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语》讨论帖之一:书目篇
作者:停云等书友
停云:《论语》者,吾国之经典,儒家之本根。本坛中博雅君子多矣,今泓兄倡言与诸先生共论《论语》之妙,诸位版主亦欣欣然,余虽不敏,愿添骥尾。尝闻治学之道当从书目始,诸位先生博学以文,识见不凡。恭请大家跟帖推荐有关《论语》之佳作,或以昔日入门之书开示众人,幸甚幸甚。
先举者未免便宜,也不敢多言,吾(多谢hpudqx兄指出)以朱子之《论语集注》而入门。
观今人杨树达之《论语疏证》为近世第一等。
相信学者多有意见,望不吝指教。
hpudqx :先生们以为哪本书作为学习论语的基础教材合适?我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似乎更多的是他的心得,而非译注。
yngwie :偶不是先生,我是學生,呵呵。我自己的經驗,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三聯書店)比較好。不過,這是個人讀後感,僅供參考。
yq228 :云兄以书目篇为首,自是入门途径。研究《论语》的著作多如牛毛,懂得入门之书是读书的钥匙。
就《论语》而言,较早的注有汉儒孔安国、郑玄等,一般《论语》注中的“孔曰”就是孔安国曰。后来有皇侃的义疏与何晏的集解,邢昺疏。据程树德先生言,自汉至唐,古注凡三十八家。宋儒朱熹的《论语集注》是集大成之作,宋前的注基本都收入其中。所以是入门之书。
宋以后突出的著作有:清代以后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康有为的《论语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
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其中又以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集大成之作。而比较分析,以类相从,参证发明,又以杨树逹先生之《论语疏证》为胜。论通俗浅近,则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注释》为胜。至于钱穆、李泽厚、南懐瑾等书,其传承之处多,发明之处少,读之亦不无益处。
我觉得,读《论语》不能仅仅局限于《论语》,论语外编的故事很多,亦可以互相发明。
bibliomaniac :这个观点很好,坊间也有这样的书,从《韩诗外传》等书中收录孔子的言行逸事,谁能推荐?
停云:若考索论语外之孔子言论事迹,也是经学大题目,只是早已有之,前贤孙渊如《孔子集语》已蔚为大观,试为检索,baidu知道有,可惜颇有错谬。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74372.html
是序乃严可均所作,甚为精彩,可窥前人此学源流,先引如下:“孔子修百王之道以诏来者,六经而外,传记百家所载微言大义,足以羽仪经业、导扬儒风者,往往而有。其纂辑成书者,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王勃《次论语》十卷,皆不存;见存杨简《先圣大训》十卷(云案:四库全书为六卷)、薛据《孔子集语》二卷(云案: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影宋抄本薛据孔子集语二十篇)、潘士达《论语外篇》二十卷(云案:所能见者似为四卷),而薛书最显,不免挂漏。近人曹廷栋,又为《孔子逸语》十卷,援稽失实,不足论。 嘉庆辛未岁,观察引疾归田,惜儒书之阙失,乃博搜群籍,综核异同,增多薛书六七倍,而仍名之为《孔子集语》者,识所缘起也。其纂辑大例,《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举世所诵习,不载。《家语》、《孔丛子》,有成书专行,不载。《史记 孔子世家 弟子传》,易检亦不载。其余群经传注、秘纬、诸史、诸子,以及唐宋人类书,巨篇只句毕登,无所去取,皆明言出处篇卷。或疑文脱句,酌加按语;或一事而彼此互见,且五六见,得失短长,可互证得之。”
孙氏《孔子集语》,分劝学、孝本、五性、六艺(上下)、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证、博物、事谱(上下)、杂事、遗谶、寓言(上下)十四类。以平津馆丛书本最为易见。另有民国间叶慧晓《孔子集语集解》,一般。后有王仁浚《补遗》,李滋然《补遗商正》,现有齐鲁书社所出郭沂先生的《校补》,后出最详,已将孙氏所不载者补上,放置手头可备一览。
停云:yq228 兄提到《论语集释》确实甚佳,现为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一种,虽随处可见,但是还要唠叨几句.在自序与子序都言定稿时程树德先生已患脑血栓,手不能写,全系口述,实在不易,感然佩然。整理后记中所言未详,其实初由伪国立华北编译馆出版。是书原稿十三册,写定以来因逢战乱,难以出版,便送与伪国立华北编译馆(其间有信函往来,称“本书为一生精力所萃”,诚然服然),收原稿拟定五千余元(伪馆的稿费每千字8元)。后增至5500元,最后好像定为3000多元,弄的伪馆里编了多次的预算与申请,也算不易了。只是程树德先生还是“贫病交加而终”,可惜可叹。
yq228 :云兄:本人所校点的孙氏《孔子集語》即将完工,基本每一种书都找了3种至7种版本校勘,孙氏原本的确稍有舛误,但孙氏为一代宗师,所藏所见珍本亦为不少,实际上的情况比大家所评论的要好得多。除了个别刊刻错误外,可以说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版本之间差异自然是有的,我就一一出校。但是这不是孫星衍的问题。校完此书,我确实感佩古人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百度知道上的《孔子集語》也还可以,我用的电子文本就是从那上面拷贝过来的。我先搞一个电子文本,然后拿孙氏加嘉庆20年冶城山馆藏版逐字校改,制出与原本一样的电子文本,然后拿吴县朱记荣的重校平津馆丛书本和二十二子本校勘,再找到所集的原文83种书籍的各个有代表性的版本校勘。结果证明,百度的集語除了个别异体字外,错误并不多。也许将来等我校勘的集語出版之后,能为大家学习论语尽一点微薄之力,然而我更期盼的则是大家的批评与帮助。呵呵!
