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关键就在韩信身上。
韩信,横跨秦汉两朝,出生于秦始皇十六年,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刘邦所杀。他本质上是处在秦汉交替时期的中间人物,所以,韩信一诗,实是影射秦汉。
青冢代元,韩信秦汉,因此,前八首所指代的朝代真正顺序是: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很好,看来就只缺少明清了,恰好还有两首诗不知道谜面。想必,这最后两首,一首应该是指代明朝,一首是影射清朝了吧。
大概正常人都会这样想,只是作者君正好是那个不正常的。
因为,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红楼作者还费劲心思借薛宝琴之口,给我们出谜干嘛呢,直接让薛宝琴念个朝代表岂非更省事。
红楼作者,乃千古奇才,也是真正的鬼才。
最后两首诗,他偏偏不写“史鉴上有据的”,而是找了两支人尽皆知的戏曲来作诗,一曰《西厢记》,一曰《牡丹亭》,来隐藏他真正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前面解析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前八首,每一首诗都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某个著名人物或事件,其排列正好是从秦朝到元朝。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那么,十首诗中的最后两首,是否是指代明朝和清朝呢?
密码,就隐藏在这两首中。因为它们,才暗藏着红楼作者的真实意图。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坦白地讲,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看,此诗是十首之中水准最差的一个。
诗中遣词用语谈不上考究,近似于大白话,与红楼中各处雅致的诗词相比,相差何止千里。我一度怀疑此诗是薛蟠那呆兄写的,和他风格太像了。
“小红”,即《西厢记》中的红娘,崔莺莺婢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红娘身份低微,在她悄悄安排下,莺莺与张生私会于深夜。后来莺莺娘怀疑,对红娘严加拷问,红娘只得将一切坦白,并告知夫人,莺莺与张生已是生米煮成熟饭,夫人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这门亲事。
诗中最后一句“勾引”一词,是为“吸引”之意,“彼”则是指夫人。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以上即此诗的大意。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重含义,因为这是一首双关诗。
第一联“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重点是词句中第一个词,“小红”。
显然,“小红”是指某个人,既有小红,那是否还有个对应的“大红”?
而红楼梦中,“红”常有“朱”之意,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所以,“小红大红”,其实是为“小朱大朱”。
既然姓朱,那这“小红”就应是影射某个明朝皇帝或藩王才对。
这就很有意思了,小朱是谁?对应的“大朱”又是谁呢?
而从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来看,这位“小朱”干了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却是偷偷进行且强行做成的。
不用继续分析了,稍稍了解明史,就知除了朱棣朱先生偷袭南京强登帝位这件事,还没有哪个明朝皇帝有过此等经历!
小红,正是指朱棣,那“大红”就应是对应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起兵后,与建文帝的南京朝廷几番大战,先后有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等战役。虽胜多败少,但朱棣终究不占大义名分,以一隅而抗天下,日子其实不大好过。
朱允炆败得起,因为他是帝国正牌皇帝,江山在握,拥有无尽的战争潜力。但朱棣却败不起,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
朱棣虽屡屡获胜,但直到起兵三年后,还只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每次战胜南军后的新取之地,往往只能放弃。
实际上朱棣一直打的是游击战,一旦他兵力耗尽,南方朝廷就会泰山压顶般碾碎他。
成祖与谋士姚广孝深知,以骑兵为主的自家军队,最大优势就是快速机动能力,唯一能战胜朱允炆的机会,只能是奇袭南京城。
建文三年隆冬,朱棣决定率军南下,与朱允炆决一死战。
成祖不愧为兵法大家,用了约大半年的时间,与南军反复周旋,左冲右突、东出西进,不断撕扯南军防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南军多为步兵,在北军骑兵的高机动力下,不断被迫疲于奔命。终于,南军的防线出现了薄弱环节,北军只须攻下灵璧,就可直趋南京。
灵璧一战,朱棣大胜,北军至此突入江南,快马加鞭向南京直线前进。此时南京沿线防守空虚,仅仅一个月,朱棣就率军进入金陵。
此时朱允炆在全国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已赶不及回援勤王,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虽然“靖难之役”是明成祖以偷袭南京的方式取得最终胜利,但无论怎样,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朱棣的经历,正是诗中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
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没有双关意,纯是讲《西厢记》中夫人拷问红娘一事。重点在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句关键就在于“勾引彼同行”五个字。前文我们已知此诗是在讲燕王朱棣“奉天靖难”,那么他“勾引”了哪位人物一起“同行”呢?
