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9|回复: 0

[【其它】] 笔走龙蛇,丹心一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6 08: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03-31 09:15:52 来源:北京日报   
  理论周刊:今年是邓拓诞辰一百周年。很多人都知道,邓拓有多重身份:既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优秀的革命家、杂文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能否先谈谈他在革命宣传、新闻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

  邓拓反对当所谓“新闻官”

图为邓拓(1912—1966)及他离开《人民日报》时所写,

《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手迹。

  庞旸(《邓拓和他的家人》一书作者):抗战时期,在办《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10年中,邓拓除了全面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外,还亲自撰写稿件,绝大多数社论、评论和重头文章,都出自他的手笔。邓拓在写作上多才多艺,消息、通讯、散文、评论、诗词,什么都拿得起。他写文章的速度,用“倚马可待”形容丝毫也不夸张。许多社论,他是在马背上构思,完成腹稿,一到住地就“笔走龙蛇”地赶写出来,正可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的这个本事,适应了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活的需要,也配合了战时新闻宣传的时效性。

  和平时期成为《人民日报》的掌门人,邓拓反对当所谓“新闻官”,他自己也没有当过一天“新闻官”,总是以编辑、记者的身份战斗在新闻第一线上。他长期值“大夜班”,下午3点开过编前会,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每张大样都由他亲自签发,从版面安排到新闻、评论的标题和内容,都一一仔细地推敲琢磨。

  除写社论外,邓拓还时常亲自提笔写各类文章。20年中,他总计写了几百万字。

  有时遇到国内外重大问题需要报纸及时发言,他就直接来到校对科,写一张稿纸,送到排字房排一张。等到最后一张写好,片刻,社论的小样已全部送来了,他再润色一遍,就可以送审了。
[责任编辑:马海英]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笔走龙蛇,丹心一片
2012-03-31 09:15:52 来源:北京日报   
  理论周刊:能否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庞旸:在《人民日报》,至今传颂着邓拓写文章的一段佳话。

  1951年冬的一天,已是深夜12时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来电话,说毛主席叫写一篇有关朝鲜战争的社论,明天见报。邓拓亲自动笔,一气呵成。两小时后,一篇用清秀的毛笔小字写就的原稿送到中南海,毛泽东在稿纸的天头批示:“很好,照发。”除在第一页上,毛泽东用铅笔加了几个字外,其余一字未动。这篇原稿,曾在《人民日报》的展览室展出。

  “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

  理论周刊:袁老,您曾长期在邓拓领导下从事新闻工作,他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邓拓诞辰百年之际,您最有感触的一点是什么?

  袁鹰(《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在他百年诞辰之际,我再次吟诵《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这首诗,特别是“文章满纸书生累”这一句,百感交集。

  1959年2月,邓拓同志正式离开工作10年的《人民日报》社,奉调中共北京市委担任书记处书记,12日那天报社举行欢送大会,他在讲话中念了一首诗:

  笔走龙蛇二十年,
  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
  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
  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
  举国高潮望接天。
[责任编辑:马海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笔走龙蛇,丹心一片
2012-03-31 09:15:52 来源:北京日报   
  对其中“文章满纸书生累”一句,他还略作注释,含着微笑说:前几天还有一位老同志说他“书生意气未能无”,言下似乎有一点自责,更有一些自许。坐在台下的报社同事特别是10年前跟随邓拓进入北京的老部下,对这两句都有共同的体会:从1937年抗日烽火刚刚燃起,邓拓走出书斋,奔向五台山抗日根据地,便在中共北方局彭真、聂荣臻、萧克、姚依林、程子华等同志直接领导下,开始笔墨生涯,在打游击、反扫荡的战火纷飞中,在住处不定的艰苦条件下,先后办《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直到《人民日报》。二十年文章满纸,不仅是他个人写的大量社论、报道、诗词,更多的是风雨同舟的报社全体同仁的心血,许多人都经历了血火考验锻炼成长为革命书生。然而,对“书生”这个本来很普通的名词当时却有了另样的感受。1957年那场导致50多万人陷入灭顶之灾的“丁酉之难”(即“反右派运动”)前一两个月,作为中央党报负责人的邓拓,便以按兵不动、行动迟缓未能及时配合的罪名,遭到严厉批评:“书生办报”、“死人办报”。从那以后,“书生”二字,在报社内几乎成为一个不祥的禁语。那天,竟由邓拓同志本人以如此平淡而又带着亲切意味的口吻写入诗句,又随意念出来,不禁都松了一口气。

  “书生办报”竟然成了罪名,实在荒谬!从清末民初年代开始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忧时忧世、爱国爱民、有德有才的书生殚精竭虑、奔走呼号,甚至献出生命,办了一份又一份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报纸,在鼓吹共和,推翻帝制,反对列强侵略,号召奋起救亡,揭露专制独裁,呼唤民主自由,启发群众觉悟,教育人民组织人民共同推翻三座大山的长期斗争中,发挥团结人民的巨大作用,对推动历史进程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威力。这已为历史证明。没有那成千上万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而又博学多才的书生,是办不好报纸的,无论党报或者民间报纸,无论大报小报,都是如此,概莫能外。那些违背良心,不说真话,靠大话、空话和假话骗人,甚至如“文革”十年中受命于阴谋家、野心家的刀笔吏们炮制出来所谓“舆论”,只会受到人民群众的鄙视和唾弃。

  “三家村札记”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理论周刊:离开《人民日报》社,到北京市委后,邓拓在创设新刊物、新栏目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