停云 :呵呵,俺一向糊涂,昨天我经yngwie 兄提醒,才发现是一笑兄。方明白兄不论孙氏之书乃为普及故,孙氏之书的确很少见,上面是俺太多事了。兄一向认真,今日更加叹服,俺可是望眼欲穿兄的点校本呢。
另兄言“除了个别刊刻错误外,可以说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版本之间差异自然是有的,我就一一出校。但是这不是孫星衍的问题。校完此书,我确实感佩古人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真是精彩,网上人多以言前人之非自矜,犹喜以所谓权威点校本直指前人不同处,竟不知异文为何,相形之下兄之论方高明的多。要是那套丛书本本皆如是,倒是很值得期待了。
另孙氏谨严,确乎如此,集语编写时的取舍在严序自序也已言明,我曾随手翻过《校补》中的王仁浚《补遗》,李滋然《补遗商正》,恐所补处多有孙氏认为“援稽失实不足论”者,只是孙氏著作太多,未能细核。吾兄精通此书,不知可否拨冗指教一二呢?
yq228 :云兄:今人郭沂的《孔子集語校补》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我曾费尽周折购得一本。郭先生做了很多工作,要突破也不容易。为了有所突破,我把能找到的本子都找来,今人校点和注释的本子一律不采用,参校本必须是1911年以前的版本,而且在比较版本源流上,尽了自己的努力。这样做,当然就是想有所突破,因为人家已经做过了,如果我重复劳动,就没什么意思。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些校补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当然,这不是我的功劳,这得谢谢大家,谢谢国学数典,谢谢雪點兄和你们呀。
yngwie :上面二位先生提到清儒孫星衍《孔子集語》一書,就我所知,今人郭沂亦曾出版《孔子集語校補》(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一笑兄目前在校勘此書,未審對郭氏工作成果的評價如何?雖然手頭有此書紙本,但並末細讀,只當做一資料匯編,還請多多指教。
在孫氏之後,今人所輯孔子及其弟子的文獻資料,所知尚有李啟謙等編:《孔子弟子資料匯編》、《孔子弟子資料匯編》二書,收入《孔子文化大全‧雜纂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中;姜義華等編:《孔子-周秦漢晉文獻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似也可參考。
不好意思,先前沒細看而有遺漏,又同一時間發帖,已得到一笑兄部分回應。謝謝!
停云:两位y兄竟然同一时间发帖,所论又契合,佩服。 yngwie 兄,我们上面提到的《校补》就是《孔子集語校補》,只是简体输入法補字不好找,只好匆匆为补了,呵呵。
停云:多謝yngwie兄與yq228兄高論,前帖言及楊樹達先生的《論語疏證》一書為近世第一等,現聊為說之,以助談興。《論語疏證》前有陳寅恪先生序,現引如下:
楊樹達《論語疏證》之陳寅恪序
孔子之生距今二千五百載,神州士眾方謀所以紀念盛事顯揚聖文之道,而長沙楊遇夫先生著《論語疏證》適成,寄書寅恪,命為之序。寅恪平生喜讀中華乙部之作,間亦披鑒天竺釋典,然不敢治經。及讀先生是書,喜曰:先生治經之法,殆與宋賢治史之法冥會,而與天竺詁經之法形似而實不同也。夫聖人之言必有為而發,若不取事實以證之,則成無的之矢矣。聖言簡奧,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語以著之,則為不解之謎矣。既廣搜群籍,以參證聖言,其文之矛盾疑滯者,若不考訂解釋,折衷一是,則聖人之言行終不可明矣。今先生彙集古籍中事實語言之與《論語》有關者,並間下己意,考訂是非,解釋疑滯,此司馬君實、李仁甫長編考異之法,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開一新途徑,樹一新模楷也。天竺佛藏,其論藏別為一類外,如譬喻之經,諸宗之律,雖廣引聖凡行事,以證釋佛說;然其文大抵為神話物語,與此土詁經之法大異。《出三藏集記》述《出賢愚因緣經》始末云:釋曇學、威德等八僧西行求經,于於闐大寺遇般遮於瑟之會。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學等八僧隨緣分聽,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然則《賢愚經》實當時曇學等聽講經律之筆記,今此經具存,所載悉為神話物語。世之考高昌之壁畫,釋敦煌之變文者,往往取之以為證釋,而天竺詁經之法與此土大異,於此亦可見一例也。南北朝佛教大行于中國,士大夫治學之法亦有受其薰習者。寅恪嘗謂:裴松之《三國志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酈道元《水經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等,頗似當日佛典中之合本子注。然此諸書皆屬乙部,至經部之作,其體例則未見有受釋氏之影響者。惟皇侃《論語義疏》引《論釋》以解《公冶長章》,殊類天竺《譬喻經》之體;殆六朝儒學之士漸染於佛教者至深,亦嘗襲用其法,以詁孔氏之書耶?然此為舊注中所僅見,可知古人不取此法以詁經。蓋孔子說世間法,故儒教經典必用史學考據,即實事求是之法治之;彼佛氏譬喻諸經之體例,則形雖似而實不同,固不能取其法以釋儒教經典也。寅恪治史無成,幸見先生是書之出,妄欲攀引先生為同類以自重,不識先生亦笑許之乎?
