。此日位列三台,从容弘化理,佐天生发。雅范光仪,愧颛蒙、鄙吝为公消灭。世路纵横,尽风尘扰扰,不侵毫发。碧潭秋水,骊龙独抱明月。”王实甫《天净纱·心不存学海文林》:“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又不曾得甚。自从海棠开想到如今。”
文士: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士大夫,是饱读诗书经卷的读书人,是秉持道德节操的贤者,肩负国家使命的官员,有时也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但是,他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何种地位,从灵魂到气质都会透露着高贵。这种高贵,既逸美风流,又刚毅慷慨,于是我们赋予这些有着美好精神的美好文士们一个富有极致美感的词语——"风骨"。文士风骨的变迁:西晋文士的遗世独立和独善其身;南宋文士的春秋大义和节烈之气;明代文士的以身许国和忠耿匡正。

风骨和气节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标的、正义凛然的表征、不卑不亢的刻度,解读中国历史,就是在品评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就是在与无数金声玉振的民族英魂交流对话。不受司马氏拉拢腐蚀、宁肯在洛阳打铁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于刑场上弹奏一曲《广陵散》,完成了人生的精彩谢幕,其风骨与气节常在恒存;菊之君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视民如子,守志不阿,其风骨与气节峻峭拔俗;在仰天大笑中吟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一代诗仙李白,狂放不羁,桀傲不驯,其风骨与气节傲岸卓群;屡遭贬谪流放但依旧吟咏“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世奇才苏轼,放达率真,疏狂自适,其风骨与气节磊落峻爽。这些中国古代文人的精英和翘楚,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以光风霁月般的风骨与气节,从庙堂走向江湖,从俗世走向审美,从庸常走向良知。如果说西方文化把文人定义为风骨与气节的担当者,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把文人界定为风骨与气节的守望者和弘扬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定位为风骨与气节的化身。

古代文人的性情体系是一套恒常稳定的精神价值系统,无论是儒家的温和谦恭,还是道家的超然洒脱,抑或佛禅的灵慧顿悟,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当伫立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巅,俯视社稷凝眸苍生时,眼神里闪烁的是孔孟的忠善仁爱、老庄的达观超然和佛禅的慈爱悲悯,这深邃而温情的目光,恰恰就是中国古代文人难以消蚀的风骨和永不褪色的气节:在朝与在野互洽,学统与道统相融,天下与自身兼济,政治抱负与自然生命同置,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并存。中国古代文人无论信奉何种文化思想、展现何种精神姿态,这些生活于古典时代的鲜亮个体,大都非常纯粹非常骨感非常灿烂,他们的灵魂和心性里,潜蕴着一种被称之为风骨的高贵精神禀赋,氤氲着一种被称之为气节的坚韧人格质素;这些古老中华帝国的杰出宦游者,修身不息、格物无穷,中正自持、宠辱不惊,以风骨和气节抵御功名和欲望的诱惑,以风骨和气节厘定高尚和卑下的边界,以风骨和气节树立起志昂意坚、傲世蔑俗、报国济民的英迈形象;这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子,读书万卷,正心始终,集道德文章和诗情画意于一体,操持着强大的文化内省力,其风骨与气节既厚重又飘逸,厚重得如同踏在坚实的大地上,飘逸得仿佛进入如梦似幻的仙境中。

高启的《咏梅九首》: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林氏继承人: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所谓守制,是古代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受孝27个月,在此期间,不能应考,婚嫁、做官。林如海素爱黛玉,对她的学业也极为上心。一到扬州上任才一个月就给她请了老师。“聊解膝下荒凉之意”,他是把黛玉当儿子一样要求的。林黛玉也真的传承了祖辈遗风,有绝才华的还真是和比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干正直善良,与人为善,黛玉也是。黛玉体恤下人,比干亦关怀百姓疾苦。好多事情上黛玉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坦诚、善良、大度的品质。这和比干关心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一样,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林如海主动为黛玉老师谋划答谢他,也看出林如海是个谦逊、敦厚、知恩报恩的人。在这一点上他和始祖比干有相同之处,比干忠心耿耿,奈何君主是一个奸诈阴险、暴利的小人。从另一方面讲,善良的人从来不会去揣摩鼠辈之心。黛玉为酬灌溉之恩,是以一生泪水去还。

