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9|回复: 0

[【社会视角】] 中国教育报:“文化遗产”并非用以赚钱的宝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30 0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4-28/3855146.shtml

  近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中国出现的“申遗热”成为热点文化话题。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组织,我国现已有41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世界第三位,一批代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得到保存和利用。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申遗热”。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绝大多数遗产地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量随即激增。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品牌效应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出现“申遗热”,许多城市对申报世界遗产有着巨大的经济愿景。“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营利模式,大众将是最大受益者。”事实也证明,世界上很多保留传统风貌的城市都是全世界旅游者的首选地,即使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也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但是,也正是因为文化遗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目前,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我们越发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


  一方面,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由于缺乏对历史的保护意识和对文化的敬畏心理,地方的一些历史文化的核心地段、历史街区等,在基础建设中受到了很大威胁,甚至很多历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危旧房改造中被拆毁,失去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

  另一方面,当前许多地方在对GDP的崇拜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投入巨资来大兴土木、大造“假古董”和“假文物”的现象越发严重。在对待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在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文物古迹方面,出现了毁古、“真文物遭殃”而“假古董吃香”、真文物比不上假古董、历史“仿古”流行的文化畸形现象。

  这种现象是最常见的:我们的悠久历史培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被某些人某些地方热热闹闹地重新“乔装打扮”、“改头换面”。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

  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原住民被迁走,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在这样的“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编造的民间故事,至于名人故居,大多是找来一些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没人去探究其中文化的真实性和历史性。

  结果,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却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改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和文化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那又能从哪里感知历史的、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彻底消失了。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财富,我们不能为了尽快发家致富而倒腾这些家底儿去变卖。文化遗产对今天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向我们传承着民族根性的延续和存活到今天的意义。这种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根性,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民族情感与性格的基因,是为了让我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因物质的利益迷失我们自己,丧失我们自己,使我们在今天能够看清通往祖先辉煌过去的通道,寻找得到回家的路。

  一些文化专家指出:世界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遗产地不应只看重赚了多少钱,更应保护好遗产地的“灵魂”,从道德、情感层面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文化遗产不是我们用来赚钱的宝贝,它们都需要我们保护,需要发现并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经济的价值。(杜浩)

近几年,中国各地出现申遗热,许多城市对申报世界遗产都有着巨大的经济愿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4 23:24 , Processed in 0.11404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