一九四八年十月七日陳寅恪書于清華園不見為淨之室
不敢只引不論,只好佛頭着糞。我認爲其中“夫聖人之言必有為而發,若不取事實以證之,則成無的之矢矣。聖言簡奧,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語以著之,則為不解之謎矣。既廣搜群籍,以參證聖言,其文之矛盾疑滯者,若不考訂解釋,折衷一是,則聖人之言行終不可明矣。”所論正揭示楊作之用意,亦是楊作高明処。而其論天竺詁經之法最爲精彩,不負陳氏之名。
] 至於言“先生治經之法,殆與宋賢治史之法冥會”亦被人稱道:陳氏最重宋賢治史之法,即文中“司馬君實、李仁甫長編考異之法”。此法爲何?司馬光于《進通鑑表》夫子自道“臣……遍閱舊史,旁採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豪厘。……又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涂”,便是文中所稱“彙集古籍中事實語言之與《論語》有關者,並間下己意,考訂是非,解釋疑滯”之法。此點似已有學者論之,然此論細究,尚有令人會心処,這裡再稍稍論之,經學成學始于有漢(漢志据別錄七略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朮數、方技),至隋志分經、史、子、集四部。然先秦之際四部何嘗分,究該經史何有別。舊說“經以載道,史以記事”以分經、史,然王陽明言“事即道,道即史”,章學誠論“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故《疏證》妙處不僅僅是“與宋賢治史之法冥會”而已,其實若論治史之法,《疏證》可謂就是史法,只是事理不二、即事見理,史法亦是解經法,此點不可不論。
若一言以蔽之,可曰“實事求是”。君實寅恪以此治史,献王阮元以此解經。經學何嘗無此法。故吾惟陳氏之言“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開一新途徑,樹一新模楷也”一句未敢盡信,或是古來作序之法,不免誇張,前人非不知其法,但未及此書專力于此而已。僅以論語一書觀之,《疏證》凡例(凡例甚佳,學者須認真觀之)一概括為“本書宗旨在疏通孔子學說,首取《論語》本書之文前後互證,次取群經諸子及四史為證,無證者則闕之。老、莊、韓、墨說與儒家達異,然亦時有可以發明孔子之意者,賦詩斷章,余竊取斯義爾”。漢唐雖偶爾為之,至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已不乏其論,明陳禹謨《經籍異同》便已引群經証四書,更有《經言枝指》雜取經史子集及諸子相証四書。明陳仁錫《四書攷》卷首《攷異》亦是此類注經法。劉寳楠《論語正義》于註釋外亦以此見長。此處譽美未免誇張。
(本欲細論《疏證》凡例,今日又不成矣)
yq228 :呵呵,云兄和yngwie 兄,关于孔子的书,确实多如牛毛。我记得裴传永先生有一本《论语外編》,就是收集了《论语》以外孔子的言论与故事。可以一读,至于如果要作学术分析,则最好查阅原著。现代铅字排印和激光排版、电脑排版的书,不多审查几遍,实在不敢直接用。其实,诚如云兄所说,读朱子的《论语集注》登堂,读程樹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入室,基本可以观夫子之气象了。当然,如果再参之以《论语》外編之故事,亦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搞专门研究的,可以读yngwie 兄所列的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的《孔子文化大全》,该丛书分为经典、论著、史志、杂纂、艺文、述闻六类,比较全面地搜集了孔子研究的资料。该书主要是影印古籍,读起来稍微费力一点。
云兄所论寅恪先生与遇夫先生之文,可谓高见!治经治史,手法亦有可通者。所谓參証旧史,排比文字,发明文意,申张思想者也。《论语疏証》确实是不可多得之书。
xinghuit :读论语,不外乎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察其版本流变,这方面梁启超等人有不少介绍。关键的是要找到各个时期,各具代表性的版本。比如最早的版本,何晏本;地下发掘的版本:定州本八角廊本,早期训诂集大成本:孔疏本;理学的经典注释本,如朱子集注本,清人的成果;今人的成果等。
其二,读书切不可有门户之见,尤其是先有汉宋之争,厚彼薄此,把一方捧上天,把另一方贬入地。应该对两家的著作都要涉猎。在这方面,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就做的不好。
第三,义理学派立论往往好出己意,往往喜欢“寄言出意”,用六经来注我。因此,我们在读他们的论语著作时,就要注意听弦歌而知雅意,读出其言外之意。所以,如果要想对《论语集注》有深入的了解,就应该多翻翻《论语或问》,《朱子语类》。要努力找出朱子说话所针对或是批判的对象:比如谢良佐,杨时,等,这样,就可以读到朱子言语背后的引申义。 或是以问题为中心,有针对的去读《朱子文集》的相关部分。比如:《集注》中对仁的界定只有一句,但是这一句,确实朱子在与张栻的反复讨论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的深意,若非对《朱子文集》的三十一,三十二卷,有深入的了解,是难以领会的。
其四,对古人持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如钱穆先生曾指出,朱子对于“获罪于天”的解释。以理释天,看似无理,却颇具宋学的精神,我们读古人的著作,切不可只从对错出发来评点古人,而是要看到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解,此中是否包含新意,包含深意。所以,我的意思,读《集注》,更多应该是在读朱子,而非读《论语》本身。
hong :感谢停云兄开贴,更感激228等大兄积极参与!好像苏鲁支兄(专有《论语》研究著作)也来过?这些人都是《论语》研究真有心得的学者。
我很赞同讨论自书目为始。本人于经学完全没有研究,这大家都知道,否则也不会建议开贴讲经了。很希望能学习。
另外,也希望考虑H兄等关于使用直白语言发言的建议。当然这不容易!
不过,愚以为大凡高深学问,能够以深入浅出为意方有更多人学习!不知诸位以为妥否?
再将停云兄一军:学习《论语》,当以哪些书为始?