黛玉形容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字:顰顰,唐代文学家李群玉有一首咏娥皇女英的诗《黄陵庙》,可以找到黛玉名、字、号的出处,“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九疑”是舜帝长眠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舜帝是华夏的象征,“黛玉”名儿里,华夏王、华夏亡两意共存。书中借用潇湘妃子娥皇女英典故,喻洒泪于竹哭华夏亡。

别号潇湘妃子: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娥皇、女英在下嫁之后,便将舜的家看作自己的家,抛却了身为公主的优渥生活,勤劳简朴,侍奉公婆,悉心经营家庭。夫妇之间,也是相互礼让,和睦融洽。但婚后的家族生活,并不一帆风顺。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愈发对他心怀嫉妒,几次三番想要陷害舜。一次,瞽叟令舜去修谷仓仓顶,舜爬上仓顶后,瞽叟就将梯子移走,并在下面放火,想要将舜困于仓顶。好在娥皇、女英提前为他准备了一顶巨大的斗笠,舜将斗笠举在头顶上,如同一只大鸟,从仓顶跳下,才平安无事。之后,瞽叟和象又令舜去挖井,当舜跳下井底时,瞽叟和象就从地上向井底抛土,想要将舜埋在井下。又是娥皇、女英看出他们心怀不轨,提前叮嘱舜在井底的侧面挖掘一个通道,这才又安然回家。舜几次面临危难,都是依靠娥皇、女英的机警才能成功脱险,夫妇之间更加信任无间,建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而尽管父母、弟弟对舜的态度恶劣,但舜与娥皇、女英,从未动摇作为儿女的孝敬本分,对待弟弟,也是一如既往地亲切和善。最终,舜的父母也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一家人终于冰释前嫌,其乐融融。

作为国母的娥皇、女英,虽然回到了万人之上的尊贵位置,但也没有因此松懈。如今,由于政治地位上的联系,娥皇、女英与舜更结成了一种牢固的结合和协作关系。在舜治理国家的同时,娥皇、女英也在管理内帷,勤俭劳作,修治女德,努力成为天下妇女的德行仪范。因此,在舜即位后的数年,很快就达到了天下大治的状态。他们三人,不仅是亲密相爱的夫妇,更是治理天下的伙伴和挚友。舜统治期间,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民生。在舜已经统治了三十九年后,某一天,得知南方的九嶷山上出现九条恶龙作祟,引发洪水和战乱,淹没民田,民不得安。当下便做出决定,要立即在长江一带展开巡狩,铲除恶龙,平息战争。舜为国而牺牲,娥皇、女英为情而自尽,为这一段动人的姻缘画上了句号。从公主下嫁平民,看似并不门当户对的婚姻起点开始,他们先是历经俗世生活的考验,再是居于庙堂之上,为国事而承受日夜辛劳。在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日子里,也逐渐成为相互扶持,并肩前行的人生伴侣。最后,通过死亡,他们实现了永世的相伴。

“堪怜咏絮才”:是将林黛玉和东晋才女谢道韫相提并论。谢道韫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诗而被夸为有“咏絮才”,后嫁给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称赞她“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后世以“林下之风”,指代才华横溢、诗韵天成、态度娴雅的女子。

