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103|回复: 34

[【啄木鸟】] 化解阶层固化的标本之策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6 0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校特别是高校是形成社会上各种人与人之间关系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关系的一种重要区域,但是据下文称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层次不同高校之间的生源较之以往发生了不少变化,农村和贫困家庭学生由于身处弱势地位,起点低,加之教育评价体系的变化在高校之间总体形成不同的集聚现象,可以说“穷人的孩子扎堆,富人的孩子也扎堆”的现象”,莫非还要出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情况?不同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在这里请大家讨论解决之道,至少是避免受害之道。
-----------
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滑落
来源:重庆晚报 2011年08月06日02:10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重点大学学生还有多少来自农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刻苦学习的寒门少年都上哪去了?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学者廉思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与《蚁族》一书的作者。他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为何农村学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

  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杨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据南方周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1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改变教育资源的集中和城乡经济差距,这个问题还是会一直持续。
现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师资、最好的教学设备都是往城市中好的学校集中。
在高中招生上,高中录取也是划分数线的,好高中分数线很高,而这个分数很多时候是针对农村的,城里的学生上好高中相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容易多,农村的学生要上好高中,只有考高分,这样的人很少。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了乡镇里的中学。
人都是往高处走的,我想在农村中学走过的人知道,那里的教学好的老师,不久就会被县里的或者市里的学校调走,也有自己走的。这样持续下去,那么农村里的中学教学质量就会越来越差。
在乡镇中学,有多少学校有图书馆、微机室并对学生开放?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接触的是教材,课外书籍,想看大部分只有自己买,而在乡镇的书店,所经营的大部分是中学教材教辅书和农村农业生产方面的书,那么这些学生接触课外知识的机会就很少。实验设备也是远远落后于城市的中学。
还有在各种优秀学生的评选和各项能获得高考加分比赛的参与中,农村中学有多少机会获得?这样的加分机会大部分是被城市中学瓜分。更不说其他的加分项目了。

除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城乡差距也是因素。
农村家庭除了能够给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之外,还能提供多少钱给孩子添置课外书籍。
农村中,就从家长来说,看新闻联播等获取时事要闻的人就不多,孩子中又有多少人关注。在农村网络和报纸不普及的情况,电视是唯一渠道。
乡镇里有多少高质艺术班?如何增加其他素质技能?

国家实行素质教育,农村的素质教育环境更不上去,这样下去,城乡教育差距会越来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10: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情况就是:高校貌似公平的自主招生,面向市场,自由竞争,体现公平。
但实际上看看:刻苦学习的寒门农村学子哪有具备条件呀。农村学子基本上
都是在埋头苦干忙于考试。可见从一出生就决定你的未来和道路在哪里。
社会现在提供的资源在倾向富裕家庭,可见占用资源也是这些富裕家庭,
比如汽车的污染,哪有穷老百姓污染,但最后这些问题都还是靠穷老百姓
来分担,分担之后也不给他们相对的公平资源。
社会阶层在慢慢分开,美好的中层阶层占大头的构想不会成功的,
因为这些分配决定了,富裕阶层会20%占用80%的资源,80%的穷人在底层
享受极差的资源。希望这些数据引起高层的重视,为何不给自己的人民都一些
共同发展、进步的道路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1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如水 流水不腐 一旦停止流动 必然腐化发臭



南方周末 本期 有深度报道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50751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12: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就是输在起跑线的一个后续成果了

在起跑线这块,农村孩子先天就比这个家庭富裕孩子要差,加上网络时代信息的无形壁垒,农村的孩子从家长这块信息获取就落后,考试评价体系都是依照城市标准来的,农村孩子落后正常,这种固化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昨天看孔庆东的空和尚有话说,里面孔庆东就对这块有很多意见,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12: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enry2000888于2011-08-06 12:04发表的 :
这其实就是输在起跑线的一个后续成果了

在起跑线这块,农村孩子先天就比这个家庭富裕孩子要差,加上网络时代信息的无形壁垒,农村的孩子从家长这块信息获取就落后,考试评价体系都是依照城市标准来的,农村孩子落后正常,这种固化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昨天看孔庆东的空和尚有话说,里面孔庆东就对这块有很多意见,呵呵