我自个儿 :对专门的《论语》研究者来说,当然应该遍观诸本;对古代文史专业的《论语》爱好者,读像四册《集释》那样繁体竖排本,也许会有别样的趣味和益处;而对一般的喜欢或初读《论语》之人,大约先读杨伯峻先生那样的译注本应该更适合些。我个人认为,《论语》朴素蕰润,是值得各阶层中人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反复阅读的书。若只是爱读它,整本书原文字数不过万余,就读十遍八遍,也无须太长时间。只要自己高兴,可以多寻几种版本来读。只是现在今注今译本泛滥,其实最多读两三本就行了。或许读得多了,你会动起干脆去读白文无注本的念头呢。这时候可以读朱熹《集注》,等于和孔子朱子一起聊,胜义无穷。等你的兴趣真上来了,反正一辈子长着呢,什么《集释》、《正义》和楼上提到的《集语》等等的,有的是时间慢慢去翻的。
停云 :呵呵,泓姐又将军了
幸好yq228 兄在25楼已闲下一子,替俺应了此招
感谢楼上诸位的精彩发言,其实都是经验之谈,相信大家看后和我一样收获很大。
其实我只知道自己是如何入门的,至于别人该如何入门实在不知道。弟子问仁,孔子回答无一雷同。如果要说论语的法门,只怕也是因人而异吧。只能说觉得理解白文实在有困难,可以参考钱穆先生和杨伯峻先生的书。钱穆先生不必说了,杨伯峻先生的译文虽然未必都准确,但他是杨树达先生的侄子,又拜过黄季刚为师(那可是真正的拜师呀!),还是大都有来处的。
说来说去,最最要读的还是那论语白文。朱熹曰“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我的水平不高,又一直受的是应试教育,以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直接用的很少,也忘的差不多了,刚刚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背过的语文课本中培根论读书的一段:“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英文网上到处都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很漂亮。当时认为懂了,其实没有懂;后来懂了一点,却也没真正做到;现在想认认真真去做,却天天灌水消磨时间。惭愧呀惭愧。
(我昨天确确实实在跑题了,但今天确确实实在谈学论语,虽然以上的内容也不都是在说论语。)
woi55 :此文读书区当然不会没有。不仅有,而且是前任版主确立的“宗旨”,今后自然也要努力贯彻执行:
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论读书》——亦作为本版块之宗旨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56170
xinghuit :停云兄还是没有回答先读那本书的问题呀。
其实,对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入手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先读白话文译注本是最佳的选择,而杨先生的大作更是不二之选。不过对本坛子里的高手来说,如果非要选择译注本的话,我倒是建议以《集注》为先。理由如下:
其一,读古籍当然以通训诂为先,有些书离开了训诂简直就都不懂,如三礼,易经等等。这些书就应先看清人的精校本。而论语相对来说“简单些”,许多部分不看注释也能看懂。相反,刘宝楠,程树德的书很多时候会把简单的道理讲糊涂,会把许多难以解决的疑惑堆给你。反观朱子的《集注》,多次强调注释要尽量简介,不能喧宾夺主,掩盖了正文的光彩。所以看集注的注释,精炼,也足够了。即使稍有些“错误”,也很少有导致我们误读原文的实例。当然,清人似乎认为训诂明就等于是义理明,这招来过许多人的批评。所以我的意见,初读论语,不仅要过文字关,也要过义理关。看《集注》,一举两得。
其二,朱子的《集注》,也有以己意解经的问题。不过,朱子于注解,常分三个部分,他对把自出己意的部分和放在第二或第三个圈后面,让读者自己去分析。这种态度是可取的。我们直接读《集注》第一个圈的部分,就可以了解论语的简单文意。
最后,我个人的意见,初读论语,最好就看无注的版本。这样可以避免各种注释的“误导”。有困难,看字典。这样能看懂三分之一应该没有问题吧。再有困难,再去看《集注》或是《译注》。
yq228 :呵呵,我觉得《论语》本来就挺浅近明白的,找来读读背背就可以了,如果不懂,可以勤一些问。这样才是正道,如果总纠缠于先读哪一本的问题,我想也未免有点迂阔了。如果说真要学习《论语》,多看几本,好坏自然清楚了,至于想挑哪一本书来彻底解决思想问题,我看做不到。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真要学习的人来说,我看读书不嫌多,如果嫌多,自然就显摆的成分多一些,真读书的成分就少一些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不在先后,唯在博习亲师、触类旁通而已。
hong :偶胡侃啊,下面是偶觉得可以读的书目(偶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专家性的大家)——
1、莫高哭:《论语-影印古版.exe》
虽传不上来,可书太好啦,是及其珍贵的本子。
2、论语 论语集注
3、论语辩
4、论语新解
5、专门送给对于丹说《论语》有兴趣的书友,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南大侠都只说是别裁哈。
最后两本送专家;
6:地道十三经注疏本——何晏集解、邢昺疏!
7:定州汉墓竹简《论语》——这可是“二重证据法”之典型案例!
希望大家各取所需啊——就算偶发起这个话题送大家的礼物吧!!
yq228 :我看到一本京都大学东方文化学院东洋研究所藏日本享保九年甲辰(1723年,值雍正二年)小井鼎校勘的彩影本《论语注疏》,该书有狩野直喜先生的昭和九年(1934年)十月八日记。估计jinse兄在国学数典的玄宣斋藏简中有,大家可以查查。因为文件太大,我上传几张图片给大家看看。
论语注疏首页
论语注疏尾页
狩野直喜记
苏鲁支 :注疏书目,诸贤上所开列已可谓足备。但奇怪为什么没有提到刘台拱的《论语骈枝》?清人注疏自以《正义》为优,但以精确笃实论,似乎《骈枝》犹过此书。训诂,以焦循《补注》、《骈枝》、《正义》、章太炎《续骈枝》诸家对观,再参考汉魏旧注,可大致无碍。本文原分三家,经郑氏整理遂归一本。既是通行,大致当以郑氏所定为准。间有不足,则参考定州本,此事易为,无须多言,要在不必斤斤于何者为古、何者为鲁、何者为齐也。今人如杨氏所注,仆未尝留心,不能置喙。从前此诸贤惠施数章(数典讨论时)来看,若杨氏、若钱氏大概皆有其病,未必后出便是精善。如杨伯骏注《左传》,参考不可谓不多,然可商榷者亦不在少,反不如仪征刘氏《疏证》。其他亦多袭前人,此自以前人为先。然此在贤自见,不能一一指摘。诸贤学识高卓,于此自无待仆也。
诸家注疏而外,尚有若干专题之作可参考。如《史记·孔子弟子列传》、郑氏《孔子弟子目录》、《论语分记?(手边无书,不记得名字了,汗!)》等等,皆便学者。
至于《别裁》之类多一家言,只可闲来偶观,固不足以之入门也。
诸贤若有意自治《论语》,窃以为一当训诂疑义(及校正文句),前人所注已足者可不必多言;二当随句释义,以补训诂之不足;三更当统解篇章,讨论每章次序联系,个中义理,此不在言多,在确当精微。训诂,诸贤足可为,唯第三项义理恐多隔阂。此亦须参考前人,自家悟入也。
拉杂作此,诸贤见笑!呵呵
飘然一客 :讲《论语》,那是非常开心、非常愿意来聆听的。不过在数典里曾经做过一回听众,为一句话考证几千几万字,吓得我望风而逃啊,后来看看,不仅是我,大家都跑得差不多了。
现在泓妹妹重提读《论语》,希望不要再走老过场。我建议多谈谈《论语》的现实意义,如现代新儒学运动,这样才有意义,不要培养出一群考据家,一群书呆子!
hong :感谢苏兄,也感谢飘然!
就我的意思,请停云兄主讲,大家随意发言的动机,主要是读书版希望多原创,有心得的发言,而现在国学热?(偶弄不清是国学热还是经济热、法律热)反正这里集中了一帮大虾米,并且学有专精(不包括偶)。从《论语》开讲,并选择书目为始,应当说比较好。但是,众口难调——我看,
高深振发很好,龙虫并雕也可,雅入俗出同样有益!绝不厚此薄彼。
那么怎么办?