西子:指西施,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西子又喻灵魂伴侣:苏东坡与王朝云初遇就如宝黛相见,第一次为朝云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中的西子,就是这位苏东坡眼睛不曾离开的王朝云。她是苏东坡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一个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人,一个陪伴他四处奔波的人,一个最了解他的人,一个他最喜爱的人。朝云病逝后,苏东坡在墓上筑六如亭,亭柱上有东坡先生所撰的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苏东坡谪居惠州,一日与王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东坡问其故,对曰:“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东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苏东坡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苏轼又经历过数次沉浮,最终在年近花甲之年被贬当时南蛮之地惠州。此去路途遥远,而且眼看苏轼再无翻身之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竟全数散去,唯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苏轼感动地写下了《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世外仙姝:“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潇湘馆也体现了她与道家文化的一种默契。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曹公第一次为读者展示了潇湘馆的面貌:“……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翠竹掩映,蕉梨斗艳,清泉环绕,带给人一种自然幽静、超凡脱俗的享受,这样的潇湘馆,也只有超逸若仙的林黛玉才能与其相配。《道德经》中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是指“自然界”,更是指一种超凡脱俗的“自然的境界”,故历代推崇道家学说的隐士高人无不以亲近自然的田园山水为乐。林黛玉之所以选择居住在自然幽静的潇湘馆,与她秉持的道家文化理念是分不开的。《红楼梦》中的经典桥段——“黛玉葬花”同样有着道家文化的影子,它体现的正是道家的物化观念。“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肩担花锄、锄挂花囊、手把花帚、哀泣残红的葬花人,其实是在借凋谢的落红自喻,她既是在为落花感伤,也是在为自己的身世命运而感伤,因为她同这飘零的繁花一样,感受到了“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冷漠;人命虽比花期长,却都逃脱不了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结局,到头来,也不过是归葬香丘罢了。这种“彼我同化”的意识,正体现了道家的“物化观”,道家大师庄子曾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他甚至还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留下了“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美丽传说。在对待功名利禄的看法上,林黛玉同样展现出了她身体中所流淌的道家文化血液。贾宝玉之所以视黛玉为知己,与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有着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林黛玉同贾宝玉一样,内心里非常厌恶谈论“仕途经济”的“国贼禄蠹”,功名利禄在他们两个人的心目中不过是过眼云烟。而道家一向都是“视名利为虚幻”的代表,古往今来的隐士高人,如放浪形骸之外的阮籍、归隐田园的陶潜、守护“梅妻鹤子”的林逋等无不深受道家名利观的影响,向往远离官场世俗和名利争斗的平静生活,试问,宝黛二人的真实内心与这些远离尘世的隐逸之士又有何不同呢?在关乎一生的婚恋大计上,林黛玉和贾宝玉成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与道家思想也不无关系。在那个只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判定终身大事的年代,宝黛二人选择了自由逐爱,这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更是对个性解放的大胆追求;因此,那些被儒士大夫贬斥为“淫词艳曲”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反而深受黛玉喜爱,因为她正如崔莺莺和杜丽娘等人一般,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自由逐爱。这种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反叛精神”,与道家始祖老子“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观点有很大关系,也许宝黛二人在世人看来是有些“痴病”的“小叛逆”,但正是这种叛逆使他们爱情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具有“咏絮之才”的她,可以说是处处都展现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林黛玉更喜欢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文学作品,“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留得残荷听雨声”……仿佛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能够引起黛玉的强烈共鸣;她在作诗行文之时,既喜欢突破韵脚和格律的限制,也喜欢在内容和立意上出奇制胜,写出的诗句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也被众人称赞为“风流别致”;浪漫主义文学以想象丰富、飘逸神奇而著称,这与道家超脱凡世、逍遥成仙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都对林黛玉的才学和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隐士:“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全部名列榜首,孤标隐、众莫知、同谁诉、片言谁解是主要原因。
古人的隐逸,分成这三种类型:第一种,功成身退,代表人物:范蠡;古人的隐逸,第二种类型:越名任心,代表人物:嵇康;古人的隐逸,第三种类型:安贫乐道,代表人物:陶渊明
公元437年,吴军大败,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吴王夫差挥剑自杀。范蠡供养越王勾践,苦身全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终成灭吴雪耻之奇功。此后,范蠡在军事兴国上又多建奇功,越国复兴多赖范蠡之智谋。但范蠡早已看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不可共享福。这也是历代帝王为人的共性。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杀如此,汉高祖刘邦逼死韩信如此,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亦是如此。哪个帝王卧榻之旁容得强将谋臣?在走人与杀身的两条路中,范蠡明智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选择了身退,卷起细软,跳上扁舟,泛海而隐去了。说范蠡无奈身退,并非是说越王勾践个人素性有多阴毒,而是说专制权威必然会形成名臣能将的如此结束。不然,只要像伍子胥、韩信等人那样惨死。




嵇康是一个乐于怡情山水的人,他甘愿做一名隐士,过一种潇洒惬意的生活,这样自然可以远离尘世的种种争斗。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对于当时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名教”,显然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冲击。
嵇康的罪名竟是“乱群惑众”,可见嵇康完全是因为其出格的思想言论,和狂狷的性格被治罪的。嵇康的种种行为都体现了其正直的一面。及至嵇康临刑的潇洒从容,视死如归,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为道殉难”的味道。