连我都很有意见呀。
你看很多出城务工的朋友
哪个的小孩在身边教育,当地城市哪个提供教育
学位与户口挂钩,但实际上做贡献劳动的人们
就是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最明显和最急需解决的是:小孩随父母走到哪里
都应该可以受到当地的教育,否则这个社会还公平吗
父母为了贫困生活压力而放弃小孩的教育,
这也是社会的悲哀和短视,望我们社会在制定
政策的时候都让公平性出现问题,不要让人一出生
都有差别,这样与封建社会有何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6 12: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tonggang于2011-08-06 12:09发表的 :



连我都很有意见呀。
你看很多出城务工的朋友
.......

这块都利益链条化了,要公平,那就必须让既得利益的部分环节让利,没有补偿谁干啊

昨天新闻说了,浙江金华这边查处教育口窝案,十几个校长被查,起源于学校学生餐的回扣问题,这帮出问题的学校领导没有20%的利益不会考虑选择的。

连区区学生餐都要想办法弄出东西来,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城市里面家长资源多一些,不行就找人帮忙,农村家长要钱没有多少钱,要人脉没有多少人脉,而且户籍政策限制流动,这要不固化,那就是一个奇迹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8 11: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的唯一办法:制度上设计要公平化,这是最根本的,
1.比如户籍制度来确定教育,但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有几个
能流动并在户籍区域工作,必须改变这种制度设计。
让有贡献的劳动者就子女也能收到公正的看待。
2.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要重点倾斜,尤其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
地区,若不倾斜的话,必然加剧这种固化的催化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8 13: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户籍制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8 1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tonggang于2011-08-08 11:29发表的 :
解决的唯一办法:制度上设计要公平化,这是最根本的,
1.比如户籍制度来确定教育,但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有几个
能流动并在户籍区域工作,必须改变这种制度设计。
让有贡献的劳动者就子女也能收到公正的看待。
2.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要重点倾斜,尤其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
.......


做设计一定要考虑利益的赎买和利益的保障,否则执行层剧烈抵抗或者消极怠工或者执行变形,这些改革就一定失败,比如户籍制度改不了的根本原因是地方利益和执行机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人家自然不愿改变,另外教育资源配置也是没有利益补偿机制,边远地区状况不会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8 16: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不想掺和了,因为最近的新闻为了抓眼球,一直都搞些虚假或没有经过证实的数据。但既是学术讨论,摆一下观点也无妨。
第一、是否存在着阶层固化?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果以贫富而论阶层,则的确存在着阶层固化的问题。其原因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富者在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之后,其资本的增值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薪增长速度。2002年,我这里市中心最好地段的房子只要3K一平,我知道其价值,可没钱买,也许您说“为什么不贷款?”可我连首付都没有(当时首付三成),谁给我贷款?2010年,那些房子1W2K一平,涨了四倍,可同期的定期存款呢?八年能涨四倍么?

如果不以贫富来分阶层,则中国尚未有真正的阶层固化。我们看到,农民、工人、个体经营者……许多人的身份还一直在转化,而且,就算是入职门槛较高的职业——如公务员、医生等——也都存在着正常的进入渠道。

现在人们为什么会对阶层固化存在着深深地担忧?是因为媒体夸大了阶层固化的概念:部分媒体极力炒作富二代、官二代的负面新闻(当然,有许多富、官二代本身素质就差),电视剧、电影中的情境远远超越了人们的实体感受和生活经历(如非诚勿扰2中的生活场景,是多少中国人虽然努力也过不上的)。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报道时这种忽视大多数的做法,造成很多人的焦虑——即使再努力,也改变不了未来的生活。

第二、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阶层?

