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黑色字体为原文摘抄
蓝色字体为思考与点评
绿色字体为网络资料延伸
2011-07-04 阅读至18页
什么是终极问题?
“终极问题”(往往是孩子们把大人们问得“没了词儿”的问题或把大人们折腾得颠三倒四的问题):到了一种情境的边缘,没了标准,“左右不是”,比如这样的问题:“死”、“终身大事”、“幸福”、“爱”、“正义”(可杀人而不悔者)、“自由”、“(活的)时间(再往前呢?再往后呢?)”、生病、“世界的实体”、睡眠(越想睡就越。。。。)、临场发挥(超出一切计划、安排,但又不是完全不可测的)等等。
思考:所谓终极问题,在我的理解就是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张先生前面的比喻用的甚是贴切。
“希望”是边缘,出于有与无、现在与未来之间,所以是意义的来源。
点评:希望是什么?是内心渴望达成的目的还是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有希望就有意义么?意义又是什么?
延伸:希望 是形容一种情绪的术语,这种情绪是一个人对与其生命相关的事件,环境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感情产出。希望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屈不挠,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抱有希望时,他也会相信一些积极的东西会成为现实,即使此时有不少与指相反的事物发生。
在希腊神话中,希望是潘多拉的盒子中最后留下的东西。--维基百科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互动百科
\"意义\"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来自意识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因素,是人的追求、希望、理解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语言显现出来的指向。赫尔施在《解释的确定性》一书中认为:“意义是意识的事,而不是物质符号或东西的事。意识又是个人的事,在文本解释中,涉及的人是一个作者和一个读者。由读者实现的意义要么是和作者共有的,要么只属于读者。--CNKI概念知识元库
人类世纪分成几个阶段:第一纪:黄金的人类;第二纪:白银的人类;第三纪:青铜的人类,残忍而粗暴;第四纪:半神的英雄,也陷于仇杀和战争;第五纪:黑铁的世纪。
点评:让我联想到了王小波的文集。
相比于(科学的)真理,意义是更本原的。意义就是使存在者脱开平衡态(熵最大)的差异。所以意义的本性最自由,最不现成。思潮变化之源不是求真,而是求意义。
思考:张先生关于意义的阐述似乎接触到了本质论。将求真用意义来代替似乎更准确一些。
延伸:化学及热力学中所指的熵[3],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熵亦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熵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但是经常用熵的参考值和变化量进行分析比较。
克劳修斯认为熵是在学习可逆及不可逆热力学转换时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往后的章节,我们会探讨达至这个结论的步骤,以及它对热力学的重要性。
热力学转换是指一个系统中热力学属性的转换,例如温度及体积。当一个转换被界定为可逆时,即指在转换的每一极短的步骤时,系统保持非常接近平衡的状态,称为“准静态过程”。否则,该转换即是不可逆的。例如,在一含活塞的管中的气体,其体积可以因为活塞移动而改变。可逆性体积转变是指在进行得极其慢的步骤中,气体的密度经常保持均一。不可逆性体积转变即指在快速的体积转换中,由于太快改变体积所造成的压力波,并造成不稳定状态。无耗散的准静态过程为可逆过程[6]。
热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一连串转换而最终能回复开始状态的热力学系统。这一进程被称为一个循环。在某些转换当中,热力机可能会与一种被称之为高温热库的大型系统交换热能,并因为吸收或释放一定的热量而保持固定温度。一个循环所造的结果包括:
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等于外界对系统做功的相反数)
高温热库之间的热能传递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高温热库所失的热能正等于热力机所做的功,加上低温热库所获得的热能。
--维基百科
思考:这里的能量让我想起了昨晚关于能量的思考。劳动创造价值,实际上也是一种能量的转换,目前的社会利用金钱这个工具来衡量能量的转换,然后帮助我作为物质交换的工具,即用我的劳动赚取一定的金钱(实际上是能量),然后转化成其他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完成能量的转化)。基于黄易科幻小说中的猜测,未来有可能将能量直接作为交换的工具,能量或许会代替金钱这个价值衡量工具而直接进行物质的交换。
只是数学是纯关系、纯形式的和非自然语言的,不能对许多人们关心的终极问题发言,于是,有了哲学。
思考:对于哲学的起源,确实是因为终极问题的出现,以及神话的启蒙,这个和傅佩荣先生的论述基本是一致的。对于数学这种纯理性的东西,确实很难对生活的难题予以解答,只能对于一些物体在数学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意义,比如一些实体的存在的数学表现,但是精神却无法用数学来表述。
哲学家希望哲学活动在处理终极问题上扮演同样角色,开显出更精深、准确的意义关系,这就是“智慧”只所在。
思考:由此看来,智慧就是试图探索物质内在的一些最根本的联系?
广义哲学的根本意向不只是建立某种”世界观“,也不只是寻找什么”一般规律“,因为规律已经以一个意义机制为前提;也不仅是”关于如何认识这个所予世界、或进而如何去改造这个世界的方法和理论“,而是寻找终极的意义机制。
思考:我感觉对于一些“一般规律”的描述,确实是在我们自身已经认可其意义的重要性之后所做的尝试,等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规律的意义。对于认识这个世界,我认为是必须具备的,但是能否改造这个世界,就存在一定的怀疑。对于最后的寻找终极的意义机制,等于建立整个终极意义的必然规律(互动百科上的解释),不知能否这样理解。
延伸: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2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百度百科》
机制,一个系统中的组织构造、运行原理,以及在相同条件下将出现相同结果的现象,综合称之为“机制”。
机制本来是物理学术语,后来引用到生物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之中。“机制”的思维方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论”的逻辑。--《互动百科》
延伸: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例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维基百科
中山若水 豆瓣读书笔记首发
|
|