  苏峰(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2009年,我曾采访《前线》杂志原文教组负责人、“三家村札记”栏目稿件联系人李筠同志。他向我讲述了邓拓与“三家村札记”的一些具体情况。
[责任编辑:马海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笔走龙蛇,丹心一片
2012-03-31 09:15:52 来源:北京日报   
  1958年4月,中央创办《红旗》杂志,各省市也纷纷办起一批理论刊物。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非常重视,特别邀请离开《人民日报》社不久的邓拓(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教工作),为市委创办理论刊物。10月,以邓拓为首的编委会成立。11月25日,《前线》创刊。发刊词由彭真亲自撰写,其中提出“按客观可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健康地前进”,锋芒直指与客观规律相悖的各种社会现实。在1958年大跃进的背景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作为《前线》主编的邓拓反复强调发刊词的重要性,指出发刊词是北京市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前线》杂志的指导方针,“三家村札记”栏目的出现是与此分不开的。

  1961年3月19日,邓拓应《北京晚报》邀请,在其《五色土》副刊上开办《燕山夜话》的专栏。《燕山夜话》出刊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前线》编辑部的同志也都觉得很好,认为邓拓是《前线》的主编,应给《前线》写文章。于是向他提出,在《前线》上开个专栏。邓拓开始没答应,后来经不住编辑部同志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磨他,只好说:“同时开两个专栏,恐怕有困难。这样吧,我找些人一块写,行不行?”

  吴晗是《前线》的老作者。在1961年“三家村札记”栏目创立之前,他就在《前线》上发表过文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曾为《前线》写过《古为今用》的论文。廖沫沙是著名作家,曾在多家报纸担任总编辑、主笔,又是《前线》编委会成员,他与吴晗也就成为邓拓和编辑部同志们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就这样,吴晗、邓拓、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被《前线》编辑部的同志们拉上了马。

  理论周刊:“三家村札记”栏目文章的署名“吴南星”是怎么来的?文章选题都是怎么确定的?

  苏峰:据李筠同志回忆,这个署名是三人合用的笔名。“三家村札记”栏目的文章采取这种署名方式是由邓拓提出的。1961年6月20日左右,《前线》编辑部约吴晗、邓拓、廖沫沙三位写稿,在四川饭店吃了一顿饭。当天在场的除了这三位,还有编辑部主任萧远烈和编辑、文教组负责人李筠。吴晗、邓拓、廖沫沙三个人看起来是老朋友了,没什么客套,一进屋就坐下聊起来,气氛非常轻松、愉快。聊了一会,他们从沙发坐到圆桌前。邓拓是主人,首先简单说了编辑部的意思,“咱们三个人合开一个杂文专栏,就叫三家村吧。”“三家村札记”这个俏皮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邓拓还特别提到,“札”字最好用繁体的“札”字。他又谈到了署名的问题,提出效仿马铁丁(马铁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在《长江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思想杂谈”时合用的笔名)等合作的办法:每人取一个字。
[责任编辑:马海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笔走龙蛇,丹心一片
2012-03-31 09:15:52 来源:北京日报   
  邓拓对吴晗说,头一篇你写吧。于是吴晗取吴字,邓拓的笔名是马南邨,取南字,廖沫沙取沙字,合称“吴南沙”。最后,邓拓谈到文章的写法,文章不要太长,以《前线》一个页码为准,千字文,题目自选,各按专长随便写。每期上一篇,轮流写。当时排的交稿顺序是吴晗、廖沫沙、邓拓。邓拓最后还指定李筠为稿件联系人。第二天,廖沫沙把李筠叫去说,他们都用笔名,我也用笔名“繁星”的星字吧。名字最后也就定为吴南星。此后“三家村札记”栏目的稿件都署名“吴南星”。

  吴晗、邓拓、廖沫沙三位都担任着重要领导职务,工作非常繁忙,李筠的催稿任务进行得并不顺利。缺稿的时候,只好补上其他同志写的。从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半月刊《前线》“三家村札记”栏目共发表65篇文章,吴晗写了21篇,廖沫沙写了21篇,邓拓写了18篇,有5篇不是他们三人写的,分别是李光远的《从善如登》,李文的《关心业余创作》,张世绩的《禁于未发》,还有李筠写的《不平等的平等》和《论海派》。

  应对邓拓的史学成就有足够估计

  理论周刊:邓拓是个通才,是个博学家。史学研究是他博学的一个方面。学人圈子里曾有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称邓拓是“半个史学家”,您怎么看?

  钱湜(资深编辑):对这“半个”二字,我一向耿耿于怀,觉得是对邓拓的史学研究估计不足的说法。

  清代史学评论家章学诚说:“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文史通义·史德》)意谓良史难得。我认为,邓拓既是一位优秀文人,又是一位良史,一位优秀的史学家。邓拓的史学成果大致有三:一是专着《中国救荒史》,这是中国救荒史的开山之作;二是史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其中不少史学观点和证史方法具有开创性、突破性;三是《燕山夜话》中的史学小品,这是大手笔写小文章的开风气之作。

  邓拓作为良史,可称述者颇多。例如他具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优良素质,能以纯熟的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史实;又能以极富逻辑性和清新流畅的文笔组织史料、阐述史学观点等等。
[责任编辑:马海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http://history.gmw.cn/2012-03/31/content_3880804.htm

现在大话、空话和假话还有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30 09:29 , Processed in 0.13292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