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柱之一。

在古时候(封建社会),受教育、考功名是寒门士子改变出身的重要途径,但要注意,考功名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这也是造成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起义(革命)。两种途径都无法彻底改变阶层的分布情况——士、农、工、商依然有其固化的一面。因为通过此两者改变命运的毕竟是少数。

现今,“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虽未过时,但已全无过去的内涵。教育只是改变人的思想,人的未来依然要靠其自身奋斗。北大炫耀其培养出??位亿万富豪,可其中有多少时时感念着北大?如果北大毕业后摆摊卖起猪肉,是不是就意味着此君没有成功呢?

教育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社会地位,也不能带来实际的社会财富,但教育能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行为方式,提供人才,继而推动社会发展。

由于阶层的分化主要是物质的,因此教育无法直接影响阶层产生与分化,教育的作用被夸大只是媒体在转移公众的视线——其潜台词是“如果你想过好的生活,就必须先受好的教育”。至于媒体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在经济生活上的问题是不是全是教育的责任?大家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第三、城乡教育和谐发展有多难?

楼上许多坛友论及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并指出这是造成教育失衡的根本。也有坛友指明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在于教育投入,并呼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这些见解都非常正确。只是,教育投入的主体是国家,但国家不仅仅是一个观念上的东西,更具体地,教育投入的主体是地方财政。

在江南,省级县中的投资规模屡屡破亿(最近,有一所中学的投资为2.5亿),城里的学校想都不敢想有这么多钱。占地面积大多在2、3百亩,还有超500亩的高中校。由于地方财政舍得花钱,学校师资配备齐全,教师鲜有外流的(只流入,少流出)。地方基础教育基本上进入良性循环,当地生源也大多安于在本地就读,升学情况一般都好于城市高中。

试问:上述情况算不算城乡教育和谐发展了呢?依我看不算,城市里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享受相同的教育软、硬件呢?可市级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城市的学校不如农村。

再有,以常熟蒋巷村为例,其大学毕业生大都返回村里,形成乡镇企业的领导核心,为乡镇发展出力,为什么这些人愿意回乡工作?而中西部出身的大量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愿意背井离乡,到东部寻找发展机会?

一切一切的答案在于经济。2009年,国家将四万亿的投资给了经济,而不是投入了教育,因为国家希望刺激经济的复苏。毕竟,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不保,上层建筑也无法保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不和谐,多半是由于经济薄弱,即使国家划拨了专项资金,也难保不被挪用。只有寄希望于当地的经济正常发展了,其教育投入正常了,才有农村教育正常发展的可能。

总结

现如今,阶层间流动的渠道依然正常,而造成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保障其正常投入,才能使教育得到正常发展。

除了地方财政投入之外,私人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够(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基本上的各地乡绅办的私立学校,其并非以营利为目的),我们以前常把这些乡绅划定为地主等专政对象,难道现在的乡镇企业家还比不过以前的乡绅地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8 22: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阶层固化基础是社会资源严重缺乏的表现,是社会失去活力的重要前兆。可能原因如下,以前管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百姓也说,无利不起早; 人们都愿意固守一个阶层,或者一个领域的时候,说明其他其他社群对自己缺乏吸引力,或者自己在其他社群中无法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换言之,也就是其他社群不愿意提供自己的资源给新鲜的血液,甚至对新鲜血液有着强大的免疫排斥力;不愿意提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分这点资源都不够,哪里还有从其他社群来的人的份。久而久之,一个社群中的人,也就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社群了。所以外在的排斥和内在的惰性,都促成阶层的固化。所以,创立更加公平、开放、稳定的分配机制是打破阶层固化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9 0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楼上的朋友观点讨论点东西:


第一、是否存在着阶层固化?

说这个问题前百度了一下:基尼基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21至0.27,从2000年开始,中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很多,”温家宝坦言,主要是制度的因素。在今后的收入分配中,要实行两个“同步”,就是居民收入增长要同经济增长同步;职工工资增长要同劳动生产率同步。

  温家宝提出,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是,一次分配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二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政府这些年设立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养老、医疗、就业、低保等保障问题,实际上也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但目前这个问题还是严重存在的。

  “有一句话说:有一个富人就会有五百个穷人。这句话比较形象,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温家宝说,我们准备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于收入过高的行业,要从总量和水平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收入加以限制;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GDP相继超过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因为,30多年的飞速奔跑,固然让我们收获了年均约10%的GDP增长速度,却也让我们派生一系列问题:逼近0.5的基尼系数、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超过15倍的房价收入比和世界排名第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的看法:

资源的集中和阶级固化的关系,我们想不用做太多论证了,这不过是一个趋势的结果,无论承认不承认阶级固化,世行的数据这边摆在大家眼前。资源既然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根据趋利避害原则,这些少数人就必须使用各种手段保障他的资源优势能传承下去,就必须构筑种种竞争的壁垒,加大对手或者潜在对手的进入门槛,或者加大潜在对手支付的代价,这样不断博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没有什么资金和人脉的普通民众在各种竞争中不断落后,阶级固化这个现象给多数群众的观感越来越强烈,这样的现象累积多了,落后的大多数普通群众就有了基本的认识,不管承认不承认阶级固化,这个趋势还是随着资源的集中和博弈的过程继续增强。

再说阶级固化为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再百度一个词:公务员热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于2010年10月26日18时结束。从统计数据看,整体报名情况仍然火暴,依岗位不同而冷热两极分化的特征也依然延续。今年最热的职位在竞争比例上再创新高,达到惊人的4961:1。另一方面,冷门职位仍然乏人问津,气象局再度成为冷门。

 其一,“铁饭碗”的背后,是公务员队伍的出口不畅。公务员绝不应该是一个“一朝为官,终生为官”的终身制职业。只要不符合公务员任职条件,就应该请他离开。然而现实情况是,各地人事部门在公务员招录中人为设置了种种法外门槛,比如有一夜情的不予录取,有未婚先育行为的不予录取等等。而只要一成为公务员,这些违法行为,甚至更严重的包二奶、养情人等等也不过是“个人作风问题”,大不了给个“警告”或“通报批评”。这些“罚酒三杯”式的处罚已将公务员纵容成一个特权阶层。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刚刚看到一篇报道,海南省临高县有两名公务员(机关干部),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刑罚,却仍保留“铁饭碗”,工资照领。不久前其中一人被提拔为临高县林业局林政股负责人。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案,就在今年1月份,该县还有另外两名公务员,同样因犯罪被法院判刑,同样是保留公职工资照领。当地纪检部门在回应舆论质疑时居然称,这是按相关规定人性化处理。公务员这只“铁饭碗”铁到这种程度,能不引人争抢?
  其二,“金饭碗”的背后,是预防腐败犯罪的无力和无效。每每有贪官落马,总有一种论调,将官员犯罪与官员的待遇低挂起钩来。“公务员热”事实上对这一论调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就中国的现实国情而言,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已经让众多考生追捧和艳羡,还嫌公务员待遇低?如果是待遇低,就应该出现公务员大批辞职另谋高薪职位的现象,但事实上这一现象并未出现。待遇是比较而言,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也许只能算中上。但把各类隐性福利加在一块,就远超普通民众了。另一方面,多数公务员岗位工作相对轻松,工作强度与薪酬不成正比。以一个公务员的工作量,在一个规范的公司也许只能拿到政府薪酬的一半甚至更低。笔者了解到的相当一部分考生,也并非是看重了公务员的薪酬,而是想混入公务员队伍,希望“活得轻松一些、稳定一些”。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已成事实的“公务员热”不过是社会考生趋利避害的正常选择。在创业和入仕的比较之下,后者以“铁饭碗”和“金饭碗”这两大极具诱惑的法宝,将众多社会精英吸纳过去。这样的“热”以及导致“公务员热”的理由,并非社会福音。考生追求“铁饭碗”和“金饭碗”固然正常,但公务员成为“铁饭碗”和“金饭碗”却极不正常。这事实上,是对尚不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所提出的警醒。如果不打破“铁饭碗”,如果不以限权来遏制官场腐败,“公务员热”还将持续下去。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创新能力日益下降,公务员特权化更趋稳定,官民之间的断裂越拉越大。


我的看法:

公务员热和报考公务员背后的各种潜规则,还有就是这几年各地不断爆出的官二代上位的新闻,都一直给大家不断论证着这个公务员的通道挤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者,大家不断拼各种背后的资源,那么有身份优势有资金优势的不断增加自己的优势,加上地方富豪出于保障自己地位的竞争需要,在公务员中安排自己同盟或者支持者也不是什么新闻了,这样博弈的结果不也是进一步加强有背景有资金的报考者的优势,公务员这个团体的火爆,不也是一种标志,教育商业化不也在公务员的报考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威力。


再百度一个关键词:蚁族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蚁族”生活
2009-11-10 青年参考 作者 Sue Feng 译者 缪小析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跟蚂蚁有何共同之处?新书《蚁族》描绘了“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生活,他们就像蚂蚁,头脑聪明,但作为个体微不足道,只有在群落中“聚族而居”才能获得力量。

  《蚁族》这本书根据对北京约600位低收入大学毕业生历时两年的采访写成,9月中旬面世。该书出版一个月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宣布,中国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中,有74%在9月1日之前找到了工作。本书主编廉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在他看来,上述统计资料基本无关这些毕业生的真实处境。他说:“我一直在怀疑,这些找到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当中,有多少生活过得不错。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扇展现他们生活的窗户,他们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郊区几个“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在这些毕业生当中,多数在中小企业工作,月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币。他们住在一起是因为花钱少:月租大约只有约350元人民币。很多人为了短期工作或面试,每天要在路上耗费几个小时。

  唐家岭是个小村庄,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本地村民大约3000人,但外来人口已超过5万人,其中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廉思说,“这是一个由小街小巷组成的社区,小理发店、诊所、杂货店和网吧遍布其间。”他描述说,这些学生住的都是当地农民修建的五六层高的楼房,每层12间房,每个房间10平方米左右,两三个人挤一间,最多时七八十人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书中说,这些毕业生约六成来自各地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在老家,他们都是家人的骄傲,或许也是生活贫困的家人最大的希望所在。很多人在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中失了业,但决定不回家,不想承认在北京遇到了挫折。廉思描述了他和这群毕业生一起吃过的一顿年夜饭。开始,人人都像过节一样,大家包了饺子,做了很多菜……但后来,当天色已晚,外面的喧嚣静下来时,突然一下子,所有这些男孩女孩都聚在一起哭了。在这个非常特别的场合,再也没有理由掩盖他们对家的思念和挫折感。24岁的大学毕业生邓锟就是书中描述的一位“蚁族”。从云南一所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北京,曾在唐家岭住了约半年,现在正在考虑搬回唐家岭,因为那里生活成本低。虽然过去两年遭遇了不少失败,但他还是踌躇满志。他说,“我并不在乎要经历的艰难,只要坚持目标,用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心态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最终肯定会取得成功的。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像蚂蚁。”

  这本书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特别是在那些处境相似的人当中。这本书在中国知名文艺网站豆瓣网上得到了不少正面评价。廉思说,因为这本书的原因,“蚁族”这个概念已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被广为认可,所以他的下一本书将涵盖中国其他地区更多“蚁族”的生活与奋斗。

廉思说,“蚁族”是80后一代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蚁族”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日益显现的“蚁族”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廉思:我也考虑,80后也有它的问题,一方面就是原来家庭条件比较好的那些80后,他们在继承他们原来的家庭的一些积累和一些资本的时候,他们取得比较优先的位置。还有一些从农村,从县级市出来的80后他们大学毕业走到城市的时候,对他们会有比较大的挑战和冲击。也会体会到大家现在对“富二代”的看法,现在可能80后的穷和富这两个阶层又有了一种新的对立。

“出来了以后,你所体会到的或者是你所想要的东西慢慢会发生改变,不想像家里人想的那样平淡。”