陶渊明的隐不是超凡脱俗,但却更加洒脱。陶渊明的隐逸既是回归自然,具体体验了老庄的隐逸思想,又是安贫乐道的儒学精神的实践。他的思想可以说是源于儒而归于道,是对儒道隐逸思想的较好融合,他的隐开启了一种新的局面,达到了隐的真谛,古往今来之隐士,能达到陶渊明这种超脱境界的很少。陶渊明的躬耕之隐,更体现出了隐逸的现实性,说明隐逸需要基本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持,完全隔离社会的隐士是不存在的。

《红楼梦》中出现了“高士”薛宝钗,“雅士”妙玉,“隐士”黛玉。


飞燕: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李清照: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堪称千载知音。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中共通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莺莺: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呸,原来也是个‘银样镴枪头’。”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的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柳絮:《柳絮词五首(其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綣,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孤雁:《酒令三首(其一)》“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芙蓉:芙蓉花签,上有“风露清愁”四字,上刻古诗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的典故出自《御定广群芳谱》,花谱中描写芙蓉花的原文“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花魂:生日是南方的花朝节,是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黛玉与花神同天生日,自然是被赋予《红楼梦》中花神的角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描写的正是黛玉自带体香,宝玉“只闻见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而是一种奇香冷香,难怪宝玉夸黛玉是香玉,用“香芋”故事调侃她。黛玉是花神,身上有花的幽香而不自知。“美人忘容,花则忘香。”不自知,情急时也会脱口而出:“冷月葬花魂”。


葬花人:《葬花吟》


尤物:1.珍贵的物品。2.优异的人物。3.指绝色的人物。语境不同,有时含有褒义或贬意。“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脂砚斋在此次有这样一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批语:“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脂砚斋把黛玉这样一个侯门千金,说成尤物,是因为作为旁观者,她有一双全知全能的眼,知道元春的真实意图,并非是为弟弟宝玉选嫡妻,而是为自己选固宠之人。“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金谷园、玉堂人,都是出自晋朝大富豪石崇的典故,金谷园那是石崇圈养美姬的别墅花园,黛玉在元春省亲这样的时刻,写什么金谷园,实际是明点出元春就是皇帝的尤物,因美貌而“邀恩宠”,得到了“宫车过往频”的荣耀。黛玉本想展奇才,为她和宝玉的姻缘助力,谁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送往万劫不复的境地,只能说豪门套路深,聪明如黛玉,也难逃魔掌,进了套,陷入了深坑。这就难怪元春让宝玉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黛玉在元春的心中,只是一个供男子怡弄的尤物,而绝非是什么并驾齐驱的“红香绿玉”的嫡妻。


黛玉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朱夹: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又说:句句尖刺,可恨可爱,而句意毫无滞碍。红迷:一个小女孩,能说出这样指桑骂槐的话来,这得是多有趣的灵魂才能做到啊。
在明清程朱理学的时代,对女子的道德规范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攀比、争宠,那是贱籍女子的做派。有人认为“尤物”一词应该带上一层“祸”的含义,即因美貌女性对男性的影响而改变男性甚至历史的命运,凡这样的事端便将“原罪”放在“尤物”之上。在唐朝诗人元稹所作的《莺莺传》中,对“尤物”一词的解释更加详细。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后,为了良心上的安宁,讲了一篇大道理,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尤物”:“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有宝玉说尤氏姐妹“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从“红楼二尤”中体现出来的“尤物”则再次冠以“足以移人”的意思。
金庸对尤物最有见地:他设计了两种尤物的代表形象,一为香香公主,纯真的典范,陈家洛必须放弃她成全自己的家国梦,两个种族的战争由此变成了两个男人的战争;一为陈圆圆,性感的典范,男性战争的终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15: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15 13:35 编辑