一是分主题,例如此“书目”,集中讨论;
二是随意,上网读书交流不是“再就业”别太累;
三是相互尊重,各位不同学术背景与爱好的书友聚集园地,打破文理、地域等等界限,难得的机会啊!
其实,园地27万注册会员,藏龙卧虎甚至对这中讨论不屑一顾,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我相信一个读书的园地,能够在学习怎样得到书的同时,也学习怎样读书很重要。当然也包括怎样发言,怎样说话,怎样发现自己的缺失和别人的长处等等,都是现实世界所没有的。
故而,我希望各位畅所欲言,尤其初生之物,别怕丑;经学专家也很平易近人滴!
近日,偶正学习龙虫并雕,此为实践是也!
sysiphus:见谈《论语》的帖子,第一感便是语言文字改革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传统学术典籍,对于“业外人士”,说是“死语”也不夸张。当然,余非“警世”或“回头”,乃基于一合理而朴素的想法:如何从传统汲取更多助益。
园地大儒“开场”说儒,或训诂、或微言大义,对于隔行之徒,益善多多,是为大幸。不才妄猜:众儒开坛,非囿于内行沟通,而在乎惠泽“欣欣然”之门外汉也。如此,余不揣浅陋,建议如下:
其一,通俗。诸大儒自有古文情结,其精要、韵味和节奏亦让人神往,然古籍之于行外人,尤过于外语。从“启蒙”的视角,若能借大众话语,通“论语”精义之幽,乃众人之福,岂不妙哉?
其二,精炼。《论语》既为儒家之本根,历朝大儒,莫不以解读为业,汉学宋学,注疏渺渺。我等本只取一瓢饮,若寻章摘句,穷经皓首也无益。如《论语》之书目篇:书目乃“小学”之初阶,治学所必备。然众儒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我等茫然不知所措。不如从汉学、宋学各取一具代表性作品,以之为基,开辟专题,快刀直入,考其经义。
其三,致用。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本非天堑之隔。西学解释学名言曰:“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对于今日学习论语,斯言善哉。孔夫子之背景,距今2500余年,若依主观主义,探寻当时之原意,不如依客观主义,究其当今社会背景下之功用。具言之,由诸位大儒辟立专题,疏通声形词文,确立我注六经之“射程”,继而微言大义,由诸网友习之或和之,此诚为“非赶热闹”,惠泽众人矣。
chaque :“西学解释学名言曰:‘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这是尼采的话。尼采算什么解释学?
sysiphus:不才之意思是:理解主体需先行自我理解。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惟有该理解者将“先前理解”或“先入之见”结合进去,将其所接受的一切传统纳入理解地平线,其才有提出论证理由的可能性,才能提出预先推定之“暂时”结果(诠释之“循环”或“螺旋”)。余依此理解“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并期待诸儒能契合现当代的背景,不知妥否,敬请指正。it is a principle of hermeneutics that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chaque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这句话本是尼采说的,原文大概是"..Thatsachen giebt es nicht, nur Interpretationen"。出处是尼采著作集(KSA)第12卷页312,1886年末至1887年初的遗稿中。
如果您能找到这句话更原始的出处,请指出。
尼采不是“解释学家“,虽然(或,正因为)这句话也是在讲"解释"的事情。
解释学是关于倾听的学问(法语entendre一词就包含to understand和to hear两个意思);所谓"理解者将先前理解或先入之见结合进去,将其所接受的一切传统纳入理解地平线"都是无根之谈,原因是:传统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正在对我们说话的,先见(Vorsicht)也不是我们可以决定要不要“结合进去”的东西,而是"总是已经"(immer schon)是每次理解的前提了,无论您是否愿意。
至于将解释学的立场和"nur Interpretationen"的说法混为一谈,只能是流俗之见,弄得好像整个一个解释学流派只是在说"anything goes"之类的意思了。尼采和解释学都有深刻之处,而上述概念混淆恰恰是以牺牲双方的深刻为代价的。这就好比是外国人也搞很多孔子语录,把很多相干不相干的东方哲理都归在孔子名下一样。谓之俗学也可,但是“六经注我”什么的就挨不上了。因为,哪怕是"六经注我",这个"我“也得是强健的、原创的,而不是昏乱的和人云亦云的,对吗?
sysiphus :chaque兄为学之严谨,令人钦佩!因此也以谨慎和交流的态度回应:
1.尼采不是解释学家,但引其言语揭示解释学之旨意,不才以为尚可,而且此也非不才首创;
2.兄所言“无根”,似乎有过于绝对之嫌。传统自然流淌于血液,根植于头脑,然并非你我均能自觉地感受;解释学让我们在论证的时候,能够清醒地回溯“前见”,不仅能够让论证更为合理,也是为公正程序下的平等交流成为可能,让共识不至于沦为空谈。从这个意义上,不是牺牲双方的深刻,而是加强双方的深刻;
3.anything goes不是解释学的目标,而是它要避免的。如果持一个判断或理论能够达到绝对的真的观念,是最有可能通往anything goes的,解释学的运用是要有一套程序和论证规则的支撑的,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
4.不才不是搞哲学,也不懂国学,也没有专门研究解释学。只是认为在一个“价值相对主义”的背景下,主体性和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之引用到讨论《论语》的帖子里,不是挑战国学理论,只是想说明: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面进行交流,无论对于哪一个立场,均大有裨益。
上述申明,只是不才陋见,不知是否肯当。
另,不才还罗嗦几句关于“通俗、精炼、致用”的本意:
停云学士的回贴(50楼)持正而富有启发性,不才深为敬仰!所以更想说明发帖的本意:
1.不才的“立场”是以“基于书园,由众儒开讲,众人交流”的形式,达到走近国学、接受教育、交流思想的目的;究根到底,《论语》的研究是专家做的,但我们既然是“讨论《论语》”,自然有一个“主讲引导+大家讨论”的通俗形式。
2.致用一说,意在让《论语》关心我们的现实,契合当今的背景。虽然说这有功利的色彩,但不才妄揣:孔子之《论语》是蕴含了政治抱负和教育思想的,纯粹“学术”的研究可能需要“专家对谈”,业外人士无此能力,但是对于“功能”的探讨,可能还是可以引发众多的关注。一种学术或理论如果具有“当下关怀”的意识,是否更能够发扬光大?