廉思:所以他们追梦的过程也是非常坎坷,非常苦的,当梦想和现实触碰以后,你会发现往往梦想破碎得没了影子,这个现实太残酷了,让你感觉不到,还有邓錕说的这个我也挺有感触。选项第二多的是父母,很多北漂在北京过得很惨了,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到了北京了,就是北京人了,他们对户口的理解是另外一种理解方式,所以他们并不敢跟家里人说他们在北京过得有多苦,他们也不敢回去,怕让父母失望。还有的是为了下一代,我可以很苦,但是我的孩子不能这么苦,我要靠我的奋斗让我的孩子以后有好的出路;还有的为了恋人,为了自己的女朋友……所以我发现80后还是有他的责任感的,但是大部分为了追梦,也有为了上一代,也有为了下一代,也有为了自己的爱人,都能体现80后不同的追求。

“失业大学生是继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农民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一个国家如果掌握知识的阶层过得不好,说明这个国家可能就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廉思:里面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现在在网络上的所谓“暴民”,“草根”可能主要是他们的这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参与一些人肉搜索,网络声讨他们也都是主体,参与性是比较高的。

我们还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比我们想象得严重,焦虑感、挫折感、抑郁感指标都比较高。我们总体感觉,这个大学毕业生的低收入聚居群体跟我们通常说的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有很大的不同,下岗职工因为他的年龄比较大了,而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是有一定认可的,但是当他们走向社会之后,这种巨大的反差从而使他们很难接受现在的事实,从而使他们和自己和社会对接起来。

我们也发现,在很多别的国家,像法国,像欧洲很多国家原来发生过这种青年群体的问题,大多数都跟他们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在做研究,也在呼吁社会各界来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关心他们实际上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如果掌握知识的阶层过得不好,说明这个国家可能就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是这么来做的。


我的看法:

在高考扩招前几年,不管分配单位如何,中国大学生至少有个公家分配的机会,至少体制内给任何身份(不管是官二代还是寒门)的大学拿到学位的学生一个职业安排,扩招之后紧着就是大面积大学毕业生待业,接着就是啃老现象出现,接着就是蚁族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展现了一个现象,阶级固化不过就是市场无序竞争之后一个结果,我们今天的所有种种不过就是所谓市场化的副产品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9 23: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高房价、就业难、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阶层的分化也正在加剧。一些底层民众经济上贫困,“先天不足”使他们拼不过资本、拼不过权力、拼不过“关系”、拼不过声望,他们勤劳却不富有,他们有理想却没机会,他们渴望认同却屡屡碰壁。从户籍制度到财富分配机制,从行业潜规则,到升学就业买房,到处都有看不见的“天花板”横亘在他们面前,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上升的通道几乎被堵塞,他们被固化在社会底层。

  然而,益既得者在权力和财产权上占据着垄断地位,他们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后代承袭着权力和财富。“官者”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多的就业机会,“富者”可以通过财富的传递,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当前,社会的分层已经是客观的现实。
  分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阶层的固化。如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希望,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而现在,底层民众的希望几乎破灭,路是越走越窄,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同样一个流浪汉,美国可以竞选议员,而在中国轧死都没有赔偿。你要说流浪汉当人大代表那是笑话。美国是一个追梦的国度,这个国家一直有这种信仰。也相信自己努力能成功。而在中国越来越固定,很多成功的都是和权力参合在一起。固化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基本不再奢望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阶层固化”的社会是一潭死水,当底层民众失去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 社会情绪的对立与仇视就难以调和,社会的稳定便难以维持。因此,打破阶层固化,捍卫公平正义势在必行,也是当务之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9 23: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不公平问题
  种种现象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我们面对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式。这里,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
  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地区公平缺失
  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担,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阶层公平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配置公平缺失
  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而且这些学生很大部分都会选择出国的路),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谁也不能肯定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   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看到过了很多,林肯时期的美国、元末时期的蒙古王朝、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等等。而如何缩短这种差异、连通不同的群体,教育无疑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免了。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能够存续下来的原因之一,平民百姓始终可以找到一条升级之路,“一朝题名天下知”,“一人得道,仙及鸡犬”。
建立一个合理的决策机制
  提高决策水平。我们需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只能越走越远,结果越来越糟。但当前,我们不免对各级政府、教育提供者的决策水平提出质疑。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改革来看,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改革的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行性,却值得怀疑。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确实可以解决一些不公平问题,如区域不公平,但新的不公平问题又将出现了,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大学总是希望招到优秀的学生的;有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是很少的,比如西藏、海南等地方,如果单纯按人口分配名额,恐怕这些地区分配不到几个名额,而四川、山东、河南将占据很大比例的名额。因此,决策水平的提高十分迫切,千万不能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况。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15: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扩招的最终结果,就是阶层固化。
过去,有权阶层的子弟,因为没有学历,很多工作都无法参与。
现在,只要想念,本科学历不成问题。硕士都变得廉价起来。
于是,找工作,只能拼爹。
结果,自然就是阶层固化。