宁王朱权。
朱棣起兵时,朱权也跟着四哥一块反了,而朱权,恰恰正是朱耷先祖!
所以,这首诗的真正本意,是在谈明代朱棣朱权兄弟靖难之事。这与前八首在各朝各代中,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影射的手法一脉相承,这首诗,正是影射的明朝。
所以,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而到了这影射明朝的第九首,红楼作者就不再“有据”了,而是选择一出《西厢记》来暗示。
解读到此,我们正在逐渐接近真相,古人云:行九十而半百。截止到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红楼梦作者此十诗要表达的秘密,依然深藏不露。因为真正的关键,是在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一首取材于汤显祖所作戏曲《牡丹亭》,与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相比,水准不知高到哪里去,也不知是否作者刻意如此。
前面九首,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朝,一个不漏,全部上榜。按顺序来排,想必这一首是写清朝的了?
答案:不是!
红楼作者设计之精妙,远远超出了你我想象。如果这首《梅花观怀古》是影射大清朝,那他从一开始就没必要写这段“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要解读此诗,免不了要谈谈《牡丹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临川四梦》中第一梦,艺术成就最高,
流传范围最广,全称《牡丹亭还魂记》。
而整部剧的重点,就在这“还魂”二字身上。
女主角叫杜丽娘,长得天香国色、沉鱼落雁,父亲官拜南安太守,官宦人家。所以丽娘出生很不错,是个淑雅的官家小姐。
在她十三岁时,由于那个年代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杜太守就给她请了个老夫子来当家庭教师。
某日,老夫子教丽娘《诗经》,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节时,丽娘由文生情,心中那根情丝被拨动了。俗语说得好:哪个少女不怀春。于是丽娘每日里就想象着将来遇上个俊俏的少年郎君,双宿双飞。
这等白日梦其实很正常,就算换今天,不少女儿家也常常做这类好梦。
但是,丽娘与常人不同的是,她的梦成真了。
有一日丽娘午睡,恍恍惚惚入了梦中,梦里真来了一个英俊的书生。书生自称姓柳,丽娘那叫一个又羞又喜。两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真真是相见恨晚。后来不知怎的,二人居然在牡丹亭里成就了好事,就在这时,丽娘醒了。
丽娘醒来,虽知是南柯一梦,但耐不住心中思念,到处寻那书生。
人,肯定是找不到的,丽娘心中哀怨之极。日子长了,这份哀怨竟渐渐成了心病,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过多久,丽娘就病入膏肓,药石无效撒手人寰了。
唉......不就是个春梦么,何必把命给送掉了。这做春梦把自己给梦死的,我也只在这《牡丹亭》里见过。
杜太守见爱女去世,心中无比哀伤,便修了座庵观,请来一老道姑看守,此庵便是“梅花观”。死去的丽娘,便葬在梅花观后花园的梅树下。
丽娘的魂魄地府不收,因为判官查明她还有一桩阳世姻缘未了,便让她魂魄回了阳间。
这一日梅花观里来了位上京赶考的书生,唤作柳梦梅,丽娘魂魄一见,欢喜的差点晕了过去,这位柳书生,就是她日思夜想的那位“梦郎”。
额外说一句,个人严重怀疑金庸老先生《天龙八部》里,虚竹和西夏公主那段极其肉麻的“梦姑梦郎”情节,就来自《牡丹亭》这个桥段。
二人相见,自然如胶似漆,做起了鬼夫妻。大概夫妻做久了,柳生阳气给的足,梦姑居然重见天日,复生如初,丽娘又活过来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这等情节,在明朝那个理学横行的年代,估计也就汤大能想的出来。
到此,《牡丹亭》的精彩情节就差不多了。
随后丽娘陪柳生到京城赶考,柳生中了状元,后来二人虽还有些波折,但终究还是在一起,大团圆结局。
所以,诗中第一句,是指丽娘没在“梅树”下埋着,而是死而复生在“柳生”的身边,正所谓“不在梅边在柳边!”