3.通俗一说,是基于《论语》本身很多地方以及其注疏的大部分对于业外人士而言,并非能够准确把握的;网友们可能也认为:一本工具书+论语一册,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对此,不才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个人学习和书园讨论是两回事,前者是终身的事情,后者是讲究效率的;另一方面,如果论语那么简单,我想后来的注疏浩如烟海,是否都是“自说自话”还是“文字游戏”?虽然有“微言大义”,但是论语本身之渊博,应当是主要的因素;
4.精炼一说也是从讨论的立场而发,对于学术之研究,业外人士没有发言权!但从讨论的角度,不才认为还是需要诸儒做一些把握,缩小讨论的场域。精炼不是说众儒的论说或者《论语》本身不精炼,而是怕讨论过泛,或者说头绪太多,以致业外人士不知所措,因此,这是从“照顾业外人士”的角度而言。
一句话,有很多的业外人士是向往《论语》和众儒关于《论语》的启蒙的!
春天来了 :我是外行,说得不对,别见笑!
个人认为:有点文化的,看原文即明白.不懂的再查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人生经历,只要多想,论语还是可以自己有悟的.看您读论语的目的是什么了!
在读原文的基础上,想扩大视野的,参考于丹,再进而论语别裁等通俗的.自己觉得对的吸收,不对的,放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于等?如果想弄透论语,成为这方面的专才,那就多读朱子\杨老等等注解的书.不仅如此,论语不是孤立的,要成为专才,还要研究孔子及其他相关著作,研究中华文化.
我学营销,所以多从实用角度讲,多考虑对象与受众.说得不对,请指正!
停云 :谢谢大家参与。俺自己想说的也说的差不多了,但还是得回个帖,尽开帖的义务(呵呵,醉哥的威望不好拿呀,开帖时稀里糊涂的拿过一个,后面干事就得麻利些),总结一下自己看这两天帖子的收获和感想。
上面有园友指出俺应该说的要简单直接,俺接受批评,尽量做到简单直接。
1.泓姐提出的那个问题,我其实在第一个帖子和30楼的帖子都已回答。关于论语入门的方法,yq228兄在32 楼说的含蓄,春天在48 楼说的简单,选择有所不同,意思其实一致。我的看法一直也是如此。欢迎大家就此话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请大家再一起学而时习之,温故以知新(为泓和几位版主组织的之三之四贴打个广告,呵呵)
2.《论语》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背景下之功用,不在于学者论述出的一二三四点结论讲给大家听,关键在国人的接受和学习。我想这也是泓姐发起学习论语的原因。认真研读,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个体来说就可以了。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不少,便不再论。
3.苏兄提到的《论语骈枝》的确甚佳,不过我以为若五经不熟则不能得此书佳处,特别是不适合论语还没有看过一篇的书友。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批评。
4.通俗、精炼、致用!我认为以此为标准,也知易而行难。致用已论,只说通俗、精炼:
前贤之作若不能兼美“通俗、精炼”,吾等几个帖子又岂能做到。
前贤之作若能兼美“通俗、精炼”,何不读之?开帖讨论书目之目的正为此。
其实论通俗、精炼、致用,论语本身便是如此,何必求他。
所以要特别感谢泓姐贴出的几种电子书。
宋公明 :停云兄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生公说法,天花乱坠。区区不才,惭愧无所献纳。昔获蔡尚思先生《论语导读》文本一部,未知入得停云兄法眼否?
又见诸兄言及《孔子集语》,杞人深忧古史辨派当年之进境如今庶几陆沉!
cocowind :草草读过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
较偏爱钱的解读。
gdzhousq :说句外行话:古人研究论语研究了两千多年来,其实宋朝以前的都可以读的,光四库全书里面就有相关的解读二十多部,呵呵,我认为先看看这些还是好些!
又,刚刚看到45楼的高论,不好意思!
homestudy :锵锵三人行,跑题跑不停。
年龄与论语
有一点不明白。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是在他们六十岁以后才动手的吧。
为啥放下史学,美学本专业不干,注起论语来?
20岁时俺对论语也是不屑一顾,过了30岁才拿起论语,慢慢学习。
60以后。。。
20岁前俺觉得京剧太难听了,现在俺喜欢了。
ssurf :王财贵先生对论语书目和论语读法都有不少精彩论述,看了很亲切也很长见识,愿与各位分享。因为文字较多,就不转贴了。大家闲时不妨看看:
王老師講《論語》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opic=134&show=0
yngwie :停雲兄這帖子談得是《論語》的書目篇,我想介紹一下出土竹簡中有關《論語》的內容,雖不切題,但希望不要離題太遠。能力有限,先談談郭店竹簡。
1993年,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戰國楚墓出土了竹簡七百多枚,經整理者的辛勤努力,已由文物出版社於1998年5月出版《郭店楚墓竹簡》一書。原書以〈老子〉甲乙丙三組、〈太一生水〉、〈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二、三、四為序發表。嗣後,關於竹簡的時代、作者;簡文的考釋、簡序的排列、篇題的命名;竹簡內容的意義與價值等問題,學者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文字,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主要原因在於,前此出土的戰國時期竹簡雖不少,但內容多為遣策、日書等,有關學術思想者不多,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且郭店竹簡乃直接由墓葬出土,殘損者較少,與稍後發表的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乃由香港購回的劫歸之物也不同,可針對墓主與竹簡時代問題,做一探討,對確認郭店竹簡的時代問題,有一較可據依的考古學上之推測。
目前學界多認為此一墓葬於戰國中晚期(約300-350B.C.),竹簡抄寫於此時,則撰著更在其前,把其中關於儒家的竹簡內容,定於孔孟之間,簡言之,即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的撰述,更有推測此批竹簡中有孔子的著作者。而據此批竹簡的內容去探討《論語》成書年代問題者,如李學勤先生。其主要依據為〈語叢〉三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一條,即《論語‧述而》篇所記孔子之語;又有:「毋意,毋固,毋我,毋必。」即《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說。因〈語叢〉多以主題不同的短語構成,可能為雜錄先儒之語以備研討誦讀,故其可能的來源之一,也許便是當時流傳類似後代《論語》的著作。
其次,〈語叢〉一有:「禮,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者也。」與今傳《禮記‧坊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同而稍有節略。今本〈坊記〉又有:「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乃先秦文獻中直引《論語》的惟一實例;而〈坊記〉相傳為子思所撰。
故李氏認為〈語叢〉摘錄〈坊記〉,證明〈坊記〉早於戰國中期之末,而〈坊記〉又引述《論語》,傳統以《論語》為孔子門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說還是可信的。簡而言之,《論語》成書應不晚於戰國中期,可能初期即有相當的集結。此一說法,乃從考古發現的竹簡內容重新檢視歷來關於《論語》撰定者及成書年代的爭議,研究者多稱引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說以為標榜。其說法是否可信是一回事,《論語》成書年代是否即已確定,也尚有探討的空間。此處只是紹介其說,並不在推闡其結論。也許,戰國竹簡的出土,提供關於先秦子學研究的新材料與契機,比短時間獲得一確切不疑的結論,意義更大。因同墓亦出土《老子》一書的部分篇章,故關於孔老、儒道先後,有關中國先秦子學及哲學思想起源的關鍵問題,又受到重視與討論。無論如何,出土文獻的重要性,於此可見。
拉雜介紹一番,供大家參考。
钱一文 :看看大家谈意正浓,想起一篇短文,摘引过来,我想它非常适合在这里讨论的两岸三地的朋友,愿与大家共勉!