过去,接受高等教育,寒门子弟还有机会阶层流动。现在,机会越来越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17: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点我最喜欢的财经分析专家贝乐斯Barrons发表的微博:
GMO的Quarterly Letter触及了美国,甚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问题:财富过度向最富有者集中,而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增长乏力。当一切都失效后,就只能依靠借贷来增长,靠虚幻的资产泡沫来增长,最终造成经济危机。美国历史上增长的黄金时期,如50-60年代,也是财富更加平均分配的时期。


我们也来高仿一下讲讲这个高校教育的状况:

社会资源教育资源过度向财富最富有者和权力拥有者集中,普通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普遍不能获得更公开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没有主动积极的救济制度(高考所谓国家贷款上学的这个安排不过就是对寒门学子突破后的一种奖赏,而不是扶植的政策)。那么我们这些年见惯了高考隐秘的各种加分政策,提前掐尖的所谓预录取,各地超级中学的校长推荐录取,还有各种奥数课外特长加分制度,加上高校扩招,那么这些无疑都是在教育泡沫化的路径上面放大了这个泡沫的扩张速度,靠着这些注水的扩招和各种绕过基本高考制度的所谓创新,高校在做各种泡沫成长,但是危机已经悄悄来临:

第一香港高校今年的掐尖和越来越多高阶层子弟去海外读书,美国英国香港的相关高校工作已经做到了中学毕业生
第二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减少,计划生育三十年终于呈现成果
第三蚁族蜗居,然后是今年的逃离北上广到现在又出现逃回北上广的新闻,大学毕业生的文凭贬值和生存博弈的惨烈,已经把高校的学位光环给消磨不少


如果还是任由各地自己组织高考自己出教材,自主招生,那么各地教育的诸侯化割据局面会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公平会进一步被各种所谓制度创新给侵蚀,阶层固化不过就是这种危机的一个现实成果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2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转一个URL:
教师发帖称寒门难再出贵子 金钱左右“起跑线”
但需要声明,“寒门难出贵子”这一观点我赞成,但“豪门易出贵子”我反对。

在我工作的高中,优秀学生共同特征是其父母多为教师(包括中学及大学教师)、医生、公务员(级别不太高的那些)、企业家(非常尊重老师的那些,包括一些高知企业家)。后进生的共同特征是其父母多为(外来)打工者、官员(特别是和校长熟识或动不动通过校长找你的那种)、企业家(类似暴发户的那种即特别相信钱的力量的那些人)、教师(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尤其是部分有职位的教师)。

以上并非统计结果,所以数据可能有偏差,但有一点,家长越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维护教师权威的,其子女的成绩越是优秀、学习越是轻松,也越有礼貌,给教师的感觉也越好。相反,差生的共同特点是家长不尊重教师、比较自我、一有事就埋怨教师和学校(尤其是当时子女的面),与老师交流时的起点常常是子女以前有多聪明,现如今怎样怎样(潜台词是如今教师没教好),然后看教师的反应(有考验教师的味道),其子女多半不听从教师教导,自以为是,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成绩较差且行为习惯差。一句话,好学生是因为有好的家教(家庭教养),差学生是因为他没有家教(其父母在行为上作出的坏的榜样)。

我之前的贴子有人有不同看法,非常好,本来就是讨论,但有些内容我实在无法写明(容易触发过滤)。但看到大家一直这样激动,又忍不住写点东西,看看是否能引发大家往更深的角度思考。