再看赤瑕宫神瑛侍者来历:“神瑛”与“赤瑕”都指向神奇、神圣的玉石,且是赤色的玉石。这神奇的散发着神圣光彩的玉石只能是指传国玉玺,暗喻王朝皇权、政权。通灵玉上刻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传国玉玺上的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通灵玉上的文字有意模仿传国玉玺上的文字,被赋予皇权象征的内涵。贾宝玉是华夏正裔皇权的传承者。通灵玉上的文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意思是:切莫丢掉华夏祖宗的魂,切莫忘掉华夏祖宗的情,这样才能让华夏子孙延绵不绝,华夏精神世代永传!
“赤瑕”目下,脂砚斋批道:“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这句脂批涉及一个和传国玺有关的典故。“玉有病”是指王莽篡汉时,传国玺被摔坏了一角;“玉小赤”是指王莽用黄金镶补传国玺被摔坏的一角。神瑛侍者竟是一枚传国玺的化身!换言之,贾宝玉是一枚传国玺的化身。晚清·孙渠甫才会在《石头记微言》说:“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贾宝玉既然是传国玺的化身,那么与之对应的人物原型只能是天子。贾宝玉是传国玺的肉体,通灵宝玉是传国玺的灵魂,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其实是一体的。贾宝玉失去通灵宝玉,就等于失去灵魂。

“赤瑕宫”有多重含义。它是拥有“赤玉”的宫殿,它是放射着红色霞光的宫殿,他是太阳的赤气笼罩的宫殿。古代文人常以“天”、“日”指代帝王,例如“日边”有指在帝王身边的意思,高蟾《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日月” 比喻帝与后,《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之举在吴楚,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

下凡的黛玉以潇湘妃子为号,所住之处原名有凤来仪,后改为潇湘馆,那里的翠竹描述,用的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那宝玉应该是像舜一样的帝王继承人,只是他好象逃避责任,逃避侍者之职下凡造历幻缘。下凡后又想逃离富贵之家,逃离家族传承之责。这可能就是他的“病”吧。这次历劫就是要去掉这个毛病,成为真正的无暇美玉。



有凤来仪:有凤来仪有三个含义:吉兆、用来比喻后妃、凤凰来此栖息。潇湘妃子、有凤来仪,为帝王后妃之意,林黛玉有后妃之德。
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周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礼制典籍,被誉为“礼之大典”。其中有一段叫做“禘仪”,也就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规范。这个禘仪中的“龙吟凤哕”二词,是形容音乐发声时的婉转声音。“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意思”是一句极具诗意的汉字组合,它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文化气息。
“凤尾”指的是凤凰的尾巴,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神鸟,具有不朽、重生的象征意义。经过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凤凰尾巴上的羽毛也变得更加珍贵,因此“凤尾”充满了珍贵、宝贵之意。
“森森”代表浓密的林木,繁茂的草木充满生机,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龙吟”则代表了龙的嘶鸣,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物,象征着权威、神秘和幸运。龙吟声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在中国传世,它具有震慑、威慑以及鼓舞人心的作用。
“细细意思”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代表了细腻、深远的感悟与思考。这份情感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调,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最深层的情感和思维。

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意思”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无限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独特文化魅力。


竹子和凤凰息息相关。《庄子》里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练实”就是竹子的果实。贾宝玉将潇湘馆题名为“有凤来仪”,在《有凤来仪》写到:“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将凤凰的高洁和潇湘馆环境的清新脱俗结合在了一起。

“有凤来仪”取自《尚书》里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有颂圣之意,也赞美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刘桢在《赠从弟·其三》里就写到:“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崇高人格和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在《惠子相梁》这篇文章里,庄子将“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鶵(凤凰)”和“得腐鼠”的“鸱”进行对比,讽刺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执迷,表达出自己志存高洁,不慕名利,独善其身的人生志向。李商隐的《定安城楼》里就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讽刺世俗之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肠。

林黛玉是曹雪芹心目中的凤凰。她体弱多病,却靠着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大观园里诗才最为突出的才女,还细心教导香菱学诗,体现出诲人不倦的精神;她孤苦无依,多愁善感,却活出了生命的诗意,勇敢执着地追求心中最纯美的爱情理想;她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活出了独立的人格和生命的风采,用自己的纯真和率性将生命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曹雪芹用凤凰将林黛玉的精气神体现出来,也证明了林黛玉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阆苑仙葩: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指绛珠仙子林黛玉。 其中阆苑是指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 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仙葩是指仙花。