如果感觉作者君解读的还行,万万别忘了点赞关注,再接着看下文。
这一句在《牡丹亭》中也有出处,原句是“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婵娟”是美人之意,这里指丽娘。整句意思是谁能给丽娘窗下画眉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丽娘丈夫柳生柳梦梅。柳梦梅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各位看官们可多品味品味。
第三四句与《牡丹亭》情节无甚关联,除了“春香”是指丽娘的婢女外,其余意思均与《牡丹亭》关联不大。因为,作者写的是双关诗,他真正要表现的,是另一层含义。
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若非作者君还算有些底子,否则还真猜不出这哑谜来。
这首诗,有个“本源”,来自明末诗人,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别名“复”,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
清军南下后,夏完淳与其父一同领兵征战,1647年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于南京,死时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在后世有极高评价。他不仅身怀坚定民族气节,他的诗,也有很高艺术水准,有天才之名。
柳亚子一生敬慕,盛赞曰: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由于就义时年龄不大,所留存的诗词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多为慷慨激烈之作。他的诗词集中,有一首《一剪梅.柳》,正是薛小妹十诗中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的真正出处。不仅如此,这首词也是整个《红楼梦》影射用语的源头。
全文如下: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这首词很显然是在怀念明朝,哀叹明亡。
其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是明末时期最早将朱明比喻为“红”的诗句之一,第一句联起来看,是为“故国的剩粉余红”,是指南明。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陈宫”是指陈后主所居之处,位于金陵。南朝陈被隋朝灭亡后,金陵的“陈宫”自然也就成了隋朝的“隋宫”,暗指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此时也行将就木。
“往事思量一晌空”,与“红楼一梦”是同一个意思;
而最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一句,更是在悲叹南明政权的命运多舛。“西风”一词指李闯,“东风”则是指清廷,这也是《红楼梦》中“风”之一字内涵的源头出处。
雍正朝“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一案,清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案,都是因为“清风”二字惹了大祸,可见连清廷统治者们都明白“风”的含义,恰恰现代很多红楼研究者们,却对红楼书中随处可见且意有所指的“风”字视而不见,叹,叹!
黛玉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霜”影射谁,大约也不用我多说了。
了解到夏完淳这首《一剪梅.柳》为基础源头,回头看《梅花观怀古》一诗,可见此诗正是影射的南明政权!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影射北方明廷虽然灭亡,却死而复生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因为丽娘就是先死去埋在梅花树下,后又还魂去到柳生的身边。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有难度。历史上南明政权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有弘光、隆武、永历诸朝。
“婵娟”,不仅指美人,也指明月。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婵娟便是指代明月。红楼梦中,明月常为影射明朝。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南明诸政权,谁才能去真正画明月(重建大明)呢?
“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乃是中秋团圆,“春香到”是指春天来临,这句的字面意思是现在已是秋天,就别去想春天的事了。
翻译过来真正的含义是:大明朝如今已似秋天般萧瑟凄凉,就别去想它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时候了。暗中讥讽各个南明政权在明朝都快走到尽头时,还在相互争权夺利。
“一别西风又一年”,“又一年”是时间泛指,也可理解为几年。这句是红楼作者在感叹怀念,距离李闯灭亡大明北方朝廷,又是一年或好几年过去了。
因此,这第十首诗,不是在讲清朝,而是影射南明。
那么,清呢?清朝又去哪了?
答案:清朝没有了......
有意思罢,红楼作者用十首诗把中国秦汉到明的历朝历代都影射了一遍,偏偏就少了个清朝。
这,就是他要表明的真正态度:天命正统属于明朝,即使它的后继者南明问题多多,那也是正统。清廷,在红楼作者心中,是不算数的,他拒绝承认清廷的正统性!
旷代奇才,红楼作者是真正的旷代奇才。
他以天才般的宏大视野,历数中华两千余年的精彩瞬间,匠心独运设计出这个“史诗体系”。又以“猜俗物”为幌子,用最平平无奇的《赤壁怀古》一首为起点,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首,才揭示出他真正的心思。
整十首诗,文字之运用,架构之安排,心思之繁复,实为巧夺天工,妙到毫巅。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历代以来,各种猜测如恒河沙数,红楼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解法,只是大部分都纠结于猜谜之中,薛宝琴讲“十件俗物”,其实是个幌子,最终还是要从原文文本出发,方为解谜正法。
接下来,此十首诗之后的一段情节和脂批,才更加精彩。
宝琴作完诗后,接下来是一段几人的评点争论,寓意极深。如不是解析了前面十首诗,这段后续之文通常也就当是女儿家闲语碎语轻易放过了。
以上,便是本文结尾,也是作者君发出的终极一问。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