转贴(新浪教育)的内容说的是寒门学子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所以学不好——这个论点是错的。因为我看到有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优秀资源,但同样也学不好。学习资源都源于课本(在中小学阶段),虽然中国的课本写得很晦涩,但没有疏漏,因此读好书是根本。

转贴的内容说寒门学子因为教师水平较差,所以学不好——这个论点同样站不住脚。诚然,高中校一般不应由中师毕业生教学,但这是学校师资水平不达标,应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解决。但学不好就怪教师没有教好?这恐怕不能成立。再者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平与均衡的配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在做的事,有些地区可能做的比较差,但至少在口头上,教育局还是要将公平、均衡当作工作任务来抓的。至于有些学校本科率高,不足为奇,要看生源啊!

转贴的内容说寒门学子因为家庭关注教育不够,所以学不好——这个论点完全正确。以前,家里再穷,还认为教育是希望,所以家里比较关注教育、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而现在,因为生存的压力,更多的寒门更关注生活,放弃了(或被迫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

在我上面的论述中,也谈及对任何一个阶层,如果家庭放松对子女的管教,放松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除物质投入外还有精神投入),子女的学习一定不好。千万不要相信聪明人可以不努力学习这种说法,因为我看到聪明人最终学习失败的例子每年、每月、每天都在发生,就是因为他们及他们的家庭一直在找借口——题太难、教师水平差、学得太累了……——全是客观原因。

结束语

如果想要让学生学业上获得成功,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作家长的一定要尊重教育,尊重知识,要给学生作出表率,相信教师。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的。(注意,并非是充分条件,即此条件满足了,可能成功,但此条件不满足,则不会成功)。
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保障师资的合理分配,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但这不是我们个人可以左右得了的。

【一些题外话】
不仅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会有一些“政治世家”在出现,常常有一家几代都成为议员、甚至于成为总统的例子,这不用我举了。也会有政治联姻,以巩固家族在政坛的影响。
但在西方,为什么这些事情没有引发群体性的恐慌?这是因为人家在制度上做了设计——权力必须要有制衡——所以……(此处略去356字)。
推荐一本书吧(只有书名)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以上为题外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4: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接受教育已经不能成为阶层流动的源动力之后,应该还有其他方法。
比如,联姻也是一条阶层流动的捷径,不过,这其实也挺难。
因为现在一般联姻都要门当户对的。

典型的例子有,前铁道部长刘志军。
刘志军仕途第一个转折点是娶了某铁路分局党组副书记的女儿为首任妻子。刘,由一人工务段养路工,攀升至铁道部长,与这段联姻,关系极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1 18: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讨论:

第二、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阶层?


目前教育和房价还有收入一样成为阶层分级和准入的一个标志,比如前段时间爆出的唐骏的海外山寨大学的野鸡文凭事件,唐骏同学也被众多网友评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印的光辉典型。唐骏为啥要拿这个野鸡文凭,他北邮的文凭有啥不好?他自己还不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一定要拿这个野鸡文凭。

因为前段时间看了点钱学森传记,拿来和毛主席当时情况做了一个对比:

钱学森出身江南大户人家,祖上靠丝绸生意发家,然后努力做到诗书传家,自己家庭结识不少当时达官显贵,钱学森父亲在当时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钱学森从小就是接触很多当时高阶层孩子必备的技艺,所以从小钱学森就是一个视野开阔爱好比较广泛的好苗子。
毛主席出身湖南当地殷实家庭,但是家庭背景比钱老要差很多了,毛主席去北京是靠别人介绍到北大做图书管理员,算是北漂,而且据国外作者写的毛主席传记,毛主席这段北漂生涯并没有太多亮色,算是一个人生的小低潮吧。

那么自此后,钱老走上北京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考取出国留学资格-在民国航空部门实习-美国名校-世界级科学家,这些成就和他家庭背景有很多关系,比如他到民国航空部门做实习等等。毛主席则从北京回到南方,从此坚定走上拯救中国的道路,完全是自我奋斗,这些对比告诉我们其实教育对个人的阶层身份影响其实还是很大的。

今天先说这点,欢迎大家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17:43 , Processed in 0.4128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