        阆苑仙葩”中“阆”字,《辞海》注释:1、门高貌;2、空旷的余地。“庄孒&#8226;外物":“胞有重阆。”郭象注:“阆,空旷也”。“管子&#8226;度地”:“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旧唐串&#8226;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新华字典注释:阆,用于地名,现为四川省阆中市。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是人祖华胥孕育伏羲繁洐炎黄子孙后代的发源地,是古天文学家落下闳制定《太初历》、《浑天仪》天文风水宝地和春节文化发源地,是中国五A级旅游城市之一。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中部。波涛汹涌的嘉陵江象一条巨龙环绕盘踞着阆中古城,又似一条湛蓝晶滢的宽幅玉带环绕围系着阆中古城。阆中古城四周是蜿蜒起伏,高低错落,茂密翠绿,繁花烂漫的群山拥抱,四周环山,三面环水,水在山中,城在水中央,恰是天工神手描绘的璀璨夺目美丽耀眼的大自然山水城巨幅画卷。


       “阆苑仙葩”的“阆苑",《辞海》注释:传说中的神仙住处,天有瑶池,地有阆苑。西王母居住在阆苑,《集仙录》“西王毌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唐&#8226;李商隐《九成宫》“十二层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霞,方隨夏后双龙尾,风逐王八驳蹄。”的确,在阆中有十二楼和双龙地方。十二楼为:华光楼、中天楼、奎星楼、观星楼,状元楼、凤凰楼、财神楼、火神楼、文枢楼、古戏楼、南城楼、西城楼。双龙之地方位于阆中古城南嘉陵江畔。“阆苑仙葩”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阆中古城嘉陵江南岸绵屏山腰就有千古“八仙洞”,神话传说八大神仙云集阆中,住宅在“八仙洞”中,炼丹修仙,观景赏月,游江逛城,咏诗绘画,尽享神仙喜乐。神仙吕洞宾用西瓜皮在“八仙洞”石壁上写诗一首留传千古。“阆苑"起源于唐高祖李渊小儿子李元婴。李元婴被派到隆州郡(阆中)任刺史,在阆中城北玉台山修建宏大隆苑。《舆地纪胜&#8226;利东路阆州》“唐初鲁王灵夔,腾王元婴以衙宇卑陋,乃饰宏大之,拟为宫苑,由是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