网络有缘来相识,原来都是孔家人!
從孔家來
《論語》有一則儒門與隱者的對話,三言兩語,看似簡單素樸,實則深刻豐富。
孔門大弟子子路,夜宿石門,翌日清晨,邁開大步走出城門。這時藏身在看守城門的隱者,一眼看到子路的英雄氣概,深受吸引,一時之間忘了自我隱藏的身分,衝口而出,問道:「先生何處來?」你看到了別人,也等同被別人看到,子路知道眼前是另一家派的高人,不敢等閒回應,當下捨離世俗問候,為了表達敬意,對等的釋放出生命走向的訊息,答道:「從孔家來。」而這位清晨打開城門的隱者,也立即做出了志士相知英雄相惜的回應,說道:「是明明知道事實不可能,還要堅持理想奮力向前的那個人嗎?」
生命對話,甫在天地間展開,而人間情節卻匆匆收場。子路還得追隨孔子,行道人間,而晨門依舊藏身城門一角,不問世事。萍水相逢,頓成知己,心靈交會,而天各一方,沒有流連,也沒有遺憾,一個守得住,一個走得開,真的是你記得也好,最好把我忘記,無須帶走一片雲彩。
這是《論語》中最精采最動人的一則故事,原來,生命的美好,就在每一當下互發的光亮。雖說人間緣會不定,而世事生滅無常,然發自真性情的生命火花,卻長留天地間。
今天,兩岸中國人已前進世界各地,正開拓華人的精神天地。或許出現在學術文化會議與歌劇樂舞演出的現場,或許坐上三通直航與經貿交流的談判桌間,不論何年何月,只要有緣會面,彼此致意,要有隱者晨門的真性情,問道:「奚自?」也要有儒門子路的豪傑氣,答道:「自孔氏。」笑談間會心相知,不都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門教養下長成的中國人嗎?
zsjcj112 :汉代《论语》流传状况可描述如下: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今文《论语》)与《古文论语》都是战国时《论语》的遗存。因避秦火,《古论语》长期隐匿于孔壁,武帝后才得以问世,并逐步为世人所知。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是根据口诵《论语》整理而成,在汉初一枝独秀。因当时传习《论语》者不止一家,出自鲁学和出自齐学,有文字上的不同,于是形成了《齐论》和《鲁论》两个系统。《齐论》和《鲁论》大行于世,它们之外的今文《论语》以及《古论语》则逐渐式微。到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基础并吸收《齐论》的优良之处,形成所谓的《张侯论》。《张侯论》的出现,又使得《鲁论》特别是《齐论》走向衰落。直到东汉末年,郑玄以当时所能见到的《鲁论》与《古论》、《齐论》相对校,篇章结构采《鲁论》,文字语句从《古论》、《齐论》,形成了独特的郑注《论语》。稍后,何晏《论语集解》则延续了传统的《鲁论》。由此又开始了《论语》学史上《何集》与《郑注》并存的时代。
摘自张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学习《论语》,最好能有点国际化的视野,日本学者伊藤仁斋《论语集说》、荻生徂徕《论语征》、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以及武内义雄、津田左右吉、木村英一、宫崎市定等的研究,也应参看。还有美国学者顾立雅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
彳亍 :去年翻过一本,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 (安徽大学02)。
上博楚简《诗论》,集中论诗,以往单依《论语》论孔子诗学的局面全被打破。
于是一系列的文论,需要改写。
此类书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也有更进一步研究的,比如文化人类学的:萧兵《孔子诗论的文化推绎》
yngwie:

下午到圖書館查資料,翻到一本由日人松川健二編,台灣學者林慶彰等合譯的《論語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2月),覺得是本不錯的著作,在這裡向大家介紹。
原書由東京汲古書院於1994年2月出版,是論述《論語》在東北亞傳播的通論性著作。書前有〈緒言〉和〈序章--《論語》之成立與傳承〉,正文分四部:第一部漢魏六朝唐之部,六章,論述揚雄、王充、何晏、王弼、皇侃、韓愈、李翱等人治《論語》之成就;第二部宋元之部,分七章,分別討論張載、二程、謝良佐、陳祥道、張九成、朱子、陳天祥八人治《論語》學之成果;第三部明清之部,分九章,討論王陽明、林兆恩、李贄、王船山、毛西河、焦循、宋翔鳳、黃式三、劉寶楠等九位學者;第四部朝鮮、日本之部,分四章,分別論述李退溪、林羅山、伊藤仁齋、荻生徂來四人研究《論語》之成就。書末並附有〈論語思想史年表〉。全書由松川健二及十七位撰搞學者合力完成,稍事翻看,覺得一編在手,對《論語》在東北亞傳播及影響的大要,可以得一清楚的認識,是不錯的一本書。剛好本帖在討論有關《論語》的書目,我想,這本著作似也值得參考,因加以引介。
钱一文 :我也推荐一本好书,由此论坛开讲而感,我专门找的。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 ... E50AFE4F640A896.htm
论语新解
【作 者】钱穆著
【丛书名】
【形态项】 482 ; 19cm
【读秀号】000000984561
【出版项】 巴蜀书社 , 1985
【ISBN号】 CN / B222.22
【原书定价】 ¥2.10 网上购买
【主题词】论语(学科: 注释)
【参考文献格式】钱穆著. 论语新解. 巴蜀书社, 1985.