“阆苑仙葩”中的“仙葩”,指“海棠花”。但“海棠花”和“阆苑”联系在一起,还是源于杨贵妃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苏轼据此作《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芒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形容杨贵妃是皇宫中的海棠花,“阆苑”又有皇宫之意。最关键杨贵妃就是蜀中人士,相传生于阆中。所以后世很多“海棠”诗基本都会与四川阆中和杨贵妃有关系。因此“阆苑”与“海常花”为“阆苑仙葩”。李绅《海棠》“海边佳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浅深芳萼通宵换,委积红英报晓开。寄语春园百花道,莫争颜色泛金杯。”
王勃《梓洲郪县灵瑞寺浮图碑》:“玉楼星峙,稽阆苑之全模,金闕霞飞,得瀛洲之故事。”
许碏《醉吟》“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
屈原《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司马迁《史记&#8226;司马相如列传》“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舒阆风而摇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目睹西王母霍然白首。"
沈立《海棠百咏》“忽认梁园妓,深闻阆苑仙”。
秦观《次韵王仲至侍郎会李观察池上》“酒行寒食清明际,人在蓬壸阆苑间。”
南朝梁庾肩吾《山池应令》“阆苑秋光暮,水塘牧潦清。”
阆中三陈兄弟状元陈尧叟著诗《果实》:“甜于糖蜜软于酥,阆苑山头拥万株。叶底深藏红玳瑁,枝边低缀碧珊瑚。”
文彦博诗《送子骏朝议归阙》“累年分累西台宪,留滞周南人共叹。早传文价穴坤维,为先仙才出阆苑。……”
李处讷诗《仙鱼驿》“少年尝读少陵诗,寤寐城南天下稀。锦屏山色行看远。阆苑风光与愿违。回首玉台山下路,黄粱初熟梦成非"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你看那缥缈十三洲三岛,微茫处阆苑、蓬莱。"
长筌子“烛影摇红,菊绽黄花,月生碧汉清光皎。霜前雨后正芬芳,四海圆明照。朵朵争开烂熳,吐香风,腾辉天表。槛边出雅,空外婵娟,依时呈妙。阆苑仙葩,蒋公三经知音少。……
王韬巜清公滨琐话,药娘》“二女有时靓妆炫服,凭出栏而延佇,见者为阆苑神仙,缥缈天外。”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九三:金鑾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阆苑花。”刘逸生注:后人因翰林院地位清贵,化作阆风之苑。
汪恩诗《阆苑咏草》“山光绕座水明楼,曲院层栏花木稠。六七月间无暑气,清渠活泼识源头。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竟有三部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阆苑仙葩”的引用。元&#8226;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描写李师师,“燕青看时别有一般风韵:容貌似海棠滋晓露,腰肢如杨柳袅东风,浑如阆苑琼姬,绝胜桂宫仙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有“阆苑”“阆风亭”等描述。
“阆苑仙葩”,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数不胜数。古代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元稹、卢纶、郑谷等等众多名家游阆咏诗,留下了上百篇古诗墨宝,赞美阆中人间仙境“阆苑仙葩”。“阆苑仙葩”是古人崇尚的美境圣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阆苑仙葩”,其实要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应该是人祖“华胥”居住的地方,孕育伏羲繁衍炎黄子孙后代的地方,阆中是人祖“华胥”的诞生地。
“阆苑仙葩”,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桂冠阆中头顶,可谓名符其实,名不虚传。阆中,是女娲所赐,是“华胥”所绘,形成天下一朵奇葩,是地上一幅璀璨夺目绚丽耀眼的大自然“山水城"画卷。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哪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浆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川城南天下稀。”
古代文人墨客,用诗词名句对“阆苑仙葩”的诸多传扬,曹雪芹毕竟博览群书,对诸多古人名著有所读阅,特别是诸多古代诗人对“阆苑"描写,引起浓厚兴趣,在内心产生了对“阆苑仙葩”的崇尚和向往,甚至有可能亲游阆中观光考究深有感触和领略,对古代文人墨客描写的“阆苑仙葩”完全认同或更加赞赏与喜爰,乃至在心目中再没有什么更好的词汇来替代“阆苑仙葩”。所以在撰写《红楼梦》时引经用典古人笔下的“阆苑仙葩”。同时在设计人物“林黛玉、贾宝玉"时也是否从杜甫诗《阆水歌》“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中“石黛碧玉”所构思借鉴设置取舍?这也是大有可能的。而且杜甫《阆水歌》中“石黛碧玉相因依"与曹雪芹《红楼梦》“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泪珠儿,怎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段诗句内容上很有些关联相扣。
草木之人:作者把她的前世设定为绛珠草,集草木之人、性灵之诗、清虚之美于一身。“多闻草木少识人,常守自在清净心。”“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
我们的源头:有本之木
《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我们都是草木之人,春萌,夏绿,秋枯,冬藏,像植物一样有着春秋四季。活着,生机盎然,死去化作一抔草灰,滋养新的一代。
  我仅用一支瘦笔,以写实的笔法,记录我亲人的故事,但愿后人能从里面汲取到生长的养分。请原谅我,把他们都比作植物。草木润性,尘沸乱心,多闻草木少识人。
草木之人一是合乎自然之道,不沾染世俗之气,因为草木都是自生自灭的自然生物;二是比喻卑贱,天生天养无人关爱,通常用来自谦。

《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童话之书,更是精神明亮之书。我想,从古到今,即使只有这么薄薄一册,华夏文化也堪称灿烂。后人若能承先民衣钵、循童年心性,文明又何尝堕落至此?扔掉《诗经》,遗弃它的纯真精神,背叛它的诗意逻辑和生存美学,乃悲剧之始。

  《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的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即纯洁、烂漫,即清澈、雅正。作为教书匠,夫子总不忘唠叨,续了串大道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小儿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隐由。

  它确乎一部生物百科全书。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动植物175种。而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诗经》藏有草木160种,比陆机多出近半百。

  感谢这些草木鸟兽吧,感谢这部险几绝版的大自然吧。

  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谓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依据,即在其中。

  张爱玲读《诗经》,很为里面的情爱男女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而欢欣,兴奋得脸通红。胡兰成则解释:直见性命,所以无隔。

  不愧为情事大师,一语道破。

  《诗经》里的美丽欢爱,正因人之心性和大自然息息相通,人之情思和旷野一样率真、赤裸。天光明澈,心如镜水,无泥沙拖累,无成府之深,故彼此认出、相互照见即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诡秘周折?

黛玉的诗词里,蕴含着深厚的“草木”之性。甚至是一种对草木植物的崇拜与向往。正是这种观点,在经意不经意之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黛玉的一生。
白居易有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一个像黛玉这样的女子,如果真能达到草木的境界,还有什么可以让她庸人自扰呢?
黛玉的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就有非常浓厚的王维色彩。这种山水田园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平淡质朴,往往就在她笔下的诗词里暗暗流淌。即使像《葬花吟》之类的诗歌,我们也依旧能在其中读到隐隐的恬淡之情。也只有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才能做出怜花、惜花之举。甚至都不忍桃花之瓣被泥土所污。黛玉笔下的植物,从最早的海棠诗社里的“白海棠”,到菊花诗社里的“菊花”,再到“秋风秋雨夕”、“桃花行”、“柳絮词”等等。而海棠、菊花、桃花、柳絮,这些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是更少悲苦的愁怀,反倒是有海棠的富丽、菊花的清高、桃花的秾艳、柳絮的轻飏。更勿论潇湘馆里的三千翠竹,本身就是志存高远的岁寒三友之一。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以竹为邻的女子,会是只知道悲悲戚戚、伤心流泪、局限于和宝玉的感情那么的小格局?

山海经中有一位至高天神,名为帝俊,而在其后出现了一位人间贤王,名为帝舜。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在这一段记载中,“帝俊妻娥皇”显然就在暗示,帝俊正是帝舜,因为大家都知道舜有二妃,名为娥皇、女英,这也是帝舜传说中流传广远的故事。

接着往后看,还提到了“从渊”,也就是一个大水池子,这里则是舜洗澡的地方,前面一直在叙述帝俊,为何后面突然提到帝舜,显然也在暗示,帝俊和帝舜就是一个人。
此外,我们从帝俊的角度去看,他的两个妻子羲和以及常曦,也与帝舜之妻登比氏有所关联。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妻羲和,生十日,是为日母;妻常曦,生十二月,是为月母。而在山海经中也记述了帝舜妻子生二女的故事,其神性与日母、月母几乎如出一辙。

《海内北经》:“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宵明与烛光二女,一个代表白天,一个代表黑夜,虽然只能照耀百里之距,但其神性传承可能正来源于其母登比氏的原型——羲和与常曦。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山海经》以及《史记·周本纪》中得到证实:

《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这里面提到一点,周人始祖后稷乃是帝俊之后裔,先记下。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名姜原。姜原委帝喾元妃。”

这里明确指出周人的始祖后稷,其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妃子,而且还是元妃,也就是四个妻子中的大姐大,而商人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反倒成为了帝喾的次妃。从先秦以及汉代的资料来看,舜的形象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种是以《韩非子》、《庄子》、《古本竹书纪年》为代表的形象,这里的舜可真算不上什么“忠臣孝子”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竹书纪年》

另一种则是《尚书》、《孟子》、《史记》中将其塑造成了一个以德报怨,孝感天地的形象。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点:舜是如何对待来自父母、弟弟这些亲人的死亡迫害?

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史记·虞夏本纪》

为什么会存在一种“暴力型”舜,和“贤孝型”舜呢?并不是帝舜本身具有人格分裂,原因还在于统治集团的现实需要,显然暴力型舜出现的较早,而贤孝型舜来得比较晚,而尧舜之间的关系,可能正是周以后参照商人之上神帝俊,与其父母弟弟的敌对关系而模仿性移植的结果。




一是家庭生活中舜与其父母弟弟的敌对性迫害和报复关系,最后被改造成成了证明舜至贤至孝的材料;

二是政治领域的尧舜间敌对性迫害和暴力复仇情节,转变为了尧试探舜品行和能力所作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考验性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9 03:40 , Processed in 0.3122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