试读: 目录页前言页版权页正文10页
我所见一篇比较中肯的该书书评
自孔子奠基了中国轴心突破时代的儒家思想以后,儒学发展史上历次伟大的运动都体现了向儒家元典——《论语》的回归。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不仅建立了《论语》诠释史上的典范,而且展现了汉学家、玄学家、理学家视野中的《论语》。从哲学诠释学的立场来说,传统的对《论语》的诠释,一方面形成了我们解读《论语》的“前见”,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解读《论语》开启了不同的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与《论语》的文本发生“视域交融”,我们是绕不过对《论语》的权威诠释的。如果说,西方哲学是柏拉图的注脚,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儒学是孔子的注脚。
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文化的中西、古今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文化激进主义者高扬启蒙运动信奉的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强烈批判。文化守成主义者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同情了解,不遗余力地以振兴“斯文”,以对抗反传统主义自任。钱穆1895-1990犗壬,二十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钱穆一生著作等身,所论遍及经、史、子、集;但倾其一生,始终钟情于《论语》。从平生著述之始业——《论语文解》与《论语要略》,到六十五岁著《论语新解》,直至晚年,仍叮嘱其夫人胡美琦修改《论语新解》。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穆的一生都浸润在《论语》的精神中。
《论语新解》始作于1952年春,开始以白话文撰稿,但未及四分之一,先生悔之,认为用纯粹白话解《论语》,极难表达其深义,遂决心改写。但因香港新亚书院校务纷烦,其事遂。至1960年春,先生讲学美国耶鲁大学,授课之余,穷半年之力,以平易之文言改撰,获成全书之初稿。返港后又络续修订,经过三年,于1963年12月由香港新亚书院研究所发行初版,1965年4月复在台北影印刊行。综观全书,有三大特点。
平易。在先秦诸子文学中,《论语》以简淡平易而著称。后来的解家,无论是繁琐的字义的考据训诂,还是高深的义理的探幽析微,反而与《论语》的本来精神相去甚远。钱穆先生一扫前人习气,于字句的解释或采前人成说,或判以己说,不务广征博引;于义理的解释则以“按语”出之,使读者在摆脱字面意义的羁绊下,可以直接面对元典。
公正。先生在本书《序》中说:“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可见,“新”并不是内容的实质上的新,而是形式上的语言上的新。先生受乾嘉学派影响至深,又对宋明理学中的心性之学大力阐扬,故在解释《论语》时,没有汉、宋学的门户之见,于历来各家解说,条贯整理,摭取诸家之长,深思熟虑,求归一是。
亲切。据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中回忆,本书是为了为美国人讲解《论语》而作。故在《论语》每章的解释后,用白话文译出各章的大意。先生是书,不独为治《论语》的学者而写,而且考虑到一般人、乃至外国人的阅读层面。其文言,亦用浅显的,而不是古奥的。即使是初读《论语》的人,亦可以一口气读下去而倍感亲切。
如果说,经典的传统是用一本本对经典的诠释著作累积起来的,那么,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无疑代表了在现代性语境中解读《论语》的一个范例。正如生活在现代的人无法断绝与传统、权威、前见的联系,我们也无法拒斥前人对《论语》的解释。在重建中国精神性的今天,我们所作的,不是在工具理性的宰制下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在这方面,五四以来的文化守成主义者令我们肃然起敬。钱穆先生的《论语新释》,不仅为我们阅读《论语》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帮我们重新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three:曾看过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基准拔得有点高,至于说《论语新解》还没看,且引余英时先生的一句话:“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
个人想法:读古书,看原文好了,等看出了原义,再诠释或比较好了
青柯:读不加注释的《论语》,最好的参考书是不加注释的《庄子》。孔学后人九成冬烘,其书以不读为最佳。
hy123 :看了以上的贴子,大家忘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偶笺>>.大家去找来看看,什么是大家风范。
天人合一 :1、李零的《丧家狗》,我很喜欢看。正方反方的道理已经说了不少了,但是,他写的有劲,有冲击力,文笔还流畅,虽然短句子太多。马上还要出一本《论语纵横读》(读书上已经有广告了),亦值得期待。
2、北大出的,繁体本的十三经注疏里面的《论语注疏》。虽然很多人批评,但是我觉得还是方便了那些不搞专业儒学研究者。要说错误吗,又有那本书没有呢。关键看多少,错误如何发生。
3、《论语译注》,杨老先生,比较经典,但是经常出现你想了解的词汇,他没有解释。这是我阅读的感受,也许根本就错了。是我水平太低的缘故。
4、要说相关资料吗,这2本是大全。
孔门弟子研究资料_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李启谦杨佐仁编。
孔子弟子资料汇编_李启谦山东友谊书社。
5、想看目录吗,这个可以参考
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
孔子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49-1986)
孔子研究论著索引 1900-1983.6
6、这几本书吗,挺有意思,看着好玩就是了。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著 北京出版社2002
钱穆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2004
论语札记牛泽群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7、论语別裁。反面教材。谨供批评。
这个书吗,胡说也是一说,看个热闹吧。反正多方的观点都要看到,多方的文字也得读过才能判断是非不是。但是说实话并不太推荐先读此书,发现热闹,也许就不爱读不热闹的了。
8、本坛没有低于初中文化的,所以就不必推荐少儿版和于丹版的论语书了。哈。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看之,惭愧。惭愧。
《论语》讨论帖之一:书目篇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 ... ;toread=&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